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辛亥革命》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情景—探究—感悟”教學模式是一種感受性學習方式。本課以教材為基礎、2017年版課程標準為導向,選擇“救亡圖存”中“改良與革命之爭”作為貫穿整節課的線索。基于此,輔助多種手段,如語言、文字、圖片、表格等材料進行情境創設,讓學生自己走進歷史,將辛亥革命的全過程置于特定的時空背景下,從道路之爭、舊幫新造、成敗評價構建起辛亥革命的的全景,打通教材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使得學生能夠在情境中,感悟革命黨人犧牲精神的同時,綜合自己已有的知識觀點、看法、認識和態度、情感,對辛亥革命結果(如革命果實落入袁世凱手中)、影響做出客觀的解釋,體會歷史事件背后蘊含的歷史合力,獲取歷史的啟迪。教學背景分析課標要求 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 學生情況分析經過初中歷史的學習,學生對于孫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動以及狹義上的辛亥革命的背景、過程有了一定了解,并認識到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初步掌握解釋歷史問題的方法。同時,高中時期的學生認知水平較初中而言有了顯著提升,理性思維能力較初中更強,因而能夠更全面地理解到廣義上的辛亥革命爆發多種因素、意義和局限性,并運用材料,對歷史問題做出自己的解釋。教材分析 《第19 課辛亥革命》是《中外歷史綱要(上)》中《第六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的第一課,上承《第五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下啟《第 20 課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一方面,正是隨著清政府統治危機的日益加深,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在全國迅速廣泛地開展起來,革命與改良道路在 20 世紀初的中國展開激烈的競爭。另一方面,本課內容中關于辛亥革命局限性的論述也與第 20 課中新文化運動的發生產生了關聯,新文化運動的發生,正是來自于人們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痛苦反思,認識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鞏固,中國的政治依然那么黑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多數國民的頭腦仍被專制和愚昧所束縛,因此需要一次更為徹底的思想解放運動。 《第19 課 辛亥革命》簡述廣義上的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和歷史意義,含三個子目。第一子目是 辛亥革命興起的背景,以孫中山為線索,講述興中會、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有力促進了革命運動的《中外歷史綱要(上)》發展。中國同盟會是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其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一個新階段。第二目是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要了解武昌起義的基本過程,辛亥革命的爆發充滿了歷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同時,理解民國初建后袁世凱的上位是清政府、革命黨、列強等種種力量博弈的結果。對于與初中內容存在一定重復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除了解其內容外,更要體會《臨時約法》具有深刻意義,明白為何《臨時約法》至今仍具有如此重大的意義。其三,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和局限性。辛亥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同時建立起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的共和政體,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促使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但辛亥革命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使中國走上獨立、民主和富強的道路,也缺乏了一個科學的革命綱領(此處蘊含三民主義的先天缺陷對于辛亥革命結果的影響)、更夠發動廣泛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為下一單元中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鋪墊)。教學目標總體目標: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和局限性。能夠通過史料閱讀、分析,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三民主義與辛亥革命的內在邏輯關系(素養目標: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能夠通過文字、圖片等資料,了解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知道清末新政、預備立憲、興中會、同盟會、黃花崗起義、四川保路運動、武昌起義,能夠從文字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將辛亥革命定位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框架下,理解其爆發的歷史必然與偶然,同時感悟革命黨人為革命事業的奉獻犧牲精神(素養目標: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了解民國的建立、清帝遜位、約法頒布。能夠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解釋,選擇、組織和運用相關材料,對辛亥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凱手中作出解釋,理解辛亥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凱手中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結果,認識到歷史發展的復雜性。同時,能夠通過史料閱讀,分析僅僅實行兩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何能夠成為中國法制史上的里程碑。