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8張PPT)世界在變化,中國如何應對?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統編版中外歷史教學綱要上冊第 14 課壹貳盛世與危機,清朝與世界世界大變革清輝煌不再,需以史為鑒千年之局變,叁課標要求1.通過了解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措施,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的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意義。2.通過了解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盛世景象政局:空前穩定文化:《四庫全書》等“御纂諸書”城市:“商賈輻輳,百貨駢闐”人口:世界人口總數1/3疆域:“四夷咸服”輻輳、駢闐:形容聚集在一起在位:康熙1661-1722 雍正1723-1735 乾隆1735-1799一、盛世與危機,清朝與世界課堂鞏固+自主檢測希沃活動《鼎盛與危機》【探究1】依據學案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奏折制度的特點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一、盛世與危機,清朝與世界材料一:奏折講求時效性,比如緊急情況下呈送給皇帝的奏折必須快馬加鞭、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城。所以各地都設有驛站,專供送信的公差換馬休息。材料二:所批殊筆諭旨皆出朕手,無代書之人。此番出巡,朕以右手病不能寫字,用左手執筆批旨,斷不假手于人。故凡所奏事件,惟聯及原奏人知之。 ——康熙特點:迅速,機密作用:便于君主廣泛、直接獲取信息,加強君主專制;提高決策效率;官員之間相互牽制,強化對官僚機構的控制同學們依據情景劇、所學知識及教材第78頁內容,說明軍機處設置的職責、特點、作用。一、盛世與危機,清朝與世界順治雍正吳良輔(太監)議政王大臣同學們依據情景劇、所學知識及教材第78頁內容,說明軍機處設置的職責、特點、作用。職責:商議軍情、起草或處理文書、跪奏筆錄;特點:簡、速、密;作用:提高行政效率東北蒙古新疆西藏臺灣康熙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在蒙古地區設立盟、旗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在新疆設置伊犁將軍1653年順治冊封五世達賴1713年康熙冊封五世班禪乾隆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1685年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康熙時期,臺灣歸入版圖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1727年雍正設置駐藏大臣康熙朝同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中國”首次作為一個主權國家的代稱清朝疆域一、盛世與危機,清朝與盛世二、清輝煌不再,世界大變革經 濟 政 治 軍 事 外交 思想觀念中國西方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資本主義工業強國封建專制統治腐敗資產階級統治確立裝備落后海防松弛船堅炮利戰斗力強閉關鎖國殖民擴張頑固守舊妄自尊大開放進取勇于開拓三、千年之局變——需以史為鑒結合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請同學們根據以上材料從國家和中學生的角度思考和歸納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后疫情時代的世界形勢,請同學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觀點。三、千年局變,以史為鑒汲取古代邊疆治理措施的經驗,進一步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從鼎盛看經驗:從危機看教訓:政治、經濟、社會、對外關系等整體全方面發展,堅持開放,緊跟世界發展潮流......面向未來:開放 改革 創新課堂小結康乾盛世強化控制奏折制度設軍機處武力平叛設置機構籠絡上層捍衛主權人口劇增資源危機農民起義閉關自守專制制度經略邊疆統治危機強化專制,經略邊疆,閉關自守,中國落后1..乾隆繼位之初,曾裁撤軍機處,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兩路軍務尚未全竣,且朕日理萬機,亦間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須就近承辦”,將其恢復。此后軍機處“軍國大計,罔不總攬”“內閣宰輔名存而已”。這表明( )A.清朝內閣權力得到加強B. 清朝中央集權遭到削弱C.軍機大臣獲得宰相職位D.軍機處有助于加強皇權D鏈接高考(1)根據材料,概括清朝管理邊疆民族地區政策的特點。(2)根據材料,簡析清朝管理邊疆民族地區政策的作用。