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課標要求】《2022年歷史課程標準》要求:了解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等國民革命的主要內容;知道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及性質。【教學目標】1.【唯物史觀】通過分析北伐戰爭勝利進軍和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時空觀念】使學生認識第一次國共合作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3.【史料實證】引導學生收集、講述北伐戰爭的小故事,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展示自我的意識;識讀《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培養學生掌握獲取有效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史實的方法。4.【歷史解釋】.簡述中共三大、國民黨一大、黃埔軍校的建立、北伐戰爭的主要過程等基本史實;了解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培養學生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5.【家國情懷】感受大革命時期英雄們摧毀舊社會的壯烈之舉、敢為人先的社會擔當、緊追時代潮流的人生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情感。【教學重難點】重點: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難點:北伐戰爭與國民革命的關系。【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新課開始之前老師先給大家播放一首歌曲。這首歌曲聽一遍,我們就來齊聲合唱一下,看同學們能不能如何做到?(播放歌曲)同學們能不能唱?音樂課代表你來給大家起個頭。那么同樣的旋律,不同的歌詞,一下就把我們帶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通過這個歌詞,同學們看,當時的人們他們要做什么事兒啊?對,他們要除軍閥,還有呢?打倒列強,他們要進行?國民革命。二、自主學習(一)自學要求:用6分鐘時間認真閱讀課本P70-74,勾畫下列問題,疑難處用 標記。(二)自學問題:1.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時間、主要內容?2.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時間、地點、內容、意義?3.黃埔軍校的建立時間、地點、領導人、貢獻?4.北伐戰爭開始時間、目的、對象、總司令、主要戰場和戰役、北伐先鋒、成果?三、師生互動(教師點撥、學生成果展示與合作探究)(一)國共合作的實現1.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原因當時人們為什么要打倒列強、除軍閥?我們來看一下,在列強和軍閥的共同壓迫之下,人們過的是什么樣的生活?我們現在看到這個圖片展示的是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的領土上大肆進行戰爭。受他們支持的北洋軍閥也大肆屠殺百姓,隨后又不斷行軍,他們所到之處百姓災荒加劇、流離失所,很多無辜的兒童深受其害。在這樣的情況下誰受苦受難最為嚴重啊?百姓。百姓受苦受難最為嚴重,所以當時必須要進行革命,什么革命?對,國民革命。所以在1924——1927年,以打倒列強、除軍閥為目的,所進行的革命戰爭叫什么?國民革命。我們來看一下國民革命,打倒列強是目的,對外他要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所以他對國家是有好處的。對內要消除軍閥的黑暗統治,對百姓是有好處的。所以這場革命我們把它稱作國民革命。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誰來領導革命?當時在我們國家兩個比較有影響力的政黨——共產黨和國民黨。你認為應該由誰來領導革命呢?要進行國民革命應該由誰來領導?學生討論:我認為國民黨建立時間較長,在社會上具有較高的聲望和影響。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應該一起領導。還有沒有不同意見?李四?我認為應該由國民黨領導,國民黨成立時間早。非常有道理。 王五?非常好,請坐。同學們各有各的想法。張三同學非常的睿智,他和當時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想法不謀而合。確實,這場革命最后是由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黃埔軍校的建立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到會代表有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蔡和森、瞿秋白、向警予等30多人,代表全黨420名黨員。在中共三大上,正式決定同國民黨進行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將國民黨改組成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同盟。經過一系列準備工作,1924年1月,在孫中山的主持下,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李大釗、毛澤東、林伯渠等中共黨員參加了大會的組織和領導工作。國民黨一大將孫中山的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與舊三民主義相比,有了一些新的內容,增加了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北洋軍閥封建統治的相關內容。這與中國共產黨在中共二大上通過的民主革命路線有一致性。因此,新三民主義成為了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實際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正式建立和國民革命的開始。國共合作的一大成果就是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的創建。1924年5月,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之下,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在廣州黃埔島上建立,因此也把它叫做黃埔軍校。