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1社會歷史的本質目標任務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理解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領悟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政治認同:認同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歷史觀,正確理解和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科學精神:理解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問題。 公共參與:立足基本國情,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預習導學【教材導學 知識梳理】(一)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⒈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⑴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⑵勞動發展史是理解所有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人類歷史是由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構成的歷史,研究人類歷史的規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運動規律。2.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⑴經濟領域:人類進行物質生產的實踐構成的社會生活的經濟領域。⑵政治領域:人類調整、改革社會關系的實踐構成的社會生活的政治領域。⑶精神文化領域:人類創造科學文化的實踐構成的社會生活的精神文化領域。(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⒈全部社會生活領域由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兩部分構成。⑴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的物質生活過程,主要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還包括地理環境、人口等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⑵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既包括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學、道德、藝術、宗教等觀點,也包括社會心理和自發形成的風俗、習慣。⒉歷史觀的基本問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⒊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兩種基本的歷史觀。⒋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⑴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①性質上: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性質”決定“性質”) 不同性質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作用是不同的,并且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作用只有通過人的實踐才能實現。②過程上: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變化”決定“變化”)⑵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①時間上:社會意識有時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不完全同步。②性質上: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不是說社會意識是不依賴于社會存在的,相對獨立性是指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預習自測 判斷正誤】1.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因而社會意識是不依賴于社會存在的。2.錯誤的社會意識不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3.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如影隨形。4.社會存在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5.不與社會存在同步變化的社會意識是落后的社會意識。課堂實錄導入新課:播放視頻《孔乙己文學登上熱搜,引起了全網熱議》師:祖國的大好河山是如何創造的?新課講授總議題:社會歷史的本質議題一: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議學情境:播放視頻《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的作用》。展示材料:1875年,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寫下著名的一段話:“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迫使個人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后;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大多數西方哲學家都把勞動看作是僅僅維持肉體生存的、具有外在目的性的勞累、艱辛乃至痛苦的活動。馬克思在歷史唯物主義創立中實現了“勞動”范疇的革命性變革,從勞動塑造人、勞動創造歷史、勞動實現自由三個層面建構了科學勞動觀。勞動為科學說明人的本質提供了一把鑰匙。馬克思在批判繼承黑格爾勞動觀基礎上,科學論述了勞動是人自我確證的本質,突出了勞動塑造人、發展人的作用。他認為,勞動對人的歷史生成所具有的前提意義,不僅表現在人類起源方面,而且表現在人的現實生成方面,它構成了人類賴以存在的必要條件,而人也在勞動中不斷豐富自我、成就自我。正是基于勞動對人的本質及其存在發展所具有的決定性意義,恩格斯深刻地指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議學任務:結合視頻和材料,說明勞動在人類產生和發展中的作用。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⒈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1)勞動創造了人;(2)勞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3)勞動發展史是理解所有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人類歷史是由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構成的歷史,研究人類歷史的規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運動規律。2.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⑴經濟領域:人類進行物質生產的實踐構成的社會生活的經濟領域。⑵政治領域:人類調整、改革社會關系的實踐構成的社會生活的政治領域。⑶精神文化領域:人類創造科學文化的實踐構成的社會生活的精神文化領域。議題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議學情境:播放視頻《“三孩”生育政策正式入法 200秒看我國生育政策演變》議學任務:我國生育政策在不同時期為什么不一樣?變化的依據是什么?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1.全部社會生活領域的構成:(1)社會存在:①含義:社會生活中的物質方面。②內容: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最主要、最根本);地理環境;人口。(2)社會意識:①含義:社會生活中的精神方面。②形式:政治、法律、哲學、道德、藝術、宗教等觀點;社會心理;風俗、習慣。歷史觀的基本問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何者為第一性)。議學情境:1949年3月23日,黨中央從西柏坡動身前往北平時,毛澤東說,今天是進京的日子,進京“趕考”去;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習近平說:“直到今天,繼續‘趕考’的任務遠未結束。我們一代一代共產黨人都要不斷地接受人民的‘考試’、執政的‘考試’,向人民和歷史交出滿意的答卷。”