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課標要求】知道甲午中日戰爭的主要戰役和《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初步認識《馬關條約》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教學目標】1、時空觀念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和經過;鄧世昌與黃海海戰,旅順戰役、威海潰敗、《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瓜分狂潮。2、史料實證、唯物主義、歷史解釋以啟發和討論探究為主,運用史料分析問題,從中日兩國的角度思考問題,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培養學生的分析歷史的能力和唯物史觀。3、家國觀念學習鄧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強暴、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認識到清王朝的腐敗無能是中國一次次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認識到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樹立維護祖國統一的觀念。【重點難點】重點:甲午中日戰爭的概況和《馬關條約》的內容。難點:甲午中日戰爭的性質、中國失敗的原因和《馬關條約》的影響、瓜分狂潮。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同學們好,這節課老師將帶領大家通過古代、近代和現代不同時空的三個甲午年了解中日的關系。之前大家已經學習過,在唐玄宗時期鑒真東渡日本,受到日本的重視,在754年時被尊稱“大和尚”。此時中國的國力強大,中日關系友好。而到了近代和現代另外兩個甲午年——1894年和2014年時,中國的國力和中日關系又是怎樣的?讓我們帶著問題進入本課的學習。請大家打開課本第5課,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新課講授<一>背景1、教師展示地圖:出現清國、朝鮮、日本。思考:19世紀的清王朝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回答: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從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國淪為任列強宰割的對象,中國已經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教師指出:此時的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不僅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還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日本的對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學生回答: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教師歸納: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這就是明治維新后日本確定的對外擴張的“大陸政策”。3、教師講解:我們看看1894年發生了什么?1894年春天,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幫助鎮壓,清政府派兵并且知會日本方面,我們只是去保護自己的屬國,一旦鎮壓完畢,立刻撤兵。日本一面向清政府表示你們可以去,我們別無他意,另一面則命令駐朝公使尋找合適時機挑起戰爭。朝鮮東學黨起義成為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導火索,1894年是農歷甲午年,這場戰爭也被稱為是甲午中日戰爭。(二)過程1、學生活動:請大家打開課本,快速瀏覽,并且認真閱讀圖示。從戰爭形式圖中來梳理整個戰爭中的幾場重大戰役,完成表格,一會兒咱們進行匯報,開始。1894年豐島海戰,戰爭爆發1894年9月,平壤戰役黃海大戰,旅順大屠殺1895年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1、學生講解第一排靠窗的這位同學你來說。1894年7月,日軍在豐島海面偷襲了清軍運兵船,挑起戰爭,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戰爭正式開始。這場戰役被稱為“豐島海戰”。非常好,請坐。下一位同學?1894年9月,日軍分多路圍攻平壤,中國守軍奮起抵抗。清軍將領左寶貴身先士卒,親自發炮,最終胸部中彈犧牲。平壤之戰,兩軍激戰一日,互有勝負,但統帥葉志超竟然棄城逃跑。這場戰役就是“平壤戰役”。再往下?日本陸軍先取平壤,隨后即發動了對清朝海軍的攻擊。在黃海北部的大東溝海域,中日兩國的主力艦隊進行了直接的碰撞。在以爭奪制海權為核心的甲午中日戰爭當中,這場戰斗實際上成為了決戰。我們稱之為叫做黃海海戰,或者是叫做大東溝海戰。非常好,請坐。 在整個這場戰爭之后,北洋艦隊雖然遭受了重創,但是主力尚存,而李鴻章卻下達了一條命令,讓北洋艦隊躲回威海衛。那我們想,此時的黃海海面上就只剩下了日本的聯合軍隊,對于清政府而言,也就失去了整個黃海的制海權。黃海大戰之后,戰爭又是如何進一步發生變化的呢?下一位同學,你來講。日軍兵分兩路,一路從路上跨過鴨綠江,到達我國遼寧境內,直逼遼陽。而另外一路則一路從海上向東,直取大連和旅順,那大連和旅順的守將卻紛紛潰退,不戰而逃。這場戰役被稱為“遼東戰役”,非常好,請坐。觀看視頻 當日軍到達旅順的時候,發生了什么?讓我們一起來看一小段視頻。看完之后,我看到大家都眼含淚光。在這里就發生了震驚中外的旅順大屠殺。在這場大屠殺中,有兩萬多手無寸鐵的中國人慘遭殺害,而這還不是日軍暴行的終點。接著,在1895年,日軍又向哪里進犯?大家一起說?威海衛。回憶一下,在黃海大戰結束之后,北洋艦隊的所有主力現在全部都在威海衛,日軍正面以海軍封鎖,后翼以陸軍包抄,無路可走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以提督丁汝昌為首的愛國官兵,自盡殉國。威海衛戰役中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意味著甲午中日戰爭最終失敗。