孫中山任軍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后來周恩來擔任黃埔軍校的政治部主任。在黃埔軍校的開學典禮上,孫中山發表了這樣的祝詞。開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同學們,通過這段材料思考: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的目的是什么呢?我們可以看到,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就是為了創建革命軍,來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后來,為了勉勵黃埔軍校的學生發奮圖強,立志報國。孫中山親自為黃埔軍校提了這樣一副對聯,上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下聯,貪生怕死誤入斯門。橫批,革命者來。短短20個字,將孫中山等老一輩革命者對年輕一代的殷切期望全都展露了出來。在短短的時間內,黃埔軍校迅速發展成為機構健全、組織嚴密、規模宏大的綜合性軍事院校。從他創辦之初到1926年北伐開始,一共招收學生五期,總人數一萬多人,其中有非常多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比如中國共產黨著名將領左權、徐向前、陳賡、許光達等,都曾是黃埔軍校的學生。國民黨方面,著名將領胡宗南以及杜聿明等也都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可以說,黃埔軍校為國民革命培養了大批的軍事和政治人才,也為北伐戰爭做了準備。孫中山的后半生都在為滅亡北洋軍閥,統一全國而奮斗。但是時間并沒有給孫中山親眼見證的機會。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患肝癌離世。在他彌留之際,仍然發出了對中國革命的號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孫中山的一生都在為改造舊中國奮斗著,他是當之無愧的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雖然病故,但國民革命仍在繼續。(二)北伐勝利進軍1.國民革命與國民革命軍教師:國民革命別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或“大革命”。是指1924至192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運動。其高潮是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的北伐戰爭。出示相關圖片:1925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主席:汪精衛)。組建國民革命軍。播放國民革命歌。北伐戰爭 1925年,國民黨在廣州,成立廣州國民政府,取消各地軍隊番號,統一稱之為國民革命軍。1926年,國民革命軍決定北伐,蔣介石擔任北伐軍總司令,北伐戰爭也將整個國民革命推向了最高峰。 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國民革命軍北伐誓師大會。中國國民黨為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宣言里有這樣一段話,中國人民之唯一需要,在建設一人民的統一政府,而過去數年間之經驗,已證明帝國主義者及其賣國軍閥實為和平統一之障礙,為革命勢力之仇敵,為鞏固國民革命根據地,不能不出師以剿除賣國軍閥之事。 請同學們根據這段材料思考北伐的目的是什么?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北伐的第一個目的就是完成統一。第二個目的是為了鞏固國民革命根據地。北伐的目標又是誰呢?北伐的主要目標就是北洋軍閥及其背后的支持者——帝國主義者。所以,北伐最核心的一個目的就是推翻北洋軍閥,統一中國。 在激昂的國民革命歌中,北伐軍揮師北上。北上討伐哪些軍閥呢? 此時的北伐軍主要斗爭對象為三個北洋軍閥的領袖,分別是直系軍閥吳佩孚、孫傳芳;奉系軍閥張作霖。其中吳佩孚主要控制著湖南、湖北、河南、直隸的一部分,兵力20萬。另外一支是孫傳芳所控制的,浙江、福建、江西、江蘇和安徽,兵力20萬。奉系軍閥張作霖實力最強,控制著東北的黑龍江、吉林、遼寧、熱河、察哈爾、直隸以及山東,兵力35萬。當時的國民革命軍總兵力在10萬人左右。如果單純從兵力對比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會發現國民革命軍是處于劣勢的,但是北洋軍閥的統治不得民心,同時內部矛盾重重。 在北伐戰爭開始后,張作霖希望借助北伐軍打擊吳佩孚的勢力,因此采取了旁觀的態度。孫傳芳則表示中立。吳佩孚的軍隊也主要在北方作戰。因此,鎮守在湖南湖北的吳佩孚的軍隊兵力比較空虛。北伐軍也把湖南和湖北作為主要打擊吳佩孚的戰場。在攻下湖南之后,北伐軍直撲湖北。吳佩孚緊急將北方的軍隊調往湖北,并且在地勢險要的汀泗橋、賀勝橋一帶設防。負責攻打汀泗橋的是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共產黨人居多,其中葉挺獨立團又是實力最強的一支戰部軍隊,葉挺獨立團,面對敵人重兵把守的汀泗橋,翻越高山,繞到了汀(同聽)泗橋的背后,與其他軍隊合作,攻下汀泗橋之后,乘勝追擊,攻下賀勝橋,奪下武昌,消滅了吳佩孚軍隊的主力。教師提問:北伐戰爭時間、目的、作戰對象、總司令、主要戰場和戰役、先鋒隊、成果?學生:【時間】1926年【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作戰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總司令】蔣介石【主要戰場】湖北湖南【主要戰役】汀泗橋戰役、賀勝橋戰役【先鋒隊】葉挺第四軍獨立團,贏得了“鐵軍”的稱號。【成果】消滅吳佩孚、孫傳芳, 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震動全國。教師講解: 為適應形勢的需要,1926年11月,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往武漢,史稱武漢國民政府。 葉挺獨立團的英勇作戰,為第四軍贏得了鐵軍的稱號。大家思考,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國民革命軍先后消滅了孫傳芳、吳佩孚兩大軍閥,并且實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了長江流域。為什么北伐軍可以節節勝利呢?可能同學們能夠想到非常多的原因,首先比較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國共的合作。國共合作所建立的統一戰線是北伐軍可以節節獲勝的堅實的領導基礎。同時,北伐軍的軍事方針制定的非常好,這種非常優秀的軍事方針也幫助北伐軍可以節節獲勝。