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5張PPT)三國兩晉南北朝?中國歷史家認為,自公元220年漢代覆亡至581年隋朝興起,當中是一段長期混亂和令人失望的時代。——黃仁宇《中國大歷史》爭霸天下黑暗、混亂豪門、風流第五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單元學習目標:壹中華的崩潰任務一:根據課本與地圖,梳理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史實,繪出簡要時間軸壹中華的崩潰任務一:根據課本與地圖,梳理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史實,繪出簡要時間軸東漢三國(220-280)西晉東晉(317-420)十六國(前秦統一北方)383年淝水之戰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宋齊梁陳北朝(439-581)北魏隋朝統一滅滅南朝(420-589)壹中華的崩潰220年220年十月, 曹丕的親信華歆率領文武百官聯名上書,勸漢獻帝把帝位讓給魏王曹丕。為了保住性命,漢獻帝把皇帝的玉璽交給曹丕。曹丕故作推辭,在“三讓”之后才“答允”接受。 十月二十九日,曹丕登壇受禪稱帝,立國號為大魏,史稱曹魏,改元黃初,改雒陽為“洛陽”,定都于此。曹丕篡漢曹魏大臣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先后掌權,而司馬昭自封為晉王,欲取魏而代之,直至馬昭去世,265年,司馬炎取代曹魏建立新政權,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晉280年滅孫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中國。司馬竊曹265年晉武帝死后,惠帝妻賈后與外戚楊駿爭權,引起皇族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成都王司馬穎、東海王司馬越等八人的互相攻殺,最后以司馬越毒死惠帝,另立懷帝,獨攬大權而告終。變亂前后達十六年(公元291~306年)。八王之亂291年漢王朝儒家傳統綱常倫理崩潰皇帝如何統治?政權如何運作?壹中華的崩潰門閥制度的特點是以門戶等級區別士庶在經濟、政治、文化上所處的不同地位。——唐長孺《門閥的形成及其衰落》歷史縱橫東晉的士族專權東晉建立之初,高門士族瑯邪王氏當權。其代表人物王導在朝中擔任宰相,王敦統重兵坐鎮長江中游,內外相應,時稱“王與馬,共天下”。司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賀時,甚至請王導與他并排上坐,王導堅決推辭,方才作罷。此后,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繼掌權。這幾家士族都是在戰亂中從北方移居到南方的。東晉執盾武士陶俑東漢晚期豪族陶樓溫太真位未高時,屢與揚州?;粗泄揽烷松h(chūpú),與輒不競。嘗一過,大輸物,戲屈,無因得反。與庾亮善,于舫中大喚亮曰:“卿可贖我!”庾即送直,然后得還。經此數四。——《世說新語·任誕》政治: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世代擔任重要官職;經濟:各按官品高下占有田地,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化山川土地為私產;文化:崇尚清談,占據高級文官職位;貳中華的擴大至于元嘉末……兵車勿用,民不外勞,役寬務簡,氓庶繁息,至余糧棲畝,戶不夜扃(jiǒng),蓋東西之極盛也……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rěn),則數郡忘饑。會土帶海傍湖,良疇亦數十萬頃,膏腴上地,畝直一金,鄠(hù)、杜之間,不能比也。荊城跨南楚之富,揚部有全吳之沃,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宋書》任務二:根據材料,總結南方地區開發的表現南朝:青瓷蓮花尊梁元帝蕭繹《職貢圖》局部傍南山(指漢川以南)雜有僚戶,富室者頗參夏人為婚,衣服居處言語,殆與華不別。——《隋書·地理志》農業手工業商業民族交融貳中華的擴大過程:自東漢以來,西、北邊陲少數民族便不斷向內地遷徙。魏蜀相持,雙方都引羌胡以困敵自重,是以關隴一帶,鮮卑氐羌無不有數萬人口。北方少數民族內遷“關中之人,百余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而六郡匈奴“五部之眾,戶至數萬,人口之盛,人口之眾,過于西戎”——江統《徙戎論》主要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貳中華的擴大每一次由比較野蠻的民族所進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摧毀了大批的生產力。但在長期的征服中,比較野蠻的征服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得不適應征服后存在的較高的經濟情況,他們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還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語言。——恩格斯西晉八王之亂,政權衰弱,經濟殘破,社會矛盾尖銳,少數民族趁機發動戰爭。永興元年(304年),南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省離石縣)起兵,建立漢趙政權。永嘉三年(309年),漢趙兩次進攻洛陽,被擊退。永嘉五年(311年),劉淵之子劉聰遣石勒、王彌、劉曜等率軍攻晉,在寧平城之戰中殲滅晉軍主力,殺晉太尉王衍及諸王公,攻破洛陽,俘獲晉懷帝,殺王公士民十萬余人。公元316年,西晉被匈奴所滅,北方先后建立起了十六國。