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目標:時空觀念、唯物主義了解民國以來剪發辮、易服飾等社會風俗習慣方面的變化,通過比較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與現代社會生活,使學生學會用發展的觀點和歷史縱向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史料實證依據歷史資料及視頻、圖片等材料,利用小組演講、短劇等多種方式,增強課堂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近代著名實業家張謇等人創辦企業的經歷,認識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展的過程,分析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緩慢的原因,提升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家國情懷認識近代實業家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培養學生的社會進步觀和與時俱進的態度。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國以來剪發辮、易服飾等社會風俗習慣方面的變化。(2)教學難點:民族資本主義地發展三、教學課時:一課時四、教學用具:多媒體五、教學過程:單元導讀從晚清到民國,伴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和社會政局的更替,中國的經濟、社會生活、教育文化事業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了,民族工業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艱難成長。西方的文化、器物大量涌入,深刻改變了中國人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近代教育和新聞出版業獲得長足進步。在文藝創作上,涌現出一大批優秀作品。【導入】在江蘇有一座城市號稱“中國近代第一城”,這座城市就是南通市。因為在這里有中國近代第一所師范學校、民間博物苑、紡織學校、刺繡學校、戲劇學校以及中國近代第一所氣象站。南通城之所以能如此的不凡,要歸功于1853年出生于南通海門市的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這個人就是張謇。在今天江蘇海門市有一座張謇紀念館。在紀念館的大門,迎面可見一塊正方形的石制屏風,上面鐫刻著張謇的一句話:“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朽。”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人生在世,與草木并沒有什么大的不同,如果能留下一些有用的事業,雖然與草木一同生長,卻不會與草木一起腐朽。這節課就讓我們通過張謇和他的事業,去聆聽中國近代的往事,了解近代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25課,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學習新課】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我們首先來學習本節課的第一部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什么是民族資本主義呢?大家要對這個概念有所了解。它指的就是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由中國人創辦的用機器生產的工業。而對于民族資本主義的民族工業,大家很容易將它跟洋務企業相混淆。雖然兩者都是由中國人創辦的,用機器生產的工業,但是洋務企業更多的是官督商辦,帶有封建性。而民族工業作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物,它是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是民辦的。所以這個地方大家要加以區分。下面就讓我們結合張謇的個人經歷,了解當時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狀況。張謇,1853年出生于江蘇南通。隨著洋務運動、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之后,在這一段期間,張謇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并最終在1894年的時候高中狀元。而張謇的科考之路,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順利。15歲中秀才,33歲中舉人,到了41歲才高中狀元,被朝廷授予官職。那如果你是當時的張謇,你會如何去規劃接下來的人生呢?想必很多同學肯定會覺得,現在我前途一片光明,我當然是要專注于我自己官場的發展。但是張謇在1895年的時候,選擇棄官從商,創辦了大生紗廠。這個時候大家可能覺得很奇怪,為什么呢?