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0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正如桑兵教授所說北京政府時期的歷史可分為兩邊:“一邊是延續辛亥革命的未竟之業,一邊是承繼專制統治的軍閥稱雄,便激發了影響社會發展進程的一連串重大事件。”因此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可以說是近代以來變革最劇烈的時代,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時代,也是一個過渡的時代,社會發展的轉型期。在這種教學立意下,結合課標要求與教材內容,本課以“陳獨秀的身份轉變”為線索,通過其看似矛盾的身份轉換的背后看到當時那個矛盾交織的時代。此外,以熟悉且關鍵的人物為線索,既可以串聯起相關歷史事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感悟時代對于個人命運的影響以及個人在時代中如何做出選擇。由此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與家國情懷。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內容在《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中,上承辛亥革命,下啟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處于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過渡期。 教材將本課分為四大子目:“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四大子目主要從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呈現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社會,具有一定的內在邏輯。本設計在不改動子目間大的邏輯關系前提下,將第一個和第二個子目合并為政治方面的內容。通過將子目內容提煉并結合陳獨秀在這一時期身份的轉變,進而形成本課設計的三大部分:從都督秘書長到逃亡者:專制VS民主;從辛亥志士到辦報名人 :壓迫VS新生;從“選學妖孽”到新學旗手:保守VS激進。 其中第一部分從都督秘書長到流亡者:專制VS民主,陳獨秀寧愿成為流亡者繼續抗爭也不愿成為專制陣營中的一員,體現了這一時期中國政治在專制與民主上的博弈。第二部分從辛亥志士到辦報名人 :壓迫VS新生,在軍閥壓迫下陳獨秀選擇投身報刊業,反思革命經驗,尋求中國革命新出路,側面也反映出當時在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壓迫下獲得新生的民族資本主義以及產生新變化的社會生活習俗。第三部分從“選學妖孽”到新學旗手:保守VS激進,反映了在民國時期的思想爭鳴中,為了解放國人思想,陳獨秀從舊學奇才變身為新學旗手,鼓吹新文化運動。最后總結升華提出北洋軍閥政府時期各種矛盾縱橫交織是特定歷史條件作用的結果,引導學生學習歷史要有多元化視角,樹立遠大理想,熱愛祖國,擔當時代責任。 學生情況分析 經過初中歷史課堂的學習以及前段時間《覺醒年代》的熱播,高一學生對北洋軍閥時期的歷史有一定的知識和學習方法基礎,對陳獨秀的個人魅力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對于這一時期的歷史尚未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對歷史問題的分析、理解和感悟還不透徹,因此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構建起本課的知識體系,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與家國情懷。教學目標1.總體目標:認識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2.能通過時空坐標、地圖等了解北洋軍閥政府時期政治、經濟與文化等內容及其發生的時空順序,將歷史事件置于特定時空下進行分析(素養目標:時空觀念、歷史解釋)。 3.能通過文字、圖片等資料,概括北洋軍閥統治的特點,理解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提高學生歷史辯證思維能力 (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4.能通過閱讀圖片、史料等認識到在承繼專制統治的軍閥稱雄的時代,正是因為有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先輩們延續著辛亥革命的未竟之業,才推動著中國革命步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進而增強學生為國奮斗的使命認識,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感。(素養目標: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北洋軍閥統治的特點、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教學難點 新文化運動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 (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第20課 從陳獨秀的身份轉變看: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從都督秘書長到流亡者:專制VS民主 從辛亥志士到辦報名人 :壓迫VS新生 從“選學妖孽”到新學旗手:保守VS激進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通過引用《覺醒年代》劇照、李澤厚先生的觀點引入新課: 材料:“陳獨秀一生是革命家和政治活動家。