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晚清強國之夢的構建與破碎 》教學設計教學理念《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20年版)》提出了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但學生的學科素養不是憑空生成的,也不能依靠知識灌輸生成,而是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解決問題中逐步形成。因此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教師將樹立新的認知觀、教學觀和評價觀,由過去的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轉變,將核心素養的達成程度作為具體目標,以“晚清強國之夢”為主線,設計了史料辨析、情景劇表演、小組討論等多項活動,盡可能的給學生提供多視角、多類型、多層次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在問題探究中理解歷史,逐步學會全面、發展、辯證、客觀地看待和論證歷史問題。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本課選自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五單元第18課,主要包含:戊戌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和民族危機的加深四部分內容。四個子目既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系,先后講述了19世紀末,在《馬關條約》簽訂、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的背景下,資產階級維新派、農民階級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歷程和結果,圍繞“救亡圖存”(即“晚清強國之夢的構建”)形成一條知識主線。 戊戌維新運動的改革措施反映了時代的要求,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傳播,使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進入學習制度的層面。但由于維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強大守舊勢力的反對,維新運動很快歸于失敗。血的教訓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改良道路根本行不通。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孫中山為代表的的革命派在中國掀起了一場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因此,本課內容也為第19課《辛亥革命》的學習做鋪墊。 義和團運動是中國人民郁積多年的反抗列強侵略義憤的總爆發,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其英勇斗爭客觀上打亂了列強企圖瓜分中國的圖謀。但它的盲目排外,引發嚴重后果,成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直接原因。 戊戌維新運動和義和團運動都沒能挽救民族危亡,伴隨著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辛丑條約》的簽訂,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辛丑條約》的巨額賠款,加劇中國的貧困和經濟衰敗;外國軍隊駐扎于中國戰略要地等條款,嚴重破壞中國的主權完整。清政府受此重挫,逐漸認識到要想避免清朝滅亡,勢必進行改革,這就為后續“清末新政”的學習做鋪墊。學情分析有利條件: ①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選考歷史的學生,他們思維活躍、個性鮮明,求知欲旺盛,表現欲強烈,歷史學習興趣濃厚,喜歡輕松、愉悅又有一定思維深度的課堂氛圍,易于被教師調動; ②本課為一輪復習課,學生在初中、高一均已學習過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的相關內容,具有一定知識基礎; ③學生經過一年半的高中歷史學習,歷史思維有所發展,歷史理解能力有明顯提升,初步掌握一些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不利條件: ①高二學生的歷史思維發展不充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需要提升,對史料的辨別、分析能力需要加強,在分析“背景”“影響”“評價”類問題時有一定難度; ②本課為一輪復習課,基礎知識學生已學過,不再具有新鮮感和挑戰性,不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③問題探究有一定難度,學生容易有畏難情緒。 應對措施: 在教學中,教師將努力化繁為簡、寓教于樂,引導學生在觀看微課、撰寫歷史劇本、小組討論、角色扮演中突破重難點,輕松學習。同時,教師將以“《戊戌奏稿》”為載體,帶領學生“像歷史學家一樣”辨析史料,了解史學前沿,培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學目標根據以上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并結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20年版)》、高考評價體系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必備知識: 戊戌變法的背景、過程、影響、失敗的原因,義和團運動的原因、經過、評價,八國聯軍侵華的原因、經過,《辛丑條約》的內容、影響; 關鍵能力: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探究能力; 核心素養: 運用歷史地圖和時間軸梳理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的主要經過; 運用唯物史觀,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角度,分析晚清社會各階級救亡圖存運動的歷史意義和局限性; 運用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闊普通武所上原折、《康南海自編年譜》等資料,對康有為的《請定立憲開國會折》進行辨析,學習辨析史料的一般方法,樹立史料實證意識; 通過對比兩位歷史學者對義和團運動的評價,說明導致不同歷史解釋的原因并加以評析; 感悟戊戌六君子和義和團的愛國精神,培育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 戊戌變法的背景、影響、失敗原因,義和團運動的評價,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的內容、影響 難點: 戊戌變法的影響、失敗原因,《辛丑條約》的影響。