永嘉之亂貳中華的擴大十六國統治者族屬表前燕創立者鮮卑慕容氏宣稱先祖是“有熊氏之苗裔”,前秦創立者氐人苻氏宣稱先祖為“有扈之苗裔”,后秦創立者姚氏宣稱“其先有虞氏之苗裔”,大夏政權創立者赫連勃勃聲稱:“朕大禹之后,世居幽、朔?!?br/>——據(唐)房玄齡等《晉書》石勒在攻取河北以后,即“立太學,簡明經善書吏,署為文學掾,選將佐子弟三百人教之”,之后,又“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訓十余小學于襄國四門,簡將佐豪右子弟百余人以教之,且備擊柝之衛”。除了在都城設立學校外,又下令“郡國立學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一人,弟子百五十人”(《晉書·石勒載記》)。不但要讀中華經典,他規定還要考核,以后當官也要根據考核成績定取舍。華夏認同推行漢化嘉峪關魏晉磚畫北齊:校書圖蹀躞帶胡服女立俑貳中華的擴大北魏孝文帝改革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元也。——司馬光《資治通鑒》原鮮卑姓氏 改稱的漢姓拓拔氏 元拔拔氏 長孫達奚氏 奚丘穆陵氏 穆步六孤氏 陸賀賴氏 賀獨孤氏 劉賀樓氏 樓勿忸于氏 于遷都城說漢話,穿漢服改姓氏,定姓族貳中華的擴大——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任務三:根據材料與所學,試對孝文帝改革進行評價材料二:緣邊諸鎮,控攝長遠。昔時初置,地廣人稀,或征發中原強宗子弟,或國之肺腑,寄以爪牙。中年以來,有司乖實,號曰“府戶”,役同廝養,官婚班齒,致失清流。而本宗舊類,各各顯榮,顧瞻彼此,理當憤怨。——《北齊書》卷23材料一:史臣曰: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經世,咸以威武為業,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欽明稽古,協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軌度,斟酌用舍,煥乎其有文章,海內生民咸受耳目之賜!——《魏書·高祖紀》這些改革措施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某些具體措施在當時激化了鮮卑等少數民族的內部矛盾,一部分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損害的少數民族軍人(以鮮卑等少數民族為主,但也包括鮮卑化的漢人)對北魏朝廷產生了離心傾向。這種離心傾向與政治腐敗和其他社會矛盾相結合,終于引發了大規模的動亂,導致了北魏的滅亡。結中華的新生北方少數民族的部族制度與華夏制度的劇烈碰撞,最終在北方地區激發出了新的變遷動力與演進啟繼,交替的“胡化”和“漢化”孕育出了強勁的官僚制化運動,它扭轉了魏晉以來的中華頹勢,并構成了走出門閥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中華的歷史出口。——閻步克《波峰與波谷: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西域來客壁畫三國兩晉南北朝課堂小結中華的崩潰中華的擴大政權更迭、統一破碎綱常崩壞、政治變態:東晉士族專政區域開發民族交融(胡漢交融)華夏認同中華文明擴散絢爛大一統的世界帝國練能力檢測1.三國時期吳國以一隅之地與中原的曹魏相抗衡,東晉和南朝政權也都以半壁江山與北方各政權對峙。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經濟發展維持了這種局面的長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br/>A.南北經濟發展處于平衡的狀態B.南北對峙阻斷了經濟文化交流C.北方社會安定有利于恢復生產D.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已經出現D《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教學設計教學立意歷史階段特征通常是指一個歷史階段明顯不同于其他歷史階段的特殊之處。歷史階段特征既是對階段性史實的概括與總結,也是區別于其他歷史階段的特性,把握歷史階段特征,有利于形成歷史教學的整體立意與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本課依據這一階段的顯著歷史階段特征“混亂”與“交融”進行教學設計,并利用日本漢學家川本芳昭的著作《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一書對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特征的概括進行本課的設計。通過對于這一階段歷史特征的認識,學生能夠更清晰地梳理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脈絡,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對于中國歷史的重要意義。教學背景分析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部編版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二單元第5課。本課共三目,分別是三國與西晉、東晉與南朝、十六國與北朝?!叭龂c西晉”介紹的是三國到晉的歷史演變與少數民族內遷、西晉的滅亡。“東晉與南朝”子目介紹了東晉的建立、士族(世家大族)、南朝政權的更迭、南方開發與南朝的疆域變化?!笆鶉c北朝”子目介紹前秦之前北方的各族政權、北魏孝文帝改革與北魏到隋的歷史演變。課本以時間線索進行敘述,便于學生理解,但知識點過于零散,根據教師的整合,在把握本課歷史階段特征的基礎上,將本課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為中華的崩潰,包括大一統的崩潰、傳統政治的崩潰,主要講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內容與簡介門閥政治;第二部分為中華的擴大,擴大在崩潰之中體現,包括區域開發、民族交融、華夏認同、中華文化的傳播接受擴大等內容。這兩個部分共同構成了這一時期的歷史,重點在“擴大”部分,使學生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雖然混亂但卻在內涵上卻不斷擴大,為隋唐建立起一個包容、多元、開放的世界性的帝國打下堅實基礎。