(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能夠理解辛亥革命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把握世界歷史發展的進步歷程,并理解辛亥革命存在的局限性,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歷史解釋)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三民主義、武昌起義、中華民國的建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意義教學難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和局限性價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以講授法為主,輔之以問題探究法、歷史圖示教學法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通過一張動圖,講述110年前武昌起義是如何因為一根煙頭意外提前爆發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武昌起義的發生,僅僅是歷史的偶然嗎?共同探尋武昌起義爆發的多重原因。 聆聽故事,思考問題 通過故事講授,激發學生對于本課重點內容學習的興趣。通過提問啟發學生思考。一、何以救亡圖存:改良vs革命 布置閱讀任務,由學生歸納清政府推行的清末新政,用兩段材料展示清政府的預備立憲,揭露清政府改良行為的虛偽性,說明清政府無法真正挽救中國,只有推翻這個政府,中國才有希望。用圖片、表格展示武昌起義爆發前革命黨人的一系列行動,表現革命黨人在家國大義面前舍身取義的偉大精神。通過文字材料,分析三民主義內容的積極意義和局限性,初步預告辛亥革命結局與三民主義缺陷之間的邏輯關系,指導革命實踐的三民主義并沒有妥善解決與民眾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又如何真正地調動起在中國占據絕大多數的下層社會的工農群眾參與革命的熱情、積極性,長久地獲得其擁護支持呢?從組織基礎、實踐基礎、思想基礎等方面,說明革命條件的日益成熟。用圖片、表格呈現武昌起義爆發的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說明武昌起義的爆發是歷史的必然和偶然交織的結果。 閱讀書本,分析材料,歸納清政府的改良行動,認識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分析和解讀圖文材料,感悟革命者的舍生取義的家國情懷。辯證看待三民主義內容作用,在情境中分析問題。在特定的時空下理解武昌起義爆發的必然和偶然。 創設情境,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掌握基礎知識,感悟家國情懷,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能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將武昌起義的爆發置于特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理解,養成正確的時空觀念。二、舊邦新造:中華民國 通過圖片、表格文字材料,從袁世凱、清政府、列強、資產階級、革命黨幾個角度分析各方實力和政治態度,說明辛亥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凱手中是復雜的力量博弈斗爭下的結果,并對對袁世凱上位、孫中山妥協等歷史事實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通過展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內容,并結合所學,回答“為什么并沒有真正起到限制袁世凱權力作用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能夠成為中國法制史上的里程碑”,從約法內容本身、歷史意義進行解讀。 1、帶問題仔細觀察思維導圖和圖片,提取有效信息。2、解讀史料,結合所學,提取關鍵信息。 借助史料設置情境和問題解讀,看到歷史事件背后復雜的歷史合力,初步形成自己的解釋、認識。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并作出解釋。三、辛亥成敗誰來說 通過表格回顧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了救亡圖存而進行的自救行動,提問辛亥革命與以往救亡圖存運動的不同之處。結合第一目的內容,首先從明確的革命綱領、統一的革命政黨、正確的斗爭道路初步說明辛亥革命與以往運動的不同,從結果和革命要素說明辛亥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出示中華門圖片,講述中華門的由來:這道中華門是北京故宮皇城的南門,依南京故宮的洪武門而建,原明代稱大明門,清代稱大清門,曾是明清兩朝的國門象征,平常日子不得開啟。辛亥革命后,當人們想把大清門拆下來在背面 刻上中華門的時候,卻發現背面已經刻上了大明門,于是重新制作一個中華門。不同于此前明清的王朝更迭,指出辛亥革命帶來了整個邏輯系統的轉換,從政治、經濟、文化角度解讀辛亥革命之功。出示材料,回顧所學,再次從政治、經濟層面切入,說明辛亥革命實際上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中國仍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仍然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中國民主共和之路任重道遠。 聯系所學,指出辛亥革命也為即將進行的歷史變革準備了前提,人們開始意識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鞏固,中國的政治依然那么黑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多數國民的頭腦仍被專制和愚昧所束縛, 所以新文化運動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進行徹底批判,并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推動更深層的思想文化革新。回應第一目、第二目中有關革命綱領、革命政黨的講述,指出作為革命綱領的三民主義與辛亥革命結局之間隱含的邏輯關系,作為綱領不夠科學,在這樣革命綱領指導下的革命黨無法長久獲得廣大下層工農群眾的真心擁護。同時,革命黨內部也存在派系紛爭,組織不夠嚴密,辛亥革命落入袁世凱手中也與革命黨本身的復雜構成脫不了干系,這樣的政黨無法真正領導中國革命。歷史在呼喚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中國共產黨的到來。 回顧所學,進行比較,完成表格回顧所學,通過要素進行比較觀察圖片,聆聽閱讀材料,歸納要點,了解辛亥革命在政治、經濟方面的局限性思考辛亥革命后發生的一系列復辟行動,感受辛亥革命的在文化上的局限性,初步體會辛亥革命與后續的新文化運動之間的內在聯系。6、認識三民主義與辛亥革命的內在邏輯關系,認識到辛亥革命在革命綱領、革命政黨上存在的缺陷。 