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0課 正面戰場的抗戰【教學目標】1、時空觀念了解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的經過。了解中國人民尤其是中國軍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史料實證、歷史解釋通過學習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和長沙會戰,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正面戰場的作用,掌握全面、辯證評價歷史事件的方法家國情懷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日本對華戰爭是一場殘酷的侵略戰爭,了解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野蠻侵略行徑,通過學習國民黨軍隊英勇抗戰、流血犧牲的精神,激發學生保家衛國的情感。【教學重難點】重點: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難點:如何正確評價正面戰場的作用。【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上節課我們學到七七事變后,日本侵略軍大舉進攻,全面侵華。在民族危亡之際,國共再度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考慮到抗戰爭的客觀形式以及中日之間的力量對比,國共兩黨選擇不同的作戰戰場和作戰方式,所以就形成了兩個戰場。正面戰場是指中國人控制的連片國土,日軍入侵,中國軍隊正面阻擊日本侵略軍的進攻形成的戰場。在這個戰場上作戰的中國軍隊主要是國民黨的軍隊。敵后戰場是指中國軍隊深入到日本占領區而開辟的戰場。中國共產黨領導軍隊,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在日軍占領區建立抗日根據地。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相互配合、協同作戰,共同構成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戰爭。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正面戰場的抗戰。請大家打開課本第20課,正面戰場的抗戰。二、新課探究(一)臺兒莊戰役1937年12月,日軍在占領南京后,為了打通華北戰場和華東戰場,使南北兩個戰場連成一片,決定攻占徐州。請同學們觀察地圖,思考日軍為何如此看重徐州呢?同學們在依據地圖,分析一個城市的戰略位置的時候,要關注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交通。我們看地圖中有兩條鐵路交匯于徐州,分別是南北向的京浦鐵路和東西向的隴海鐵路。這就是徐州成為了華北地區與華中地區之間的重要的交通樞紐,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日軍攻占徐州的作戰計劃是沿京浦鐵路從南北兩個方向下擊徐州。同時還有一部日軍從山東半島登陸沿膠濟線線西進與京浦路北線的日軍匯合于臺兒莊,然后在匯合于徐州。面對日軍的進攻,中國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鎮守徐州,在京浦路南段,由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部隊,協同國民黨的軍隊進行作戰,成功將北上的日軍阻擋在了淮河南岸,這就阻止了日軍南北夾擊徐州的計劃。在北線,張自忠率領著第59軍在臨沂,面對日軍的猛烈進攻,誓死抵抗,成功阻擋住了從山東西進的日軍。這樣南北線兩路日軍會師臺兒莊的計劃也就此落空。在這種形勢下,京浦路北段的日軍依然決定孤軍南下,繼續攻占臺兒莊。臺兒莊是阻擋日軍攻陷徐州的最后一道屏障。中國軍隊守衛臺兒莊的計劃是死守臺兒莊,盡力拖住敵人,使臺兒莊外的中國軍隊抓住時機對日軍進行反包圍。要實現這個計劃,首要任務就是臺兒莊內的中國守軍要頂住日軍正面進攻。1938年3月27日,日軍在天上飛機掩護,前面坦克開路的支持下,攻入臺兒莊,臺兒莊內中國守軍既沒有坦克,也沒有反坦克武器。他們憑借自己的血肉之軀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巷戰。經過幾個晝夜的血戰后,還是被日軍占領了臺兒莊大部分地區。守衛臺兒莊的第二集團軍傷亡慘重,看著自己的將士一個個倒下,集團軍司令孫連仲向李宗仁請求讓部隊撤退。李宗仁考慮到如果此時放棄臺兒莊,等于前功盡棄,所以還是命令孫連仲必須堅持到次日拂曉,如違抗軍令、軍法處置。孫連仲的回答是絕對服從命令。整個集團軍打完為止,隨后孫連仲就對死守臺兒莊最后陣地的師長池峰城命令道,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進去,你填過了,我就來填進去,有誰敢退過運河者,殺無赦。在接到這個命令后,池峰城繼續率領中國守軍拼死與日軍作戰。生死攸關之時,孫連仲決定招募敢死隊,組織夜襲,報名參加敢死隊的戰士有數百名跟隨孫連仲的軍訓官,把身上僅剩的的大洋分給敢死隊員。敢死隊員們卻把大洋扔到了地上,他們說,我們以死相拼,為的是報效國家,不是為了幾塊大洋,孫連仲聽后熱淚盈眶。