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授課題目 第17課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授課對象 高一學生 授課類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1課時一、課程標準(一)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二)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做出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二、教材分析教材地位本課是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中的第二課,上承第16課《兩次鴉片戰爭》,下啟第18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與前后兩課聯系緊密,知識鏈條和歷史脈絡間環環相扣。教材內容第一子目是“太平天國運動”,這部分主要講述農民階級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第二子目是“洋務運動”,主要講述地主階級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第三子目是“邊疆危機與甲午中日戰爭”,涉及左宗棠收復新疆、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和反割臺運動等內容,主要講述列強侵華以及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第四子目是“瓜分中國的狂潮”,講述列強在華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狂潮。通過上述分析,本課共涉及七大知識要點: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左宗棠收復新疆、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反割臺運動、列強瓜分狂潮。與部編版初中教材相比,增加了太平天國運動引起晚清政局變化、中法戰爭和宗藩關系等內容。該課體量偏大,對應初中教材三課的內容。因此,對教師的授課挑戰不小,需要對內容進行有效整合,才能有的放矢,達成課標要求,落實學科核心素養。三、學情分析授課對象本課的授課對象為高一學生。(二)學生生理及心理特點生理特點:思維水平有所提高,思維深度有所擴展,具備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潛能。心理特點:學生渴望表達,但多有顧慮,需要教師積極鼓勵,創建民主氛圍。(三)學習基礎及存在問題學習基礎:本課內容學生在八年級第一學期已經有所學習,且對洋務運動和中日甲午戰爭等內容較為熟悉,具備相關知識的前概念。存在問題:因時間推移,學生對初中所學內容有一定程度的遺忘。(四)解決方法基于學生的生心特點、學習基礎和存在問題,應注意對學生進行歷史思維的訓練,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課前運用導學案幫助學生進行知識回顧。四、教學目標(一)教學目標1.借助時間軸,學生能從起因、經過和結果等3個維度,說出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和中日甲午戰爭等史實。(時空觀念)2.借助各種教學資源,學生能夠分析太平天國運動和洋務運動的局限性。(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借助各種教學資源,學生能從1-2個角度,認識甲午戰敗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史料實證、歷史解釋)4.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深刻體會這一時期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增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擔當意識。(家國情懷)(二)重點難點1.重點:甲午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2.難點:太平天國運動和洋務運動的局限性五、教法學法(一)教法:講述法、圖示法、探究法、討論法(二)學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六、設計思路(一)教學立意從洋務運動看國人對國家出路的探索。(二)教學邏輯該課具有樞紐作用的事件,可認為是洋務運動。第一,洋務運動最初的目的是“剿發逆”,引出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承接目的,可過渡至洋務運動具體開展部分。第三,洋務運動破產的標志是甲午戰敗,北洋覆滅,由此引出中日甲午戰爭的相關內容,而甲午戰敗對中國影響之一,則是掀起列強瓜分狂潮,進而過渡到第四子目的教學。以洋務運動作為切入點,對教材進行整合,可將本課內容進行有效串聯,并將各事件間的前因后果梳理清晰。七、板書設計八、教學過程教學用具 希沃白板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課前準備 設計本課導學案,發放給學生。 學生閱讀教材,完成導學案。設計意圖 學生通過完成導學案,對舊知識進行快速回顧,對新知識進行預習,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增強,并且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開展。導入新課2分鐘 【課件展示】引用習近平和李鴻章的話語習近平:“當前,我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李鴻章:“臣竊惟歐洲諸國,百十年來,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國,闖入邊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載,亙古所末通,無不款關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與立約通商,以牢籠之,合地球東西南朔九萬里之遙,胥聚于中國,此三千余年一大變局也。”導入: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提出一個重大論斷,而一百多年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李鴻章也說過類似的一句話。