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晚清強國之夢的構建與破碎【課程標準】1.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2.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學習目標】必備知識:戊戌變法的背景、過程、影響、失敗的原因,義和團運動的原因、經過、評價,八國聯軍侵華的原因、經過,《辛丑條約》的內容、影響;關鍵能力: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探究能力;核心素養:1.運用歷史地圖和時間軸梳理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的主要經過;2.運用唯物史觀,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角度,分析晚清社會各階級救亡圖存運動的歷史意義和局限性;3.運用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闊普通武所上原折、《康南海自編年譜》等資料,對康有為的《請定立憲開國會折》進行辨析,學習辨析史料的一般方法,樹立史料實證意識;4.通過對比兩位歷史學者對義和團運動的評價,說明導致不同歷史解釋的原因并加以評析;5.感悟戊戌六君子和義和團的愛國精神,培育家國情懷。【課中案】問題探究 素養提升維新派的回答①對于研究戊戌變法措施的影響,較有價值的史料是:___________②對于研究戊戌變法的理論依據,較有價值的史料是:_____________③對于研究戊戌變法的結局,較為全面的史料是:_____________《戊戌奏稿》是1911年康有為逃亡日本后出版的其在戊戌變法期間的各種奏疏。康有為的有關奏疏,尤其是對開國會、設議院具體主張的奏疏,其真偽在學術界頗有爭議。學術界有許多學者認為康有為在變法時期有許多偽作。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臣竊聞東西各國之強,皆以立憲法、開國會之故。國會者,君與國民共議一國之政法也。蓋自三權鼎立之說出,以國會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總之,立定憲法,同受治焉。人主尊為神圣,不受責任,而政府代之。”“伏乞上師堯舜三代,外采東西強國,立行憲法,大開國會,以庶政與國民共之,行三權鼎立之制,則中國之治強可計日待也。”——康有為所著《戊戌奏稿》中收錄的代替闊普通武所擬的《請定立憲開國會折》(在戊戌年軍機登錄檔與軍機錄副、宮中檔里均未見此折)材料二 “奴才竊思欲除壅蔽,莫如仿照泰西,設立議院。……擬請設立上下議院,無事講求時務,有事集群會議,議妥由總理衙門代奏,外省由督撫代奏。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事雖議于下,而叮否之權仍操之自上,庶免泰西君民爭權之弊。”——闊普通武所上原折,今存于第一歷史檔案館且完好無損(第一歷史檔案館戊戌年七月三日軍機登錄檔所載:“內閣學士闊普通武折,請設議院由……恭呈慈覽”)材料三 “內閣學士闊普通武嘗上疏請開議院,上本欲用之。吾于日本變政考中,力發議院為泰西第一政,而今守舊盈朝,萬不可行。”又云:“復生(譚嗣同)、敦谷(林旭)又欲開議院,吾以舊黨盈塞,力止之。”——《康南海自編年譜》根據三則材料和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對《請定立憲開國會折》進行辨析。小結:史料辨析的一般方法義和團的回答通過解讀材料推導結論是歷史學習的一項重要能力。下列這組推論是否恰當?為什么?材料 結論對于義和團運動中“挖鐵路”行為,張海鵬教授說:“為反抗西摩爾聯軍乘火車進京,大規模破壞鐵路,完全是作戰手段 。”而袁偉時教授卻說:“義和團毀電線、拆鐵路、燒洋貨……凡沾點洋氣的物和人,必徹底消滅而后快。即使義和團真的立下了“扶清滅洋”的偉大功勛,也不能回避它的這些反文明、反人類的錯誤。” 義和團運動撲朔迷離,難以洞察真相。其他人的回答19世紀末的中國該往何處去?國人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山東農民趙三多等人喊出“扶清滅洋”的口號流亡海外的孫中山,向避居東京的梁啟超提議聯合組黨革命。梁啟超給康有為寫信:“國事敗壞至此,非庶政公開,改造共和政體,不能挽救危局”甲午年棄官的末代狀元張謇,在南通創辦大生紗廠,歷經周折,于5月23日,正式開車紡紗。湖廣總督張之洞派長孫張厚琨和兩湖書院學生赴日留學,漸成傳統,成就了黃興和李四光等很多革命家和科學家。根據材料,對中國社會各階層應對時局的重大行動進行闡釋。【課后案】復習鞏固 習題訓練1.(2021·山東德州高三4月模擬考試·6)1898年8月26日光緒帝上諭說:“近來朝廷整頓庶務……雖經嚴旨敦迫,(各省)猶復意存觀望。即如劉坤一、譚鐘麟身任封圻,于本年五六月間諭令籌辦之事,并無一字復奏。”上諭所述狀況( )A.降低了皇權集中的程度 B.導致了地方割據的形成C.加劇了邊疆地區的危機 D.加大了社會變革的難度2.(2021·山東濟寧高三3月高考模擬·6)1900年,在清政府對八國宣戰后,東南省份的一些督撫拒絕接受朝廷命令,他們組織東南互保,與外國領事達成協議,允諾保護外國人的生命財產,列強承諾不派兵進入東南省份。東南互保反映出( )A.清朝統治土崩瓦解 B.列強對中國東南控制較強C.滿漢矛盾日益尖銳 D.晚清地方督撫勢力的高漲3.(2018·山東菏澤一模·28)“這一運動強大的社會動員奇跡和爆發力使勢頭正盛的外國殖民者心頭一震……改變了列強國家對中國和中國人民的普遍態度和觀念,深刻認識到中國巨大的潛力和戰斗力是不可短期戰勝的。”這體現了( )A.辛亥革命影響的普遍性 B.義和團運動影響的深刻性C.五四運動影響的國際性 D.太平天國運動影響的震撼性4.(2015·山東文綜·19)史學研究受時代和社會環境的制約與影響。表2所列為1949—1978年間國內史學界發表的關于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專題研究論文數量,它反映了這一時期學者們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表2研究專題 論文數量(篇)甲 722乙 287丙 614丁 96A.太平天國運動 B.義和團運動 C.戊戌變法 D.辛亥革命5.(2011·山東文綜·12)1918年陳獨秀曾撰文嚴厲指責義和團野蠻、保守、盲目排外和傳播迷信;1924年,他又認為義和團是反對帝國主義的愛國者。促成這一轉變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響 B.民族主義的高漲C.民主主義成為時代主流 D.社會性質發生變化6.(2020·山東淄博二模·8)甲午戰前,中國出現一股君民共主的政治思潮,陳熾、鄭觀應等人主張設議院、議員由選舉產生,“凡國家大政方針,由議員根據民意議論利害得失,再上呈君主定奪”。這股思潮( )A.未超出 “中體西用 ”的范疇 B.為維新運動創造了條件C.植根于民族工業的快速發展 D.旨在抵制暴力革命思想7.(2020·山東臨沂一模·6)康有為認為:“以皇上之圣武行之,中國之強,可計日而待也”。這種思維使光緒皇帝過分相信自己的皇威,在變法中不分輕重緩急,而是冒進改革,在短短的幾個月內,不僅在憲法制度上力求速變,還在服式、發式、紀元等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上力求突變,結果逼得保守派瘋狂反撲。這段話主要說明( )A.變法內容無法滿足社會要求 B.康有為為實現理想不避風險C.當事人的認知影響變法走勢 D.封建保守勢力堅決反對變法C.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