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單元設計意圖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中的第19課,上承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中的企圖挽救清王朝統治危機的戊戌變法,下啟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以主張民主、科學、力圖通過思想改造挽救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中占據重要地位。從內容的編排上來看,主要包含三個要點:其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其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其三、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介紹了辛亥革命的背景、過程、結果和歷史意義,聯系緊密,具有較強的時序性。新教材減少了一些初中就已體現過的基本史實,而增加了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的相關內容,尤其是對“皇族內閣”的闡述,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清王朝的腐朽性以及立憲派和革命派是在對清王朝徹底失望的情況下發動辛亥革命的歷史背景,體現出新教材對機械性重復初中教學過的內容,更多地注重培養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學生對歷史史料解讀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對歷史核心素養的落實。本課主題為辛亥革命的興起與影響,分為兩個課時講授。第一課時主要通過清政府自救運動的失敗導致人民對清政府徹底失望而轉向革命以及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為辛亥革命的興起提供了階級基礎和經濟基礎、三民主義的提出為辛亥革命提供指導思想,加之全國各地革命運動的嘗試為辛亥革命的爆發提供借鑒,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爆發是歷史必然的選擇。其中,民族資產階級這一部分的內容在新教材中所占篇幅較小,但為了讓學生對近代中國有全面的了解,特將此部分內容詳加講解,突出利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事件。第二課時主要講授辛亥革命的過程和影響,重點在于辛亥革命期間國內政治形勢的復雜性,進一步分析在這種情況下革命黨人的抉擇對中國近代史的重要影響,從而得出辛亥革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也就不能完成挽救中國的歷史任務。學情分析 辛亥革命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是重要內容,學生對此部分內容有較深印象,通過自主學習,可以掌握基本的主干史實,并能夠提出自主學習當中的困惑。但對教材的閱讀不夠仔細,整合能力有待提高,欠缺建立歷史事物的內在聯系的能力,對于核心概念的認識不夠,只有較少同學能夠與單元主題、本冊主題相結合抓住本課的主干線索。教師在講解時需解決:辛亥革命的時間跨度、辛亥革命期間國內政治形勢的復雜性、辛亥革命對國家政體轉型的意義、辛亥革命對國家法治發展的意義。教學目標 通過文字材料和相關圖片,指導學生觀察、閱讀,分析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認識20世紀初的歷史背景,培養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能夠運用歷史地圖、時間軸從時空了解武昌起義的基本過程以及中華民國的建立,提高學生的時空觀念;通過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具體內容的分析,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其性質和反封建的重大意義,以及為了防止袁世凱專權、制定責任內閣制是多方面博弈的結果,展現出歷史的復雜性;通過相關史料的解讀,全面客觀分析辛亥革命的結果,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宣告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終結,但革命果實落入袁世凱手中。對于這樣的結果,通過相關史料進行分析,使學生避免從單純的“陰謀論”解讀,而是能夠看到歷史的復雜性。通過文字材料和圖片分析辛亥革命的影響,重點說明辛亥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但是對于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絕不是一兩場革命就能推翻的,據此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局限性,引導學生聯系和思考后續的歷史,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建立的過程。