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為應對歷史學科課程改革所提出的新的學科要求,即五大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及家國情懷,歷史學科的教學思想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理論基礎之上,其它相關素養皆各有指向性,并最終匯聚為價值觀的積淀與反映。即便如此,高中歷史的教學仍然需要在腳踏實際的基礎上,融合已有的經驗,漸進式的走向新的階段。課堂上的系列教材、用語、多媒體以及板書等,依舊是目前必須依賴的手段。鑒于初中歷史的學習重事件、故事,學生在高中歷史的學習中可能稍感無趣與枯燥,這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為此,引導式教學并穿插有新時代特色的手段應該是一個可能的嘗試。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圍繞兩漢的知識進行了全方位的學習,其核心在于讓學生認識到,秦朝雖然建立了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但真正讓其形成并傳承后代的是兩漢,尤其是西漢,所以本課的核心內容就在于圍繞西漢是如何鞏固大一統的。漢初王朝的初步設想與借鑒秦王的教訓,使得統治者秉持著“漢承秦制,有所損益”的統治理念,寬減刑罰、郡國并行、與匈奴和親等,皆為恢復社會之安定,也是初步完成了大一統;但漢初的做法是不穩定也不徹底,遂有漢武帝鑄就西漢之強盛,而西漢的統治很容易被東漢所繼承并發揚。在兩漢長期的大一統的形式下,政治的穩定推動了經濟的繁榮,并最終成就了輝煌的漢代文化。學生情況分析關于漢代的歷史,學生在初中的學習中已經通過了基礎的考核,具備基本的觀念,但問題有二,其一為知識的錯亂與遺忘,對兩漢的基本知識出現張冠李戴的問題,甚至不能鑒別基本的內容正確與否;其二,對兩漢統治的理解過于淺顯,不熟悉內在的理路,也不清楚很多舉措的深層次含義。教學目標總體目標:認識并理解漢代接續、完善秦制所形成的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歷史過程及意義。能通過史料分析漢代初建并逐步鞏固大一統的歷史(素養目標:唯物史觀、史料實證)。能通過閱讀史料對漢代大一統秩序的鞏固進行評價,培養學生辨證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認識兩漢的繁榮與衰亡的根本在于封建社會的根本矛盾不能得到解決,但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兩漢歷史和文化中汲取更積極的價值,尤其是在奠定中國疆域方面不容替代的意義,知曉其為中華民族立于世界之林中做出的重大貢獻(素養目標: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西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教學難點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及意義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統一的重建:西漢的建立統一的鞏固:西漢的強盛統一的接續:東漢的興衰千古大一統:兩漢的文化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通過幾張圖片引入新課新疆棉花事件是今年發生的一件大事,事情的來龍去脈不消多言,事實是,新疆人民與漢族人民的聯系早已滲透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而我們今天的學習就將揭開那段輝煌的歷史,向這些造謠者展示我們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是怎樣形成鞏固并且這一歷史不可詆毀的。 讓學生結合當下熱點問題引入新課(新疆棉花事件既具有教學導入作用,也能引導學生價值觀和愛國情懷)壹、統一的重建:西漢的建立 在ppt中展示西漢建立的過程,適當結合與回顧第三課的內容,尤其是承接秦漢王朝更替的部分;首先展示三段材料,讓學生思考西漢建立之初所面臨的問題:材料一:漢興,接秦之敝(同弊)……,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四匹馬的毛色一樣),而將相或乘牛車。”材料二:高帝南過曲逆,上其城,望見其屋室甚大,曰:“壯哉縣!吾行天下,獨見洛陽與是耳。”顧問御史曰:“曲逆戶口幾何?”對曰:“始秦時三萬馀戶,間者兵數起,多亡匿,今見五千戶。”材料三:七年冬十月,上自將擊韓王信于銅鞮,斬其將。信亡走匈奴……與匈奴共距漢。上……至樓煩,會大寒,士卒墮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為匈奴所圍,七日,用陳平秘計得出。 ——《史記·高祖本紀》用史料、圖片等說明漢初為恢復統治,初步完成大一統所做的舉措,即:黃老無為養生息、郡國并行穩地方、和親匈奴保邊疆;材料一:曹參之相齊,……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其治要用黃老術,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參為漢相國,清靜極言合道。然百姓離秦之酷后,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 ——《史記》材料二: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材料三:劉敬對曰:“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高帝曰:“善。”欲遣長公主。呂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長公主,而取家人子名為長公主,妻單于。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雖然漢初通過比較柔和的方式完成了王朝基業的奠定時期,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尤其是漢高祖“懲亡秦孤立之敗”所帶來的制度改動卻深刻影響了大一統國家的推進。故而在漢武帝執政之初,面臨了一些新的問題,包括諸侯坐大、豪強兼并、匈奴為患的問題,而漢武帝開啟漢朝新時代的歷史功績也正是從這幾個問題延展開來的。材料一: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彊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 ——《史記》材料二: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于是罔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并兼;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于奢侈,室廬車服僣上亡限。 ——《漢書》材料三:匈奴數千人盜邊,漁陽尤甚。漢使將軍韓安國屯漁陽備胡。其明年秋,匈奴二萬騎入漢,殺遼西太守,略二千余人……又入雁門殺略千余人。 ——《漢書》 結合課本及所學知識,迅速定位西漢王朝建立的基本事實;分析和解讀歷史材料,概括出漢初面臨的民生凋敝、地方殘破以及匈奴為患這三大方面的問題,從而為漢初如何入手建立新秩序做了鋪墊(學生可相互討論)引導學生思考漢初的這些舉措帶來怎樣的影響,可進行思考討論學生再通過史料閱讀,清楚漢興七十年,內憂外患相繼滋長,大一統面臨新的問題,從而引導出武帝的改革 結合材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注重提高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貳、統一的鞏固:西漢的強盛 一、內政篇:集權為要通過圖片和文字材料,說明推恩令的概況和內容:材料:(主父)偃說上曰:“……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馀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從其計。 ——《史記》通過材料和圖片展示刺史制度;漢制,刺史以六條問事,非條所問即不省。一條,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二條,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背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奸。三條,二千石不恤疑獄,風厲殺人,怒則任刑,喜則任賞,煩擾刻暴,剝截黎元,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訛言。四條,二千石選署不平,茍阿所愛,蔽賢寵頑。五條,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讬所監。六條,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通行貨賂,割損正令。 ——《通典·職官》通過閱讀材料和圖片,了解中朝的內容及作用材料:上(武帝)以光為大司馬大將軍,日磾為車騎將軍,及太仆上官桀為左將軍,搜粟都尉桑弘羊為御史大夫,皆拜臥內床下,受遺詔輔少主。 ——《漢書》通過閱讀課本以及ppt上的材料,了解漢武帝通過均輸平準、幣制改革等方式加強對經濟的管控,同時,要讓學生思考漢武帝的經濟改革的目的和作用有哪些。為了進一步鞏固大一統的局面,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決心施行一種統一的思想,而儒家思想正是此時所需要的,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僅對漢朝,對儒家思想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都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材料一:漢得天下以來,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當更化而不更化也 ——董仲舒《天人三策》材料二:《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漢書·董仲舒傳》二、外事篇:開疆拓土北擊匈奴: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將,奪取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在河西走廊設立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聯通西域:為了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設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雖然沒有達成最初的政治目的,但卻開辟除了一條影響至深的經濟文化道路:絲綢之路。這里與課前的導入呼應新疆棉花事件既是對中國內政主權的一次失敗的詆毀,也是對中國人民和新疆人民的一次失敗的誹謗3. 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比以前更加有效。 從建元三年(前138年)到元封三年(前108年),前后三十年,漢軍南征北戰、東伐西討,恢復甚至擴大了秦朝盛時的疆域,使漢朝真正成為不遜于秦、甚至更強于秦的中央帝國,從而為“承秦立漢”劃上了句號。 ——陳蘇鎮《春秋與漢道》三、西漢覆亡與王莽代漢1. 讓學生閱讀書本,并從書本中找出西漢后期走向滅亡的原因,并試著結合之前的內容,理解其中的關系;2. 關于王莽新朝的內容,學生簡單了解即可 帶問題閱讀教材和PPT圖文材料,歸納出答案。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帶問題閱讀教材,歸納出答案。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學生可將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舉措畫出知識框架。通過對地圖的解讀,培養時空觀念分析西域都護府的設立的意義,從而與課前導入呼應(意味著中國對新疆地區開始了最早的行政管理,此一地區至此與中國密不可分)學生增強邏輯思考和推導能力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歸納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叁、統一的接續:東漢的興衰 通過書本的閱讀,知道東漢建國的基本史事,明確相關內容。東漢重建以后,光武帝劉秀為了避免重蹈西漢的覆轍,于是做出了系列的改變,但同時也在維護統治方面延續了相關的統治措施(這里以表格的形式展現劉秀在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作為);而光武帝以史為鑒的政策改變一方面實現了“光武中興”,但由于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封建社會的問題,所以在中興后不久便迅速走向紛亂、衰敗的道路。通過書本閱讀和材料解讀,對東漢衰亡進行原因分析,包括地方豪強坐大削弱中央的統治,宦官、外戚執政擾亂了統治秩序,黃巾大起義直接沖擊了東漢王朝,最終致使地方出現軍閥割據,由此開啟了漢末幾十年的紛爭。材料一:(南陽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頃。廣起廬舍,高樓連閣,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魚蠃梨果,檀棘桑麻,閉門成市,兵弩器械,資至百萬。 ——司馬彪《續漢書》材料二:州郡記,如霹靂,得詔書,但掛壁。 ——崔寔《政論》 知道,了解基本史事結合史料與圖片,分析東漢后期政治局勢,增強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能力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培養唯物史觀、家國情懷價值觀肆、千古大一統:兩漢的文化 通過對書本知識的解讀,用表格的形式對相關內容進行歸納,對兩漢時期的史學、文學、醫學等各個方面進行簡單的介紹。 閱讀,了解 文化的內容可以適當讓學生自我學習課堂小結 本課的學習告一段落,關于兩漢四百年的歷史我們僅了四十分鐘就學習完畢,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我們的重點是西漢時期對大一統的初步重建以及漢武帝時期進一步鞏固的內容,正是因為前期的這些做法,符合封建國家發展的需要,西漢雖終以王莽作亂而亡,但劉秀所建立的東漢依然延續了西漢時期的統治方略,這既是封建統治者不能參透的奧秘,也是王朝循環更迭卻尋不見出路的表現。當然長期的穩定,經濟的繁榮也成就了兩漢輝煌的文化。教學反思1、內容過多,教師教學的時間過長,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雙方的互動有限,教師的引導不足;2、雖然整合了圖片、文字甚至視頻的材料,但在教學過程中還不能夠融會貫通,合理利用;3、課堂導入與整堂課的教學關系不夠緊密,尤其是有頭無尾,不能將導入的內容合理的鑲嵌進課堂,為導入而導入,意義不大等。PAGE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