他的主要興趣是在政治,是在挽救祖國,喚起人民。從康黨到革命黨,從辦《甲寅》到辦《新青年》,從領導五四到領導五卅到大革命,他總是站在時代和斗爭的主流和急流中,盡管他最后被急流沖刷到岸邊,但他仍然在思考著流速和方向。”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 閱讀材料 激發學生興趣,并引導學生回顧陳獨秀的革命實踐,培養學生家國情懷一、從都督秘書長到流亡者:專制VS民主 【資料】作為民主革命的積極參加者,1911年辛亥革命后,陳獨秀受邀成為安徽都督府秘書長。在“宋教仁案”后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后一度被捕入獄,后流亡上海、日本。 1.【提問】為什么陳獨秀從都督秘書長變成流亡者? 【史料】(1913年6月30日)陳獨秀呈請辭職。《民立報》記者說:陳獨秀“未待批準,留書徑去,書中有舊病復發,迫不及待等語,蓋指舊官僚政治復活,不可一日與居之義”。 ——唐寶林《陳獨秀全傳》 2.【提問】結合材料及所學,談談你是否認同“舊官僚政治復活”的觀點?請運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相關史實加以說明。 【概念解析】北洋軍閥:1895年,袁世凱開始為清政府編練新式陸軍。后來,逐漸形成了一個以他為首的軍事集團。由于袁世凱長期擔任北洋大臣、直隸總督, 這個軍事集團通常被稱為北洋軍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從1912年開始到 1928年結束。 【時空定位】 【學生作答】列舉說明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專制統治的歷史事件。 【教師總結】通過縱坐標軸對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專制統治的相關史實進行梳理總結。 【史料1】專做軍事行動而忽略了民眾的政治宣傳;專排滿清而放松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同時軍人以兵亂政,亦為前清所未有,至如軍閥與帝國主義者勾結為患的局面,亦可以說是辛亥革命方法錯誤所遺下的惡影響。 ——陳獨秀《二十七年以來國民運動中所得教訓》 【史料2】軍閥割據,政局動蕩,國會黨爭,民眾因為軍隊擴張,互爭地盤,內戰頻仍,的確比之清末時期負擔加重而且痛苦程度加劇。 ——張鳴《共和中的帝制》 【提問】根據史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分析軍閥混戰割據的原因,并概括北洋軍閥統治的特點。 【史料】宋案證據內,有政府發給資助殺人之語。茲復當政府交替之時,蔑視議會,秘借巨款,不明用途,即平日謹言守法之人,莫不聞之痛心,言之發指……若政府今日之所辦,誓死以為不可,臨電憂憤,敢負罪言。 ——1913年4月24日陳獨秀《民立報》 【教師提問】除了陳獨秀參加的二次革命外,當時國人還開展了哪些維護民主的斗爭? 【學生作答】列舉說明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國人維護民主的歷史事件。 【教師總結】通過縱坐標軸對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國人維護民主的的相關史實進行梳理總結。在護法戰爭中孫中山認識到:依靠軍閥革命不可能成功,需要建立自己的武裝,尋找新力量。 【史料】“愚之私意,絕對承認加入協約方面,于內于外,于國家利多而害少。理由如左:一、可以改變數百年來屈辱外交之慣例;二、能推動國內學術思想進步;三、能得到協約國的財政援助;四、可以平息國內黨派之爭。” ——《陳獨秀文章選編(上)》 【提問】你是否支持陳獨秀參加一戰的主張?北洋政府做出的選擇是? 【史料】中國抓住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提供的有利契機,廢除了與德奧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從而在不平等條約體系的鏈條上打開了一個缺口……由于中國參戰,中國在戰后有資格以戰勝國身份參加巴黎和會,使參會各國看到了中國外交的變化,中國的外交官也在國際舞臺上作了一個出色的亮相。 ——楊雨青《中國參加“一戰”問題之探究》 【提問】中國參加“一戰”引發了國內什么運動?參加“一戰”對中國外交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閱讀,思考 閱讀史料與教材 學生們明確概念和時空定位后,閱讀教材并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材料與課本,思考討論后回答問題。 學生閱讀材料及課本,回答問題 學生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做出說明 學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引導學生通過陳獨秀身份轉變,認識北洋軍閥統治的黑暗,感悟陳獨秀放棄高官厚祿,為民族、為國家奮斗的志向。培養學生家國情懷。 結合材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料實證的史學素養。