難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學習評價設計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近代中國接觸的西洋“除了強大的武力,尚有別具一格的政治組織、經濟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國的藩籬為之突破,立國基礎為之震撼”。面對這“曠古未有的變局”,中國“應付的困難就從此開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這個大變化上”。 ——摘編自呂思勉《中國通史》等圍繞材料,結合中國近代史的具體史實,自擬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明確寫出論題,闡述須史論結合。)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課題 山雨欲來(辛亥革命的背景)課型 新授課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教學板書(一)新課導入:提出問題:怎樣才能真正挽救中國于危難之際?清政府有哪些自救措施?結果如何?新課講解:黑云壓城展示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的內容1、清末新政主要包括下列內容:①改革官制,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新設商部、學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機構;②編練新軍,擬在全國編練新軍36鎮,并要求各省設立督練公所;③倡導創辦工商企業,頒布了一系列工商業規章和獎勵實業辦法;④推行教育改革,廢除科舉,興辦學堂,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學校制度。2、預備立憲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立憲派成立了預備立憲公會,積極推進立憲運動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作為制定“憲法”的準備,核心精神是“大權統于朝廷”1911年撤銷軍機處,改設內閣,任慶親王奕劻為內閣總理大臣,閣員十三人,滿族占九人,其中皇族又占七人學生活動:根據材料,分析清末新政、預備立憲的影響。預設學生回答: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都沒有拯救清王朝,甚至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教師點撥: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加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促進了政治和國防近代化、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新式教育推動了民主思想的傳播。但是由于政權掌握在極端腐敗無能的權貴手中,特別是皇族內閣的建立,越來越多的人對清政府絕望,認識到:清政府不可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只有推翻這個腐敗無能的政府,中國才有希望。風雨滿城1、學生活動: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表格學生活動:結合民資工業分布圖及材料,分析近代民族工業的特點和發展狀況。材料一近代民族工業分布圖材料二:1866年,方舉贊投資200元,在上海虹口創辦了發昌機器廠。建廠時只有一座打鐵爐,四五個工人,專為美商的“老船塢”加工、制造船舶零配件。三年以后,它開始用車床生產,由一個手工鍛鐵作坊轉化為近代企業。19世紀70年代,這家工廠發展很快,已經能夠制造小火輪船,不久又生產車床、汽錘等。不過直到此時,發昌機器廠自身的技術力量還很薄弱,它制造的小火輪船,發動機均為英國制造。進入80年代,發昌機器廠受到外商排擠,日趨衰落,到90年代,終于被英商開辦的耶松船廠吞并。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40頁歷史縱橫預設學生回答:特點: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狀況:發展艱難,受外國資本主義壓迫學生活動: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因。材料一:且外國商務所以日盛,中國商務所以日弱者,何哉 益外國有保商之人,而中國未有也。外國有保商之政,而中國未有也。蓋興商必由于保護,無保護則雖日言興商而不能興,無人與政以為保護,則雖日言保護而亦不能保…官與民隔膜,上與下隔膜,官自視過尊,官上之官自視益尊,言與民不相見,上與下不相親,臂諸一人之身,上下血脈不相貫通,烏得不病,今請設商官,先洗去官場一切習氣…洗上下欺罔之習,蓋一弊除則百弊清,特視用人何如耳,用人得力,又有商律以為法守,認真舉辦,實力保護,商務未有不興者。——張弼士《振興商務條議》(1903年)材料二:諭軍機大臣等,振興商務,為富強至計,必須講求工藝,設廠制造,始足以保我利權。王文韶面奏粵東商人張振勛在煙臺創興釀酒公司,采購洋種葡奮,栽植頗廣,數年之后,可當坐收其利。又北洋出口之貨,以駝絨羊毛為大宗,就地購機仿造呢羽毯等物,亦可漸開利源,著榮祿飭令該員吳懋鼎、張振助等即行照案舉辦,但使制造益精,篩路暢旺,自可以暗塞漏危。務令該員等各照認辦事,宜切實籌辦,以收實效。——《光緒東華錄》材料三:洋酒之輸入與年俱增,每年消費達數百萬元之巨,其利權已半為外人所攘奪矣……誠以外洋既辦有成效,中國亟宜實力振興,挽回外溢利權。