人物感知 在這幾場戰役中都涌現了一些英雄人物,有死守平壤的回族將領左寶貴;有抱著必死,決心沖向日艦吉野號的鄧世昌;有死守旅順血戰四天的徐邦道;有拒絕投降日軍的丁汝昌。從這些英雄人物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他們什么精神呢?我們可以感受到各民族英雄,熱愛國家,寧死不屈、勇于斗爭的高尚情操和愛國情懷,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三)結果——《馬關條約》的簽訂 甲午中日戰爭以中國的戰敗而告終。1895年,清政府派李鴻章前往日本馬關議和。經過談判,中日雙方簽訂了《馬關條約》。馬關條約的內容是什么?給中國帶來了怎樣的危害?又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請大家四人為一小組來探究馬關條約的簽訂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給大家五分鐘的時間思考討論。時間到,剛剛第三組同學討論的最為激烈,那第三組派代表來分享一下你們的討論結果。非常好,請坐。這位同學總結條約主要有割地、 賠款、通商、設廠四個方面的要求。第一,中國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使得中國國土進一步淪喪,也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第二,清政府賠償日本軍費白銀兩億兩。這個賠款數目相當于清政府全年財政收入的三倍。當時清政府為了償付賠款,加緊搜刮百姓,還向列強貸款,使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財政經濟,也增強了日本實力; 第三條開商埠: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列強的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深入中國的內地。第四條: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設廠。日本利用中國的原料的中國廉價的勞動力進行生產,制造的產品還要在中國市場銷售,獲取的利潤則運回日本國內,這標志著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轉為資本輸出。 用一句話來形容馬關條約給中國帶來的影響那就是:使列強侵略勢力進一步侵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馬關條約》成為了自《南京條約》簽訂以來危害最嚴重的賣國條約。 還有哪個小組要補充嗎?四組?非常好,請坐。 這位同學認為落后就要挨打,自強才能興國;民族強大才不會受欺負,我們國家要大力發展經濟,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也要居安思危,防止歷史重演。這位同學主要介紹了馬關條約的簽訂給中國帶來的啟示,這也是老師想告訴大家的。大家把掌聲送給他。<三 >瓜分中國的狂潮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簡單了解“三國干涉還遼”事件。《馬關條約》簽訂以后,俄國聯合法國、德國迫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這就是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日本被迫放棄了遼東半島,但是中國卻被迫付出了3000萬兩白銀的贖遼費。2.教師指出:“三國干涉還遼”之后,。日本獲取的巨大利益讓西方心動不已。以此為契機,西方國家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主要手段有哪些呢?主要有搶奪利權、強租海港,劃分勢力范圍。3.圖解歷史同學們我們來看這張《時局圖》。從時局圖中,我們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中華大地上列強所代表的各種飛禽走獸,肆意橫行。而清政府在干什么呢?在舉著小錢,賣國求榮,在花天酒地,在噴云吐霧,在欺壓了百姓。提問:當時作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強國——美國,為什么沒有在中國強租海灣和劃分“勢力范圍”呢?學生回答:當時美國正在和西班牙爭奪殖民地,無暇東顧。大家再仔細觀察一下,圖中還有一只鷹飛向中國,大家猜一下是哪個國家?沒錯,就是美國,美國看到此時各國已劃定了勢力范圍,于是在1899年提出了門戶開放的政策,要求門戶開放和貿易機會均等。其他國家想要獲得的是在中國的殖民地,而美國則是想分享其他國家的侵略利益,企圖用經濟實力占領中國市場。所以這也反映出美國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侵華政策上的矛盾。進一步提問:為爭奪中國市場,美國提出了什么政策?這一政策的內容是什么?學生回答:“門戶開放”。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門戶開放”政策反映出美國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侵華政策上的矛盾。三、課堂總結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近代的甲午年——1894年,日本對中國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當時間來到了現代,我們經歷過另一個甲午年——2014年。正如人民日報指出的:我們已經觸摸到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強軍夢,此時的中國逐步崛起,國力強大,中日關系也在友好中曲折發展。同學們從古代、近代、現代不同時空的三個甲午年,我們可以知道,唯有國力強大,交流方才平等。四、板書設計五、教學反思本節課主要講述的是甲午中日戰爭的史實。通過啟發式教育,結合相關資料,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而黃海大戰中致遠艦為代表的清軍將士浴血疆場和滿清統治者的腐朽無能都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學中充分注意挖掘,達到了對學生的啟發式教育。當然,還有需要進一步改進的提高的地方,比如,提問要更加巧妙,要注意對學生進行知識遷移、聯系現實等能力的培養,進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