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 戊戌變法【課標要求】了解戊戌變法的主要史事;認識變法的意義和局限性【教學目標】時空觀念了解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政變和戊戌六君子等歷史基礎知識,制作歷史大事年表,列舉1895—1898年中國維新變法運動的重大事件。2、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結合課文、利用圖片和歷史文獻等資料培養學生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并能從中找出戊戌變法意義及其失敗的原因。3、家國觀念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理解維新變法人士的進步立場,激發其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和歷史責任感。【重點難點】重點:公車上書及戊戌變法的內容及影響。難點:戊戌變法的意義及失敗的原因。【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書信是近代人與人溝通的主要方式之一。老師在這里給大家展示一封特別的信,作者譚嗣同。為什么說特別呢?因為這是譚嗣同寫給妻子李閏的最后一封信。請同學們快速閱讀這封書信的內容,并在讀信的過程中,思考以下兩個問題:1.譚嗣同與夫人的感情如何?2.在民族大義和個人感情面前,譚嗣同會如何選擇呢?好,看完了這封信,哪位同學來回答一下這兩個問題?第一排這位女生你來說?這封信字里行間都流露出譚嗣同對妻子的眷戀之情,他在臨死之際仍不忘留下對妻子的囑托,由此可見,譚嗣同與夫人的感情非常的深。那在民族大義和個人感情面前,譚嗣同又會作何選擇呢?譚嗣同選擇了國家大義,他決定以死報國,非常好,請坐。譚嗣同在這封書信中寫道小我雖滅、大我常存。在國家危難之際,譚嗣同毫不猶豫的選擇了以死來點亮人生的光輝。作為變法流血第一人,譚嗣同的慷慨就義能喚醒更多的中國人嗎?請大家打開課本第6課——戊戌變法,我們來一探究竟。新課講授 (一)公車上書之夢起在1895年春天,當甲午戰敗,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回北京的時候,群情激憤。有1300多位當時在北京趕考的舉人聯名寫下了萬言書,請求督察院上傳給光緒皇帝,這一事件被稱為公車上書。公車上書的主要發起人有康有為和梁啟超。而這次請愿的核心主張包括拒和、遷都和變法。不過這一份萬言書最后并沒有到達光緒皇帝處,公車上書的目的沒有實現,不過因為眾多舉人的參與,加上新聞報道等等,這場公車上書在當時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反響,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公車上書失敗后,維新派積極組織學會。如北京、上海的強學會;長沙、廣州農學會、商學會;瑞安興儒會;西安勵學會;成都的蜀學會。除此之外,他們還創辦報紙,比如有時務報,國聞報。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提到:“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變亦變,不變亦變。” 他提出了什么樣的思想主張呢?是的,變是天下的公理,也就是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沒有一成不變的。嚴復在國文報里面也提到了: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他們都提出要變,變的目的是什么呢?救國。所以說變法是為了圖強。除了當時維新派最重要,影響最大的機關報《時務報》和北方最具有影響的報紙——國聞報之外,他們還創辦了萬國公報、強學報、知新報、湘學報,還有直報。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些報紙、報刊在當時產生了哪些影響?這兩則材料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第一排這位男生你來說?當時的報刊、報紙經過公開刊載之后,它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流傳面度是非常廣的。所以使得當時“家家言時務”、“人人談西學”蔚然成風。那這些報刊在當時起到了一個什么樣的作用呢?是的,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傳播。好,請坐。 創辦報刊、學會之后,維新派如同在黑暗中看到一絲光明,他們迫切的想要參與其中,在接下來的愛國救亡救國運動中貢獻一份力量。(二)百日維新之逐夢1897年,德國借口巨野教案,悍然出兵侵占了青島,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德膠澳租借條約》,使山東逐步淪為德國的勢力范圍,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膠州灣事件”。膠州灣事件發生之后,康有為就上書光緒帝,痛陳當時時局的危險和變法的緊迫性,呼吁變法救國。在康有為等維新派人士的推動之下,光緒帝表示不甘做亡國之君,決心變法。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頒布明定國事詔書,宣布實行變法。隨后,光緒帝頒布了一系列變法的詔令。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完成表格的填寫。大家可以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幾個角度來進行整理。內容 影響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有利于刷新吏治,使官民參與政權的積極性提高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 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 有利于國家財政的制度化建設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 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方思想的傳入裁減綠營,訓練形式軍隊 有利于提高軍隊的戰斗力和軍事素質第一排這位男同學你來說?非常準確,請坐。這些變法主張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呢?我們一起來看。首先,政治方面: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官民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維新派,可以參與國家的政事,有利于他們參政議政。 