那么他所處的時代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局,當時的人們又是如何應變的?他們所做的一切能否應對變局?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十七課《國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強侵略的加劇》。 學生嘗試思考“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指的是什么,帶著問題進入新課的學習。設計意圖 引用習近平總書記以及李鴻章的話語,由現實反觀歷史,進而向學生提出問題,引發思考,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第一子目:洋務運動溯源——內憂外患新課講授(33分鐘)新課講授(37分鐘)新課講授(37分鐘)新課講授(37分鐘)新課講授(37分鐘)新課講授(37分鐘)新課講授(37分鐘)新課講授(37分鐘) 19C50S-60S年代,先后爆發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面對內憂外患,清王朝尤其視太平天國運動為“心腹之患”。一些有識之士發起洋務運動,寄希望以此達到“剿發逆”的作用。那么太平天國運動為何會在19C50S爆發呢?設問:太平天國運動為何爆發?【課件展示】分別展示兩組史料第一組史料:史料1-1:女布遍于縣市。自西洋以風火水牛運機成布,舶至賤售,女工幾停其半。——順德市地方志辦公室點校.順德縣志 清咸豐 民國合訂本[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8頁。史料1-2:蓋通商五口,出入各貨略相抵,獨鴉片價皆以現銀出洋,計每年漏銀二、三千萬兩,故銀驟貴。——(清)馮桂芬著.校邠廬抗議匯校[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5年,第134頁。史料1-3:滿洲又縱貪官污吏,布滿天下,使剝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是欲我中國之人貧窮也。官以賄得,刑以錢免,富兒當權,豪杰絕望,是使我中國之英俊抑郁而死也。——楊家駱.太平天國文獻匯編 第一—二冊[M],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第162頁。第二組史料材料1-4:廣西山多田少,地皆磽確,地產甚稀,居民謀生無計,十室九空,凍餒難堪,盜心易動;林巒太密,盜跡易藏;得、梧二郡,界連東粵,伏莽尤多。——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編.太平天國史料叢編簡輯 第1冊 粵寇起事記實[M].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第3頁。材料1-5:道光十三年癸巳(1843年),桂平蝗。十四年甲午夏,潯州蝗,復大水。七月初七日,桂平大宣里鵬化、紫荊、五指三山水同發,平地深三尺,歲大歉。十五年乙未,平南蝗食草木百谷殆盡。十六年丙申,平南再蝗。十七年丁酉春三月朔,潯州雹,大如斗。二十年庚子六月,潯州大旱。道光二十八年八月至十二月,大旱。——《潯州府志》卷53 分析史料并思考問題。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從“大環境”與“小環境”兩方面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原因,關注微觀因素對歷史事件的觸發作用。太平天國運動席卷中國大地十四年,占據清王朝半壁江山,為何最后失敗了?設問:太平天國運動為何失敗?【課件展示】分別展示一幅圖畫及一則材料材料2-1:外國人當時畫的太平軍在九江湖口與清軍作戰圖材料2-2:悲劇意義不僅在于他們失敗的結局,更在于他們借助宗教猛烈沖擊傳統卻不能借助宗教而掙脫傳統的六道輪回。反封建的人沒有辦法洗凈自己身上的封建東西。——陳旭麓著,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第78頁。 分析材料并思考問題。設計意圖 通過提供豐富多樣的材料,引導學生從“外部原因”與“根本原因”兩方面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為何失敗,其中的根本原因也是太平天國運動的局限所在,從而突破本課難點。雖“興也勃焉,亡也忽焉”,但太平天國運動對晚清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設問:太平天國運動有何影響?【課件展示】分別展示一幅折線圖和一則材料材料3-1: 分析材料并思考問題。材料3-2:咸豐帝的放手,責任落在各省地方官身上,兵要自己調,勇要自己募,餉要自己籌,朝廷是一點兒也靠不著。……一些聰明的官吏,見此情勢,不再求助于朝廷,而是求助于鄰省。……一些跨省的官僚集團也開始形成。如曾國藩、胡林翼、駱秉璋的湘系集團,兩湖已成為其基地,勢力擴大到數省……他們之間的二指寬的條子,效能作用大于堂堂圣旨的十倍!——茅海建著.苦命天子 咸豐皇帝奕詝[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第143-144 頁。設計意圖 通過直觀的折線圖以及相關史料,引導學生分析太平天國運動對晚清政治格局的深遠影響,其引起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官僚集團崛起,中央權力下移,為東南互保、武昌起義、袁世凱奪取辛亥革命果實等歷史事件埋下了伏筆。學生通過該內容的學習,可為往后學習奠定基礎,立足于長時段去思考清王朝的滅亡第二子目:洋務運動開展——自強求富洋務運動自19C60S興起以來,圍繞“自強”和“求富”采取了一系列的舉措。【課件展示】洋務運動軍事企業分布圖及一組江南制造總局的圖片洋務運動軍事企業分布圖江南制造總局圖片集——以上圖片均來源于中國近代影像資料庫教師展示洋務運動軍事企業分布圖,學生對洋務運動在“自強”階段所辦的軍事企業較為熟悉,簡要提及即可,隨即出示一組有關江南制造總局的圖片,以圖說歷史的形式,對其進行詳細講述。 觀看圖片并傾聽歷史故事。設計意圖 通過圖說歷史,增加課堂趣味性,增強視聽感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出于辦洋務的需要,洋務派興辦新式學校,培養翻譯人才和軍事人才,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自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還組建新式洋槍隊,訓練新兵。19世紀70年代,洋務派在繼續發展軍事工業的同時,又提出“求富”的主張。設問:洋務運動為何從自強轉向求富?【課件展示】展示一組史料材料4-1:子藥炮彈的消耗大量增加,軍火費大幅度上升,特別是到了60年代,購買洋槍洋炮和輪船的規模遠比以前增大,幾個大型近代軍用工業企業的創辦,使費用急增,每年不下千萬兩。