教學方法教法:史料教學法、講授法 學法:微視頻學習法、情境體驗法、小組討論法教學資源一手史料:康有為《請定立憲開國會折》、闊普通武奏折、《康南海自編年譜》; 導學視頻:短片《兩個辛丑年》; 教科書、課件、交互式電子白板、板書、歷史地圖、學術論文等。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師:老師在批改作業時,看到咱班有位同學創作了一首,來復習上一節課的所學知識,讓我們齊聲朗讀一下: 地上天國夢難圓, 洋務強夢甲午殤, 列強瓜分如噩夢, 國家新夢在何方? ——學生創作 師:甲午戰敗驚醒天國舊夢,國家新夢又在何方?如果你是當時的先進青年,你將如何回答這一問題? 過渡: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19世紀末的中國,看看當時的人們是怎樣構建強國之夢的。 學生齊聲朗讀,回顧上節課所學知識,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①展示學生作品,樹立學習榜樣 ②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③復習上節課所學知識,自然過渡到本課內容,引出本課主線“晚清強國之夢”第一章 思維導圖 知識梳理 課前: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繪制思維導圖 課上:教師展示優秀作品、進行點評,邀請學生上臺自主講解基礎知識。 課前: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梳理基礎知識; 課上:學生結合思維導圖,介紹戊戌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的必備知識。 ①展示學生課前預習成果,點撥本課重點知識 ②讓學生當“小老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二章 問題探究 素養提升 筑夢——世紀之交構筑強國之夢 戊戌派的筑夢 1.史料價值 教師出示四則史料,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不同類型的史料對于研究戊戌變法,有何史料價值。 【教學策略】這一問題較基礎,采用班級集體回答的方式 2.史料辨析 教師以康有為的《請定立憲開國會折》為例,引導學生運用其他佐證史料“闊普通武所上原折”和《康南海自編年譜》,并結合戊戌變法的相關知識,對《請定立憲開國會折》進行辨析。 辨析前教師會進行【學法指導】:史料辨析的一般思路 引導學生從史料類型、史料內容、史料形成的背景、史事的時代背景、作者的立場等角度辨析史料的真偽和價值。 【教學策略】這一探究問題難度較大,教師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并在討論結束后請學生上臺講解、分享。 教師完善、整理學生的回答,出示陳寅恪先生的材料,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偽材料的史料價值”,從而正確認識《請定立憲開國會折》的史料價值。 【課堂延伸】教師跳出題目的范疇,繼續提問“康有為的君主立憲思想是怎樣演變的”? 【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分析“變化”要劃分階段: 甲午戰后戊戌變法前——積極宣揚君主立憲; 戊戌變法中——為減輕改革阻力,放棄部分君主立憲思想; 戊戌政變后——再度積極宣揚君主立憲,以阻擋革命思想傳播。 為便于學生理解,教師會適時提醒學生結合所學或結合哪一則材料來思考。 最終讓學生構建起知識體系,知道康有為維新思想的演變歷程,使頭腦中上“靜”的知識“活”起來。 家國情懷 教師以譚嗣同為例,展現譚嗣同為了國家和民族,舍生忘死的英雄氣概; 出示表格展示戊戌六君子英勇就義時的年齡與職業,設問:戊戌六君子是一群怎樣的群體? (師:他們是一群青壯年知識分子,是當時挽救民族危亡的希望;正如同此時的同學們,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 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過渡:維新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失敗了,下層民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緊隨其后。 義和團的筑夢 1.歷史寫作“歷史上的五月” 課前:布置歷史寫作作業“假如你在當時的涿州城,你將聽到怎樣的對話場景?” 課上:引導學生小組間交流,并邀請寫的好的學生上臺展演。 【教學策略】學生上臺展示課本劇 學生表演結束后,教師會請學生從課本劇中解讀歷史信息,進一步認識義和團運動的背景、口號、評價。 歷史推論 教師出示兩位歷史學家對義和團的評價,據此推導結論“義和團運動撲朔迷離,難以洞察真相。” 設問:這一推論是否正確?為什么? 【教學策略】學生課堂分享、交流 其他人的筑夢(總結提升) 過渡:19世紀末的中國到底該往何處去? 教師出示材料,展現1899年農民階級、維新派、革命派、地主階級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 設問:你是如何看待19世紀末中國社會各階層挽救民族危亡、構建強國之夢的行動的? 【教學策略】這一探究問題綜合性較強,教師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并在討論結束后請學生上臺講解、分享。 