——《張弼士生平事略》預設學生回答:實業救國思潮的興起;清末新政設立商部,鼓勵工商業;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收回路權運動的興起。教學活動:分析民資發展的原因,并分民資的發展對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興起的重要影響,進一步得出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是辛亥革命興起的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1905至1908年四年間,新設資本萬元以上廠礦238家,資本額6121.9萬元,較上次高潮增長三倍以上。1909、1910年發展勢頭減弱,但還是有所增長。總計1901至1011年間,新設廠礦386家,資本額8.8348億元,十年間超過前此三十年設立的廠礦、資本額總數二倍以上。——摘自李侃《中國近代史》三、甲光向日材料二:鄒容、陳天華及章太炎及其著作圖片預設學生回答:革命思想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材料三:辛亥革命前各地建立革命團體的狀況預設學生回答:革命團體和政黨的建立準備了組織基礎材料四:合作探究,完成表格:三民主義相關內容及其局限性,討論三民主義與革命有何關系? 預設學生回答:三民主義成為革命的指導綱領材料五:各地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預設學生回答:各地反清武裝起義為革命做了嘗試和預演材料六:《四川保路運動》及進軍示意圖的圖片預設學生回答:四川爆發保路運動,湖北新軍入川鎮壓,造成湖北軍防空虛。教師活動:總結辛亥革爆發的原因。 1、通過時間軸展示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所受到的侵略以及為挽救中國危機各階級做出的嘗試,引導學生得出“列強入侵,民族危矣”的結論。從中華民族面臨的危機和地主階級洋務派、農民階級以及資產階級改良派無法完成拯救危機中的中國的現實出發。 2、通過材料解讀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的爆發并非是偶然,而是由于當時國內各種矛盾交織的社會現實決定,是經過革命黨人精心準備的。在此過程中,提高學生解讀和分析史料的能力。通過多角度分析和探究辛亥革命發生的原因,能夠使學生認識到歷史事件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3、通過文字史料的解讀和分析,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能力,增強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樹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4、通過文字材料和圖片材料分析民資發展的發展狀況、特點和原因5、通過展示歷史人物照片和辛亥革命前各地建立革命團體的歷史地圖,使學生學習從歷史圖片提取歷史信息的方法,分析其史料價值。6、通過回憶初中所學,完成表格,使學生加深記憶和理解,并通過分析三民主義的局限性,加深對辛亥革命的了解,為理解日后辛亥革命的失敗埋下伏筆。7、通過出示歷史地圖,認識武昌起義前各地武裝起義和四川保路運動的具體地理環境,提高學生的時空觀念。第2課時 教學設計課題 霹靂春雷與震耳發聵(辛亥革命的過程和影響)霹靂春潮(過程)展示材料:材料一、武昌起義圖片和孫中山就職照片 教師活動:簡單介紹武昌起義的概況以及中華民國建立的主要情況。材料二、武昌起義后全國形勢示意圖 教師點撥:分析武昌起義后,中國國內各勢力的反應和活動,清政府為鎮壓革命被迫重用袁世凱,袁世凱借此逼宮,控制了清政府。袁世凱一邊對革命黨人進行軍事威脅,一邊利用革命黨人急于統一的心情進行政治誘騙。帝國主義為支持袁世凱對革命黨人采取經濟封鎖、外交孤立和軍事威脅。而革命黨人內部混進了一大批立憲派和舊官僚,這些立憲派和舊官僚也對革命黨人進行施壓。最后辛亥革命勝利果實落入袁世凱手中。教師活動:展示中華民族建立過程中的大事件時間軸,簡單介紹中華民國建立后發生的重大事件。 材料四、《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內容表格 學生活動:閱讀《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部分條款,思考《臨時約法》體現了哪些思想和原則?有什么意義?其目的為何? 教師活動:展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后,發生的重大事件。 正耳發聵(影響)展示材料:材料一:不同時期溥儀的照片 大清皇帝 普通公民材料二:袁世凱復辟、張勛復辟的歷史照片 文字材料:“過去專制主義是正統,神圣不可侵犯,現在民主主義成了正統,同樣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林伯渠材料三:三張民國初年有關社會風俗的照片 文字材料:辛亥后,離婚已不屬于男子單方面的權利,婦女為爭得平等幸福而主動提出離婚者日漸增多。民國十年,山西省2028件“協議離婚”案中,其中有191件為女方主動提出者,男女雙方提出者1390件。隨著各類社會團體的紛紛成立,養濟院、善堂、“敬節所”等公益慈善機構的數量也逐漸增多。隨著新式工礦企業的的發展,新式交通工具火車、汽車、電車及信息傳遞方式改進,使人們的社會交往范圍日益擴大。