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對峙 抉擇 自信——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一、教學目標定位(一)課標標準:1.課標內容:了解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認識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意義;認識紅軍長征的意義。2.課標分析:整合為三部分,國共兩黨在大革命后走向對峙,面對國民黨的專制統治,共產黨開始武裝反抗,并開始進行道路抉擇和戰略抉擇(長征),由此中國共產黨走向成功。(二)教材分析1.本課主要內容: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情況(政治、經濟、外交);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工農武裝割據理論;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長征路線;遵義會議以及紅軍長征的意義和精神。2. 本課的地位:22課是第六單元的收官之課,上接21課國民大革命后國共兩黨走向對峙,面對國民黨的專制統治,中國共產黨做出了符合國情的歷史抉擇;下接抗日戰爭的開始。學完本課對中國共產黨為挽救中國革命的做出的努力會更加清晰,是符合歷史潮流的。(三)學情分析1. 知識方面:內容取舍的考慮:與初中歷史教材相比,第一子目民族工業的發展是新增內容。第二子目側重革命新道路的形成與實踐,理清其歷史邏輯是本課的重點。第三子目與初中歷史相似,如何內化到家國情懷需要引導。2. 能力方面:能簡單回憶起初中相關知識,但對具體問題的分析能力、材料的解讀能力、歷史事件的聯系能力不強,理性邏輯思考能力需要引導。3. 情意方面:對南京國民政府的專制統治感受不深,停留在表面理解;對中國共產黨為挽救革命的艱苦卓絕奮斗精神能夠感同身受。(四)教學目標1. 根據史料,學生對國民黨的專制統治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唯物史觀】2. 根據一系列革命活動,學生理解中國共產黨如何通過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以及新道路的歷史意義。【歷史解釋】3. 充分利用長征過程,學生認識到長征的艱難險阻以及走好自己的“長征路”。【家國情懷】(五)教學重難點1. 教學重點: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性質;工農武裝割據如何開辟革命新道路及新道路的歷史意義;遵義會議。2. 教學難點:工農武裝割據如何開辟革命新道路及新道路的歷史意義;領會長征精神。(六)教學方法/策略1. 教師教法:①講授法: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通過材料分析、解釋、推論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如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歷史邏輯就可以通過講解法理清楚。②史料研習法:依據多種形式的史料,創設情境并且提出問題,學生通過解決問題從而掌握歷史知識、形成能力、提升素養。如為什么南京國民政府是專制統治原因探析。2. 學生學法:①自主學習:學生自主閱讀材料,從各種史料中獲取歷史信息,發現問題,進行史料史證與歷史解釋,自我感悟,建構,如:“土地革命的內容和意義進行概括”新知。②探究學習:任務驅動,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如“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意義”讓學生敢問善思,樂于探究,在活動中探究理解,探究后提煉觀點。(七)教學立意/邏輯結構1. 本課的教學立意:對峙 抉擇 自信2. 本課的教學邏輯:大革命失敗以后,國共兩黨走向對峙,面對國民黨的專制統治,中國共產黨探索出了符合國情的歷史抉擇:中共為人民首創新路: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抉擇;中共戰略抉擇——長征,在歷史的抉擇中找到正確的道路,走向成功。二、教學實施計劃【新課導入】“讓我們的子孫后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最近播出的電視劇《覺醒年代》很是受人歡迎,陳喬年在遇害前留下的一句話讓人動容“讓我們的子孫后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結合上節課的知識我們知道:隨著在1927年,蔣介石與汪精衛相繼叛變革命,由此國共兩黨走向對峙。但是國民革命尚未結束,國共兩黨將為中國革命做出怎樣的歷史抉擇,今天我們一起來重溫那段崢嶸歲月。設計意圖:熱播電視劇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創建歷史情境,導入新課。