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新文化運動【課標要求】了解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知道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認識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時空觀念知道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新文化運動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論著2、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結合課文、利用圖片和歷史文獻等資料培養學生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新文化運動的分析并能從,指導學生從歷史背景出發,聯系具體內容,分析其作用與影響。3、家國觀念通過本課的學習,用李大釗、魯迅等人在反封建斗爭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鋒作用,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感受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兩面旗幟就是“民主”與“科學”,新時代的青年必須增強民主與科學意義。【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及其意義教學難點新文化運動為什么把斗爭的矛頭對準孔教?【教學過程】導入: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2課,新文化運動。首先我們來看這幅油畫作品,它的名字叫《北大鐘聲》,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寬容》。這幅畫描繪的就是新文化運動時期一批先進知識分子的形象。大家能認出哪些歷史人物?這幅畫中,一共有16位知識分子,他們有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蔡元培等。那同學們看他們的形象,有的人是穿著長袍馬褂,還留著辮子;有的人已經穿著西裝,打著領帶,也剪去了頭發。那從外表上來看,這些知識分子呈現出新舊并存的形象,但是這些人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有著一腔熾熱的愛國熱情和救亡圖存的意愿。(一)沒錢的文人要辦刊——探原因當時的中國社會處于一種什么樣的情況呢?請同學們來回想一下,在1915年的中國,政治上發生了哪些事件?同學們想到,1914年底,北洋政府在北京舉行祭天活動。袁世凱意圖復辟帝制,下令要將1916年,作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那為了實現自己的皇帝夢,換取日本的支持,袁世凱不惜犧牲國家的主權和民族的利益,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大部分內容。那從這些事件中,同學們來總結一下1915年新生的中華民國,在政治上處于什么局面呢?我們看到當時的政治可以用黑暗來形容,袁世凱意圖復辟帝制,以日本為代表的列強也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我們再來看看,在思想文化方面當時的中國社會是怎樣的?我們來看左側的這則材料。袁世凱為了復辟帝制做準備,于是下令尊孔讀經,倡導復古。到1915年前后,中國的思想文化界已被鬧得一片烏煙瘴氣。通過這則材料,同學們來分析一下當時社會的思想文化呈現出什么樣的局面呢?如何來改變當時社會的狀況呢?我們之前已經學過,經過了洋務運動,雖然主張自強求富,但是并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戊戌變法也宣告失敗。辛亥革命之后,中華民國的招牌雖然打起來了,但是在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的政治、封建的經濟以及封建的思想。那么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就痛定思痛,他們認識到以往努力的方向,過于注重形式上的模仿,而沒有從根本上去改變,也沒有從根本上去批判封建的舊道德和舊思想。我們來看陳獨秀他在這篇文章中所說,他認為之前歷次的近代化探索,國民若觀對岸之火,熟視而無所容心。僅有政治上的變革是不足以救中國的。這些先進的知識分子認為,只有深入到思想文化方面來一場深刻的變革,才能夠改變當時的社會情況。這就是我們看到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政治混亂,袁世凱復辟帝制;思想腐朽落后。那就在這樣的逆流之中,還有一股清流涌動。這就是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從第二卷開始改名為新青年。陳獨秀還在《青年雜志》的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這就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二、自由的北大成陣地——看內容1、新青年在新文化運動期間,1916年底,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的校長。蔡元培是清朝的進士出身,曾經擔任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教育總長。請同學們閱讀這則材料,找一下蔡元培主張的辦學方針是什么?同學們找到,蔡元培主張要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無論何種學派,只要言之有理,哪怕是彼此互相矛盾的,都可以讓他在北大自由發展。那蔡元培這樣的辦學方針,就有利于新思想的傳播,也支持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 那北大除了這一位新校長之外,還迎來了一群新教師。 首先就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新青年的創刊者——陳獨秀。在1917年初,陳獨秀接受了新任北大校長蔡元培的聘請,來到北大擔任文科學長。當時的北大不僅是一枝獨秀,還有胡適。胡適是畢業于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在北大教授英文學、英文修辭學、中國古代哲學等課程。還有誰呢?李大釗畢業于日本的早稻田大學,27歲就出任北大的圖書館主任,并且兼任經濟學教授。還有魯迅,魯迅先生他也是求學于日本的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師從藤野先生。后來棄醫從文,來到北大后,教授中國小說史以及文藝理論這些課程。那么通過老師對于這些北大的新教師們,他們經歷的敘述,請同學們來總結一下這些新教師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同學們看到他們基本上都有留學的經歷,因此也就深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而且同學們注意到,他們在任教北大時都很年輕,所以他們本身自己也是新青年。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這些任教于北大的老師,就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也是新青年雜志的主要撰稿者。