(四川月考)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清初,為了溝通中央和邊疆的聯系,清廷特設理藩院進行專管,同時又派將軍、都統大臣等宮員,駐扎各地,代表朝廷統籌全局,監督中央政令的推行。而一般民刑事務,如編審人丁、征收賦稅等,都由經朝廷任命的所在民族頭領,或土官、土司自行管理。在制度上,清政府也多依掘各民族的傳統,保留其原有制度,如蒙古地區實行的盟旗制度和新疆維吾爾族中突行的伯克制。在蒙藏等地區,清政府特規定:凡喇嘛寺廟、僧徒得登記注冊,包括班禪在內的各大喇嘛轉世,需經清廷認可才算有效。清政府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管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摘編自白鋼總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鞏固訓練班級 小組 姓名【課題名稱】:第四單元第14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學習目標】:1、了解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的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2、了解清朝前中期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重點難點】:重點:清朝君主專制的加強、奠定疆域的措施、統治危機的表現和原因。難點:理解清朝面臨的統治和世界形勢危機,以及清朝奠定統一多民族國家疆域的意義。【學習方法建議】根據課程標準制定的學習目標,認真通讀、學習課本,并結合手中的教輔資料進行預習。總結出自己的疑惑,根據學習目標和重難點,以及梳理出主體部分的知識框架,歸納本課的重難點部分,便于自己上課學習過程中有所側重。在自主學習基礎上,完成本任務清單,并在老師授課后,知識點得以鞏固的情況下繼續進行修正、完善。【自主學習】1.【基礎知識】同學們通過觀看微課完成《全優課堂》P63-P66知識點梳理任務。2.【繪制時空坐標】同學們將清朝前中期大事年表用坐標形式畫在下面。3.【疆域鞏固與拓展】同學們通過自主學習建構一個清朝疆域鞏固與拓展的知識體系,以思維導圖形式展示出來。4、問題思考:(1)康雍乾時期君主專制的表現?(3)清朝前中前期危機的表現?(4)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一、【自主檢測 】1.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九卿奏報各處田苗,康熙帝將概無關緊要的奏折交內閣大學士閱覽,并說:“九卿奏折,朕已知。爾等票簽具奏。”此舉( ) A.有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反映出相權得到恢復C.說明內閣專職批答奏折 D.說明內閣具有決策權2.康熙帝的詩:“萬里扶桑早掛弓,水犀軍指島門空。來庭豈為修文德,柔遠初非黜武功。牙帳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蒼生困,耕鑿從今九壤同。”此詩描述的的是( )A.平定“三藩之亂” B.收復臺灣 C.平定準葛爾叛亂 D.收復東北失地3.清朝實行閉關鎖國的根本原因是( )A.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 B.西方殖民者向東方殖民擴張C.反清復明活動日益尖銳 D.民間走私危及國家的財政收入4.以下屬于清代鞏固西北邊疆的措施( )A.設立金瓶掣簽制度 B.設立伊犁將軍 C.簽訂《尼布楚條約》 D.設立宣政院5.“在廣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春秋兩季是買賣季,他們可以住在廣州的十三行,買買完了,他們必須到澳門去過冬。他們在十三行住的時候,照法令不能隨便出游。”這表明清政府( )A.禁止外國商人來華 B.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C.加強沿海軍事防御 D.重視維護外商利益二、合作探究與情景構建(重難點)【探究一】奏折制度材料一:奏折講求時效性,比如緊急情況下呈送給皇帝的奏折必須快馬加鞭、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城。所以各地都設有驛站,專供送信的公差換馬休息。材料二:所批殊筆諭旨皆出朕手,無代書之人。此番出巡,朕以右手病不能寫字,用左手執筆批旨,斷不假手于人。故凡所奏事件,惟聯及原奏人知之。 ——康熙根據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奏折制度的特點?作用?【情景一】《軍機處》背景:清朝××皇帝在位時,有幾艘不明身份的蠻夷戰船突然出現在天津江面,戰爭隨時可能爆發。一位天津官員乘快馬把緊急公文送入京師……第一幕角色;順治帝、吳良輔(太監)、議政王大臣、天津官員………….第二幕角色:雍正帝、軍機大臣、天津官員2、請同學們根據《軍機處》情景劇背景預測,課前運用手機查閱軍機處相關資料,課中觀看情景劇之時注意記錄軍機大臣的職能、分析軍機處的特點和作用。【情景二】疆域發展3、假設你是一位疆土守衛士,你會怎么向別人講述清朝前中期時期的疆域開拓與鞏固的措施呢?請同學們根據教材P78-P79頁內容和自主學習部分繪制的思維導圖,自創《清朝前中期的疆域拓展與鞏固》微課堂,分別從西北、西南、東北、東南等方向展開講述,清朝前中期的疆域拓展與鞏固措施和意義,教師課堂上將請代表上臺展示。