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人口第一節 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的分布1.分布總特征:人口分布很不均勻。2.具體表現(1)全球分布: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10°N~50°N地帶最為集中。(2)距離海洋遠近: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離海岸200千米以內的沿海地區。(3)海拔分布: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區。注意:熱帶地區人口多分布在高山、高原地區。例如:巴西高原和東非高原的人口密度大于亞馬孫平原和剛果盆地的人口密度。(4)世界人口稠密區,稀疏區(落實到圖上)稠密區:亞洲東部、亞洲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東部稀疏區:高緯度地區(嚴寒)、高山高原地區(高寒缺氧)、熱帶雨林地區(濕熱)、干旱地區(5)各大洲和地區的人口分布極不平衡,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85%。(6)各國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8年年底,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有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亞、孟加拉國、俄羅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亞、菲律賓等。二、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1)氣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氣候較為適宜的中、低緯度地區。(2)地形:人口分布多趨向于地勢低平地區。原因:平原地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易于開發,是人類的主要聚居地。(3)水源①河流、湖泊沿岸人口較為密集。原因:供水方便、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具有交通、水產養殖的優勢,利于生產和生活,人口較為密集。②在干旱地區,有水灌溉的地方(綠洲)往往成為人口聚居地。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水源,有交通線經過,交通便利。2.人文因素(1)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地區,人口稠密,如我國東部、美國東北部和歐洲西部等地區。(2)歷史因素:歷史較悠久的地區人口較稠密,如東亞、南亞的人口稠密區。(3)政治、軍事、文化等因素:對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響。例:常年戰亂的中東地區,人口大量外遷。重點補充:①在中國人口分布圖上,可以自黑河——騰沖畫出一條直線,這條線是我國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線,也被稱為“胡煥庸線”(1) 人口分界線:黑河- 騰沖一線(2)分布特點: 人口分布不均;東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區人口多,內陸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區人口少;經濟發達和交通便利的地區人口多,經濟落后、交通閉塞的地區人口少;漢族居民集中的地區人口多,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少。(3)人口東多西少的原因:東部地區氣候溫和濕潤,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面積大;東部經濟發達,交通便利,開發時間早;第二節 人口遷移一、什么是人口遷移1.定義:涉及人口居住地發生長期或永久改變的人口移動。判斷標準:有空間移動—遷出地到遷入地;永久性或長期性( 達一年以上) ;跨越行政區。 三個標準缺一不可。2.類型3.影響人口數量的因素,并會判斷人口自然增長圖,機械增長圖 、(1)人口自然增長:①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②人口自然增長率(2)人口機械增長:①人口機械增長率(%)=遷入率(%)-遷出率(%)②人口機械增長率人口機械增長:人口機械增長率=遷入率- 遷出率人口數量的增長還與人口基數有關人口遷移的影響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1.推拉理論人口遷移的動力由遷出地的推力(排斥力)與遷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構成。(1)推力:遷出地的一種或多種不利因素所產生的推力,迫使人們遷出。如自然災害、環境污染、貧困、戰爭、氣候惡劣、居住條件差、社會經濟落后、就業困難、收入水平低等。(2)拉力:遷入地的一種或多種有利因素所形成的拉力。較多的就業機會和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條件、完善的醫療設施、理想的生活方式、穩定的社會環境、充足的食物、適宜的氣候、廉價的土地、水源、礦產等2.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1)自然因素①自然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和資源豐富的地區是人們向往的定居地,對人口遷移產生巨大的拉力。②環境問題、自然災害等對人口遷移產生巨大的推力。(2)人文因素①經濟因素:對人口遷移起主導作用。表現在:就業機會、經濟收入、發展前途、生活條件等方面)②政治、軍事、文化、交通和通信(相對縮小了地區間的距離,促進了人口遷移)等多種人文因素也會影響人口的遷移。3.會判斷常見的人口遷移的主要影響因素(1)美國許多老年人退休后由東北部向南部、西部的 “陽光地帶”遷移 ( 氣候)(2)美國許多青壯年由東北部向南部、西部的 “陽光地帶”遷移 (經濟因素)(3)西北地區城鎮沿著河流向上游遷移(水源)(4)大慶、攀枝花人口大量遷入 (礦產)(5)西亞、北非人口的大量遷入 (石油)礦產)(6)2008 年汶川大地震,眾多災民撤離震區 (自然災害)(7)三峽移民 (政策)(8)深圳由一個小漁村,成為現在城市人口為700 萬的特大城市 (政策、經濟因素)(9)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引起的人口遷移(自然災害,經濟因素)雁南飛引起的人口遷移(經濟因素)三、人口遷移的時空特點1.國際人口遷移時期 特點 原因 流向 意義19世紀以前 以集團性、大規模的移民為主 歐洲殖民主義的擴張,新大陸的開發 歐洲、非洲遷往美洲、大洋洲 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同時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 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的人口增多 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 拉丁美洲、亞洲、非洲遷往西歐、北美、西亞、北非 調整了勞動力空間分布國內人口遷移第三節 人口容量一、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最大人口數量)1.定義: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保證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良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區域的資源環境條件所能承載的人口數量。2.影響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因素因素 相關性 影響資源 正相關 是影響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主要因素。資源越豐富,資源環境承載力越大;資源越貧乏,資源環境承載力越小科技發展水平 正相關 科技水平越高,資源環境承載力越大;科技水平越低,資源環境承載力越小經濟發達程度 正相關 經濟越發達,資源環境承載力越大;經濟越不發達,資源環境承載力越小地區對外開放程度 正相關 地區的對外開放程度越高,資源環境承載力越大,反之越小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關 受教育水平越高,資源環境承載力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資源環境承載力越小消費水平 負相關 消費水平越高,資源環境承載力越小;消費水平越低,資源環境承載力越大通常用某一種或某幾種資源的承載力作為估算某個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依據。某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是由當地的自然資源“短板”所決定的;(最短板——e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3.三種觀點(1)樂觀者:科學技術具有極大的潛力,可以幫助人類找到新的資源,解決種種難題,未來世界的人口不會達到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極限值。(2)悲觀者: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已經超過地球的資源環境承載力。(3)介于樂觀者和悲觀者之間:一些學者認為,地球所能容納的人口數量在100億左右。二、人口合理容量(最適宜人口數量)1.概念: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時又在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2.與環境承載力的關系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必要條件,其數值要小于資源環境承載力。3.超過人口合理容量所產生的問題①對資源的占有量和使用量增多;②對資源造成巨大壓力,導致資源短缺問題;③造成區域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導致環境問題;④帶來就業困難、住房緊張等社會問題。4.解決措施(1)國際社會要倡導各國政府,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2)要建立公平的國際秩序,保證人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3)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既保持好生態平衡,又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三、資源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之間的區別與聯系資源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1)二者的區別資源環境承載力 人口合理容量指標 自然資源的承載力 自然資源承載力、經濟社會發展、合理消費水平實質 最大人口數量 最適宜人口數量意義 生存 發展數量 大 小(2)二者的聯系:二者都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