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永葆“趕考”的清醒,發揚奮斗精神,這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期盼。我們黨帶領人民砥礪前行、接續奮斗,在一場場歷史性考試中交出了優異的答卷,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在不斷“趕考”的背后,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如一的“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議學任務: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永葆“趕考”的清醒。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議學提示:趕考”意識是一種先進的社會意識,反映了時代要求和人民期盼,是奮斗精神的體現。③永葆“趕考”的清醒,才能應對新的風險和挑戰,增強攻堅克難的勇氣;才能把握社會發展趨勢,增強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唯物史觀揭示了紛繁復雜的社會歷史現象背后的動因,它指出: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發展有不完全同步性。社會意識有時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反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原理總結: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和方法論。原理: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先進的社會意識促進社會的發展,錯誤的社會意識阻礙社會的發展。方法論:①要求我們要尊重社會實際,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②我們要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克服錯誤的社會意識。知識拓展: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和物質與意識的關系。體系構建重點總結1.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基本含義2. 原理總結: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和方法論。原理: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先進的社會意識促進社會的發展,錯誤的社會意識阻礙社會的發展。方法論:①要求我們要尊重社會實際,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②我們要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克服錯誤的社會意識。3. 物質和意識的關系與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1)起源上:意識強化訓練1.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經濟收入不斷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但是在道德上反而出現嚴重的滑坡現象。個別官員產生“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想法,晚節不保,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個別老板有錢大肆揮霍,卻隨便找理由克扣員工的工資;一些人看到老人摔倒在地,擔心被訛詐,故意將頭扭向一邊,裝作什么都沒有看見。這表明( )A.社會存在決定于社會意識B.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C.先進的社會意識能夠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D.社會意識的變化總是滯后于社會存在的變化2.網絡流行語是指在網絡中產生、在網民中流傳、反映網民態度的語言。不少網絡流行語詼諧有趣、簡潔獨特,例如:yyDs:永遠的神;絕絕子:太棒了;躺平:佛系生存方式等。透過這些網絡流行語,我們往往能看到年輕人在網絡社交中“求省求簡”的“手聊”習慣,看到他們賦予文字符號的娛樂意味,看到他們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對社會改革的期盼……這體現了( )①社會生活與實踐息息相關,在本質上是實踐的②社會意識能夠有目的、有意識地改造社會存在③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會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量子通信”“人工智能”“自動駕駛”“信息安全”“云計算”等新的詞匯不斷出現。這些新詞匯的出現說明( )①新詞匯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的②正確的社會意識促進社會存在的發展③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④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流行語是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從流行語中可以窺見社會生活的真實面貌,反映出最普遍且直接的社會文化心理。年度流行語不僅能讓我們感受到語言的氣息與魅力,還能讓我們觀察社會,體悟生活,研判時代走向,汲取成功力量。這說明(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②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③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④社會意識的變化與社會存在的變化總是同步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1949年毛澤東提出“兩個務必”,2022年習近平提出“全黨同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從“兩個務必”到“三個務必”( )①根本上由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②表明社會意識隨社會存在而自然變化③體現社會意識自身的傳承性④說明科學的社會意識決定黨的先進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電子榨菜”成為2022年度熱詞。“電子榨菜”是指吃飯時看的視頻或聽的有聲書。科技進步與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催生出新的文化產品與生活方式,不少年輕人在吃飯時喜歡就著“電子榨菜”。年輕人選擇“電子榨菜”,重點不在于學習知識、品味經典,而在于在極短的時間里獲得放松。由此可見( )①人們的生活方式是變化發展的②熱詞“電子榨菜”是對現實生活的真實再現③生活理念的變化決定年輕人生活方式的變化④人們的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映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云祭掃等許多新祭掃方式悄然涌現。2023年清明節,各地興起了云祭掃等文明低碳的清明祭掃新風尚。云祭掃滿足了人們的多元需求,同時對推動文明祭掃有著積極意義。這說明( )①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②源于實踐的社會意識因其能動性而具有前瞻性③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反作用于社會存在④反映社會存在的社會意識能推動社會存在發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網絡社會是新的人類社會形態,是新的人類文明體系。近來,大家為“下飯”視頻或音頻播客發明了一個新名詞:“電子榨菜”,這些視頻長度從十幾秒到三五分鐘不等,迎合了當下的快節奏生活。智能手機普及后,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碎片化,很多人在吃飯、上廁所、乘地鐵時玩手機刷視頻。面對著網絡社會的到來,任何國家都面臨著如何進一步轉型、適應和構建新的文明體系問題。為此,人類必須更新文明形態構建理念,以更加從容地應對各種挑戰。這表明( )①社會意識能否推動社會發展取決于其是否反映社會存在②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根源于生產生活的發展變化③社會意識變化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④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能夠反作用于社會存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參考答案:BBAAA BB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