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示范—模仿—遷移”教學模式是指學生通過教師的演示習得分析和處理相應問題的經驗,通過模仿形成處理同類型情境的學習能力,最終完成知識或方法的遷移,并能在新情境下衍生新知識或拓展出新方法。“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是指教師通過設置相應的學習任務,驅動學生閱讀并思考解決若干問題的教學方法。此教學方法的任務指向明確,可驅動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或小組討論的模式解決與本課主題相關的問題,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以及突破重點問題的效果。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為《中外歷史綱要》(上)的第一課,從時間上來看本課展示了中國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的發展過程,展現了社會形態的演變,以及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獨特性與發展脈絡。從內容上來看,本課的推進過程中結合了原始社會以及夏商周時期的文化遺跡與文獻相結合,滲透了集證辨據的史學思想方法。學生情況分析 本課的上課對象為上海市格致中學的高一學生,學校屬于上海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高一的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了中國早期人類、原始農耕生活、遠古傳說、夏商周三朝更替以及青銅器與甲骨文的相關內容,初中教材中的史實撰寫較為詳盡,因而在本課上課的過程中更側重于對重點問題的思考與探究。基于初中的學習,學生基本習得了史料閱讀與分析的能力,并能結合所學提出自己的觀點。教學目標課程標準: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情況與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結合文化遺跡與文獻史料理解私有制、階級與國家產生的關系(素養目標:唯物史觀、史料實證)。能通過實物、文獻等史料,理解夏、商、西周展現的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素養目標:時空觀念、史料實證)。能通過文獻、青銅器銘文、甲骨卜辭等史料理解夏朝存疑以及商朝歷史為信史的原因(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認識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多元一體的特點,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素養目標: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從部族到早期國家的形成過程以及早期國家的特征教學難點 私有制、階級與國家產生的關系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一、中華文明的起源 特征:分布廣泛、多元一體社會形態 原始社會(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會→父系氏族社會)→階級社會 生產工具 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 生活方式 采集漁獵→原始農耕 ……二、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展 生產力→私有制→階級→國家 特征歸納(表格形式附于課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問題導入:中華文明到底幾千年?教師講述良渚文化申遺成功背后,西方考古學界對中華文明誕生時間的判斷,以及根據新的考古成果對中華文明起源時間的新界定,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 從已有知識出發思考為何西方史學界對中華文明誕生產生的時間產生質疑,并嘗試結合初中所學及課外知識進行思考并回答。 從問題出發,引發學生思考,結合考古學的最新發掘成果,加強對文明標準的認識,為后續的課程內容做鋪墊,了解考古學的動態發展對歷史書寫的影響。環節一、中華文明的起源 (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設置學習任務,讓學生閱讀教材內容與地圖,完成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代表性遺址的表格填寫和地圖上的圈劃。基于表格整理和地圖讓學生歸納遺址分布的空間特征、主要流域和生產特征。以仰韶文化時期的陜西臨潼姜寨聚落遺址和良渚文化遺址為典型代表,結合文化遺存,請同學們分析兩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出現了哪些新變化。從良渚文化遺存中所體現的新變化中,講述國家形成的基本邏輯。提問推動原始社會不斷演進的動力。 閱讀教材文字獄地圖,完成表格內容的填寫和地圖上的圈劃。結合地圖和教材,提取信息,進行歸納總結。結合史料提取表層與深層信息,表述新變化的具體內容。理解從生產力出發引發的社會關系以及社會組織的演變。能從唯物史觀的視角理解生產力的提高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 以學習任務驅動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和梳理教材,將散落在課本中的知識以表格的形式加以歸納整理,鍛煉學生史料閱讀以及提取信息與概括能力。在地圖上進行圈劃,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結合文化遺存中的實物史料提取表層與深層信息,鍛煉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通過教師講述,從唯物史觀的視角理解私有制、階級和國家誕生之間的邏輯關系。環節二、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展 (二)從部落到國家1. 提問學生了解原始社會時期歷史的主要來源,鋪陳本課的副線關于史料價值的認識,以及構建證據鏈的思維模式。教師講解夏朝從世襲取代禪讓以及國家機構的設置中,逐漸走向國家時代的過程,以及開啟“家天下”的歷史。請學生解釋夏朝為何跨入國家形態。 探究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能否印證夏朝的存在 思考神話傳說的史料價值。模仿良渚文化時期教師關于國家形成的基本邏輯,講解夏朝跨入到國家文明的過程。結合所學認識夏朝因缺乏直接的文字記載,無法形成完整的證據鏈。 滲透史料實證這一核心素養。通過“示范與模仿”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結合教材和史料表述國家形成的過程,鍛煉學生的學習遷移和語言表述能力。加深學生對史料價值的理解,形成證據鏈意識。商與西周以夏朝的形成和國家機器的設置為例,請學生模仿歸納商與西周的基本史實以及國家機構的設置。教師對商與西周的國家管理進行講解,讓學生比較夏、商與西周在國家治理上的差異。教師補充商與西周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相關史實,讓學生理解西周從商“敬神事”向“敬人事”的轉變以及“家國同構”的國家觀念。 教師結合史料講解夏、商、西周的發展特點以及早期國家這一歷史概念。 結合教材和所學以及教師關于夏朝的講述,歸納和整理商與西周的國家管理。結合教師講述,進行學習遷移。結合教師講述,理解商與西周在思想文化上的轉變以及中國古代“家國同構”的國家觀念。結合教師講述,理解早期國家的含義。 模仿教師講解夏朝的國家治理,嘗試表述商與西周的國家治理情況,鍛煉學生整合信息以及語言表述能力。比較夏、商與西周周的制度,理解早期國家的發展過程,制度設置更加完善。嘗試從文化心理的角度認識早期國家發展中折射的天下一家的觀念,感悟歷史長河中形成的“大一統”的國家觀。課堂小結 設置學習任務,以表格的形式讓學生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個維度概括早期國家的特征。教師以時間軸的方式將本課的主要內容進行串聯總結。 結合所學和教材歸納早期國家的特征。跟隨教師的講解以時間為脈絡整合本課所學。 鍛煉學生聯系所學知識進行知識整合和歸納的能力。教學反思本課涉及眾多文化遺存,史料豐富、內容龐多,因而本課利用表格等形式的梳理能夠提高課堂效率也能鍛煉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教材中的典型史料突破重點問題,加深學生的認識也能讓學生回歸教材、理解教材。但是在采用“示范—模仿—遷移”的教學模式,需要學生相對扎實的基礎,因而課前的預習工作的完成質量影響著課堂的推進效果。此外,本課涉及唯物史觀中的相關理論和詞匯,與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的第一課《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有較多概念重合,因而跨學科的教學也是繼續探索的方向。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