【新課講授】第一篇 對峙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VS 共產黨武裝反抗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一)政治上寧漢合流:1927年秋,武漢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史稱”寧漢合流“,標志著中國國民黨專制統治的確立。【教師活動】教師出示蔣介石與汪精衛的圖片,解釋寧漢合流。【問題設置】國民黨的統治是專制統治嗎?請結合教材,從政治、外交、經濟等方面舉例說明國民黨統治情況如何?【設計意圖】從教材中設問,引起學生興趣,落實核心素養。出示《東北易幟“通電”》《1930年底各軍閥勢力分布示意圖》及材料三民主義沒有實現以前,如果允許各種主義,各個黨派,在國里面活動,我們真正革命黨—國民黨就一定要失敗!……不能夠再許第二個黨起來攻擊國民黨,使國民黨失敗。——高軍、李慎兆等編:《中國現代政治思想史資料選輯》國民黨1928年通過《訓政綱領》……1929年3月召開的國民黨三大中規定國民黨對中華民國之政權治權獨負全責。——摘編自王檜林《中國現代史》教師:在政治上,國民黨的統治情況如何?學生:形式上統一全國;一黨專制統治【設計意圖】展示史料,解讀史料,培養史料解讀能力,形成歷史解釋能力外交上【教師活動】出示“濟南慘案”圖片,這反映了國民黨對帝國主義的態度如何?學生:對外妥協,軟弱外交(三)經濟上出示圖片【教師活動】雖然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有較快發展,但是也有不少阻力。首先:官僚資本憑借國家權力,與外國資本一起壓縮民族資本主義生存空間。其次南京國民政府并沒有觸及土地制度的改革。正如毛主席所說那樣:國民黨新軍閥的統治,依然是城市買辦階級和鄉村豪紳階級的統治。 ——毛澤東學生總結:南京國民政府政治上、外交上、經濟上的表現我們可以得出: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對內專制,對外妥協,其統治仍舊的腐朽的、專制的統治。【設計意圖】老師通過材料點撥,學生總結出南京國民政府是專制統治,明白國民黨的反動統治的性質。二、共產黨武裝反抗出示材料(四一二事變后)黨員由大革命時期的6萬多人減至1萬多人……全國有組織的工人由300萬下降到3萬,各地農民協會910萬會員大部分散落。——《中國共產黨的戰略策略》教師過渡: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認識到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性通過武裝斗爭的方式反抗國民黨的統治,與國民黨形成對峙局面第二篇 抉擇道路抉擇 戰略抉擇一、道路抉擇出示表格與材料起義名稱 起義目標 結局南昌起義 城市南昌發動起義 遭敵人圍攻而失敗秋收起義 進攻中心城市長沙 受挫廣州起義 攻占中心城市廣州 敵我力量懸殊起義失敗執著于城市,在那個時候是非常自然的。因為中國共產黨人的面前只有一個榜樣,這就是已經成功的俄國革命,而俄國革命正是從城市,并在城市首先勝利的。然而效仿俄國人成功的經驗并沒有在中國取得成功。——陳旭麓《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設計問題】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發現起義目標有何特點?其原因何在?學生:目標是奪取大城市。放眼古今中外,要奪取政權,歷來都是先奪取城市,然后再控制農村。法國的巴黎公社運動和俄國的十月革命就是城市為中心。【設計意圖】學生自主學習總結,培養信息歸納、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過渡】一系列的革命活動均以失敗告終,因此中共當時面臨一個難以規避的問題,即黨的工作重心應該設在城市還是農村?困則思變,因此在攻打長沙失敗后,毛澤東1927年10月份到達井岡山,進行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建立紅色政權,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中國革命的工作重心從城市轉向農村。【問題設計】結合教材歸納共產黨在農村的革命實踐活動?結果如何【教師活動】出示圖片,分別講解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的具體內容。【學生活動】思維導圖工農武裝割據 開辟 革命新道路南昌起義:武裝斗爭 農村包圍城市八七會議:土地革命 武裝奪取政權秋收起義:建立根據地【設計意圖】學生自主構建思維導圖,有利于理清知識邏輯。過渡:革命新道路的開創歷經千辛萬苦,后續的革命活動也證實了這是一條符合國情的道路。二、戰略抉擇——長征過渡:隨著革命根據地的蓬勃發展,中國革命力量逐步壯大,而這,也絕不是專制獨裁的國民黨蔣介石所希望看到的,并由此對根據地發動了連續多次的圍剿行動。背景:教師出示《1929-1932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圖》與表格,歸納長征的背景。