資源簡介 教師 班級 教學日期 2023.08.07課題名稱 8.2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 課型 新授課課程標準 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理解文化多樣性的價值,明確文化交流互鑒的途徑和意義。辨識各種文化現象,領悟優秀文化作品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教材分析 《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是人教版的必修 4 第三單元《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第八課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第二個課題。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這為過渡到本課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課題的理論知識是學好以后課題的基礎,它在整個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學情分析 本框教學內容是高二教材,高二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已經具有基本科學理論知識和道德素養,自我意識和獨立性日益增強,具有基本的價值觀念,開始理性地思考社會和人生的重大問題,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但是社會閱歷淺,生活經驗少。教學目標 政治認同: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化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 科學精神:正確對待文化的多樣性,推動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公共參與: 正確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有益成果,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教學重點 重點:理解文化交流互鑒的途徑和意義。教學難點 難點: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的發展。教學策略 情境教學、講授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教學用具 多媒體與傳統教學相結合板書設計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儒家學說曾對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的哲學思想,特別是對他著名的“單子論”產生過影響代歐洲的一些文化名人,如伏爾泰、歌德、雨果,都從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中汲取過營養。儒本是中國的學問,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提出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譽為處理國家間關系的“黃金法則”。 結合上述材料,談談文化交流對文化發展的影響。 學生思考 回答: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儒家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能夠實現不同又化的交流、借鑒,促進文化的發展。講授新課 環節一:文化交流與文化發展 觀看視頻:《絲路上的文化交流史》 教師提示:文化具有多樣性,文化在交流中傳播,文化因交流而多彩。 探究與分享 在30余個國家和地區舉辦展覽104場,與境外機構簽署合作協議、意向書、備忘錄 94 項,發起成立絲綢之路考古聯盟、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友好聯盟,搭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遺產交流合作平臺……2022年10月25日,記者從陜西省文物局了解到,十年來,陜西文物交流合作工作以“創建對外交流合作一流高地”為目標,主動擔當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責任取得實效,在提升文物國際傳播效能、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 環節二:文化交融與文化發展 觀看視頻:《國禮沈繡穿越百年的故事》 沈繡又名仿真繡,美術繡,是以沈壽命名的蘇州刺繡流派中的一支,它的獨特之處是在蘇繡的基礎上以西洋油畫的人物肖像、風景等為繡稿,吸收其用光、用色和明暗關系等技法,使得繡品立體感強、生動逼真,典型地體現了東西方藝術的結合。 思考:文化為什么需要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有何意義? 探究問題:陜西文物通過“一帶一路”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在文化交流中應堅持怎樣的原則,怎樣更好地開展交流? 回答: (1)原則: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原則,積極推進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 推動人類文化的發展。 (2)態度: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思考:結合典型事例,闡明文化交融如何促進世界文化的豐富與發展。 回答: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