同時,國民革命軍軍人的英勇作戰,特別是共產黨員軍隊在其中的奮不顧身,推動著北伐能夠不斷獲得勝利。(三)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與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1.教師講解:中國共產黨員不僅積極參與到北伐戰爭的軍事行動中來,同時還領導著工農運動。他們在農村發動農民運動,積極支持北伐軍。中國共產黨在許多地區領導農民建立農會,進行革命運動,提高了農民的政治覺悟。同時,中國共產黨員的數量,也從中共三大召開時的四百多人發展到了接近5.8萬人,領導工人數量280余萬,領導農民數量970余萬人,共青團員數量3.5萬元。在城市,工人組織和工會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上海工人就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先后發動三次武裝起義,最后取勝,迎北伐軍入城,書寫了中國工人運動史上光輝的一頁。然而,伴隨著北伐軍節節取勝和工農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帝國主義的在華利益遭到了巨大打擊,他們開始加緊對中國革命進行干涉。此時,國民黨內部一批從一開始就不贊成改組國民黨,不支持新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從事反共活動的國民黨右派就成為了帝國主義者所抓緊拉攏的對象。蔣介石就是國民黨右派的代表人。日本外相就說,我們的意見是誘使蔣介石獨有創舉,決定方案,由蔣介石及其健康分子來安排。面對帝國主義者拋出的橄欖枝,蔣介石迫不及待的與他們勾結在一起。他對帝國主義者的態度已經嚴重違背了國民革命的初衷。蔣介石到達上海之后,還積極的與江浙財團的代表人物會面,密謀發動反革命政變。此時,江浙一帶已然呈現危局。經過準備,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412反革命政變。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國民黨右派屠殺革命者時的場景。大肆逮捕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在反革命政變的三天時間里,據不完成統計,共有三百多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被殺,五百多人被逮捕,另有五千多人流亡或失蹤。緊接著,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公然叫囂寧可妄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大肆逮捕、屠殺革命者和中國共產黨員。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失敗了。蔣介石在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不久,就在南京成立了南京國民政府。汪精衛叛變之后,武漢國民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史稱寧漢合流。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宣布繼續北伐,目標是占據北京的奉系軍閥張作霖。史稱“二次北伐”。1928年6月,北伐軍進至北京、天津一帶,張作霖決定退回自己的老巢東北,但在返回東北的途中,在皇姑屯這個地方被日軍炸死。1928年,他的兒子張學良沖破日軍重重阻撓,宣布“服從南京國民政府,改旗易幟”,史稱”東北易幟”。東北易幟標志著南京國民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了全國。2合作探究二:北伐戰爭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為什么又說國民大革命失敗了?整個北伐戰爭發展到現在,我們會發現它的目標似乎已經達成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基本被推翻,南京國民政府也完成了對全國名義上的統一。但是為什么教材上會說國民革命失敗了呢?同學們可能會思考,之所以說北伐戰爭取勝了,是因為北伐戰爭的目標達成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基本被推翻,南京國民政府也基本完成了對全國名義上的統一。但是北洋軍閥被推翻,只是舊軍閥倒臺,而以蔣介石為代表的新軍閥又上臺了。對內,他們沒有改變封建土地的所有制,仍然實行獨裁統治。同時,帝國主義的在華勢力也沒有被清除干凈。國民革命、反帝反封建的目標沒有實現,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發生改變。所以,我們認為國民革命失敗了。然而,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到底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呢?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國民革命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基本上完成了對全國的統一。而且在整個北伐過程中,也極大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比如北伐軍在進入九江和漢口的時,就收回了英租界。這是鴉片戰爭之后中國人民在反帝斗爭過程中的一次重大勝利。然而,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也使剛剛成立不久的中國共產黨遭受了比較大的損失。毛澤東后來回憶1927年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時說了這樣一段話:在1927年北伐戰爭達到高潮的時期,我黨領導機關的投降主義分子自愿的放棄對于農民群眾、城市小資產階級和中等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放棄對于武裝力量的領導權,使那次革命遭到了失敗。【課堂小結】同學們思考中國共產黨從國民革命失敗當中得到怎樣的經驗和教訓呢?我們可以看到,在國民革命期間,中國共產黨還是一個比較幼年的黨。黨的一些領導人在革命的關鍵時刻,沒有認清革命領導權和武裝力量的重要性。因此,使得國民黨右派在發動叛變時,中國共產黨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所以,中國共產黨在之后的革命歷程當中認為,必須堅持無產階級革命的領導權,必須掌握革命的武裝,堅持武裝斗爭。【板書設計】【布置作業】黃埔軍校人才輩出,為國共兩黨培養出一大批高級將領。請同學們選擇感興趣的一位,搜集資料,了解他的事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