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第11課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教學設計單元內容分析與設計本單元主要內容是遼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權并立和元朝統一。10-13世紀,以漢族政權宋朝為主,少數民族先后建立了遼夏金政權,加強了民族交融,之后,元朝實現了大一統,共同推動了古代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本單元共4課,第10課講遼夏金元的政治軍事,第9、11、12課大部分內容講述兩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新變化。與原高中必修教材相比,增加了遼夏金政權的相關制度,也突出了宋朝社會新變化;與初中統編七年級下冊教材相比,初中8課內容知識面廣,內容豐富,高中4課概括性、邏輯性更強,更加突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本單元教學,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立場,客觀分析宋朝中央集權的影響和王安石變法、宋朝經濟繁榮與社會變化的關系,客觀評價理學,認識歷史本質。注重相關知識前后關聯內容的時序脈絡構建,例如宋元中央集權的加強,宋朝經濟繁榮,儒學的復興等內容。運用統編教材上的地圖,了解多民族政權更替,并建立空間感,例如教材51頁、53頁、57頁等。通過課本“史料閱讀”、“歷史縱橫”、“問題探究”,以及多媒體資源,深入理解經濟重心南移、社會新變化、儒學的復興等重要歷史現象,培養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素養。通過對多民族政權制度建設與民族多元交融的學習,加強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家國情懷。教學理念和設計思路在統編教材體系下,遵循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理念,本課緊扣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以宋代經濟發展促進社會變化為主線,依托教材、圖片、視頻、史料、高考真題等多元化情境的創設,開展歷史探究學習,加強學生唯物史觀、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通過時代對比,增強學生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使歷史教學成為立德樹人的載體。 本課具體設計思路如下: ◆創設不同情境,培養學生歷史素養。以北宋汴河的圖片情境導入,讓學生“看見”運河輻射力帶來的經濟繁榮。以圖表、史料等新材料情景分析農業、手工業生產新變化,引導學生提取有效信息,鍛煉史料實證素養。以視頻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宋代城市經濟功能增強。用足用好教材,依據教材第5、9、11課多則材料情境,分析經濟重心南移,加強學生時空觀。以司馬光,歐陽修兩則相關史料情景,分析科舉南北分卷的內在原因,培養學生知識關聯和分析概括能力,強化唯物史觀核心素養。 ◆秉承論從史出原則,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以教材“問題探究”和多則史料為情境,讓學生分組討論、對比分析,開展探究性學習,多角度提高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并結合宋代經濟發展,深化唯物史觀。運用“學思之窗”拓展分析宋朝對明朝影響,最后,以習總書記文化自信的音頻升華,涵養學生家國情懷。教學內容分析第3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講述在多民族政權并存時代,宋朝代表華夏民族主流,在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都有突破性發展,創造了中華民族新輝煌,在中國古代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當時的世界也處于領先地位。 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在統編教材中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就南北經濟發展,它上承第2單元魏晉、唐朝以來南方經濟發展,到本課宋元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并進一步發展。就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宋朝經濟繁榮與社會變化影響深遠,對第12課《遼宋夏金元的文化》和第4單元15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的學習理解和學科能力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教學重難點分析教學重點:城市商業繁榮、經濟重心南移 教學難點:宋代經濟發展促進社會新變化教學目標1.學生通過歷史情境學習,直觀感悟宋朝經濟新發展,認識古代手工業成就是勞動人民智慧結晶,培養民族自豪感,鍛煉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 2.學生通過教材和相關史料,重點探究經濟重心南移,涵養時空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素養。 3.