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課程標準對本課的要求是:了解唐后期至兩宋時期的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我認為本課的教學應該突出唐宋的變革與繼承,于是設置本課的內容主旨為: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經濟與社會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呈現新氣象。農業進步,手工業發展,城市空前繁榮,商品經濟發展呈現前所未有的高峰,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宋代社會相對前代更具平等性、開放性與流動性。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一課,屬于新版統編教材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課文共6頁,分為4個部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業和城市的繁榮、經濟重心的南移和社會的變化,內容龐雜,而且每部分的知識也相對獨立。我發現教材中有蘇軾的《石炭》詩,還有《清明上河圖》的插圖以及元朝大運河的路線圖,我最近讀的宋史學者吳鉤的《知宋》中有一個婢女之死的故事與本課相關。因此最終我設計了以一組詩詞來講宋代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以一幅風俗畫講商業和城市的繁榮,以一條運河講經濟重心南移,以一個婢女之死的故事來講社會的變化。學生情況分析學生對于繁雜的、關聯性弱的知識,學習和記憶都會有一定的障礙,如何在學生的認知與教材的知識間架起橋梁,這是我首先思考的問題。最終,本節課我以帶領學生讀詩、賞畫、識圖、聽故事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步感悟、體會、認識、理解遼宋夏金元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培養他們構建自己的歷史解釋的能力。教學目標1.透過宋人詩詞,把握遼宋夏金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主要內容,認識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是商業繁榮的基礎;2.解讀《清明上河圖》,感受北宋東京的社會風貌,認識都城是宋元社會經濟繁榮的重要標志,商品經濟發展呈現前所未有的高峰;3.結合地圖、表格、文獻等史料,知道經濟重心難移完成,認識到同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互動發展的關系;通過史料分析宋代社會的新變化,提高對社會變化的解釋水平,增強對宋代中華文明成就的認同感與自豪感。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商業和城市的繁榮教學難點 宋代社會的新變化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一組宋人詩詞、視頻資料、《清明上河圖》等歷史圖片、歷史地圖、文獻材料;多媒體設備(二)教學方法 運用多媒體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教學形式,通過詩詞、圖畫、表格、文獻等多種類型的史料分析,引導學生逐步感悟、體會、認識、分析遼宋夏金元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構建自己的歷史解釋。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出示《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和《清平樂》的電視劇照,“宋人真實的生活如何?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遼宋夏金的經濟與社會》一課。” 觀看圖片,思考進入新課教學。 以熱播的電視劇導入新課,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對本課內容的興趣。環節1 出示一組宋人詩詞,提問:下面的詩詞體現了宋代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什么內容?二麥俱秋斗百錢,田家喚作小豐年。餅爐飯甑無饑色,接到西風熟稻天。——【宋】范大成《夏日田園雜興 其三》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宋】蘇軾《試院煎茶》江東賈客木綿裘,會散金山月滿樓。——【宋】蘇軾《金山夢中作》豈料山中有遺寶,磊落如磬萬車炭。……南山栗林漸可息,北山頑礦何勞鍛。為君鑄作百煉刀,要斬長鯨為萬段。——【宋】蘇軾《石炭》播放《中國詩詞大會》中比較宋代詩人與唐代詩人成就的視頻片段。 解讀詩詞,思考宋代詩人成就全面高于唐代詩人的原因,理解遼宋夏金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主要內容。 