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1 課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教學設計課題基本信息課題名稱 第 11 課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教材版本 教育部組織編寫 2019 年版《中外歷史綱要》上教學理念1.根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以立德樹人為歷史課程的根本任務,課堂以 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精神、不斷探索精神、實事求是精神、科學 嚴謹精神。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汲取歷史的智慧。 2.歷史課程以落實、培養、提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使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 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3.根據普通高中歷史學科和歷史教學的特點,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尊重歷史,追求真 實,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通過歷史學習,增強學生歷史意識,汲取 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歷史發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形成正確的思 想導向和價值判斷。教學內容分析(一)課標要求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是統編高中歷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歷史綱要(上)》 的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的第 3 課,也是全書的第 11 課。本 課內容分為四個子目,主要介紹了兩宋時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新變化,重點體現在農業和手 工業較之前代有明顯的發展、商業發達、大城市空前繁榮、經濟重心南移,經濟的發展推動 了宋朝科舉考試的變化、門第觀念的淡化、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 松弛等社會新變化。雖然金元時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會發展進步的影響,上述變化出現 了一定程度的逆轉,但從長遠看來這些發展趨勢沒有大的改變,體現出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 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深理解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融合大背景下經濟與社會 的發展情況。 (二)教學內容的分析 就單元教學的知識結構而言,認識兩宋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的新變化是學習要點之1一。與政治領域相比,經濟與社會領域的新變化影響更為深遠,學習難度也更大,屬于本專 題的難點,應當與前后歷史時期對照觀察,才能充分認識兩宋相關變化的重要性和特色所在。 就本課內容而言,本課四個子目,設置順序是先講經濟,后講社會。前兩目都是經濟方 面的內容,按照古代經濟史通常的敘述次序,第一子目“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講農業、手 工業;第二子目“商業和城市的繁榮 ”講商業和城市;第三子目“經濟重心南移 ”也是以經 濟為主,略微涉及經濟發展對文化的影響;第四子目“社會的變化 ”基本屬于社會史領域。 (三)學生情況分析 1.學習本課的是高一年級學生,他們在初中階段已經接觸了遼宋夏金元經濟與社會的相關 史實,能夠說出遼宋夏金元時期政權的更迭、經濟重心南移等史實,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 是尚不能從時代背景的角度全面地認識該時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新變化。 2、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歷史分析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歷史學習能力,能較好地適應網絡 教學模式,同時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歷史學科素養有 了初步的認識。因此本節課從多角度入手,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和方法。教學目標本課內容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的要求是:認識這一時期在經濟與社會方面的新變 化。課標要求相對簡單,扣住“新變化 ”三個字設置本課的目標包括: 1、知道宋代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狀況。 