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章 鄉村和城鎮第一節 鄉村和城鎮空間結構一、鄉村的土地利用1.鄉村:以農業經濟活動為主的地區。2.農業用地(1)類型:農業用地可分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類型。(2)分布:鄉村以農業用地和居住為主。農業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居住用地)的周圍。(3)內部土地利用分化:當鄉村發展到一定規模時,村落內部土地利用出現了簡單的分化,以公共服務設施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環繞分布。二、城鎮內部空間結構1.城鎮:城鎮包括城市和鎮,是以非農業經濟(第二、第三產業)活動為主的地區。2.城鎮的功能區: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1)城鎮功能區的形成過程:(2)功能分區的特點:城鎮不同的功能區之間并無明確的界限,某一種功能區以某種土地利用方式為主,可能兼有其他類型的用地;(3)城市主要功能區的比較(4)其他功能區:行政區、文化區、旅游休閑區、生態區等。3.城鎮內部空間結構:各種功能區在空間的組合。三、城鎮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1.影響城鎮內部空間結構的因素(1)經濟因素——影響城鎮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影響地租高低的因素交通便捷程度和距離城鎮中心遠近;①距離市中心的遠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隨著距離的增加而遞減②交通便捷程度:交通便捷程度越高,土地價格或地租越高;交通便捷程度越低,土地價格或地租越低。具體如下圖所示:a.城鎮中心(O處):因有多條道路穿過,便捷程度最高,故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b.從城鎮中心延伸出來的主要公路(如OA、OB、OC、OD、OE、OF)兩旁、公路交會處(如圖中A、B、C、D、E、F處):便捷程度高,地租高,形成地租次高峰。c.城鎮外環路及公路干線兩側(如圖中G點):便捷程度較高,地租較高。d.遠離公路或城鎮外緣(如圖中M處):便捷程度較低,地租較低。綜合付租能力和地租兩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城鎮中心、地租次高的道路交會處形成商業區;在地租較高的道路兩側形成居住區;在地租較低的其他地方則形成工業區。(2)其他影響因素:政策、文化、環境等因素。2.城鎮內部空間結構的變化城鎮內部空間結構是隨著城鎮的發展而逐漸形成和變化的。四、合理利用城鄉空間的意義措施 目的發展衛星城、合理規劃工業區、保留一定規模的綠地和河湖等生態涵養空間 有效改善環境狀況,建設宜居的生活空間合理安排居住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 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為生產和生活提供便利通過規劃,確定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場所、建筑物、街區或村落等 保護地方和民族傳統特色,使人類歷史和文化遺產得以永續相傳第二節 城 鎮 化一、城鎮化的意義1.城鎮化的概念城鎮化一般是指鄉村人口向城鎮地區集聚和鄉村地區轉變為城鎮地區的過程,也稱“城市化”。2.城鎮化的三個主要標志(1)城鎮人口增加。(2)城鎮人口占區域總人口的比例上升。(3)城鎮建設用地規模擴大。3.衡量城鎮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標:最重要指標是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4.城鎮化的意義(1)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關系①城鎮化與工業化密切相關,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反映社會的進步。一個國家和地區城鎮化的水平,體現其工業化程度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②城鎮化和區域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2)城鎮化的意義①促進區域經濟增長。②提高資源利用效率。③改善城鄉居住環境。 ④增強區域社會和諧。二、世界城鎮化進程1.世界城鎮化進程(1)18世紀中葉之前:世界城鎮化水平極低。(2)18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世界城鎮化開始加快發展。(3)20世紀以來:世界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2.世界城鎮化進程的時間差異3.不同類型國家城鎮化進程發達國家:起步早,水平高,目前速度已變緩,甚至停滯,出現逆城鎮化現象;發展中國家:起步晚,水平低,但是速度快。出現郊區城市化;城市化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三、 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1.城鎮環境質量下降:城鎮出現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聲污染等環境問題。2.城鎮社會問題突出:許多城鎮出現交通擁堵、住房緊張、失業率高、貧困等社會問題。四、地理信息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地理信息技術在城市規劃、市政建設、公共服務等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在城市管理中:借助地理信息系統對各類空間信息的儲存、分析和處理功能,結合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定位、導航功能,可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臺,提供便利。2.在城市規劃和建設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統依托其強大的數據管理、圖層分析、制圖等功能,為政府、企業等提供全方位的應用服務。第三節 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一、地域文化1.文化來源與特點:來源:人類對自身和世界的感悟與認知。特點:具有地域性;2.概念: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形成,分為物質方面的和非物質方面;3.感悟地域文化:可以從景觀入手。景觀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大類。(1)自然景觀:行云飛瀑、高山流水等自然景觀,較少受到人類的直接影響或未受人類的影響。(2)人文景觀,也稱文化景觀,是人類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記,是人類為了滿足某種需要,利用自然物質加以創造的結果。農田、村落、礦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類所創造的文化景觀。(3)人文景觀分類4.城鄉景觀:城鄉景觀既包括聚落整體,又包括聚落內的建筑、道路等。二、地域文化與鄉村景觀1.較之城鎮,鄉村的主要經濟活動與自然的關系更為直接,其景觀鮮明地體現了人地和諧理念。2.鄉村景觀能體現當地人們的社會組織形態、精神追求等。①宅高田低的原因:使得高宅可避洪水、低田利于灌溉,形成人地和諧的鄉村景觀②土樓建造的目的 :適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敵的要求,體現御外凝內的精神③蒙古包的特點 :房屋易拆卸、便于搬遷,能抵抗風力,適合草原牧民的游牧生活④黃土高原地理環境對窯洞建設的影響(1)地面植被稀疏,缺乏建筑用材和取暖用材。(2)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地形崎嶇,平地少。(3)黃土土層深厚,土壤結構緊密,直立性好,適于鑿挖 (4)降雨偏少,利于鑿挖窯洞⑤窯洞的優點:冬暖夏涼、就地取材節省建筑材料、節省建筑用地、節約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三、地域文化與城鎮景觀1.城鎮建筑的色調、色彩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1)我國江南城鎮的粉墻黛瓦。(2)意大利佛羅倫薩的黃橙交織。(3)智利瓦爾帕萊索老城區住房的顏色五彩繽紛。2.城鎮中的各種建筑反映了某種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北京老城的四合院有鮮明的古都特點——建筑上遵循嚴格的禮制。3.一座城鎮的空間格局,或整體或局部,反映了某種價值追求我國古代都城建設突出以君主為中心的思想,強調城廓方正、對稱,宮城居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