他們熱情的宣傳西方的民主和科學思想,猛烈的抨擊中國傳統的舊道德和舊文化。新青年雜志和北京大學也就成為了宣傳新文化運動的兩大主要陣地。新青年雜志 那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是什么呢?我們就翻開新青年這本雜志來看一下。我們來看第一篇文章,他講的是民國初年,一個和大家同齡14歲女孩子的故事,14歲的阿毛,成了望門寡。父親把他關在屋內,強迫他用餓死的方法來自盡。阿毛苦苦哀求,父親卻對他說道:我自從得了吳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義,叫你殉節,成你一生名節,做個百世流芳的貞烈女子。那故事的結局是什么呢?阿毛在第七天被餓死了,縣官送來一塊匾,上面提著四個大字的貞烈可風。 這是一個悲慘的故事。父親為什么要去餓死自己的親生女兒呢?是為了一個貞烈的名聲,為了祖宗的面子,為了家族的榮耀。這就體現了舊社會對于女性的壓迫還有束縛。當時這種女性為了貞烈的名聲而死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就是封建禮教,這就是舊道德。這種舊道德,蔑視人的生命,束縛人的自由,剝奪了人的權利。因此我們看到新文化運動,它主張的第一點內容就是要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 魯迅先生的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也以新文學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并且號召人們起來,推翻這種黑漆漆的吃人社會。 這是我們看到新文化運動的第一項內容。 我們再來看魯迅發表在新青年中的《藥》這篇文章。這篇文章的主人公講的是開茶館的華老栓夫婦,他們有一個兒子叫做小栓,得了癆病,癆病就是我們今天俗稱的肺結核。那當時社會普遍認為怎么樣能治好癆病呢?就是吃新鮮的人血饅頭。因此在天還不亮的時候,華老栓夫婦就趕去刑場,從劊子手中接過了一個新鮮的、鮮紅的、還在滴血的人血饅頭。當時的人們為什么要吃人血饅頭呢?我們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因為當時的人普遍相信,人血饅頭可以治病,這歸根結底還是缺乏科學的思想。魯迅認為,科學能教 所以我們看到民主和科學,這是新文化運動主張的兩大口號。他們之間也有相互促進的作用。這是我們 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兩大口號,由陳獨秀首先提出,陳獨秀還形象的把他們稱作德先生和賽先生。陳獨秀說,只有這兩位先生才能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學術上一切的黑暗。我們看完了新青年的文章都在寫什么?我們再來看看新青年,他主張要怎么寫文章。在1917年的時候,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這篇文章。他主張用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在這篇文章中,胡適還提出了幾點原則,比如要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不作無病之呻吟。緊接著陳獨秀也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革命論,他主張要推倒雕琢的、陳腐的、艱澀的舊文學,來建設平易的、新鮮的、通俗的新文學。經過新文化運動的倡導,白話文就普及開來。白話文有什么樣的特點呢?我們結合幾個例子來具體的看一下。這是胡適發表在新青年第二卷上的一首白話詩叫做鴿子。它描述的是有一群鴿子在空中游戲的場景。同學們有沒有想到,我們之前學過的古詩和他描述的情形比較類似呢?沒錯就是杜甫的絕句。鴿子明顯是白話文的作品,絕句是文言文的作品。那么這兩種不同的文體表現在文學作品上有什么樣的特點呢?我們看到白話文寫到它就比較通俗,比較平易。文言文寫到屬于比較典雅、比較優美的。我們來看這則材料,思考一下為什么要推廣白話文章?因為白話文更加便于理解,也有利于傳播新思想。不使用文言文,就有利于在載體上去切斷與舊思想舊的道德觀念之間的聯系。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新文化運動的第三點內容:要推倒舊文學,倡導白話文。通過前兩點我們可以看出,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思想領域的革命。第三點,我們可以看出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文學領域的革命。思想革命和文學革命,這就是新文化運動所完成的雙重任務。3、“新世紀的曙光”師: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四年大戰后的歐洲人充滿了憂慮和悲觀,連西方人自己都對自身的文明表示懷疑。世界的形勢和國內的現實使國人感到資產階級思想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是什么事件讓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呢”?(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聲終于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一種擁有事實的理論,具備了征服人心的說服力。越來越多的人看到,決定人類命運的已不是資產階級,而是無產階級,是社會主義。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讓新文化運動有了什么樣新的發展呢?李大釗等人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革命進入到一個新時期。三、小小的雜志藏真理——思影響觀看《覺醒年代》精彩片段,思考回到我們今天,新文化運動已經過去一百多年了,我們應當如何認識這場運動呢?首先它的意義就是打破了權威,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并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但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新文化運動也難逃歷史和時代的局限性。它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比如說錢玄同曾經主張要廢除漢文,采用世界語。但是矯枉有時是需要過正的。正是因為新文化運動對于傳統文化的猛烈抨擊,才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本課小結】最后我們來總結一下中國近代化探索的歷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是洋務運動,他以自強求富為口號,但是卻沒有使中國走上自強求富的道路。接下來,維新變法仍然也失敗了。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但是也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直到我們今天學習到新文化運動,它以民主和科學為口號,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我們看到現代化探索的歷程是在從學習先進的器物技術到學習政治制度,再到學習思想文化等,它具有著由表及里、層層深入的特點。這也是中國近代史學習上的一條主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