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千年 一夢 到汴梁——《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教學設計課 題 第 11 課 遼宋夏金元 的經濟與社會 課時 1 課時 類型 新授課課前 準備 1.剖析課程標準, 以“ 立德樹人 ”為目標設計本課 2.引導學生課前認真預習, 完成導學案 ,形成學習背景教學 目標 1. 唯物史觀: 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 的理論, 客觀辯證地認識遼宋夏金元時期社會經濟發展。 2.時空觀念:認識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 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 3. 史料實證: 通過文獻資料記載, 實證宋代農業 、手工業及商業 發展 。并透過史料看到社會的變化 ,形成獨立分析史料的能力 。 4.歷史解釋: 認識宋元時期是中國古代農耕經濟的繁盛時期, 商 品經濟發展, 經濟重 心 南移完成。 5. 家國情懷: 看到遼宋夏金元的發展肇興與交融 ,培養民族認同 和國家自信。1重點 難點 重點: 城市商業繁榮和經濟重 心 南移 難點: 遼宋夏金元時期社會變化教法 學法 教法: 情境教學 ;任務驅動 學法: 合作探究(規則: 1 、 學生分為“ 遼 ”“ 宋 ”“ 夏 ”“金 ” “ 元 ”五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并對課堂表現進行評價和統計)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融合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 、 千年 一 夢到汴梁 (5 分鐘) 新課構建 ①微觀透視 , 時空構建: 引導學生核對導 學案, 對本課知識點作簡明梳理。 形成必要 知識背景, 達到課堂 預熱。②行至汴京 , 繁華入 夢: 展現遼宋金時期 的地圖, 引導學生進入歷史情境。 突 出 時 空 觀念,激發 求知欲,同 時拉近與 現實距離。二 、 凡間煙 火撫人心 ( 15 分鐘) 農 業 ③落腳扎根 ,試做買賣:如何才能生存下 去, 引入新冠疫情期間的“ 總理方案 。” ④選擇何為 , 一探農業: 結合導學案及課 件 、課本史料探究宋代農業發展 ;從經濟 作物種植講到棉花栽培, 后者延伸到元 朝, 由此又述及遼夏金元的邊疆開發。 走入歷史; 培 養 史 料 實證能力手 工 業 ⑤滿目琳瑯 , 二探手工業:在諸多行業中 重點介紹制瓷業的發展 。 學生觀看教師自 制視頻《張老師的店》 看到當時手工業的 繁圖盛景。 視頻互動, 吸引關注商 業 ⑥多元視角 , 三探商業: 第一部分涉及情 景教學中怎么賣的問題 ,通過歷史圖文資 料 ,探究此時商業已突破時空限制 。 第二 部分解答往哪賣的困惑 ,從人口密度 、邊 境榷場 、 海外貿易看到商業和城市的繁 榮 ,并為經濟重 心 的南移作出鋪墊。 多元史料, 多角度探 究商業發 展。讓學生 直觀了解, 深入淺出。2三 、 變動交 融與肇新 ( 15 分鐘) 隨堂練習:【通過導學案分組競爭游戲】 考察 對遼宋夏金元時期農業 、手工業 、商業繁榮的 表現。 趁熱打鐵 升溫課堂經 濟 重 心 南 移 ⑦獨立思考 , 歸納升華: 結合所學知識 , 分析課本內容第62 頁經濟重 心 南移部分, 歸納總結出經濟重 心 南移的表現 、影響 。 并引導學生思考北宋科舉考試南北分卷的 做法, 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問題。 主動探究, 并 能 闡 述 學習任務。社會的變化 ⑧合作探究 , 發現變化: 學生利用導學案 后的附件史料 ,從多條歷史史料中選擇分 析一 條, 結合課本說說你從中看到的遼宋 夏金元時期社會的變化?(門第觀念淡化、 社會流動加強 、社會成員關系趨于平等 、 國家對社會控制相對松弛) 培 養 史 料 分 析 與 實 證能力,掌 握一定的 歷 史 研 究 方法四 、 以史為 鑒析古今 (5 分鐘) 中外史論 ⑨宏觀定位 , 時代思辨: 淺析新課改下前 沿史學觀點, 對時代有了解之同情。 擴 大 史 學 視野,結合 時代背景, 拓 展 歷 史 知識課堂小結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遼宋夏金元氣象萬千的經濟發展, 推動社會肇新,在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互動之下,逐漸 形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各族人 民是推動歷史發展的 動力 。回首千年歲月,歷史留給我們的不僅有反思 ,更多的 是前行的自信。板書設計 第 11 課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農業革新 ↓ 手工業發展 ↓ 商業繁榮 推動 促進 經濟重 心 南移 社會發展變化3布置作業 以史為鑒,如何激發新冠疫情下經濟活力? 宋代有何借鑒經 驗。 在本周晚自習的史學研習會上交流發言。 另, 完成本課相關練習。課堂評價 例:“ 元 ” 組①②③④⑤⑥⑦加分總分名次以上為小組登分表,從中看到主 、個體差異 ,及時更新教學 策略。設計反思 今年是云南使用新統編教材的開局之年。多數教師面臨課時 少卻教學內容新、體量大的困惑。在與編者和諸多一 線專家 名師的交流中, 不難發現教學過程要突出核 心素養的培養, 教學設計要大課化簡 、大膽取舍、善于構建情境并切合學生 實際 。本課設計始終在貫徹這一理念 ,設置情境滲透素養, 確定歷史主線,連點成線,連線成面, 點面相應 。 當然因為 諸多因素,還有設計缺憾。課程的結束僅是起點,在后續的 時間里本人會不斷思索完善, 追求更有溫度的歷史課堂。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