好不容易高中了狀元,為什么選擇棄官從商,去創辦大生紗場?如果大家對時間敏感一點的話,就會發現在1894到1895年期間,當時的中國正面臨著什么呢?前面我們也有提到,甲午中日戰爭。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戰敗,簽訂了馬關條約之后,使得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以至于張謇當時都認為合約幾乎傾盡了中國之膏血,這個事情引發了張謇的救國愛國熱情。當時的張謇就在想,到底要如何才能夠拯救當時的中國呢?在材料當中也有所談及。他認為,外洋富民強國之本在于工。當時的張謇認為,只有通過創辦實業才能夠拯救當時的中國,所以他才選擇棄官從商,去創辦大生紗廠。隨著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實業救國的熱潮逐漸高漲,再加上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后鼓勵民間去發展近代工業,使得在甲午戰后,整個民族資本主義都得到了發展。在辛亥革命之后,隨著清政府被推翻,也迎來了一個發展的熱潮。在一戰期間,通過這一組數據,我們來看一下當時整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近況是怎么樣的呢?通過數據,大家很明顯的可以發現,在一戰期間,整個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是在上升,是在發展的,而且是在迅速的發展。而我們稱這段時間為短暫的春天,春天春暖花開是好的寓意,說明當時的整個民族資本主義都呈現出繁榮的發展趨勢。我們來想一想,為什么民族資本主義在這一時期蓬勃發展?當時的世界,當時的中國正在面臨著什么?當時的世界,西方帝國主義國家正在忙于一戰,無暇顧及中國,所以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讓我們的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發展的空間。而在內部的中國,在辛亥革命以后,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去發展實業,在這樣一個內外事件的影響之下,使得當時整個民族資本主義迎來了繁榮的發展時期。但是如果我們再細心一點的話,你會發現,這個短暫的春天是有個修飾詞的——短暫的。為什么說它是短暫的呢?因為這一段繁榮時期,它持續的時間非常的短。在一戰結束之后,帝國主義們又再一次卷土重來,再加上他們在一戰期間的損失慘重,所以使得他們加重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而這個時候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不僅遭受著帝國主義的侵略還遭受著封建主義以及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以至于他又再度受挫。我們用這個曲線圖來簡單的歸納一下整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我們可以看到民族資本主義在洋務運動時產生,在甲午后發展,在整個一戰期間迎來短暫的春天。但很可惜,一戰結束后,帝國主義卷土重來,又使得我們再度受挫。雖然在1927到1936年期間,在國民政府和國貨運動的倡導之下,使得它獲得短暫的發展。但是呢在中國國共內戰和長久的抗日戰爭之下,整個民族資本主義日漸萎縮。所以同學們從整個曲線圖的走向當中,你們可以看出整個民族資本主義它發展的特點其實是怎么樣的呀?是曲折的,在曲折中艱難發展。跟整個世界相對比,咱們中國的發展相對比較晚,總體也是落后的。除了曲折發展、總體落后的特點之外,當時的民族資本主義還有怎樣的特點呢?我們觀察地圖來了解一下。大家一起來看一下這個圖,看一下民族工業,它大部分都分布在哪里,而且民族工業大部分都是一些什么類型的工業呢?民族工業大部分都位于沿海、沿江地帶,分布是非常不平衡的,主要都分布在沿海、沿江東部地帶;而且工業類型都主要集中在輕工業。 為什么會有這樣一個特點呢?因為沿海沿江地區,交通比較便利,而且他們大部分地區都很早就成為了通商口岸,較早的接觸到了西方先進的技術,而且他們人口相對較多,能夠提供較大的市場和勞動力。那為什么主要是說集中在輕工業呢?因為輕工業相較而言,它成本相對比較低,市場又比較廣闊,能夠較快的獲得相應的收益。總結起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面臨著一種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狀況。在當時多種因素的影響之下,張謇難以通過創辦實業來拯救當時的中國,所以他最終還是失敗了。除了張謇以外,還有很多的實業家,比如榮氏兄弟、盧作孚、侯德榜。 通過他們的事例可以看出,他們身上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敢為人先、不畏艱難的愛國主義精神。透視整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我們會發現,隨著時代的變化跟政局的發展,帶來了曲折發展和總體落后的情況。而這種曲折發展和總體落后以及不平衡的背后,其實也是半殖民地化半封建社會的影響。正是因為當時的中國遭受著西方的侵略以及封建勢力的阻礙,所以整體才呈現曲折發展。