——夏東元著.洋務運動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79頁。 分析史料并思考問題。材料4-2:曷若亦設機器自為制造,輪船、鐵路自為轉運。但使貨物精華與彼相埒。彼物來自重洋,勢不能與內地自產者比較。我利日興,則彼利自薄,不獨有益厘餉也。——李鴻章著.《籌議海防折》附件,《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24,第20-21頁。材料4-3:實踐證明,自己生產的軍火彈藥,用同樣數目的銀錢可以獲得一倍二倍乃至數倍的使用價值。——夏東元著.洋務運動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84頁。設計意圖 通過三則史料,引導學生從“缺錢”、“賺錢”和“省錢”三面思考洋務運動面臨的困境和解決對策,從而更好地理解洋務運動從自強轉向求富的原因。由此,洋務運動開辦了一些近代民用企業,以輔助軍事工業。【課件展示】洋務運動民用企業分布圖洋務運動民用企業分布圖設計意圖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有所學習,并通過導學案對此部分進行了溫習回顧,故課堂上簡要提及即可。19世紀70年代,中國邊疆形勢嚴峻。【課件展示】展示邊疆形勢表格面對邊疆危機,這一時期清政府任命左宗棠收復伊犁,與法國發生中法戰爭。另外,為加強東南海防,籌辦了新式海軍。設計意圖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有所學習,并通過導學案對此部分進行了溫習回顧,故課堂上簡要提及即可。第三子目:洋務運動結局——黯然落幕長達三十年的洋務運動,在甲午戰敗,北洋覆滅后,宣告破產,為何洋務運動未能達到“自強”的目的,甲午之戰還是敗了呢?設問:甲午戰爭中國為何戰敗?【課件展示】展示中國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軍事實力對比表格以及一則材料材料5-1: 分析材料并思考問題。材料5-2:在西太后的心目中,頤和園比海軍更重要,因此,每年“由海軍經費內騰挪三十萬兩”以建造頤和園。通過這種騰挪,一艘艘的鐵甲艦化為頤和園里的山水花木。中國水師欲不遜一籌,得乎?——陳旭麓著,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第141頁。設計意圖 為學生呈現中日海軍實力對比表格,兩支艦隊的實力可說是旗鼓相當,但為何甲午一戰還是敗了?通過制造認知沖突,由此引導學生深挖甲午戰敗的根本原因。甲午戰敗對中國社會有何影響?我們透過兩組史料一探究竟?【課件展示】展示一組史料和一幅漫畫材料6-1:議和之后,都門人仍復恬嬉,大有雨過而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轉喉觸諱,絕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書“免談時事”,儼有詩書偶語之禁。——林則徐著;楊國楨編.林則徐書簡[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47頁。材料6-2: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國之人視國事若于己無與焉,雖經國恥歷國難,而漠然不以動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勢使然也…故非受巨創負深痛,固不足以震動之…直待臺灣既割,二百兆之償款既輸,而酣睡之聲,乃漸驚起。——梁啟超著;戊戌政變記 外一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07頁。材料6-3:《時局圖》(略)設問:甲午戰敗對中國有何影響? 分析史料以及觀察圖片,并思考問題。設計意圖 通過史料對比,學生能感受到甲午戰后國人心態的強烈變化,民族意識就此覺醒,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點撥,引導學生思考民族意識覺醒的原因。提供直觀生動的《時局圖》,學生對其進行觀察解讀,更能深刻體會列強愈將中國瓜分殆盡的野心,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為何此時會出現瓜分狂潮。通過以上方式,由此突出本課重點。回顧這場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我們應該如何評價?結合本節課所學內容,同學們小組之間進行討論。設問:如何評價洋務運動 小組討論,合作探究設計意圖 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發表觀點想法,教師再進行總結點撥,從而突破本課難點。小結2分鐘 結合板書對本課進行總結。課堂練習3分鐘 1.(2020·北京西城區高一第一學期期末·22)有學者指出:“假如沒有這場革命,清廷不會向西方學習,中國必然會在舊有軌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沒有這場革命,漢人士大夫還會繼續沉淪,不會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也就不會有后來的政治大變局。”材料中的“這場革命”指( )A.鴉片戰爭 B.太平天國運動 C.洋務運動 D.義和團運動2.(2018·江蘇南京三模·7)《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提出:“它(的失敗)對中國社會造成多方面的災難……但是,深重的災難同時又是精神上的強擊,它促成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民族認識的亟變。”這里的“它”是指( )A.第二次鴉片戰爭 B.甲午中日戰爭 C.戊戌變法 D.義和團運動3.(2020·湖南益陽高一第一學期期末·8)如圖《“China”被撕裂》反映了( )A.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用武力打開中國的大門B.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侵略勢力由沿海深入內地C.甲午中日戰爭后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清政府淪為列強的工具教學反思存在問題 1.教學內容較多,教學時間會比較緊湊。2.趣味性略顯不足。3.學生活動比較單一。改進措施 1.對教材內容要有所取舍,才能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放矢,更好落實核心素養。2.仍需進一步挖掘學生感興趣的方面,增強趣味性。3.在兼顧教學效果的同時,嘗試多樣的學生活動,豐富歷史課堂。1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