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小組討論兩宋社會新變化,依據史料突破難點,培養運用唯物史觀理性分析問題的學科綜合能力。學情分析和教學方法1. 學生喜歡圖片、視頻、音頻等新資料,教師通過設計不同形式的歷史教學情境,增強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歷史情境中掌握五大核心素養。 2. 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和思維分析能力,教師以史料引領,引導學生辨析、解讀史料,開展小組探究學習,幫助學生建構學科素養體系。教學過程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清明上河圖》之汴河經濟以北宋開封汴河圖片和史料導入,了解運河經濟輻射力帶來的商業繁榮。 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分析汴河經濟輻射力。 了解《清明上河圖》,初步認識宋代經濟的繁榮。 以圖表和簡明史料帶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第一部分 商業時代—經濟新發展1.農業發展 2.手工業發展 3.商業發展的表現 4.經濟重心南移 5.高考真題 以人口增長和南方糧食比例圖等多則史料,重點分析糧食和棉花,培養學生歷史思維。 以古代中國的科技成果導入,結合多則史料,重點分析中國陶瓷業發達的原因。 創設視頻情境,結合教材、圖表、圖片等多元化方式,引導學生總結。 思考總結提升農業、手工業、商業關系。 史料和教材互證,圖表歸納簡單明了。 以兩則對應史料,點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 通過真題練習深化唯物史觀歷史思維。 學生閱讀史料和教材,說出農業發展的突出成就以及作用。 說一說科技成果及意義,閱讀史料,深入分析原因。 看視頻,讀史料,看課本,總結商業發展的表現。 閱讀并思考三者關系。 閱讀教材和史料,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原因及影響。 2道高考真題訓練。 1.學生多看、多讀、多說,活躍課堂氣氛。2.認識到南方經濟的繁榮發展。3.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 1.興趣導入,以文化自信增強學生家國情懷。2.多方面拓展內容,鍛煉歷史解釋能力。 1.學會抓關鍵詞,培養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素養。2.引導學生從基礎知識的學習到歷史思維的訓練。3.善于思考總結,建構知識框架。 1.運用統編教材相關知識,拓展教材內在邏輯。 2.培養學生用歷史學科素養理解概括史料。 學生學以致用,積極性更高。第二部分 平民社會--社會新變化1. 宋代社會新變化 依托教材結合多則史料,分析宋朝社會的新變化。用唯物史觀點深化宋代經濟的發展與社會變化的關系。 2.高考真題練習 3.思維導圖總結 運用課本上的問題探究、圖片,選用漢唐宋清等相關史料,對比分析宋代社會新變化。 高考真題訓練。 思維導圖總結。 小組開展合作探究學習,展示討論成果,加深對宋代平民社會的理解。 學生閱讀分析。 鞏固理解所學知識。 1.小組任務驅動,帶動積極性,加強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 2.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使整個課堂更有邏輯性。 舉一反三,理解運用歷史核心素養。 教學環節完整,重在培養核心素養。第三部分 思維升華1.宋朝影響力 2.文化自信 以學思之窗引導學生學會解讀史料。 古為今用,創設音頻情境。 閱讀思考宋代深遠的影響力。 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 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綜合能力。 堅定文化自信,涵養家國情懷。教學評價設計評價項目 具體目標 基本 良好 優秀情境創設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探究能力合作探究 教師正確引導、小組配合得力學科素養 學習、運用歷史五大核心素養板書設計第11課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 課程標準:認識遼宋夏金元時期經濟、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 一、商業時代—經濟新發展 1.農業:耕作制度、經濟結構、棉花種植、邊疆開發、人口增加 2.手工業:陶瓷業、礦冶業(煤)、印刷業(文化) 3.商業和城市的繁榮:商品貿易、海外貿易、紙幣發行、城市興盛 4.思考總結:農業、手工業、商業的關系 5.經濟重心南移:表現、過程、原因、影響 二、平民社會—社會新變化 1.科舉制不斷完善, 門第觀念淡化 2.商人社會地位提高,社會群體間流動性增強 3.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人身依附關系減輕 4.國家對社會控制相對松弛,契約、租佃相對普遍 5.學思之窗:宋代對明朝的影響教學反思本課充分運用教材,圍繞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運用圖片、圖表、視頻等多媒體資源,將知識可視化、簡潔化,培養學生閱讀理解、分析歸納、辯證思考能力。整體設計從情境導入、史料選擇、高考真題,都注重抓主線,突出學科素養。但在大單元整合下的深度教學,史料的甄別選用,學生的活動設計等,還需要深入學習和研究教材,廣泛的閱讀,進一步整合優秀資源。總之,歷史的教與學永遠在路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