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歷史教學“在樹立正確歷史觀的基礎上,能夠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是歷史教學塑造健全人格的首要的、核心的任務。基于以上,我在本課的備課和授課過程中的基本理念就是“教會學生獨立思考與判斷”,以國際關系的鐵律——修昔底德陷阱作為本課主題,用思想點燃課堂,從“基于唯物史觀之詮釋、基于時空觀念之同情、基于史料實證之體驗、基于家國情懷之熔鑄”四個維度融合本課核心素養,引導學生認識和感知歷史。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教材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經過以及對二戰對國際秩序的影響三個方面作了闡述。它上承一戰后構建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接二戰后世界格局的變化。本課分析了二戰爆發的原因,揭示法西斯主義反和平、反人類的本質,思考應當如何維護和平。戰后構建的雅爾塔體系一方面體現了以維護和平為出發點,提倡兩種社會制度的競爭與合作;另一方面帶有大國強權色彩。第一目“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是二戰爆發的原因分析。通過教材正文和引言以及史料閱讀、學習聚焦等相關資源,能夠多角度探究二戰的爆發,并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角度分析二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在史料解讀的基礎上揭示法西斯主義的本質。第二目“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是戰爭的進程。通過專門的視頻制作,整理二戰的大事年表,讓學生自主梳理進程中的重要節點,認識二戰從局部戰爭到全球戰爭的發展過程。第三目“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主要講述了雅爾塔體系的相關知識。首先了解雅爾塔體系的建立過程和主要內容;其次教師根據教材資源以及適當補充資料重點突破對雅爾塔體系的評價,學生能夠恰當地運用資料做出自己對于所探究問題的論述。第四目通過思考“從修昔底德陷阱到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小結和升華,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洞悉社會發展的規律,順應趨勢,更全面、更客觀地認識領悟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上“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擔當。學生情況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對事物的認知處于由感性到理性的成長階段,同時經過初中學習,除了知識上的儲備,也具備了一定的歷史學科素養,史料閱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自學能力等有較大的提高,這就為本課的學習做了鋪墊。本課涉及到對二戰爆發原因以及戰后雅爾塔體系的理性分析,需要學生具有較高的邏輯思維能力,需要深層思考和理性探求,這就為本課的學習增加了難度。同時,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對二戰的部分內容已經進行了學習,高中段講述中應當簡化處理,喚醒學生的認知,深化對歷史的理解。本課主要通過引領,探究歷史問題,滲透歷史解釋及學科素養,培養學生的歷史邏輯思維及能力。教學目標總體目標: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及戰后秩序的建立。能通過史料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素養目標:唯物史觀、史料實證)。能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回顧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程,體會戰爭的殘酷。(素養目標:史料實證)。能通過閱讀史料對戰后雅爾塔體系進行客觀評價,培養學生辨證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能夠從當時的情境、歷史以及現實的角度評述二戰后建立的國際秩序,感受在二戰后復雜的國際關系中大國的理性與強權;樹立和平發展的價值觀,領悟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上“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擔當。(素養目標: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1.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多方面原因分析。2.能夠從當時的情境和歷史的角度評述二戰后建立的國際秩序。3.二戰對人類歷史的警示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 視頻資料(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導學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第17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一、失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二、碰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程三、重建——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四、望遠——如何逃脫修昔底德陷阱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主題線索:國際關系的鐵律——“修昔底德陷阱”,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此說法源自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他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面臨的危險多數以戰爭告終。