晚上敢死隊員們乘夜沖進敵陣,奮勇異常,一些戰士手持大刀與敵人肉搏。敢死隊員們經過殊死搏斗,竟奪回了臺兒莊四分之三的地區。而此時,外圍的中國軍隊主力也完成了對日軍的反包圍。在李宗仁的命令下,開始向日軍發起全面反攻。在中國軍隊的內外夾擊下,日軍將無法撤走的坦克、重炮等輜重全部燒毀,倉皇撤退。中國軍隊終于取得了臺兒莊戰役的勝利,共殲敵一萬余人,這也成為了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在此次戰役中,中國軍隊表現英勇頑強,使日軍都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那通過人們的表現,請同學們思考,臺兒莊戰役的勝利給中國軍民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這場戰役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人們的抗戰意志和信念。同時,臺兒莊戰役的失敗也使日軍惱羞成怒,他們遂集結大軍對徐州實施全面包圍,中國軍隊為了保存力量,決定放棄徐州。日軍遂占領徐州。占領徐州后,日軍將下一個目標扭轉到武漢。(二)保衛大武漢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從水路來看,它位于長江、漢水交匯地帶。扼守長江東西水道之中心,從道路來說,它位于平漢、粵漢兩條鐵路的交匯點。所以武漢市華中地區水路交通的重要交通樞紐。另外,鑒于淞滬會戰后,日軍威脅南京,國民政府決定遷都重慶。但政府機關大部和軍事統帥部都在武漢。所以武漢就成為了事實上的臨時首都。因此,日本軍方認為,攻占漢口的作戰是早日結束戰爭的最大機會,只要攻占漢口,廣東就能支配中國。1938年6月,日軍先后集結四十多萬兵力進攻武漢,企圖迅速占領武漢,迫使國民政府投降,盡快結束中日戰爭。面對日軍的進攻,國民政府發出了保衛大武漢的號召,陸續調集約100萬軍隊保衛武漢。在吸取了華北、淞滬及南京保衛戰失敗的教訓后,中國軍隊在防守武漢的時候,不再呆板的死守一城一池,而是利用大別山、鄱陽湖和長江兩岸的有利地形,構筑工事,進行激動的作戰。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一次戰役發生在江西萬家嶺。1938年9月,日軍的第106師團,出入萬家嶺,中國軍隊集中優勢兵力,利用有利的地形將日軍分割包圍。日軍在半個月的時間里都無法突圍,所有估計都依賴空投。日軍在此期間甚至還空投了200多名軍官,以彌補基層軍官的傷亡損失。此次戰役,中國軍隊擊斃日軍三千余人,被稱為萬家嶺大捷。但是在武漢會戰后期,日軍趁廣州兵力之空虛,乘機占領了廣州。同時,武漢又陷入日軍的包圍之中。在這種形勢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放棄武漢。中國軍隊于1938年10月,有序撤出武漢,保存了軍隊主力。日軍隨后占領武漢。但是占領武漢后的日軍并沒有過多的喜悅。這是為什么呢?在占領武漢后,蔣介石發表妄告全國國民書。其中說到,……我國在抗戰之始,即決定持久抗戰,故一時之進退變化,絕不能動搖我抗戰之決心,唯其為全面戰爭,故戰區之擴大,早為我國人所預料,任何城市之得失,絕不能影響于抗戰之全局……日軍最初的戰略目標是迅速攻占武漢,迫使國民政府投降。但是從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武漢一城的失守并沒有使國民政府屈服,中國軍民的抗戰意志,也沒有減退。中國將繼續進行持久的抗戰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保衛大武漢”一目,完成知識歸納)學生:(閱讀教材,完成表格)時間:1938年6月-10月地點:武漢附近戰績:萬家嶺擊斃日軍3000余人結果:武漢陷入三面包圍之中,中國軍隊有序撤出武漢意義: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裂教師:(總結)武漢會戰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打破了日本妄想迫使中國屈服、早日結束戰爭的計劃,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轉折點。以武漢會戰結束為標志,中國抗日戰爭開始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三)第三次長沙會戰戰爭進入到相持階段后,日軍并沒有停止對正面戰場施加壓力,又發動了多場會戰。其中,日軍先后發動了三次長沙會戰。同學們學習過中國古代史,應該知道,中國在明朝中后期,出現了胡廣熟天下足的說法。長沙是湖南省省會,是湖廣地區的重要城市,在日軍眼里它具有非同尋常的經濟生產能力,能為日軍提供物質的支持。另外,在南京、武漢失守后,長沙成為了中國西南大后方的軍事屏障,因此,長沙就成為了中日雙方反復爭奪的戰略要點。在前兩次進攻長沙未果后,1941年12月,日軍調集十余萬兵力,第三次進攻長沙。狂妄的日軍這一次竟揚言要在長沙過新年,我們的將士又豈能讓其得逞呢?于是在長沙城下,中國守軍就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大保障。我們看一則事例:防守長沙南門外陣地的三十團團長葛先才,對師長說:“師長即刻將南門關閉堵死,城墻上多準備手榴彈,如敵搶攻城門,手榴彈可以殲滅之。……萬一三十團攻擊頓挫,官兵也不會白死,定能得到其犧牲代價。