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基本信息姓 名 教科書版本及章節 部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6單元19課單元教學設計單元學習主題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1.單元教學設計說明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的課標要求為: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本單元有兩個學習要點:一是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二是探討新文化運動是如何開展起來的,及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所產生的影響。關于第一個要點,要引導學生關注兩個重點,其一是辛亥革命是由國內外形勢推動發生的,反映出在世界潮流的影響下中國社會不斷取得進步的趨勢;其二是這場革命雖然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把中國帶上獨立、民主和富強的道路,但為即將進行的歷史變革準備了前提。關于第二個要點,要深刻理解新文化運動的發生,來自于人們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痛苦反思,認識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鞏固,中國的政治依然那么黑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多數國民的頭腦仍被專制和愚昧所束縛。由此也可以更好認識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其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過辛亥革命。由于本單元所涉及的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在內容上呈現出明顯的歷史因果關系,因此在教學中將這兩課作為整體講述。注重梳理從辛亥革命到中華民國的建立這段歷史的基本線索,從整體上把握中國近代史上這一重大歷史轉折。這兩課涉及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眾多,課文本身的篇幅有限,因此在開展教學時,通過補充相關史實的辦法,對所涉及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作更詳細的講解。這兩課涉及的基本文獻較多,要求學生課前閱讀。結合這些文本作具體的分析,有助于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的提升。2.單元學習目標與重點難點【唯物史觀】能夠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從歷史發展規律的角度認識理解舊民主主義時期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中華民國初年在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文化革新等方面的的探索,培養用唯物史觀全面、客觀的認識歷史事件的能力。【時空觀念】認識中國資產階級興起和辛亥革命的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能夠運用歷史地圖從時空上把握北洋軍閥割據的具體情況,提高時空觀念。【史料實證】通過對多類型史料的分析,能夠解讀辛亥革命的曲折性與復雜性,掌握“多源互證”的方法,提升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能夠探討并歸納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及局限性,認識中華民國建立給近代中國帶來巨大變化的同時總結其經驗教訓為后人改造國家提供借鑒,訓練自主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家國情懷】能夠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為挽救民族危機所做的種種努力的視角闡述辛亥革命的發生與帝制的終結、建立民國的艱辛,認識到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是無數仁人志士用鮮血換來的,傳承辛亥精神,激發家國情懷。重點:辛亥革命的背景、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難點: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的意義3.單元整體教學思路(教學結構圖)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辛亥革命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學習內容分析本課是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中第1課,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體說來,本課上承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中第18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中由資產階級維新派發起的旨在救亡圖存的戊戌維新運動,下啟本單元第20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由資產階級激進派掀起的拯救國家、改造舊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從本課的內容編排上來講,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成立、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三部分構成,三者內容上聯系緊密,時序性較強。主要講述了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背景下,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挽救民族危機而做的艱辛努力,發動了辛亥革命,結束了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等內容,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巨大沖擊,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從中國近代社會發展史來看,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因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最終失敗了。但它卻對整個近代中國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給后人提供了經驗教訓。學習者分析本節課的授課對象為高一6班,班級共41人。通過調查,發現存在以下問題:首先,班級中只有14名學生初中選學過歷史課程,占班級總人數的35%。從而可知,授課難度很大。其次,選學過的學生對辛亥革命的認知停留在基礎知識層面,因初高中重難點的不同未進行系統的深入學習。只能說,為高中階段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再次,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對三民主義的內容及關系存在疑惑,尤其是對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局限性認識不足,未能對辛亥革命形成客觀的合理的歷史解釋。