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nèi)容分析1.在教學內(nèi)容上,本課共分為4個子目:“宋初專制集權的加強”、“邊疆壓力和財政危機”、“王安石變法”以及“南宋的偏安”。以時間的順序講述兩宋政治軍事的變革——在藩鎮(zhèn)割據(jù)的經(jīng)驗教訓下,宋初統(tǒng)治者建立了防弊之政,通過分權制衡鞏固了新生國家的統(tǒng)治,加強了中央集權。同時分權也導致國家機器的臃腫低效,為北宋王朝的統(tǒng)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在弊端日益凸顯之際,士大夫階層開始思考除弊之策。其中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向祖宗之法發(fā)起了挑戰(zhàn),但因為時代限制和個人局限,新法不盡完善,又因為統(tǒng)治階層對傳統(tǒng)的頑固堅守,改革終被廢除。此后南宋雖有岳飛等愛國悍將,但統(tǒng)治者循弊偏安,最終被金所滅。2.在單元脈絡上,本課是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tǒng)一”的第一課,漢文化政權的變更和發(fā)展是多民族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課在單元中具有重要地位。3.在知識體系上,本課是中國古代政治變革中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學習該時期多民族政權并立局勢的一部分。課標要求“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由此,本課在教學設計中要注重突出兩宋在中國傳統(tǒng)君主專制體制中政治軍事的特點及其形成背景。本課的內(nèi)容為較為難懂的政治史,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身入其中,感悟歷史。基于此,設計上以人物王安石的人生經(jīng)歷作為主線,分為三大板塊:“一把詩書子細論”、“自緣身在最高層”、“今人未可非商鞅”。以王安石個人人生經(jīng)歷串聯(lián)起教材內(nèi)容,輔助圖片、文字等多種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以北宋士大夫的視角看國家的興衰,讓學生走進歷史,涵養(yǎng)家國情懷,培養(yǎng)思辨能力和歷史解釋能力學生情況分析學生在初中已了解宋朝建立和更替的基本史實,學習了宋代加強中央集權的背景、措施和作用。但學生對于歷史事件的意義和影響還沒有深入的理解,教師應當以已知延伸未知,加強思維的深度,認識到宋朝體制的建立背景、實施效用、能夠正確評價王安石變法、感悟時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培養(yǎng)家國情懷。教學目標借助地圖、文字表格等史料,理解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背景,并分析利弊(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通過閱讀史料,了解北宋 北宋政治、軍事、經(jīng)濟、外交等方面的相關材料,理解當時社會存在的種種問題。(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基于史料,對王安石變法進行合理的歷史評價。(歷史解釋)通過王安石這一典型人物的學習,感悟志士仁人的憂國、愛國情懷,學習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及評價難點:宋代加強中央集權的具體表現(xiàn)及其影響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教師講授法、互助討論法、史料研習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以文御武 軍事疲弱細論天下安危事——祖宗之法 分權制衡 財力困頓 慶歷新政自緣身在最高層——變法圖強 祖宗之法不可廢 王安石變法 三、今人未可非商鞅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 教師展示對王安石差異較大的評價,引起學生好奇心,并要求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學習今天的課程 聽講、領會 引起學生好奇心一、細論天下安危事——祖宗之法 通過對王安石少年時期對國家大事的憂患意識,帶領學生學習北宋中期面臨的政治、軍事危機,以及該局面形成的背景將北宋的軍事實力與同為亂世下建立的“秦”“隋”兩朝作對比,突出北宋軍事實力的弱勢,引起學生認知沖突,吸引學生探尋原因借助五代十國后期的局勢圖以及文字史料,并講解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歷史故事,理解北宋建立的特殊局勢通過閱讀課本及文字史料,提問學生:“為了避免‘內(nèi)患’,宋初都采取了什么方式加強中央集權?”。了解宋初的集權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得此后的統(tǒng)治階層謹守法度結合材料再次向?qū)W生提出疑問“宋初建立的中央集權體制真的能夠讓宋朝延續(xù)百世之久嗎?”展示“遼、宋、西夏”形勢圖,提示學生在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背景下,宋朝軍事實力不顯,以錢帛換和平。又通過表格點出:北宋朝廷的經(jīng)濟同樣出現(xiàn)了問題。大宋王朝的繁盛下埋藏種種危機。由此引入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 跟隨教師的講述,閱讀史料,掌握本課所涉及的時空觀念。結合課本知識,了解北宋中央集權體制建立的背景及措施2、結合所學知識思考問題,歸納宋朝體制下埋藏的隱患 培養(yǎng)學生提取概括史料的能力;培養(yǎng)時空觀念。2、掌握必備基礎知識,深化對宋初專制體制的理解,并了解其存在的問題。二、自緣身在最高層——變法圖強 展示北宋士大夫?qū)Τ⑶闆r的判斷,引出士大夫為挽救局勢所采取的行動。首先簡單敘述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措施,被政敵攻擊為“朋黨”,與宋初建立的“祖宗之法”、“防弊之政”相違背,最終失敗。以宋神宗和王安石關于“祖宗之法可不可守”的對話,突顯王安石本人不畏險阻,敢于創(chuàng)新的性格特質(zhì)。帶領學生分析新政中的“青苗法”、“保甲法”,突出新政的改變,學生自由討論“王安石變法能夠起到什么作用?”展示文字、詩歌材料,對比王安石新法施行后兩種不同的局面,要求學生根據(jù)討論結果分析原因,得出結論:王安石新政不盡完善,并且用人不當,使得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種種問題。再拋出問題:在“守祖宗成法”的大背景之下,王安石變法還能繼續(xù)下去嗎?結合課本內(nèi)容,教師講述靖康之難及南宋偏安的局面,得出結論:南宋固守祖宗成法,循用防弊之政,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持王朝的穩(wěn)定。但無法根治問題所在,南宋偏安非人事,天時也 閱讀史料,感悟北宋部分士大夫挽救時局的愛國、實干精神。2、根據(jù)自由討論問題,并總結歸納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 感悟仁人志士的愛國情懷2、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歸納梳理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三、今人未可非商鞅 1.分小組討論:“王安石變法為什么會失敗?”、“如何評價王安石變法?”、“”“你認為成功的改革應當具備什么要素?”、“如何看待對王安石的不同評價”等問題,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改革要敢于突破、壯大改革力量、循序漸進;歷史人物的評價要看其是否有益于歷史的進步、改善人們的生活… 1、將本課知識梳理歸納,小組討論問題 1、引導學生學習評價歷史事件和任務的方法, 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