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問題導學”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中以“問題解決”為核心,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搭起一個思維的平臺,通過問題重組教學內容,協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構知識,讓學生的學習與原有的經驗、知識建構產生聯結,從而豐富已有的知識并獲得新知。這一模式以“問題”為載體,以教師之“導”為主線,以學生之“學”為核心,旨在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背景分析(一)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一單元第3課,主要講述了秦的統一、秦朝的暴政、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屬于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時期——秦漢史范疇。從整個單元看,本課上承第2課《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下啟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從歷史發展看,以公元前221年秦的統一為標志,中華文明由起源、奠基時期即先秦史進入形成、發展時期即秦漢史,由早期國家發展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從本課內容看,三個子目可以整合為三個問題——秦為什么能夠實現統一、如何鞏固統一、失去統一的原因。因此,教學中可用時間軸、表格等形式給學生一個清晰的、可理解的知識結構,還可用地圖、圖片、文字等不同史料,幫助學生理解歷史概念、解釋歷史現象。(二)學生情況分析從知識儲備上看,高一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了秦統一中國、秦末農民起義相關史實,但長時段的時空觀、原始史料的閱讀、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等仍有欠缺,需要授課時彌補和加強。從素養要求上看,高一學生對秦朝鞏固措施、秦的暴政、陳勝吳廣起義等歷史問題有一定的理解和認知,但從唯物史觀分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的意義、深入探討秦亡的原因略顯不足,需要教師引導。教學目標1.通過自主學習,了解秦統一的原因、過程和意義,學會運用時空定位分析歷史事件的時代背景。2.通過深度學習,認識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重點掌握中央集權制的內容、特點、影響,學會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思維。3.通過延伸學習,分析秦朝滅亡的原因和教訓,學會運用唯物史觀評價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教學重點和難點(一)教學重點從中央集權制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的意義。(二)教學難點從秦制與秦政探究秦朝滅亡的原因及教訓。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時間軸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任務驅動、問題導學、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一、弱秦的逆襲——實現統一1.秦統一的原因2.秦統一的過程3.秦統一的意義二、強秦的塑造——鞏固統一1.軍事上2.經濟上3.政治上4.文化上5.其他三、亡秦的回響——失去統一1.滅亡的原因2.滅亡的教訓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講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第二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建立東周。當時,秦襄公帶兵護送周平王至新都洛邑。周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給他岐山以西的土地,秦始建國。從這三幅地圖,我們可以看到秦國從一個西陲小國,逐漸發展壯大,最終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那么,為什么是秦統一六國?秦統一后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鞏固統一?秦統一僅十五年就走向了滅亡,原因何在?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同進入本課的學習。 觀看時間軸和歷史地圖,回顧所學知識 通過時間軸讓學生聯系上節課所學知識,講述秦從立國到強國再到帝國的歷史,引發學生的思考。一、弱秦的逆襲——實現統一(自主學習) 1.秦統一的原因學習任務一:閱讀教科書第一目“秦的統一”前三段并結合導學案材料1-5,說明秦從諸侯卑秦到初并天下的原因。2.秦統一的過程秦統一的意義 朗讀第一目“秦的統一”前三段,完成學習任務一。觀察地圖,說明秦統一的過程。觀察地圖并聯系所學知識,說明秦統一的意義。 結合材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唯物史觀核心素養和論從史出歷史思維。掌握識圖辨圖能力,培養學生時空觀念核心素養。通過地圖掌握秦朝疆域,使學生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的意義,培養家國情懷核心素養。二、強秦的塑造——鞏固統一(深度學習) 秦鞏固統一的措施學習任務二:閱讀教科書第一目“秦的統一”第四段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秦朝鞏固中央集權的統治措施。根據表格的提示進行分類整理。深度學習:中央集權制問題1.根據導學案材料6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皇帝稱號的由來和皇帝制度的特點。問題2.根據導學案材料7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三公九卿制的職能及其特點。問題3.根據導學案材料8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西周分封制與秦朝郡縣制的異同。問題4.根據導學案材料9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秦中央集權制建立的影響。 朗讀第一目“秦的統一”第四段,完成學習任務二。根據導學案和所學知識,探究問題1-4. 培養學生閱讀課本、提取歷史信息、分類整理能力。通過史料研習、問題探究,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核心素養。三、亡秦的回響——失去統一(延伸學習) 學習任務三:閱讀教科書第三目“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說明秦朝滅亡的原因及其教訓。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柳宗元你如何看待柳宗元的觀點? 觀察時間軸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學習任務三。 通過柳宗元觀點的探究,培養學生歷史解釋、唯物史觀核心素養。隨堂練習 1.據分析統計,《孟子》一書中關于水利的談話有11次,都涉及黃河洪水泛濫殃及鄰國。從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來看,解決的根本之道在于( )A.各國減少戰爭,專力治黃 B.各國加強協調,統一治黃C.統一中原,由中央治理 D.各自為政,加強治理2.中國行政區劃曾經歷從“裂土而治”到“分民而治”的轉變。與這一轉變相對應的制度是( )A.從內外服制到分封制 B.從宗法制到禮樂制C.從分封制到郡縣制 D.從郡縣制到行省制3.秦朝之所以能“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其主要原因是( )A.生產力的發展 B.國家實現統一C.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D.秦朝推行法治4.2002年,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龍山縣里耶古城出土了37 000余枚秦代簡牘。這批秦簡中有“洞庭郡”字樣的簡例,這里的“洞庭郡”應是( )A.直屬中央的地方行政機構 B.相當于地方行政機構“縣”,隸屬于州C.設置在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地方行政機構 D.中央政府的統治機構5.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寫道,雄偉壯麗的阿房宮被項羽軍隊焚毀。但考古發掘表明,阿房宮并未建成更沒有遭受大規模焚燒。由此可見( )A.考古發現比古人的記述更為真實 B.史事的真實性需要考古的確證C.考古發掘是還原史事的重要手段 D.文學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6.中國象棋中“楚河漢界”的來歷與歷史上的“楚漢相爭”有關,這場戰爭發生于( )A.公元前2世紀初 B.公元前2世紀末C.公元前3世紀初 D.公元前3世紀末 做練習題 通過隨堂練習,使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而且可以得到反饋并糾正學生錯誤的知識點。課堂小結 感悟 反思 升華 總結本課知識結構,培養學生整體意識和單元意識。教學反思1.可取之處: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運用“問題導學”教學模式,利用歷史地圖、歷史圖片、文字材料、時間軸等多種形式,將知識點落實到問題情境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建構知識體系。2.不足之處:在問題設置和情境創設時,問題的階梯性、開放性略顯不足。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