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 培養學生時空觀念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 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 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 培養學生史料實證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二、從辛亥志士到辦報名人 :壓迫VS新生 【資料】討袁失敗后,在革命的低潮期,陳獨秀一邊總結革命經驗尋求新出路,一邊積極投身于報刊的創辦與文章的撰寫中,創辦或參與創辦了對時局影響較大且為后人所熟知的一系列報刊,如《甲寅》、《新青年》、《每周評論》、《勞動界》等刊物,成為當時辦報名人。 【提問】為什么陳獨秀在討袁革命失敗后投身報刊業? 【史料】在武昌起義的半年內,全國的報紙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總銷售數達到了4200萬份,創歷史最高紀錄,以至于有人把這段時間稱為“報界的黃金時代” ……這一時期報刊的廣泛出現首先是由于社會激烈變動所形成的社會需求……在政治上,不僅存在著自下而上的革命和自上而下的改革兩條路線,同時也存在著這兩條路線的激烈爭論。在經濟上,世紀之交的十幾年,外國在華投資迅速增長,而民族資本所辦的企業也開始緩慢發展。 ——劉笑盈《中外新聞傳播史》 【提問】民國初年報刊業繁榮的原因有哪些? 【史料】大戰結束后的一段時間,民族工業在繼續發展,且發展的速度遠遠超過大戰期間。其原因,一是大戰剛剛過去,歐洲帝國主義在打得精疲力竭之后,經濟力量尚待恢復,中國發展民族資本的有利條件仍然存在;二是民族資本家在大戰期間擴充的資本,正好在戰后幾年轉為投建新廠;三是“五四”前后興起的兩次抵制日貨運動,打擊了日本貨的進口,有利于民族工業的發展;四是經過世界大戰和五四運動的刺激,中國民族資本家發展實業的欲望更加強烈。這樣幾種原因,就使得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黃金時代”,從大戰期間延續到戰后幾年。 ——摘編自白至德《白壽彝史學十二講·近代后編(1919-1949)》 【提問】結合材料及所學,分析民國初年民族資本主義獲得迅速發展的原因。 【史料】社會生活新氣象(圖片) 學生閱讀材料并思考 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 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歸納概括的能力 感悟民國初年社會生活新氣象三、從“選學妖孽”到新學旗手:保守VS激進 【資料】陳獨秀從小接受祖父和大哥這些舊時代文人的教導,于1896年考中秀才,在舊學上有著扎實的功底,因此曾自稱為“選學妖孽”。1915年6月中旬,陳獨秀從日本回國。隨后倡導新文化運動,成為新學旗手,與舊學展開斗爭。 【提問】為什么陳獨秀從“選學妖孽”變身為新學旗手? 【史料1】今其國之危亡也,亡之者雖將為強敵,為獨夫,而所以使之亡者,乃其國民之行為與性質。欲圖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國民性質行為之改善。 ——陳獨秀《我之愛國主義》 【史料2】以予觀之,此等政治根本解決問題,猶待吾人最后之覺悟。 ——陳獨秀《吾人最后之覺悟》 【史料3】“吾茍偷庸懦之國民,畏革命如蛇蝎,故政治界雖經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嘗稍減…… 其大部分,則為盤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倫理道德文學藝術諸端,莫不黑幕層張,垢污深積,并此虎頭蛇尾之革命未有焉。 ——陳獨秀《文學革命論》 【提問】陳獨秀認為近代中國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其思想有何特點? 【史料】經歷了《愛國心與自覺心》發表后近一年的觀察與思索,陳獨秀對自己提出的問題……已經找到答案,不必再用那種“正言若反”、“故聳危言”的手法,去刺激昏睡中的中國人民,而可以用正面闡述、宣傳教育的方法來改造國民性。但由于中國人受封建思想毒害太久太深,同樣也要用驚世駭俗、振聾發聵、石破天驚的話語,去喝醒他們。 ——唐寶林《陳獨秀全傳》 【提問】新文化運動如何體現“正面闡述宣傳”與“驚世駭俗”相結合的? 【史料1】陳獨秀在《青年雜志》發刊詞提出了他心目中的具有“自覺心”的國民性的標準: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像的。 ——陳獨秀《敬告青年》 【史料2】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陳獨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 【史料3】無論政治學術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國的法子,絕對是兩樣,斷斷不可調和牽就的……若是決計革新,一切都應該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國粹,什么國情的鬼話來搗亂。 ——陳獨秀《今日中國之政治問題》 【提問】結合材料及所學,總結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史料】文學的生命全靠能用一個時代的活的工具來表現一個時代的情感與思想。工具僵化了,必須另換新的、活的,這就是‘文學革命’……歷史上的‘文學革命’全是文學工具的革命。 ——胡適:《逼上梁山—文學革命的開始》 【教師提示】提倡新文學的核心是提倡白話文。 【史料】胡適的白話詩與魯迅白話文小說片段。 