【問題思考】清輝煌不再,世界大變革。面對世界的變化,清政府是如何應對的呢?請同學們根據教材、微課、全優、網上查查閱資料完成表格。經濟 政治 軍事 外交 思想觀念中國西方三、千年之局變——需以史為鑒從清朝前中期的盛世與危機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國家發展與世界形勢之間,國家政策和治國理念是十分重要的。面對工業文明的沖擊,我們閉關鎖國,從保家衛國的程度看是合理的,我們每個人都應當保護祖國的每一寸土地,但面對世界形勢的變化,我們閉關鎖國導致落后,這是值得深思的。我們將歷史的時空定位在當代中國的發展,面對全球疫情的蔓延,我們國家是如何采取措施的呢?后疫情時代,中國應當如何展示中國智慧——“中國策”呢?請同學們根據以下材料進行從國家和中學生的角度思考和歸納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后疫情時代的世界形勢,將自己的想法寫在下面,課堂上進行分享。材料一:當今世界,百年變局疊加全球疫情,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沖擊國際秩序;個別國家橫行霸道,擾亂多邊機制。“多重挑戰比比皆是,多邊辦法屈指可數。”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如是說。在新的十字路口,“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的時代之問亟需新解答。作答時代之問,中國倡導并堅持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作答時代之問,中國倡導并積極踐行開放包容的發展思路。作答時代之問,中國倡導并堅定不移走多邊主義道路。————新華社記者高文成《后疫情時代世界之問的中國答案》材料二:擘畫“后疫情時代”的中國外交藍圖。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外交開啟了以電話、書信、視頻為主渠道的“云外交”模式。————新華網潘子荻《習近平的2020·六月:“后疫情時代”彰顯“中國策”》材料三:每個孩子都是未來推動社會進步的有生力量。疫情發生后,待在家里,也是遵守社會規則。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人生成長的規范養成。抗疫過程中,許許多多人行動起來,他們敢于擔當,知行合一,表現出強烈的責任感。——據朱穎華《書記校長談|后疫情時代,美好教育與人生大可同行》整理國家:中學生:四、知識鏈接1、改土歸流改土歸流是指改土司制為流官制。又稱土司改流、改土設流、廢土改流,始于明朝中后期,是指將原來西南地區統治少數民族的土司頭目廢除,改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改土歸流就是把少數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為政府官員管理方式。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領,流官由朝廷中央委派。改土歸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時加強中央對西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統治。改革后,還是有些土司掀起叛亂,最大規模的是烏蒙土司的叛亂。2.《尼布楚條約》尼布楚條約(《尼布楚議界條約》)是清朝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簽定的第一份邊界條約。1689年8月22日,清、俄兩國在尼布楚開始會談。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清政府全權使臣索額圖和俄羅斯帝國全權使臣戈洛文在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條約內容以滿、俄和拉丁文三種文字簽訂。條約劃分了中俄兩國東部邊界,從法律上確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仍屬于中國領土,但同時清政府同意把大片土地割讓給俄羅斯。3、廣州十三行廣州十三行是清代專做對外貿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又叫"洋行"或"洋貨行"。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分別在廣東、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設立海關,粵海關設立。它名義上專管對外貿易和征收關稅事宜,實際上稅收營生都是由十三行出面主持,承接包攬的項目,其中包括代辦報關納稅,商品同購銷買賣等業務。住稅征收對象是本省內陸交易一切落地貨物,由稅課司征收;行稅征收對象是外洋販來貨物及出海貿易貨物,由粵海關征收。為此,建立相應的兩類商行,以分別經理貿易稅餉。前者稱金絲行,后者稱洋貨行即十三行。名義上雖稱"十三", 其實并無定數。4、朝貢體系朝貢體系,是自公元前3世紀開始,直到19世紀末期,存在于東亞、東北亞、東南亞和中亞地區的,以中國中原帝國為主要核心的等級制網狀政治秩序體系。朝貢體系的意識形態結構由三個層面構成,包括儒家思想、天下觀和華夷秩序;而其功能包括提供政治合法性、保持體系內經濟繁榮以及維護地區穩定。