學生情況分析本課的授課內容針對高一學生,高一的學生對政權更迭基本情況有所了解,重要的歷史史實在初中已學習,學生還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這些政權更迭的過程之中出現的民族交融與區域開發趨勢,中華在這個過程之中地域與內涵不斷擴大的內容進行學習,理解這一歷史階段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教學目標課標要求: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本課教學目標:①通過歷史地圖與課本梳理,能夠理清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基本脈絡;②通過歷史史料,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經濟的發展、南方的開發、各民族政權的制度創新; ③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國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時期,也是政治、經濟、文化變革時期認識漢族與內遷邊疆民族從沖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民族交融與區域開發的新成就;教學難點民族交融的必然趨勢;中華“崩潰”與“擴大”之間的關系;學術觀點與課程內容的有機結合。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本節課主要采用談話講述法進行,同時配合提問、史料閱讀等方法,在學生完成基礎知識梳理與學案任務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通過學生對三國魏晉南北朝的印象導入 回憶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相關知識點,回答對于這一時代的印象 引起學生對這一時代真實面貌的思考與興趣一、中華的崩潰 政權更迭、統一破碎展示地圖,提出學習任務一:根據課本與地圖,梳理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史實,繪出簡要時間軸教師請學生對時空坐標軸進行簡要展示,得出這一時期政權更迭是中華崩潰的重要表現綱常倫理崩壞,政治變態教師簡單講解在政權更迭之中的重要史實“曹丕篡漢”“司馬竊曹”“八王之亂”,得出這一時期也是漢王朝儒家傳統綱常倫理崩潰時期。提出問題:面臨著中情況,皇帝如何統治?政權如何運作?介紹《歷史縱橫》欄目東晉重要的政治特征:士族專權。并通過史料與口述介紹門閥的形成及士族專權在政治、經濟與文化上的特殊表現。強調士族專權是中華傳統政治的變態。 根據預習學案及課本、地圖,完成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的梳理及簡略時空坐標軸的制作?;貞涍@些重要史實,并且思考教師提問理解士族專權是一種傳統政治的變態,理解其走向衰落的必然性 扎實學生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培養學生歷史邏輯思維能力,理解歷史是特殊時空背景下的必然產物二、中華的擴大 (一)版圖的擴大介紹北方士族與流民南渡對南方的開發,提出學習任務二:根據材料,總結南方地區開發的表現(農業、手工業、商業、民族交融)(二)民族交融(中華民族的擴大)著重介紹南方的開發帶來的民族交融現象。過渡:此時的北方同樣處于大變動、大交融之中介紹東漢以來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的原因、過程及主要民族。強調雖然少數民族的內遷帶來了對中原的破壞(永嘉之亂),但卻能適應更為先進的經濟情況,即受到農耕文明影響,二者不斷交融通過十六國統治者表中多個少數民族使用漢人王朝國號及相關史料(文字史料、實物史料),展示這一時期少數民族產生的華夏認同、對漢文化的認同,主動推行漢化政策、胡漢共政局面的出現,及經濟生產方式的交融,漢人受到胡風影響生活習俗的變化,說明這一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處于一個大交融的狀態(胡漢相互交融、相互影響)。在各個政權推行的民族交融政策之中,著重介紹北魏孝文帝的民族改革,并讓學生根據材料總結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并對其改革進行評價 閱讀課本及材料,完成學習任務二,回答南方開發的表現閱讀課本及地圖,聽教師講解,適當補充筆記根據材料總結“胡風漢雨”的表現(中華擴大的表現)閱讀材料,總結改革內容及思考如何對改革進行評價 扎實必備基礎知識與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能力運用唯物史觀,解釋這一時期胡化與漢化、民族交融的必然性。培養學生史料閱讀,歷史解釋能力,及具體的對于改革評價的要點。課堂小結 根據板書及閻步克教授的話對本節課進行總結,中華在這一時期經歷的多重崩潰,但中華并未就此消失,而是處于不斷的擴大之中,最終成為通向重振的隋唐大中華的歷史出口。 總結本課的要點內容,理解這一歷史階段的重要意義。 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教學反思課堂任務較簡單,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方面不足;部分學術觀點對于高中生理解來說有困難,本課難度較大。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綱要上 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課件】.pptx 綱要上 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教學設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