導入新課:我回顧了過去500年的歷史,發現了16個案例,都是一個大國的崛起攪亂了另一個主導國的地位。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例子是一個世紀以前,工業化后的德國挑戰了英國在啄食順序中的頂端地位。它們之間的競爭所導致的災難性后果需要用一種新的暴力沖突類型來定義:第二次世界大戰。 ——【美】格雷厄姆·艾利森 設計一個感性到理性的導入,通過學生的感性認知到教師引發的理性思考,抓住學生的內心與情感,從而激發思維的延展。一、國際秩序的失衡——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1、凡爾賽播下的劫難惡種 材料一:然而一次大戰的結果,德國戰敗,非但爭霸世界的迷夢打得粉碎,而且被套上《凡爾賽條約》的枷鎖。意大利和日本盡管躋身戰勝國的行列,但是在戰后世界安排中沒有分得預期的份額。三國在國際范圍內成了所謂的Have-nots國家,國內民族復仇主義和民族擴張主義情緒惡性發展。 ——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第三卷》 探究一: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分析 20 世紀 20 年代的國際秩序存在什么隱憂?2. 經濟危機下的抉擇材料二: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危機,圍繞爭奪市場展開激烈的斗爭,大大激化了相互之間的矛盾。經濟實力雄厚、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廣大的美、英等國,利用自己的優勢,建立起來美元集團、英鎊集團等排他性的經濟集團。德國受到危機打擊最為沉重,然而沒有殖民地;日本經濟實力相對較弱,殖民地較少,在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 ——摘自岳麓版選修三《20世紀戰爭與和平》探究二:結合材料與所學思考:面對危機,各國采取了怎樣的發展道路?3. “生存空間”里的野心材料三:這種蛻變的極端民族主義進一步與法西斯政權、極權主義、軍國主義結合……最終驅使他們發動了世界大戰去實現希特勒的建立擁有無限“生存空間”的第三個千年德意志帝國,墨索里尼的恢復古羅馬帝國以及日本法西斯的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迷夢。 ——徐藍《試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探究三:根據課本P101史料閱讀,分析法西斯的特點:侵略擴張,帝國主義的極端模式4. “體面和平”下的陰謀史料:《慕尼黑協定》簽訂后,張伯倫儼然凱旋的英雄。他對前來歡迎的群眾說:“在我國歷史上,這是第二次把體面的和平從德國帶回到唐寧街來……我相信,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體面的和平下又有著怎樣的交易?和平真的換來了嗎?又名《我帶回來一張沒用的廁紙》溫斯頓·丘吉爾則評價: “讓你在戰爭與恥辱之間作一抉擇,你選擇了恥辱,而你將來還得進行戰爭。”探究四:結合材料與所學思考:隨著法西斯日益猖獗,英美法蘇等國各自采取了什么措施?思考其實質。本框題小結:二戰爆發的原因材料五:由于英國、法國及其歐洲大陸盟國堅持維護現狀,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努力要求改變現狀,因五年計劃而變得強大的蘇聯在國際事務中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出現了一種三足鼎立的局面。這三方力量的相互影響,解釋了20世紀30年代一再發生的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爆發的原因。 ——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探究五:你認同這種看法嗎?談談你的理由。 在情景——對話中完成對二戰爆發背景的學習,充分利用原始資料,從細節入手,讓學生觸摸觸摸歷史,在分析思考中,提升歷史素養。 歷史解釋是多元化,通過結合材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通過對史料的閱讀和講解,學會全面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和總結的能力。第二框題實力的碰撞——第二次世界大戰 通過自制視頻講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程,找出重要的歷史節點及戰爭,完成二戰進程的知識梳理,認識世界大戰發展的特點。通過直觀的視頻體會戰爭的殘酷,認知戰后重建和平的重要。 通過視頻展示,完成學案知識框架,做出時空線索。 以引領學生回顧初中歷史為主,樹立時空觀念,通過視頻直觀感知二戰的慘烈和法西斯主義反和平反人類的本質,體會重建世界和平的重要性。第三框題秩序的重構——理性和利益的權衡 1、超級力量的使用 ——雅爾塔體系的構建1943年11月 開羅會議1943年11月 德黑蘭會議1945年2月 雅爾塔會議1945年7月 波茨坦會議2、理性的正義決策 ——雅爾塔體系的內容根據以下內容,自主梳理教材P108的內容。資料展示:材料一:二戰后的領土處置是適度的,有節制的,既清算了一定時期內的歷史舊賬,使侵略國付出了代價,顯示了對于侵略的懲罰,又未對原來固有領土進行分割……同時對于賠款頁比較寬松。 ——王建朗《淺議二戰后國際秩序設計的幾個特點》材料二: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并以此為目的:采取有效集體辦法,以防止且消除對于和平之威脅,制止侵略行為或其他和平之破壞;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義及國際法之原則,調整或解決足以破壞和平之國際爭端或情勢。 ——聯合國憲章第一條探究七:請大家結合課本及材料,分析雅爾塔體系的進步之處。【知識擴展】聯合國安理會表決實行每一理事國一票。對于稱實質性事項的決議表決,要求包括常任理事國(當時為美中英法蘇五大國擔任)在內的全體同意票,又稱大國一致原則,即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都享有否決權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90%A6%E5%86%B3%E6%9D%83 / 4470412 )。國聯“全體一致”原則,即一戰后成立的國際組織國聯所做決議需由全體成員(當時有44個成員國)一致同意方可生效,若有任何成員否決則決議無效。思考:與一戰后建立的國聯“全體一致”原則相比,聯合國確立“大國一致”原則的意義是什么?3、大國利益的爭奪 ——雅爾塔體系的實質及評價材料三:1944年10月9日丘吉爾飛抵莫斯科,與斯大林密商巴爾干勢力范圍問題。