二、社會生活的變化隨著時代的變化,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又給當時的人們社會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呢?請同學們按照之前的劃分的歷史小組,結合教材122-123頁的內容,討論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體現在哪些方面?哪個小組來回答一下?在服飾方面,我們開始追求曲線和適體,不再像過去一樣保守。男子的服飾當中,開始引進西方的西裝,以及革命之后,開始出現了中山裝。在食物方面,開始有了西方的西餐、咖啡等等。在住宅方面,不再像過去那樣,只有封閉的四合院;開始出現一些具備開放性的小洋樓。在出行方面,開始出現了汽車、電車、飛機、鐵路等新式的交通。在風俗方面,尤其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有了剪辮運動,禁止婦女纏足等措施。握手和鞠躬取代了過去有損人格的跪拜。而在婚姻方面,也開始出現了一些西式的婚禮,人們也開始穿婚紗,也開始穿西裝。這些都是當時社會生活當中所產生的一些新的變化。非常好,請坐。我們來仔細看一下這些新變化。從過去的纏足到放足,從跪拜到握手,這些體現的是一種怎么樣的變化呢?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發展了變化。我們越來越民主、平等了。這是一種自由、平等、民主的新風尚。是我們在西方侵略跟外部沖擊之下所引進的一些新的變化。同學們,請仔細觀察這些圖片,你們有沒有發現同樣一張照片,它會有一些很奇怪的現象?同一張照片中,有人穿了新式的西方婚紗,有人依然留著辮子,穿著傳統的長袍馬褂。有人剪了辮子,有人沒剪。同樣一張照片,同樣的歷史時期,既有新式的東西,也有傳統的東西,這其實就是一種新舊并呈的特點。正是這種新舊并呈,才使得這一時期的文化呈現出多元發展的趨勢。然而在社會生活變化的過程中,還面臨著一個問題。什么問題呢?并不是所有的人跟所有的地區,都能夠接觸或接受這種新的變化。沿海地區所受的沖擊要大于內陸,城市要大于鄉鎮。教育程度較高的人,更容易接受這種新變化。總體來說就是,當時的這種社會變化其實是不平衡的。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問題呢?在大公報當中有這么一首打油詩:洋帽洋衣洋式樣,短胡兩撇口邊開,平生第一傷心事,碧眼生成學不來。從這句話當中,我們可以發現,當時它存在一個什么問題呀?是的。人們對于西方的東西有點過于盲目崇拜了。其實這種現象不僅在當時在現在其實也是存在的。對于文化,我們的確倡導的是多元發展,但是多元發展并不意味著我們應該要輕視和忽視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咱們中國有著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如果我們輕視或淡忘它的話,豈不是讓我們錯失了一筆寶貴的財富?這并不是我們所倡導的。因此在我們倡導多元發展的過程當中,大家一定要不忘本心,切莫本末倒置。這也是我們現在在社會生活跟學習西方文化的過程當中,應該要注意的。【本課小結】最后,老師將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帶著大家來簡單回顧本節課所學。 以張謇的個人經歷為例,我們了解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狀況。洋務時期產生,甲午之后發展,一戰時期迎來短暫的春天。但一戰結束之后,隨著國共內戰以及抗日戰爭等,使得民族資本主義日益萎縮,呈現出曲折發展的特點。隨著時局的變化,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對整個社會生活產生了一系列的影響。整個社會生活的變化呈現的是一種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特點。無論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又或者是社會生活的變化,它是給我們現在的的生活帶來的啟示是什么呢?雖然時代在變,但是我們傳承下來的愛國精神和堅韌意志始終不變。而現在的我們,亦或是未來的中國人,都應該要以這種不變的愛國精神和堅韌意志去應對接下來的挑戰和危機,方能讓我們國家更加強大。【課后活動】(1)、毛澤東說: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講到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你知道哪些張之洞、張謇創辦近代民族工業的故事?張之洞是洋務派的代表人物,創辦了一系列近代軍事和民用工業企業。如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都是他主持創辦的著名企業,在當時影響極大。狀元實業家張騫回到家鄉創辦大生紗廠,帶動了很多中國人走上“實業救國”道路。形成一個初具規模的大生資本集團。一戰后,逐步走上衰敗破產的道路。(2)、列舉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三項內容,想一想這些內容在你現在的生活中有什么表現?提示:可以從衣食住行等各方面舉例,要貼近生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