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內容主旨】以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為起點,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從東北淪陷到華北危機,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為挽救民族危亡,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救亡的旗幟,團結各方抗戰力量,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教學目標】通過學習九一八事變、東北抗聯、一二·九運動、西安事變等史事,了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的過程;嘗試從多個歷史事件之間因果關系的視角理解、解釋和評價歷史事件;認同中國共產黨在團結抗戰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中的關鍵作用;感悟在國家和民族生死危亡之際,中華兒女不懼犧牲、不畏強暴、奮起抗爭的英雄氣概。【重點難點】重點:了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的過程難點:理解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同時出示歌詞。提問:歌曲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感?設計意圖:以抗戰時期的歌曲,營造情境,導入新課。[環節一]:出示《九一八事變示意圖》,指導學生根據示意圖和教材內容,概述九一八事變爆發的概況;思考日軍為何選擇在柳條湖段路軌進行爆炸,提問日本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變,出示《松花江上》歌詞。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讀地圖和文獻,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通過對史實的概述,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認識日本侵華是精心策劃,有預謀的。過渡: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相對匱乏,所以它希望占領資源豐富、土地廣闊的東北,以此作為對外擴張基地。[環節二]:出示表格“近代以來日本不斷侵華的史實”,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86的相關史事;提問日本為什么會在1931年發動新的侵華戰爭,出示《九一八事變研究》,講述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波及日本和日本為轉嫁危機發動侵略戰爭。設計意圖:通過表格梳理九一八事變前的日本侵華史實,幫助學生勾連前后史實,分析史料認識日本既有的侵略行為和野心,理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蓄謀已久。過渡:九一八事變爆發后的次日凌晨,日軍迅速占領沈陽,接著日軍擴大侵略。[環節三]:出示《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全圖》(1928年)、日軍占領沈陽的圖片,口述東三省全境淪陷的概況;出示“偽滿洲國”和日本在東北實行殖民統治的相關圖片;提問:九一八事變后的中國人民有哪些抗日活動?呈現東北抗日隊伍抗擊日軍和楊靖宇的圖片。提問為什么說是局部抗戰?抗戰隊伍中還缺少了哪方面力量?出示南京國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相關資料。設計意圖:通過了解東北三省的迅速淪陷,學生認識九一八事變使中國陷入嚴重的民族危機,感受國土淪喪、山河破碎后的民族悲憤,了解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對比國共兩黨的對日行為,凸顯共產黨人以民族大義為重;過渡:南京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使日本侵略更加肆無忌憚:1932年日軍進攻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變;日本在侵占中國東北后,又將侵略的魔爪伸向了華北。[環節四]:出示《抗日救亡運動興起示意圖》,講述華北危機的概況;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知道國民政府依舊奉行不抵抗的妥協政策,了解此時的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出示《八一宣言》(節選)、反動軍警鎮壓北平愛國學生照片;指導學生關注《抗日救亡運動興起示意圖》中的“響應一二·九運動的地點”等圖例,口述瓦窯堡會議。設計意圖:通過了解從九一八事變到華北危機,認識中日民族矛盾逐漸成為中國社會最主要的矛盾;通過識讀地圖,了解全國各地、社會各界對一二·九運動的響應、聲援,認識一二·九運動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感受中國人民為挽救民族危亡而奮起抗爭、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過渡:受全國抗日救亡運動影響和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在西北“圍剿”紅軍的國民黨將領張學良、楊虎城與紅軍停戰,要求蔣介石聯共抗日。[環節五]:出示張學良、楊虎城的照片和《張學良、楊虎城通電》等材料,講述西安事變的爆發。設計意圖:通過了解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不得人心,理解西安事變的爆發,感受張學良、楊虎城的愛國精神和民族責任感。過渡:西安事變爆發后,震驚中外,立即引起國內外的強烈反響。[環節六]:引導學生理解西安事變發生后,各方可能的處理態度;提問各方政治力量的態度是由什么決定的?出示材料《中央關于西安事變及我們的任務的指示》和中共赴西安進行談判的照片,提問:面對各方態度不同,沖突激烈的復雜局勢,中國共產黨的態度是怎樣的?設計意圖:了解除共產黨外,國內外各派政治力量對解決西安事變的態度都是由其各自利益決定的;了解共產黨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所作的努力,認識共產黨人以民族利益為重的博大胸襟;理解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意義。[環節七]:請學生根據學習單,思考:哪些因素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回顧、梳理本課所學,理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環節八]:借助結構式板書,對本課內容進行總結。【結構板書】第18課 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作業設計】以“抗日戰爭期間上海的抗日救亡運動”為探究主題,設計一條專題考察線路,并撰寫設計說明(包含遺址遺跡名稱,入選原因,考察順序建議)。【資料附錄】1.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 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了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整日價在關內流浪!……——張寒暉《松花江上》2.《九一八事變示意圖》3.近1929-1931年日本工業總產值下降32.9%,煤下降44%,棉紗下降17%,生絲下降131%……——劉庭華《九一八事變研究》4.“惟攘外應先安內,去腐乃能防蠹”——蔣介石《告全國同胞一致安內攘外書》“九一八事發生變后,國民黨政府電告東北軍:‘日軍此舉不過尋釁,為免除事件擴大起見,絕對抱不抵抗主義’。”——華師大版《高中歷史教材第五分冊》5.當今我亡國滅種大禍迫在眉睫之時,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再一次向全體同胞呼吁:……大家都應當停止內戰,以便集中一切國力(人力、物力、財力、武力等)去為抗日救國的神圣事業而奮斗。 ——《八一宣言》(1935年8月)——華師大版《高中歷史教材第五分冊》 ——《普通高中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上)》6.“反對新的內戰,主張南京與西安間在團結抗日的基礎上,和平解決……揭破日寇及親日派利用擁蔣的號召,發動內戰的陰謀”——《中央關于西安事變及我們的任務的指示》(1936年12月19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