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革命先行者孫中山【課標要求】了解孫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動。【教學目標】1、時空觀念依時間的順序,初步了解孫中山的早期活動、同盟會的成立、三民主義的提出、同盟會成立后,革命志士發動的武裝起義。2、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結合課文、利用圖片和歷史文獻等資料培養學生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并能從中思考孫中山成為革命先行者與他一系列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并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孫中山的革命之路。3、家國觀念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孫中山百折不撓追尋救國之路的探索精神、大無畏的革命勇氣和堅持民主共和的堅定立場,學習革命黨人為國為民、敢于犧牲的奉獻精神。【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同盟會與三民主義教學難點:如何從孫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動中認識到他的“革命先行”【教學過程】新課導入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在多個場合多次強調:“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這些英雄先鋒,他們能夠認清時代的潮流,推動歷史的發展。在中國近代史上,當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運動相繼失敗后,曾經涌現出這樣一位英雄先鋒。他能應時代潮流而動,為振興中華耗盡畢生精力,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同學們知道他是誰嗎?他就是孫中山。請大家打開課本第9課,我們來學習——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新課講授(一)醫人醫國始改志:從醫人到醫國。1、生平簡介孫中山,名文,號逸仙。1866年,出生于廣東省香山縣翠峰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1897年,他在流亡日本時,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以后,就常用中山為名。少年孫中山就讀于當地傳統的私塾。可是孫中山說,憶吾幼年,從學私塾,僅識之無。他只學了兩年的傳統文化,四書五經的東西沒聽進去多少,但是村里的太平軍老戰士,每講起太平天國的故事,他就聽得入神。孫中山后來回憶說,我革命思想的成熟,固然是我長大之后的事情。但是我革命最初的動機,則起源于幼年時代與鄉間父老之間的談論。14歲那年,孫中山同母親漂洋過海,遠赴夏威夷檀香山,去投奔兄長孫眉。由此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開始感受到西方社會與晚清傳統社會不同。孫中山后來就讀于英美傳教士開設的教會學校。1883年,18歲的孫中山,從檀香山歸國之后,孫中山又在香港、廣州學醫。1892年,他畢業于香港的西醫書院,而后又在澳門、廣州開設藥局行醫。但這個時候,孫中山的思想發生了轉變卻有了新的想法。他說,醫術救人,所濟有限,其他慈善亦然。若夫最大權利者,無如政治。2、學生活動:討論孫中山在這時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呢?19世紀末期,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孫中山更是看到祖國即將淪為列強瓜分殆盡的悲慘命運。所以他決定棄醫從政,從醫人轉向醫國。材料:幼年的孫中山很聰慧,博聞強識。崇拜英雄,四處學習。后來在哥哥的幫助下到檀香山、香港和廣東等地學習,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教育。在校學習期間,萌發了“改良祖國,拯救同群”的愿望。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孫中山認為“醫國”比“醫人”更重要,便“借醫術為入世之媒”尋求救國途徑。——西方思想的影響、愛國心的驅使、民族危機的加重(二)矢志革命獨險行:從改良到革命;從起義到流亡。1.從改良到革命1894年1月,孫中山寫下了幾千字的上李鴻章書。我們來看到其中的一段文字,概括一下,在其中孫中山提出了哪些觀點?勸告清政府實行改革。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孫中山提出了富強治國的四大綱領。即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在此,孫中山認為,這正是西方富強的根本。認為清政府誤國,是清政府令到國家處于被列強蠶食的局面。他建議清政府不要只顧著購置堅船利炮,怕應該效仿西方的政治、經濟、教育制度,這樣自上而下的改良主張,方能富國強兵。1894年6月,北上天津的孫中山并沒有見到李鴻章,因為這時期正是甲午戰爭的前夕,忙于軍務的李鴻章無暇接見,而孫中山的上書也就石沉大海。這時正是戰爭一觸即發,但清朝的官吏卻是積極的籌辦著當時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置國家危亡于不顧。因為李鴻章不接見他就覺得“清政府誤國”嗎?不是的。我們清楚記得1894年發生什么事嗎?是的,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后來更戰敗了。但是當時國人對這場戰爭的戰敗并沒有多大認識,還以為中國在這場戰爭中獲得了勝利,小日本受到了大清國的嚴厲打擊。孫中山后來回到檀香山,美國輿論卻不一樣了。孫中山看到了中日戰爭的真相,清軍在戰場上一簣千里望風而逃,貌似強大的北洋海軍不堪一擊,這些真相一定給孫中山先前純潔的思想一個巨大沖擊,使他意識到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不是別的,就是滿洲貴族統治集團的整體性腐敗和體制性腐敗。由此他萌發了“革命”的思想,從而發生他人生的第二大轉變——從改良到革命。這讓孫中山深刻認識到僅靠改革的方式是無法挽救中國的,只有推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才能救中國。至此,孫中山徹底放棄了改良道路,開始走上堅決反清的革命之路。2.從起義到流亡1894年,孫中山再次回到夏威夷檀香山。他聯絡華僑,創建了興中會。這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與此同時,提出將振興中華作為宗旨,將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作為口號,并于1895年成立興中會總會,積極準備廣州起義。在興中會之后,孫中山又做出了哪些具體的舉動呢?1895年孫中山回到香港,聯絡革命人士,也是他的好友陸皓東,在香港成立興中會香港總會,并且從事一系列諸如聯絡、籌款、革命的事。他們決定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但因為叛徒的告密,起義失敗,陸浩東不幸被捕犧牲。在1895年廣州起義失敗之后,孫中山遭到清政府的通緝,流亡海外。