第二個,經濟方面:鼓勵私人創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私人就是我們講到的資本家,資產階級,就有利于當時資本主義的發展。在文化教育上: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新式學堂講授的是西方的思想,科技等知識,有利于傳播西方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最后軍事上:裁減綠營, 訓練新式軍隊。新式軍隊肯定有新式的武裝配備,所以有利于增強他們的軍事實力。戊戌變法的這些主張有利于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他們想要在中國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所以我們很明顯看到這是一場什么樣的運動?對的,同學已經說出來了,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而且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那么這一場改良運動是否一帆風順呢?他們有沒有觸動其他人的利益呢?(三)戊戌政變之夢碎請大家閱讀以下幾則材料,思考戊戌變法到底觸動了哪些人的利益? 靠窗這組第一排這位男生你來說一下材料一反映出戊戌變法觸犯了哪個群體的利益?全國的讀書人,他們通過科舉考試來升官發財。而康有為的戊戌變法把他們升官發財的道路給阻擋了。所以這場改革觸動了舊讀書人的利益,非常好。同桌,你來說一下材料二。材料中說戊戌政變,首在裁官。多余的官員被裁撤,他們的鐵飯碗就沒有了,烏紗帽也沒有了。裁官觸及到官僚、舊官僚的利益。綜上所述,維新變法觸及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經過嚴密的布置,發動戊戌政變。囚禁了光緒帝,搜捕維新人士,廢除變法詔令,但是同學們需要注意的是,戊戌變法有一項措施被保留了下來,那就是京師大學堂。大家知道京師大學堂是我國哪所高校的前身嗎?沒錯,就是北京大學。這次變法歷時103天,因此也被稱為“百日維新”。 戊戌政變之后,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海外。譚嗣同被捕,他在獄中寫下了這樣的慷慨陳詞:“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廣仁六個人就在北京菜市口被殺,史稱“戊戌六君子”。戊戌變法失敗了,這也就意味著維新派的主張無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實現。接下來給大家五分鐘的時間,請大家四人為一小組來探究一下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是什么?開始。同學們,時間差不多了,哪個小組愿意分享一下你們小組的討論結果?第三組?從材料一可知,康有為、梁啟超他們認為國家的千年積弊要變成強國,應該要變法,而且應當速變。此外他們在政治上沒有經驗,不知道環境的阻力。很好。用一句話概括,你會怎么說?沒錯,就是急于求成,缺乏經驗。好,請坐。 還有哪一組要補充?第一組?材料二反映出戊戌變法是少數人的運動,沒有依靠廣大勞動群眾,與群眾對立。這就說明戊戌變法缺乏群眾基礎。我們知道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歷史的推動者,沒有人民群眾的參加的運動,注定是要失敗的。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三個原因,第六組?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勢力是非常強大的,他們阻撓變法的展開,是變法難以推行的阻力。很好,請坐。除了以上三個原因之外,還有沒有別的原因?第四組你們來說說,材料四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材料四說變法失敗還和光緒帝有關,光緒帝非常的懦弱,無權無勢。維新派把改革的夢想寄托在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就注定改革失敗的命運。以上就是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四)戊戌變法之夢醒同學們,譚嗣同想做一個因變法犧牲的人,希望能喚醒中國人。那最后有沒有喚醒中國人呢?我們一起來看這段史料,思考戊戌變法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是什么?首先,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利西方科學技術傳播。其次,有利于資產階級參政議政。他最大的影響就是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為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奠定基礎,這就是它最大的影響力。 雖然戊戌變法失敗了,但是清政府之后實行的新政正是以戊戌變法為藍本。1900年,流亡海外的梁啟超寫了一篇《少年中國說》。接下來請同學們一起朗讀這首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 戊戌變法的失敗,使中國喪失了一次擺脫民族危機,走向富強的機會。但是維新志士們滿懷愛國熱情,為變法奔走呼號,殫精竭慮,他們的行動符合歷史潮流,是愛國的、進步的,顯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他們的愛國精神必將激勵和指引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繼續努力奮斗。同學們,在近代以來,有一批青年人為了實現自己的民族獨立夢,付出了自己的努力,甚至是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正如梁啟超在少年中國書里面說到的: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進步則國進步。祖國未來的希望是在少年身上。新時代的我們,承擔著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希望同學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本節課事件的內在邏輯和線索清晰;重點需要把握百日維新的內容以及重要影響。在此基礎上重點分析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可以引導學生把本節的重要內容的因果關系,演變過程用圖示的方法反映出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