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2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人民政權的鞏固一、教學目標:知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過程及意義、熟記鞏固人民政權的各項措施、理解抗美援朝戰爭的意義、提高分析運用史料的能力、增強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二、教學重難點: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過程、鞏固人民政權的各項措施難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抗美援朝戰爭的意義三、教學方法:討論法、談話法、講授法四、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播放開國大典的紀錄片視頻,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以及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過程的好奇心,引出新課。新課講授:(一)新中國成立1.籌備: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①大會一致決定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國名;確定了首都、國旗、紀年、代國歌等。②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等重要文件。它是新中國的建國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③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會議召開的意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召開,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為新中國成立作了準備。【問題探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為新中國成立作了哪些準備 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新中國的國家性質是什么?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國家。新中國的國家制度是什么?人民民主專政。(對人民民主,對敵人專政)新中國的政府組織原則是什么?國家政權屬于人民,各級政權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思考】:為什么說《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人民政協代行全國人大的職能規定了國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2.標志: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下午3時,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開國大典。【問題探究】:中華人民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①革命意義: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②社會意義: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③世界意義:中華民族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④標志: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中國現代史的開端。(二)鞏固人民政權【問題探究】分析新中國成立時面對的國內外壓力有哪些?①人民解放軍仍在進行人民解放戰爭的后期作戰,國民黨殘余部隊盤踞在華南、西南地區;②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還沒有完成;③財政經濟上千瘡百孔,財政困難;④美國發動侵朝戰爭威脅國家安全。1.政治:解放西藏1951年阿沛·阿旺晉美《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大團結1.政治:剿匪鎮反(1)追殲殘余:(2)鎮反剿匪:三反、五反運動:“ 三反”運動: 在國家機關、部隊和國營企事業單位開展的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運動“ 五反”運動:在私營工商業者中開展的“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騙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斗爭2.經濟:穩定物價措施:①“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 ②統一財政經濟結果:①1950年春,全國物價趨于穩定,人民政府贏得全國人民的信任。②1952年底,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2.經濟:土地改革(1950-1952)作用:①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獲得土地,農民從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②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3.抗美援朝(1950-1953)(1)背景:1950年9月15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朝鮮西海岸的仁川港登陸。朝鮮方面潰敗,美軍繼續北上越過三八線,將戰火波及到中朝邊境。朝鮮戰爭的性質:由朝鮮內戰轉變為美國侵略、朝鮮人民反侵略的戰爭。【問題探究】:中國為什么要出兵幫助朝鮮? ①朝鮮向中國請求支援②我國安全受到威脅美軍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公然干涉我國內政(2)過程:①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②五戰五捷:把美國侵略者趕回到“ 三八線” 附近③戰爭結果——勝利【思考】:抗美援朝志愿軍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經濟資源都處于劣勢,為什么還獲得了最終的勝利?1.戰爭的正義性。2.中國共產黨的英明決策和正確指揮。3.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4.志愿軍和朝鮮軍民的英勇戰斗。5.蘇聯的援助。(正義的反侵略戰爭)(3)影響:①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國威和軍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②志愿軍涌現出30多萬英雄模范和功臣,他們的事跡匯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極大地鼓舞著全國人民為保衛和建設祖國而團結奮斗。課后小結:1949年9月,《共同綱領》;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鞏固新生人民政權:★在政治上,解放西藏、鎮壓反革命運動、進行“三反”“五反”運動;★在經濟上,開展土地改革、進行“米棉之戰”“銀元之戰”,穩定國民經濟;★抗美援朝,維護國家安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