基于此,本節課的重難點也就設置為三民主義和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學習目標確定時空觀念:在概述辛亥革命發生發展等基本史實的基礎上,能夠運用歷史地圖從時空上把握武昌起義后全國響應革命的具體情況,說明清政府的統治已土崩瓦解,提高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能夠運用相關史料,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為挽救民族危機所做的種種努力的視角闡述辛亥革命的發生與帝制的終結、建立民國的艱辛,認識到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是無數仁人志士用鮮血換來的,從中滲透家國情懷;歷史解釋、唯物史觀: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及局限性,認識辛亥革命給近代中國帶來巨大變化的同時總結其經驗教訓為后人改造國家提供借鑒,從中提高學生的歷史解釋和運用唯物史觀全面、客觀的認識歷史事件的能力。學習重點難點及突破措施重點:辛亥革命的背景、三民主義的內涵 難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學習評價設計1)完成課后習題,自我檢測,夯實基礎。2)搜集資料,并結合所學,寫篇有關辛亥革命成敗的小論文。(要求:觀點明確,史實充分,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學習活動設計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一:導入教師活動11904年,面對滿目瘡痍的中國,孫中山先生在一次演說中這樣說道: 滿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將倒塌的房屋,整個結構已從根本上徹底地腐朽了,難道有人只要用幾根小柱子斜撐住外墻就能夠使那座房屋免于傾倒嗎?我們恐怕這種支撐行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顛覆…顯而易見,要想解決這個緊急的問題,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須以一個新的、開明的、進步的政府來代替舊政府。——1904年8月31日孫中山《中國問題的真解決》教師設問:幾根小柱子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會加速清王朝的顛覆?要通過什么手段,以一個新的、開明的、進步的政府來代替舊政府呢?學生活動1傾聽、思考活動意圖說明:導入,一是明確授課內容,二是明確學習目標,三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環節二:呼喚共和:辛亥革命的背景教師活動2展示甲午中日戰爭后的《時局圖》、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這三張圖片,聯系上一單元所學。(一)清末新政政治:改革官制,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新設商部、學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機構;經濟:倡導創辦工商企業,頒布一系列工商業規章和獎勵實業辦法;軍事:編練新軍,擬在全國編練新軍36鎮,并要求各省設立督練公所;文化:推行教育改革,廢除科舉,興辦學堂,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學校制度;——課本108頁“歷史縱橫”這場慈禧太后主持的新政,與她自己親手結束的戊戌變法內容基本相同。那清末新政的政治訴求與戊戌變法一致嗎? 1901年1月西太后在西安發出“新政”上諭時,卻強調了二者性質不同:“世有萬古不易之常經,無一成不變之治法。……蓋不易者三綱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變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鄭師渠主編《中國近代史》清政府推行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專制主義統治,那清政府的目的達到了嗎?清末新政客觀上在政治、經濟、文化方方面面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反而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展示孫中山生平時間軸。民眾所接受者,僅三民主義中之狹義民族主義耳。正惟“排滿”二字之口號,極簡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國。——《胡漢民自傳》為什么要呼吁此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呢?這是一種鼓舞民眾參與革命的策略。辛亥革命前,孫中山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海外度過的,他把海外作為革命斗爭的基地,并進行一系列的外交活動。”其目的是“尋找外援”以“反對清政府”。——肖鐵肩(中南大學教授)恢復我漢室的山河,再把國家變強盛;那時自然可以和外國講平等了。——陳旭麓《孫中山集外集》設問:民族主義當中為什么不明確提出反帝主張?想要得到列強的支持,革命力量比較弱小。設問:清政府救國方案的政治訴求是什么?總結辛亥革命爆發的背景。學生活動2回顧上一單元所學,思考辛亥革命發生的時代背景。分析清末新政的內容分析清末新政的政治訴求與戊戌變法的異同。分析清末新政的客觀影響。 回顧三民主義的內容,思考其局限性。思考:民族主義當中為什么不明確提出反帝主張?思考:辛亥革命的爆發是“偶然”還是“必然”?活動意圖說明通過多種材料輔助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從多角度探究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從而認識到歷史事件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是必然性與偶然性兼具的。環節三:走向共和:武昌起義與民國建立教師活動3展示時間軸展示湖北軍政府鐵血十八星旗與五色旗湖北軍政府鐵血十八星旗代表漢地18省,表明與滿清對立,五色旗代表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民族主義悄然變化。 今日各省民情…實渴望共和政體。……依臣愚見,莫如毅然改計,俯順輿情,實行公天下,宣布共和。——山東巡撫孫寶琦致內閣電(1911年11月11日)展示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主要成員情況表。學生活動3思考旗幟變化背后的原因思考辛亥革命為何如此順利?思考從政府成員構成分析革命可能存在的問題?活動意圖說明通過出示相關歷史圖片,習得閱讀歷史圖片的方法,從中提取歷史圖片所蘊含的信息和史料價值。環節四:失意共和:革命果實被竊取教師活動4展示武昌起義后南北議和與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時間軸。展示袁世凱生平大事時間軸。結合臨時約法和國家權力組織架構圖,說明中華民國的政治原則。學生活動4認識革命黨與舊官僚的博弈思考袁世凱成功竊取革命果實的原因?思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如何制約袁世凱?活動意圖說明通過材料輔助教學,多角度認識南北議和與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掌握評價歷史事件的方式與方法。環節五:追思共和:辛亥精神的傳承教師活動5解讀對辛亥革命的四段不同評價,分別為:【蘇】列寧(無產階級革命家,20世紀10年代)《吳玉章回憶錄》(辛亥革命參與者,20世紀70年代)《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兩岸學者,2016年)2016年習近平在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紀念會講話一封《與妻書》,百年家國情。展示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語錄。學生活動5探究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思考辛亥革命是失敗還是成功了?齊聲朗讀《與妻書》,理解其涵義。憶古思今,展望未來。活動意圖說明通過探究活動,深化理解辛亥革命,形成對其合理的歷史解釋。回扣課標,強化重難點知識。傳承辛亥精神,激發家國情懷。板書設計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1)完成課后習題,自我檢測,夯實基礎。2)搜集資料,并結合所學,寫篇有關辛亥革命成敗的小論文。(要求:觀點明確,史實充分,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2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