以一組宋人詩詞為線索,了解宋代農業和手工業的面貌。詩詞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具有一定的證史價值,培養學生“以詩證史”的意識。環節2 展示《清明上河圖》(局部)的一系列圖片;以劉家上層沉檀香揀香鋪的圖片,提問:這些香料來自于哪里?引出海外貿易,并出示《宋代海外貿易》地圖;以《清明上河圖》中駱駝商隊入城的圖片,引出宋與民族政權間的榷場互市貿易,并出示《南宋、金榷場分布圖》;提問:宋代發達的商品貿易,使得貨幣需求量劇增,推動了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的什么重大變革?展現北宋交子和元朝交鈔的圖片;觀察《清明上河圖》中汴河上漕運船只的圖片,提問:汴河漕運的物資主要來自哪里?承接下一環節:經濟重心難移。 觀察琳瑯滿目的店鋪招牌,感受北宋東京發達的商品經濟,及城市生活的豐富與活躍;通過《宋代海外貿易》地圖和《南宋、金榷場分布圖》,了解宋代對外貿易的基本情況。 《清明上河圖》是研究北宋東京社會經濟的第一手資料,通過對這幅風俗畫局部細節的解讀,感受宋代城市貿易繁榮,市場活躍,服務業發達,商品經濟發展空前興盛,感受經濟文化的多元交流,尊重和理解世界各國的優秀文明成果,涵養家國情懷。環節3 出示《北宋漕運四渠圖》和《元朝大運河》兩張地圖;展現《經濟重心南移》分布圖;摘錄自楊元《西漢至北宋中國經濟文化之向南發展》的兩宋南、北方賦稅收入數量與比例的表格;朝代南方諸路賦稅(貫)北方諸路賦稅(貫)南北比例北宋(1045年)358110004509500044:56南宋(1196年)60000000(南宋)14319000(金)81:19出示《宋史》中的史料: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分析經濟重心南移。 解讀宋元漕運路線圖,理解江南糧食對宋元王朝的重要性;解讀經濟重心南移的地圖、表格數據和文字史料,理解經濟重心南移對經濟地理格局與國家財政收入的影響。 通過地圖、表格、文獻等多種史料的分析,深化對經濟重心南移的認識,理解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互動聯系。環節4 提問:結合下列材料,你認為宋代社會發生了哪些新變化?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宰相陳執中家中婢女迎兒離奇死去,法醫檢驗發現死者身上傷痕累累。御史趙抃彈劾宰相陳執中,仁宗命令嘉慶院調查。最終,至和二年(1055)陳執中罷相。若此事發生在宋徽宗年間,陳執中與其寵妾張氏犯的是死罪。 ——摘自吳鉤《知宋》奴婢賤人,律比畜產。 ——《唐律疏議 名例律》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富貴盛衰,更迭不常。——【宋】袁采《袁氏世范》引導學生解讀史料,分析宋代社會社會與前代相比出現的新變化。 對比《知宋》的史料與《唐律疏議》的史料,分析唐宋奴婢不同社會處境,認識宋代盛行雇傭奴婢;對比宰相陳執中與御史趙抃不同的出身,分析宋代科舉制普及促進門第觀念的淡化,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分析《袁氏世范》的史料,理解宋代國家放寬對社會的控制。 以一個婢女之死的故事配合相關史料,激發興趣,調動學生思考;以師生互動提問的形式,分三個層次逐步引導學生理解宋代社會較之前代呈現相對平等性強、開放性高、流動性大等特點,增強學生對宋代中華文明成就的認同感與自豪感。課堂小結 拓展思考:宋代社會相對前代平等性強、開放性高、流動性大,推動這些新變化的因素有哪些?引導學生認識到宋代社會的這些新變化是商品經濟空前發展、城市繁榮豐富的市井生活、科舉取士的完善與普及、文化教育事業的興盛、政府統治政策的轉變及歷史發展的結果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尤其指出宋代社會的新變化既是歷史的變革,又是歷史發展的自然結果。 結合本課、本單元所學知識,思考回答問題。 對宋代社會變化的原因分析,能提高學生對社會變化的解釋水平,進一步促進學生理解同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方面互動影響的關系,并且引導學生理性認識“唐宋變革論”,關注變革中的繼承。教學反思本課教學中,我的思路是以一組宋人詩詞來講宋代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以一幅風俗畫——《清明上河圖》講商業和城市的繁榮,以一條運河——京杭大運河講經濟重心南移,以摘錄自吳鉤《知宋》的一個婢女之死的故事來講社會的變化。我帶領學生在讀詩、賞畫、識圖、聽故事的過程中思考分析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的變化,學生興趣盎然、課堂參與度高,效果良好。最后,以對宋代社會新變化的原因的分析結束本課,希望以這個問題促使學生理解經濟與社會的互動,但是由于時間有限,難以深度展開,是其不足之處。統編教材的教學,我今年是第一年,很多內容都在探索、學習中,本課的教學還有許多的不足,敬請批評指教。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