【史料】(1921年1月錢玄同致函胡適)《新青年》的“停辦之說,我無論如何,是絕對不贊成的,而且是我們不應該說的。……思想不投契了,盡可以宣告退席,不可要求別人家不辦。換言之,即《新青年》若全體變為蘇維埃俄羅斯的漢譯本,甚至于說這是陳獨秀、陳望道、李漢俊、袁振英等幾個人的私產,我們也大可說陳獨秀等辦了一個‘勞農化’的雜志,叫做《新青年》,我們和他全不相干而已,斷不可能要求他們停辦。” ——《錢玄同致胡適的信手稿原件》 【提問】新文化運動遇到了什么問題? 【史料1】“(毛澤東)我非常欽佩胡適和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已經被我拋棄的梁啟超和康有為,一時成了我的楷模”。 ——斯諾《西行漫記》 【史料2】(周恩來)“這幾天連著把三卷的《青年》仔細看了一遍,才知道我從前在國內所想的全是大差……總起來說,從前所想的、所行的、所學者全都是沒有用的。從今后要按著二月二十一日所定的三個主義去實行。決不固持舊有的與新的抗,也不可惜舊有的去戀念它。” ——唐寶林《陳獨秀全傳》 【史料3】高一涵1918年2月13日在日本寫信給陳獨秀和胡適,更是十分激動地說,在日本一個紀念會上,他做了一個報告,“大家仿佛得了寶貝一樣的歡喜”。會后的情況更是熱烈:“此地有許多人對于北京大學和《新青年》社同人當作天使一般看待。” ——《陶孟和書信手稿》 【史料4】據統計,《新青年》的發行量從創刊初期的1000冊,1917年以后發展到一萬五六千冊。……一本雜志往往不是一人閱讀,而是轉輾傳閱……許多讀者受到思想啟蒙后,情不自禁地發出心底的激動,稱陳獨秀《新青年》為“思想界的明星”“金針”“藥石”“良師益友”,說:“青年得此,如清夜聞鐘,如當頭一棒。” ——唐寶林《陳獨秀全傳》 【史料5】《新青年》的創刊既是中國文化從封閉走向開放的必然產物,又對中國文化進一步走向開放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新青年》創刊對中國文化從一元走向多元的另一重大貢獻,是對儒家思想的批判,顛覆了其延續兩千余年的獨尊地位與話語霸權,從而使人們從儒家思想的禁錮中解放了出來。 ——鄭大華、王余輝《循著中國近代文化走向回望〈新青年〉》 【提問】結合材料及所學,分析新文化運動對中國思想界的影響。 【史料1】新文化運動的缺點是:一是在批判傳統時,缺乏公正與同情,忽視國家和民族傳統的良好方面;二是對于新觀念過于輕信,而又不免混亂模糊;三是他們對于復雜問題過于性急。 ——周策縱《五四運動》 【史料2】有人總是貌似“辯證”地挑剔其中全盤否定封建傳統所犯的“絕對化毛病”,其實這是最缺乏辯證眼光的庸人之見。如果對當時為害甚烈的阻撓社會進步的封建傳統,也持“公允”的、“一分為二”的含糊態度,還有五四精神和開啟中國現代化大門的新文化運動嗎? ——唐寶林《陳獨秀全傳》 【提問】“激進”:對?錯? 學生閱讀材料并思考 學生閱讀材料及課本,結合所學回答問題 學生閱讀材料及課本,結合所學回答問題 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 培養學生史料實證能力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 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 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課堂小結 “北洋軍閥在中國近現代歷史舞臺上確是一個怪胎。它既興起于封建專制政權之中,又卵翼于帝國主義勢力之下,更以“共和國”的形式執掌統治大權。”(來新夏)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看似有著諸多矛盾,但其發生、發展以至最后歸于消亡都是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作用的結果。陳獨秀身份的轉變也是如此。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于個人,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于個人。 培養學生多元化視角和唯物史觀,在史料實證的基礎上正確認識歷史。課后思考 “我愛這個國家,這個國家不僅是我的,也是你們的,我要為這個國家去做點什么。” ——陳獨秀《覺醒年代》 【思考】我們能為我們的國家做點什么? 引發思考 與導入呼應,升華總結課堂。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教學反思本課以”陳獨秀的身份轉變“為線索,通過陳獨秀看似充滿矛盾的身份轉變的背后去看到那個矛盾交織的時代,為學生學習這一段歷史提供了較好的切入點。本課核心任務是引導學生認識到新文化運動對于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因此在設計中通過凸顯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政治上專制與民主的斗爭、經濟上在壓迫中發展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生活面貌、文化上在大多數國人的頭腦仍被專制和愚昧束縛的情況下陳獨秀等人如何走向激進啟蒙。既幫助學生認識到歷史的復雜性與曲折性,也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為民族為國家而不懈奮斗的理想與信念。 本課課件設計篇幅較大,雖然史料的運用較多,但部分史料只是為了呈現教學思路的完整性與邏輯性,在實際使用中并不需要全部呈現或使用,具體還需要根據學情進行調整。優秀的教學設計應當是經得起課堂教學檢驗,懇請各位專家同行批評指正,以期自己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