后約定蘇在羅馬尼亞可占90%的優勢,而英美在希臘可占90%的優勢。在南斯拉夫,各占50%;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亞,蘇占80%,英美占20%。 ——英蘇百分比協定探究八:如何正確評價雅爾塔體系?4、修昔底德陷阱再現——新的國際秩序出現材料四:情況已日趨明朗:戰后的世界力量對比將完全不同于戰前。法國和意大利這兩個昔日的大國,已黯然失色;德國、日本稱霸歐洲和遠東太平洋的企圖正在煙消云散;英國盡管有丘吉爾,但也正在衰落。19世紀末、20世紀初,許多人經常預測的兩極世界終于到來了。至于國際秩序,用德·波特的話說,現在已從“一個體系過渡到另一個體系”。 ——【美】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 探究九:綜合材料與所學思考,二戰后國際政治格局發生了什么變化? 完成知識框架的填充,認識雅爾塔體系的構成。通過閱讀課本結合添加知識,認識大國之間合作,做出了哪些維護世界和平的理性決議。并通過和凡爾賽體系的對比,認識雅爾塔體系的進步之處。通過史料的補充,讓學生認識到雅爾塔體系的實質,認識到大國之間利益的角逐。通過回應主題“修昔底德陷阱”,認識新的國際力量的崛起,看國際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利用歷史時間軸展示雅爾塔體系的形成過程,強化對歷史的時空意識;通過自主梳理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對戰后雅爾塔體系的認知。第四框題大道行思 ——從“修昔底德陷阱”到 “人類命運共同體”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1、【史料實證】英國和法國與德國時間:20世紀90年代至今守成國:英國與法國崛起國:德國競爭領域:歐洲的政治影響力結果:無戰爭通過展現自己的穩定和開放、追求與昔日對手的融合,以及放棄更傳統的炫耀權力的意愿,德國迄今為止成功地逃脫了修昔底德的陷阱。2、【讀史觀今】注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作者:【美】格雷厄姆·艾利森冷戰結束后,盡管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但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軍事干涉主義依然存在并由新的發展,誘發武裝沖突和局部戰爭的各種動因仍未消除并有所增強。近年來,國際關系更趨復雜,尤其是大國之間的關系,如中美關系、俄美關系,國際關系撲朔迷離,世界未來將走向何方?人類如何才能更好的相處呢?3、【中國抉擇】2015年,習近平訪美時在歡迎晚宴上表示: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他在專訪中反駁說:“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強國只能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適用于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 “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未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通過史料實證,認識冷戰后歐洲是如何擺脫“修昔底德陷阱”,維持冷戰后歐洲的和平。讀史觀今,通過當今國際力量的多元化發展,認識中美關系,美俄關系的表現,從中體會應當如何處理當今國際關系?回應主題:如何在未來的國際關系中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中國做出了怎樣的抉擇? 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發現歷史的真相,思考當今世界如何維護和平避免戰爭,如何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我們應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總結經驗、順應趨勢,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洞悉社會發展的規律,梳理唯物史觀,涵養家國情懷,激發使命擔當。課堂小結 歷史屬于過去,但未來可以塑造。歷史和現實給我們的啟迪是:溝通協商是化解分歧的有效之策,鑄劍為犁,永不再戰!和平、發展、合作、共贏,這是人類社會走向文明與成熟的標志,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上的思考,更是人類社會發展演進中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理性選擇!教學反思本節課以“修昔底德陷阱”作為主題思路導入,通過對后發國的崛起對先發國形成的挑戰入手,講解二戰爆發的原因,增加對史料的添加,使學生能夠多元地認識史學界的各種觀點,從政治根源說、經濟根源說、歷史傳統根源說、文化根源說等各個角度,認識二戰爆發的原因。通過自制視頻,喚起學生對二戰過程的記憶,從中體會到二戰的殘酷性,認識和平的重要性。通過史料閱讀,增加學生進行歷史思考的角度,用唯物史觀認識戰后秩序的重建,從中體會到“修昔底德陷阱”在二戰后的體現,從而認識到國際秩序發生的變化:從以歐洲為中心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變為以美蘇為核心的兩極對峙格局。通過增加史料實證和史料分析,正確看待當今社會應當如何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中國應當做出怎樣的抉擇。在冷戰結束時許多人預計,一個重新統一的德國將恢復昔日的霸權野心。但是德國意識到修昔底德陷阱讓他們的國家陷入泥潭后,德國領導人找到了一種新的方式來施加自己的權力和影響:領導一個統一的經濟秩序,而不是以軍事為主導。通過展現自己的穩定和開放、追求與昔日對手的融合,德國迄今為止成功地逃脫了修昔底德的陷阱。歐洲的聯合有目共睹,本課主題線索鮮明,先發國對后發國的挑戰講解清晰,同時也貫穿了先發國對后發國的恐懼。修昔底德將戰爭歸結于兩點:一是一方勢力的崛起對原有形勢和格局形成挑戰;二是對原有格局的霸主造成恐懼,這種恐懼是什么呢?恐懼的是生死存亡,利益及名譽的受損。從這點上解析二戰,效果顯著。本節課知識含量較大,必須做出重難點的取舍,注意調動學生課堂的思索,回扣主題,基于唯物史觀之詮釋、基于時空觀念之同情、基于史料實證之體驗、基于家國情懷之熔鑄”四個維度融合本課核心素養,引導學生認識和感知歷史,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