學生總結:中共左傾錯誤,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設計意圖】通過材料展示,學生理解長征的原因,培養史料解讀能力,形成歷史解釋。(二)過程:【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及時間點展示,學生從宏觀上理解長征的過程。【問題設計】為什么說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設計意圖】通過問題設置學生理解遵義會議的偉大意義,落實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三)意義出示材料:“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當今時代無與倫比的一次史詩般的遠征”,“是歷史上最盛大的武裝巡回宣 傳”“是軍事史上偉大的業績之一”。【教師過渡】長征經歷千辛萬苦,最終走向勝利,那么請同學們根據材料探究影響長征的歷史意義。學生1: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種子;學生2: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鑄就了長征精神;老師補充:長征實現了紅軍的戰略大轉移,挽救了中國革命。第三篇 自信道路自信 文化自信一、道路自信過渡:中國革命煥然一新,其中革命新道路的開創歷經千辛萬苦,后續的革命活動也證實了這是一條符合國情的道路。【問題設計】小組探究 根據所學中國共產黨開辟的革命新道路的歷史意義?小組代表發言:是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指導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小組代表發言:是毛澤東思想成熟的重要標志。老師總結:第一、揭示了中國革命的規律,指導中國革命取得了最終勝利。第二、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范,是毛澤東思想趨于成熟的重要標志。(獨立自主,實事求是)第三、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革命的理論。(農村包圍城市)二、文化自信數字里的長征長征路上紅軍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戰;長征路上紅軍兩年里一共只休息了44天;長征路上紅軍每日平均行軍37公里;長征路上紅軍每一公里就有三四個紅軍戰士獻出生命;長征路上紅軍共爬過18條山脈,其中5條終年積雪;長征路上紅軍渡過24條河流,經過11個省,共計約兩萬五千里【問題設計】是什么支撐著這些年輕的士兵浴血奮戰走過漫漫征程?紅軍長征精神的內涵是什么?學生發言:不怕犧牲,不屈不撓的精神教師歸納: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 眾志成城、團結互助的協作精神; 堅定理想、充滿信心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百折不撓、排除萬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堅持文化自信,銘記長征精神,走好自己的長征路。【設計意圖】歷史聯系實際,感悟長征精神,走好自身長征路,培養家國情懷。【新課小結】隨著國民革命失敗,國共兩黨走向對峙。南京國民政府通過北伐在形式上基本統一全國,慢慢走上專制統治道路;中國共產黨面對革命形勢:做出了符合國情的歷史抉擇: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到路和進行戰略抉擇——長征,中國革命走向成功。【板書設計】對峙 抉擇 自信——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三、教學設計評估(一)目標達成度重難點突破較好,對第二子目內容: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來龍去脈,邏輯清晰;(二)存在問題:教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時間把握上,第一、三子目講解會緊促一些;對南京國民政府的專制統治講解略微簡單,對長征精神講解不夠透徹(三)改進措施:加強補充史料,在史料中解讀南京國民政府的專制統治;對于長征精神的理解,可以讓學生去尋找長征過程中的小故事,自主搜集史料,可以加深感悟。秋收起義八七會議南昌起義1934.10長征開始(初期受挫)1936.10主力會師(長征勝利)1935.1遵義會議(歷史轉折)最終勝利初期失利專制統治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對峙中國革命新局面自信道路抉擇抉擇中國共產黨戰略抉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