不是敵死,就是我到黃泉,決計與敵偕亡。在中國軍隊如此頑強的抵抗下,日軍也傷亡慘重,被迫撤退。第三次長沙會戰以中國的勝利而結束。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會戰的勝利引起了盟國,特別是美英兩國的關注。倫敦每日電訊報報道,“際此遠東陰霧密布中,惟長沙上空之云彩確見光輝奪目。”在第三次長沙會戰進行之際,正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后,驕橫的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勝利之時,中國軍隊在長沙的勝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可謂是一枝獨秀。它不僅挫傷了日軍的事跡,更鼓舞了同盟國軍隊。我們通過不屈不撓的英勇抗戰,不僅贏得了戰役的勝利,更贏得了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尊重與平等對待。教師:(展示第三次長沙會戰概況)戰役名稱:第三次長沙會戰時間:1941年12月地點:湖南長沙結果:殲滅了大量日軍意義:在國內外產生積極影響評價在抗日戰爭進入到相識階段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對日軍的打擊越來越大。日軍則把進攻的重點轉移到敵后戰場。對國民政府的策略也發生了改變,由以前的軍事打擊為主,變成了政治誘降為主。國民政府的態度也逐漸轉變為,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在這種形勢下,1944年初,日軍向國民黨正面戰場發動了豫湘桂戰役,在此次戰役中,國民黨軍隊一潰千里,損失軍隊近60萬。丟失大小城市146座,丟失七個空軍基地,36個飛機場,總計損失國土面積達二十多萬平方千米。這無疑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損失慘重而又讓人痛心的一頁。但是對于正面戰場,在整個抗日戰爭當中的貢獻,我們不能因此而全部否定。在抗日戰爭過程中,中國還組編了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在境外作戰的戰士們浴血奮戰,沉重打擊了日軍,主要有力的支援了同盟國軍隊。那請同學們根據這些材料和本課所學內容,我們應該怎么樣來評價正面戰場的啊?首先,在全面抗戰初期,正面戰場是抗戰的主戰場,粉碎了日本迅速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為敵方抗戰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正面戰場的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重要貢獻。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抗戰后期,國民政府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正面戰場的作用日趨下降。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抗日武裝,則深入敵后,放手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根據地,頑強的抗擊日本的侵略者逐漸成為了抗戰的主力。三、課堂小結七七事變后,日軍大舉進攻,企圖速戰速決,一舉滅亡中國。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先后組織了一系列會戰,英勇抵抗日軍,粉碎了日本滅亡中國的戰略。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武漢會戰使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在國內外產生積極影響。國民政府的正面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是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所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異常慘烈,從戰略防御到戰略相持,進而發展到戰略反攻。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后戰場,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鐵骨錚錚,視死如歸,奏響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凱歌。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那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還有其他抗日武裝力量,在敵后戰場又是怎樣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呢?我們下節課再進行學習。【板書設計】第20課:正面戰場的抗戰1 / 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