噩夢——帝國渾噩難改封建殘夢 伴隨著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的簽訂,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三、新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教師展示兩張照片: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現場和2021年中美高層戰略對話現場。 通過兩個辛丑年的對比,使學生認識到“中國早已不是原來的中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學生思考四則史料的史料價值,回答問題。 思考、回答“史料辨析的一般思路” 小組討論、暢所欲言; 討論結束后派代表上臺分享。 閱讀材料,總結陳寅恪先生的觀點,思考“偽材料”的史料價值,并整理學案。 結合所學知識、《請定立憲開國會折》和《康南海自編年譜》,思考康有為君主立憲思想的變化,并在課堂上分享。 感悟戊戌六君子的愛國精神,樹立使命擔當。 課前:撰寫課本劇 課上:小組交流,并上臺展演。 學生從課本劇中提取信息,認識義和團運動的背景、口號、評價。 思考問題、課堂分享。 思考問題、小組討論、課堂交流,全面認識19世紀末各階級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 跟隨老師思路,復習有關知識。 對比認識兩個辛丑年,并在視頻學習后交流心得體會,感悟中國的強大與自信。 使學生認識不同類型史料的史料價值,培育史料實證素養。 ①使學生掌握史料辨析的一般方法,提高史料辨析能力; ②使學生能夠利用不同史料,對所探究的問題進行互證,增強史料實證素養; ③通過小組討論解決問題,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使學生正確認識史料真偽與史料價值間的關系,提高史料實證素養。 ①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從“動態”的、長時段的角度認識康有為君主立憲思想的變化 ②使學生學會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分析歷史事物,培育時空觀念。 培育家國情懷,樹立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①提高歷史寫作能力,培育歷史解釋素養 ②活躍課堂氛圍 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歷史知識 ①使學生了解多種史家觀點; ②學會辨析不同的歷史解釋,說明導致不同解釋的原因并加以評析,培育歷史解釋素養。 ①梳理19世紀末各階級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構建知識體系 ②引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加以評析,既認識到其救亡運動的積極意義,又認識其局限性 復習相關基礎知識 “讓歷史照進現實”,通過兩個辛丑年的對比,使學生認識到祖國的強大,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塑造家國情懷。板書設計第18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晚清強國之夢的構建與破碎 一、筑夢——世紀之交構筑強國之夢 (一)戊戌維新運動 (二)義和團運動 二、噩夢——帝國渾噩難改封建殘夢 (一)八國聯軍侵華 (二)辛丑條約 三、新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學反思本課的教學設計歷經反復修改、數次試講,最終以此面貌呈現在各位老師面前,然而世界上只有有待完善的課,沒有完美無缺的課。 總體而言,本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活動豐富,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落實了“把課堂還給學生”的新教育理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教學內容不是通過生硬的講授灌輸,而是圍繞主線“晚清強國之夢”,設計了情景劇表演、史料辨析、小組討論、歷史寫作等多種活動,寓教于樂,引導學生在探究和活動中思考歷史問題,鍛煉歷史思維,培育核心素養。例如,我創設情境帶領學生重溫“歷史上的5月”,引導學生合理展開歷史想象,以義和團運動為背景撰寫一組對話場景,并在課堂上邀請學生上臺表演。學生的精彩表演更是帶領我們身臨其境的回到烽火中的1900年,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更輕松的理解了義和團運動的背景、口號和評價,鍛煉了歷史寫作能力,提高了學科核心素養。 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密切結合2020版新課標、新高考評價體系的要求,并注意研究2021年山東省各市的模擬題,把握最新高考方向。例如,我借鑒泰安一模第17題,設計了一道史料辨析題,讓學生辨析康有為的《請定立憲開國會折》。對比自己最初的設計,本次的教學設計有明顯進步: 一是在學生討論前,我注意給學生進行相應的學法指導,幫助學生總結“史料辨析題”的一般答題思路,使學生的討論更具方向性,也有助于學生“觸類旁通”,借一道題搞懂了“史料辨析”這一類題的解題方法,提高一輪復習的效率。 二是我沒有滿足于“就題論題”,進行了“二次設問”。當學生回答出“《請定立憲開國會折》反映了康有為戊戌政變后的思想變化”,其實這道題的解答已經結束,但我沒有止步于此,而是繼續發問,引導學生思考“康有為的君主立憲思想是怎樣變化的?”不斷增加課堂的思維含量。通過帶領學生劃分戊戌變法前、戊戌變法后、戊戌政變后三段時間分析,讓學生頭腦中“靜止”的知識“動”起來,構建起相關知識體系,更深切的體會到歷史學習的趣味和奧妙。 三是經過本次授課,我也更加認識到,學生討論時難免遇到困難,此時教師更要保持耐心,充分給與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找到學生的思維障礙點(例如:“偽作”、“替闊普通武所擬”的含義),通過類比、舉例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分析,“不憤不悱,不啟不發”。在一個小組發言結束后,教師不需馬上公布答案,而是應該請其他小組學生進行點評和補充,今后授課,我將更加注意這一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