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課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一、課標要求闡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特點理解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必然性。二、必備知識1.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歷史任務2.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3.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4.新民主主義革命性質、特征5.中國革命的兩個步驟及其關系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7.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8.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必然性9.社會主義改造勝利的意義10.中國八大關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的判斷11.探索時期取得的成就、結論和意義三、體系構建四、精講點撥1.近代中國探索復興道路的過程及結論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含義、與社會主義革命的關系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4.社會主義改造勝利的意義5.探索時期取得的成就、結論和意義6.論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原因五、熱點透析熱點探究1---對“百年歷程探索復興之路”的考查2021年11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領導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也極大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問題:議一議,概述1840---1949年中國悲愴的歷程(探索復興之路)熱點探究2---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考查習近平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指出,70年前的今天,毛澤東同志在這里向世界莊嚴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一偉大事件,徹底改變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國積貧積弱、受人欺凌的悲慘命運,中華民族走上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壯闊道路。結合材料,從近代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的角度,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熱點透析3----對“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考查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振興,無數仁人志士孜孜不倦尋找適合國情的政治制度模式,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資產階級革命一次次嘗試均以失敗而告終。從1921到1949、從1949到1956,再到1957年底“一五”計劃各項指標全面提前超額完成,中國走上了一條嶄新的復興之路。材料中的一次次失敗已證實了一個什么樣的結論?結合材料一談一談為什么說“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六、易混辨析1.辛亥革命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鏟除了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在中國統治的根基。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標志著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3.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4.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5.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正式結束。6.過渡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7.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我國的主要任務是實行“一化三改”。8.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七、直擊高考1.(2023·浙江·高考真題)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以后,黨領導人民“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進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意味著我國( )①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 ②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③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勝利 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022·遼寧·高考真題)遼寧是抗日戰爭起始地、解放戰爭轉折地、新中國國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國工業奠基地、雷鋒精神發祥地,與黨的民族復興偉業同頻共振,孕育和傳承的紅色基因融入遼寧人民的血脈,書寫了輝煌與榮光。上述成就的取得在于遼寧( )①始終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②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前進方向③致力于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的社會變革④人民具有中華民族勇敢堅毅和忠誠擔當的品質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23·河北邯鄲·統考三模)某班開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在中國的探索”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下列為某班同學的發言,符合主題的是( )①新中國的成立實現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實現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②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為現代化建設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③黨的八大確定了我國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盡快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期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4.(2023·湖北·模擬預測)孫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國共產黨人繼承他的遺愿,同一切忠于他的事業的人們共同努力、繼續奮斗。經過20多年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國人民終于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成立( )①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②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③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2023·海南·模擬預測)1956年底,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中國歷史上長達數千年的階級剝削制度的結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確立,我們真正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①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②為新的歷史時期實行改革開放提供了物質基礎③為中國現代化的建設創造了制度條件④實現了中華民族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2023·浙江·校聯考模擬預測)為慶祝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某校開展了以“尋找時代記憶,激蕩愛國情懷”為主題的展覽活動。該校高二(1)班負責“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代”專題。下列事件符合這一專題的有( )①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②浙江農村摸索創辦鄉鎮企業,鄉鎮企業異軍突起③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④上海市領導為首批入駐自貿試驗區的企業頒發證照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7.(2023·全國·模擬預測)中共八大召開后,國內外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就國內而言,1956年國民收入中,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占92.9%;國際上,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發生的騷動暴露了蘇聯體制的弊端,怎樣沖破蘇聯模式的束縛,走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道路等問題擺在了中國共產黨人面前,這表明當時( )①原有的社會主要矛盾失去了繼續存在的經濟土壤②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踐工作的主題③中國共產黨開始全面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經驗④中國共產黨迫切需要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2023·黑龍江牡丹江·牡丹江市第三高級中學模擬預測)一化三改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社會變革,社會生產力有了比較迅速的提升,社會秩序更加穩定,一化三改的兩個方面互相聯系,互相促進,互相制約,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改革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路線。這體現了( )①生產關系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②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③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中國社會發展④人類社會的歷史歸根結底是生產方式依次更替的歷史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熱點透析:熱點透析1問題:議一議,概述1840---1949年中國悲愴的歷程(探索復興之路)(1)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陷入了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國的國情決定了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必須另辟新路。(2)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熱點透析2結合材料,從近代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的角度,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6分)從國家性質看 (結束過去)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4個徹底,1個飛躍)從革命任務看 (成就未來) 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從世界角度看 (影響世界) 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鼓舞和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熱點透析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為了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了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足,必須另辟新路。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并于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1956年完成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社會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一五計劃的順利完成,我國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各項事業均取得重要突破。我國翻天覆地的巨變證明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五、易混辨析1.辛亥革命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鏟除了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在中國統治的根基。糾正: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標志著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糾正:五四運動標志著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3.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糾正: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4.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糾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5.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正式結束。糾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6.過渡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糾正:過渡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7.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我國的主要任務是實行“一化三改”。糾正: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我國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8.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糾正: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直擊高考:1.D【詳解】①:新中國的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①排除。②: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②排除。③④:材料強調,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以后,黨領導人民進行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意味著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勝利 ,也說明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不在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③④正確。故本題選D。2.B【詳解】①: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遼寧與黨的民族復興偉業同頻共振,書寫輝煌,體現出遼寧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①符合題意。②:1982年創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題干中強調的時間階段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剛成立后等,這并未涉及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②排除。③:1956年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材料強調的是黨的領導和人民的力量。該選項不是設問原因,③排除。④:紅色基因融入遼寧人民的血脈,書寫輝煌與榮光,強調革命的勝利、社會的發展依靠的是人民的力量,中華民族勇敢堅毅和忠誠擔當的品質,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點睛】3.C【詳解】①: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實現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而不是新中國的成立,故①不選。②: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新時期,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為現代化建設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②正確。③:黨的八大確定了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主要任務,故③不選。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我們黨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④正確。故本題選C。4.C【詳解】①:五四運動是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新中國的成立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條件,①錯誤。②:新中國的成立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條件,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推動了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壯大了世界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②符合題意。③:新中國的成立,徹底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③符合題意。④:改革開放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和制度保證,而不是新中國的成立,④錯誤。故本題選C。5.D【詳解】③④: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實現了中華民族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中國現代化的建設創造了制度條件,③④符合題意。①:材料強調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的意義,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后,我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①不合題意。②: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②表述不準確。故本題選D。6.C【詳解】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代是指從1949年建國之后至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這段時期。①: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一內容概括說來,就是“一化三改”,①符合題意。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得以推行,鄉鎮企業迅速發展,這是改革開放之后的事情,②排除。③: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提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結合新的實際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提出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思想,③符合題意。④:2013年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不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代的成就,④排除。故本題選C。7.B【詳解】①:根據材料“1956年國民收入中,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占92.9%”,可知原有的社會主要矛盾失去了繼續存在的經濟土壤,①符合題意。②:1978年后,我國才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②不選。③:該選項中“全面總結”說法錯誤,我國“三大改造”完成后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才開始了社會主義的建設探索,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開始全面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經驗,排除③。④:根據材料“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發生的騷動暴露了蘇聯體制的弊端,怎樣沖破蘇聯模式的束縛,走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道路等問題擺在了中國共產黨人面前”,可知中國共產黨迫切需要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8.D【詳解】①: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①表述錯誤。②④:一化三改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改革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路線,說明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②④符合題意。③: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③表述錯誤。故本題選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