培養學生歷史比較能力培養學生活用所學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故事講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從中華門、大清門的關系中,帶出辛亥革命帶來的深刻影響培養學生歸納、概況能力啟發思考,為下一節課的教學埋下伏筆深化內容,與第一目、第二目中有關內容呼應,升華學生歷史認識,從多個角度認識到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和局限性所在課堂小結 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了辛亥革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清政府的覆滅是歷史的選擇,更是人民的選擇,而在1925年,孫中山從多年的革命實踐中,也感悟到了人民的力量。雖然20世紀初改良與革命的道路的競爭以革命道路的勝利告終,但是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建立和誕生并沒有我們從書中看到的那樣順利,相反,它充滿了曲折和苦難,許多的革命烈士,如秋瑾、林覺民放棄了優渥的生活,舍身取義,最終換來了共和。從封建專制到民主共和,這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大勢所趨。但是民國的共和之路并沒有我們想象的一番風順,資產階級革命黨也并非一個真正適合領導中國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政黨。總之,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已經成為浩浩湯湯的歷史潮流,袁世凱、張勛等妄圖恢復封建王朝的倒施逆行也終將被歷史大潮無情席卷而去。在中國近代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民主革命先驅者的業績和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使得民主共和思想廣為流傳。而經過這場革命洗禮的知識分子也在后續有了新的發現,試圖從更深層面解放民眾思想、推動建立起了一個有著科學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 回顧所學,感悟思考, 總結回顧所學,升華認識,涵養學生家國情懷。教學反思在進行本課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通過解讀課標、閱讀相關權威論文,筆者確定了以立意統領教學設計的思路。本課以“救亡圖存”中“改良與革命之爭”作為貫穿整節課的線索。在此基礎上,《中外歷史綱要(上)》 設定學科素養目標,打通教材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從道路之爭、舊邦新造、成敗評價三個方面串聯起辛亥革命的全景,減少在講授過程中大量存在的平鋪直敘問題。 新課標歷史教學的核心是指向學科核心素養要求的,因此在立足課標對于學科核心素養解讀的基礎上,筆者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的設計中都有意識地注重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如運用教材的內容進行講授,并適當補充相關材料,建構起當時特定的歷史場景,展開學習探究,讓學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問題看得更清楚,從文字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將辛亥革命定位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框架下,理解其爆發的歷史必然與偶然。同時,通過剖析中華民國建立后,中國政治舞臺上多股勢力爭奪,學生能夠體會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入袁世凱手中是歷史合力作用的結果,在初中所學“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的知識基礎上進行提升,優化思維。另外,在本身史學功底不夠深厚的情況下,如何通過問題設置啟發學生呢?筆者選擇了對教材內容、輔助欄目進行深度挖掘,如對比《欽定憲法大綱》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探究為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會成為中國法制史上的里程碑等問題。 教學設計的“立意”,體現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融入。在教學立意的設計上,筆者在本課中主要選擇了從家國情懷入手,挖掘革命黨人舍身取義的行動、孫中山在大義面前選擇妥協等內容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體現在救亡圖存的過程中,中國人展現出的大無畏的愛國情懷,以及對英雄烈士的溫情與敬重。同時,對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的成敗問題等,則提供給學生相關的材料,讓學生感悟《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所具有的偉大意義,一個處在危亡中的國家,只有求“變”才能求“存”,正所謂“不破不立”,這是近代中國人對歷史的反思,所以他們迎來了新制度、新社會、新生活。而辛亥革命的輻射力也不僅限于當時中國,還鼓舞了亞洲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斗爭,成為在西方列強向全世界所有文明核心區發動全面進攻并幾乎要取得成功時,整個世界做出劇烈反彈的一個重要環節。盡管后續又經歷袁世凱、張勛復辟,但是共和是世界大勢所趨,無法阻擋,從而認識到《臨時約法》、辛亥革命的深遠影響,感悟偉大革命對中國、世界的重大意義,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滲透家國情懷素養教育。 通過實際的試講,并與大量優質實錄課進行對比,發現筆者在如何打薄課本內容的問題上還存在明顯的不足,但是在教學立意設計、歷史核心素養的貫徹落實中存在不足。之前通過與老師的交流中,意識到大單元主題式教學的重要性,因此也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有意識地關涉上一單元與后續內容,承上啟下,為后面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鋪墊。 同時,如何將史學動態與課程設計進行銜接呢?實際上綱要史在對于學界普遍認同的內容,如辛亥革命的爆發與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清王朝的滅亡是革命派、立憲派、北洋集團通力合作、歷史合力的結果,南北議和不再單純是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而是當時歷史環境之下政治力量的妥協,辛亥革命大大促進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等各個方面已經進行體現,因此在辛亥革命學習過程中,我們應當結合適度結合史學研究成果著重分析辛亥革命發生的背景,融合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使學生了解辛亥革命之前革命黨人、立憲派人、清政府的各自作為,帶領學生學習中華民國的建立、辛亥革命帶給中國社會的影響、辛亥革命的評價,使得重難點在與史學動態的結合中更加突出,加深學生對于重難點知識的理解。 作為新手教師,教學之路道阻且長,但是通過不斷的學習、積累、實踐,相信定會未來可期!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