學受、結社、團體以及文化體育事業的發展,又為人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社會活動場所——徐永志《辛亥革命前后的家庭變動》材料四:1912——1919年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狀況的圖片 文字材料:從1912年到1919年,中國新建廠房六百多家,新增資產達一億三千多萬元其中紡織業發展最為迅速。張謇的南通大生集團在1921年期間獲利一千六百多萬兩。這樣豐厚的利潤,在舊中國民族工業史上是空前的。——《中學歷史教學必修2》學生活動:閱讀材料,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辛亥革命的意義。預設學生回答:1、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推動了禮儀、社會習俗向平等、文明、健康方向變革;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成敗困局(評價) 展示材料:材料一:中國封建社會本來有個頭,那就是皇帝。它是大權獨攬的絕對權威,是反動統治秩序賴以保持穩定的重心所在。辛亥革命突然把這個頭砍掉了,整個反動統治就亂了套了。這以后,從袁世凱到蔣介石像走馬燈似的一個接著一個登場,卻始終建立不起一個統一的穩定的統治秩來······這自然有很多原因,而辛亥革命在這里所起的巨大作用是無法抹煞的······ ——金沖及《辛亥革命的歷史評價》 材料二:1911年的辛亥革命,基本上是一場失敗,不是一個創造。清王朝是滅亡了,現在的主要問題是怎樣埋葬它,用什么代替它。 ——【美】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材料三: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種民眾的聯合,其實不然······與我們民眾大多數,毫無關系。 ——毛澤東《民眾的大聯合》問題情境:閱讀以上材料,思考:辛亥革命真的成功了嗎?為什么?教師點撥:衡量革命的成敗,關鍵是看革命任務是否完成。革命任務:反帝反封建 預設學生回答:失敗,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教師點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傳播了民主思想,推動了中國社會的文明進步,同時也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因此,它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但是,由于沒有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和堅強有力的革命政黨,也沒有建立獨立的革命軍隊,加之沒有發動廣大人民群眾,而中外反動勢力勾結,力量強大,中華民族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務還沒有完成,所以它還不夠徹底。盡管它存在著種種的歷史局限,它的偉大歷史意義是毫無疑問的,它為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結束語:辛亥革命雖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但是作為一場徹底發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對中國近現代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近代中國社會的進步是由無數仁人志士的鮮血鋪墊而成的,這種勇于犧牲自我、為國獻身的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得以存續和發展的重要源泉。 通過出示武昌起義后形勢示意圖,使學生了解當時國內各方勢力的博弈,避免學生從單純的“陰謀論”解讀辛亥革命果實落入袁世凱手中這一歷史結果,而是能夠看到當時的中國正處于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壓迫下,不可能僅僅依靠一兩場革命就能拯救中國,能夠看到歷史的復雜性。通過對重大歷史事件進行排序,強化學生的時空觀念。通過分析《中華民族臨時約法》的具體內容,總結其體現的原則及意義,分析《臨時約法》的性質,培養學生運用階級分析法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文件的性質和作用。4、通過圖文史料的分析,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辛亥革命的影響,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5、通過史料分析和評價辛亥革命,讓學生認識到對歷史事件的評價要多角度,同時也使學生認識到角度不同、立場不同會影響人們對歷史事件的評價,增強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教學反思 本節課從設計上充分體現“時空概念”,運用時間軸對各重大事件的發生進行排序,增加歷史地圖的展示,使學生了解具體的地理情況,增強學生的時空觀念,貫徹落實了核心素養。另外,考慮到高一學生的認知特點,引用大量的圖片和文字史料,培養學生解讀和分析歷史史料的能力。 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不足的,例如引導方式有待改進、學生參與度不高、教師分析過多等,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