通過中華朝貢體系,中國文化逐漸被傳播到了中國的鄰近和周邊國家,如朝鮮、日本和越南,并深深地影響了這些國家的政治體系、社會結構和世界觀念,伴隨著這一進程,東亞地區最終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5、華夷之辯華夷之辨,或稱“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區辨華夏與蠻夷。“華夷之辨”是中國傳統的封建王朝處理民族關系與對外關系的重要思想,并且在此思想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包括周邊諸多國家在內的朝貢關系體制,華夷之辨與朝貢體系聯系十分緊密。6、攤丁入畝又稱作攤丁入地、地丁合一,中國封建社會后期賦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清朝政府將歷代相沿的丁銀并入田賦征收的一種賦稅制度,標志著中國實行兩千多年人頭稅(丁稅)的廢除。是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的進一步改革和發展。雍正時期開始實行。這一制度的實行,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促進了人口增長。勞動者有了較大的人生自由,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賦稅規則的簡化減少了官府打馬虎眼任意加稅的可能。攤丁入畝的實施,直接導致中國人口的爆炸性增長,從乾隆六年(公元1740年)人口突破1億,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突破3億,再到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全國人口突破4億,占世界人口超40%(1830年全世界人口為10億),奠定了中國人口大國的基礎。一條鞭法“一條鞭法”是明代嘉靖時期確立的賦稅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1530)提出,之后張居正于萬歷九年(1581)推廣到全國。新法規定: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并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這樣大大簡化了稅制,方便征收稅款。同時使地方官員難于作弊,進而增加財政收入。“一條鞭法”上承唐代的兩稅法下啟清代的攤丁入畝,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一次社會變革。既是明代社會矛盾激化的被動之舉,也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動選擇。8、閉關鎖國指閉關自守,嚴格限制與外界接觸的一種國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義。嚴格限制對外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交流,也因此中國的整體國力及發展比西方國家落后。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鄭和下西洋(1405—1433)后,實施海禁,并在北方修建明長城,是明朝鎖國的象征。1723年(雍正元年),因與羅馬教廷間禮儀之爭,禁止天主教,被視為清朝鎖國的開始。到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實行“一口通商”政策。古代時間:時辰: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于現在的兩個小時。午時: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酉時:下午的五點到七點。 一刻鐘:在古代指十五分鐘。10.理藩院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統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數民族的最高權力機構。 洋務運動前也負責處理對俄羅斯的外交事務。理藩院初掌蒙古事,隨著清廷全國政權的建立,更為總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各少數民族地區事務的中央機構。清統治者通過理藩院實施對各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加強與他們的聯系。康熙年間,修定《理藩院則例》,用法規固定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統治的各項措施。以后又四次校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4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課件(18張PPT).pptx 綱要上·第14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任務清單.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