1896年,孫中山流亡英國倫時,受到清政府所派特務誘捕入中國使館,后來由英國友人營救脫險。在逐漸流亡歐美各國的時候,孫中山考察了各國的經濟政治狀況,研究了多種流派的政治學說,此外也與很多的歐美進步人士相接觸。辛丑條約簽訂以后,慈禧太后表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清政府徹底的淪為了列強統治中國工具,洋人的朝廷。在這個時候,反清的浪潮風起云涌,而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的傳播。在此,我們可以看到,像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警示鐘和猛回頭等一系列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紛紛亮相。那么通過他們的節選的文段,同學們能夠發現這三位思想家他們所表達的共性是什么呢?在此,同學們可以看到,高頻出現的詞有革命、獨立、自由。是的,這個時期的思想家共同的主張反抗推翻清王朝的君主專制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與此同時,各種革命團體紛紛成立,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華興會和光復會。(三)三民主義繪藍圖:從同盟會到三民主義。1、中國同盟會請大家觀察這幅地圖,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革命團體的分布有哪些特點呢?這位女生你來說?從地圖中可以看出來當時革命團體比較分散,不集中。這種情況會帶來什么問題呢?沒有統一領導,力量分散,沒有統一的革命綱領等。請坐。面對這種情況又該怎么辦呢?通過早期的革命活動,已經成為革命黨公認領袖的孫中山對此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要想成功,大家必須要聯合起來,集中力量建立一個統一的政黨革命組織,這就促成了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接下給大家5分鐘的時間,請大家閱讀教材40頁的內容,完成下面的表格。中國同盟會成立的時間、成員構成、政治綱領、領導人、機關刊物以及它的性質。歸納中國同盟會時間:1905年8月成員構成: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的成員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領導:孫中山為總理、建立領導機構刊物:《民報》性質: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結合材料以及教材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同盟會的成立帶來了怎樣的影響?你來說?同盟會的成立使全國革命有了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目標,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的發展,標志著中國民主革命進入了新的階段。很好,請坐。過渡:后來,孫中山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高度概括,首創了三民主義。2.革命的藍圖——首創三民主義為了加深對這些內容的理解,我們將做進一步的探究。第一個探究問題:同盟會的政治綱領與三民主義的關系是什么?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后來被孫中山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民族主義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就是以武裝的方式推翻當時清王朝的君主統治,反對民族壓迫。這不僅給清王朝以沉重打擊,也打擊了在華的外國勢力。民權主義就是創立民國,它指的是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后,要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議會制共和國。在這里邊國民一律平等,而總統和議員由國民選舉產生。作為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核心思想,民權主義是政治革命之根本,也給了當時迫切尋找奪取政權和建立政權的革命派別一個明確的綱領。民生主義就是平均地權。平均地權指的是核定全國地價。國家根據核定地價來征收地租稅,同時逐步向地主收買土地,實現土地國有,解決貧富不均等問題。從此,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對三民主義的評價:孫中山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既考慮革命的首要目標,也兼顧各派的主要利益,……使各派勢力能夠在共同的目標下協調行動,大大增強了中華民族整體的斗爭力量。——《試析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歷史意義》三民主義就是針對著當時中國所面臨急需要解決的三個問題提出了革命主張。……在三民主義這一革命綱領的指導下,孫中山和一批批愛國志士進行了多次武裝起義,并最終成功領導了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辛亥革命。——《復興之路》解說詞提問:根據材料,說說三民主義的歷史意義。小結: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革命理想的體現,由于孫中山的認識和受時代限制的原因,三民主義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作為一種相對前人來說更具有科學性、可操作性的革命理論來說,它為世人描繪了一幅革命后的宏美藍圖,是非常難得的。過渡:也正是在三民主義的激發下,越來越多人前仆后繼為之奮斗,一次又一次地向清政府的發出攻擊。3、學生暢言:我今天認識的孫中山,是____________。師:古語有曰:“知其不可為而不為,賢人也;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圣人也。” 在那個年代,孫中山站在時代的尖端,以愛國為己任,無畏地站出來倡導推翻清朝統治、推翻帝制,實屬革命的先行者,圣人也!過渡:當然,人無完人,受時代的局限,孫中山也有不足或不夠理想的地方。所以,魯迅先生曾評價孫中山“他是一個全體,永遠的革命者。無論所做的哪一件,全都是革命。無論后人如何吹求他,冷落他,他終于全都是革命。”三、小結太陽最偉大的地方不在于普照大地,而在于落下之后還能再升起。我們來回顧本課所學。孫中山被譽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回顧孫中山先生的一生,矢志不渝的堅持著反清反封建的革命道路。他倡導武裝起義,屢敗屢起,百折不撓。他首創興中會、同盟會,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再加上隨后進行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戰爭、國共合作等。他的一生,從來沒有改變革命方向,終其一生都在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奮斗,不愧于革命的先行者稱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