2、運用不同類型的史料,體驗宋代商業的繁榮,經濟格局的轉換和社會的新變化。 3、探討商業與農業、手工業、經濟重心南移與科舉重心南移、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之間 的關系,滲透唯物史觀。教學重點和難點(一)教學重點:宋代商業和社會的變化,理解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和社會門第觀念淡化、 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等社會變化。 (二)教學難點:根據故事接觸宋代社會,通過課本的梳理了解宋代社會的變化,通過設問 深化對宋代社會變化的理解,引導學生理解社會流動是社會自我調節的重要機制之一,是社 會富有活力與否的一個重要標志。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 教學資源:文字材料、數據材料等 (二) 教學方法:講述法、圖示法、探究法等2教學過程教 學 環 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 入 新 課 介紹當時的社會局勢 提問:你們印象中,宋 朝是個怎樣的朝代? 觀看清明上河圖動畫 版,回答上一個問題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 錄》中也有對于宋代繁 華景象的描繪,《東京 夢華錄》是宋代孟元老 的筆記體散記文,該著 作講述了北宋都城東 京開封府城市風俗人 情,是研究北宋都市社 會生活、經濟文化的一 部重要的歷史文獻古 籍。今天我們就來跟著 孟元老的腳步,追尋宋 人的別樣生活。 發表自己對于宋代的印象,初步感知宋代流動性 的特點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 之世。后漸衰微,終必復振。 ——陳寅恪 在中國文化史上有幾個時代一向是相提并論的, 文學就說“唐宋 ”,繪畫就說“宋元 ”,學術思 想就說“漢宋 ”——都數得到宋代。 ——錢鐘書 激發學生深 入了解的興 趣,為進一步 學習、思考做 鋪墊。 激發學生深 入了解的興 趣,3一 、 農 業 和 手 工 業 的 發 展 以一 日三餐的由來 為引,引出宋代農業的 發展。 1 農業的成就:稻麥 復種制,經濟作物 的廣泛種植,棉花 的推廣、人口的增 加 這一 時期由于胡 漢雜居的局面開始形 成,北方游牧民族與農 耕民族的關系也變得 越發密切,這樣的情形 已經不同于西漢與匈 奴時的對峙關系。那么 他們學習了這種先進 的農耕技術,也把他們 推廣到邊疆,讓很多像 漠北,東北地區這種農 耕農業從無到有的。誕 生。讓中原農耕文明向 周邊擴展。 2 手工業先進部門的 成果:制瓷業、絲 織業、造船業 結合教材第一子目,得出認識: 農業的發展為工商業提供足夠的糧食、原料 手工業的發展為商業提供大量的商品和交通便 利,國家相對統一,交通便利 理解農業和 手工業的發 展為商業的 發展奠定基 礎,滲透唯物 史觀。4二 、 商 業 和 城 市 的 繁 榮 1)繁華都市 提出問題:和唐長安城 相比,北宋東京城發生 了什么變化? 通過史料和圖片對北 宋東京城的變化進行 比對,得出結論,分析 產生的新變化。 2)市鎮繁榮 根據《清明上河圖》中 窺見宋代商業與城市 的發展繁榮景象,市場 蓬勃涌現、民間貿易活 躍、城市富麗堂皇。商 品的流通規模擴大,使 得貨幣需求量劇增,北 宋開始出現了世界上 最早的紙幣,為人類經 濟的發展貢獻了中國 智慧、中國力量。 3)榷場 宋與遼夏金各政 權之間的經濟往來十 分密切,不僅官方設置 榷場進行互市交易,民 間貿易也相當活躍。 感受都市商貿輻射到了鄉鎮和農村地區,面向大 眾的基層市場蓬勃發展。 結合材料和所學分析,理解榷場貿易帶來的影 響:推動商業發展,增加國家收入,促進民族交 融。 通過文字材 料感受繁華 之都市 通過文字材 料和圖片材 料相結合,感 受宋代商業 的觸角延伸 到了鄉鎮和 農村地區。 通過詩文材 料,感受邊境 貿易往來的 密切。54)新生紙幣 出示北宋交子、南宋會 子、元朝寶鈔的圖片, 提問:市場擴大促進了 商品流通規模的擴大, 導致貨幣 出現 了什么 新變化? 5)跨海絲路 出示材料:(宋高宗) 曰:“ 廣南市舶,利 入甚厚,庶蕃商肯來動 得百萬緡也…… ” 提問:宋代海外貿易發 達,對宋代財政收入的 影響? 提問:教材中說:“宋 朝是商品經濟發展的 一個高峰 ”如何理解? 點評學生的答案。 總結:宋代在市場的規 模、商稅的占比、貨幣 的變化上都超過了前 代 ,所以說是一個高 峰。 聯系所學認識到:商品流通規模的擴大使得貨幣 需求量劇增,宋代大量鑄造鐵幣的同時發行紙 幣,元代將紙幣作為主幣發行。 結合材料分析:宋代海外貿易帶來了豐厚的利 潤,非農業稅在國家財政收入中的占比增多。 通過新生之 紙幣,感受宋 代商品經濟 的繁榮。 感受宋代海 外貿易超越 了前代。 提高解題能 力,及時課堂 反饋。 串聯起農業、 手工業、商業 三個方面,從 而拉近學生 與相對較枯 燥的經濟史 之間的距離。 從知識達成 角度而言,這 一活動引導 學生閱讀教6據不完全統計, 經百年積累,北宋曾創 造過一點兒六億兩罐 的財政新高,成為全世 界最闊綽的國家。即使 偏安的南宋,國家財政 總收入也曾達到一億 兩白銀,經濟總量位居 世界前列。宋朝子民也 開啟了他們不差錢的 逍遙生活。這正是宋朝 子民對精神生活的高 品質追求。這樣的追求 折射出宋王朝社會的 安定,經濟與文明程度 達到了高峰。 材文本,對農 業、手工業、 商業的基本 概況進行了 梳理。另外, 知識點梳理 以后,通過設 問,構建農 業、手工業、 商業之間的 聯系,并分析 他們的特點, 引入經濟重 心南移。三、 經 濟 重 心 南 移 1 、提問:宋代的墾田 數和人口數量在地理 分布上有什么特點? 故諺曰:蘇湖熟,天下 足。 提問:宋代經濟重心的 南移,還表現在哪些方 面? 3、提問:經濟重心南 移在元代的表現呢? 4、經濟重心的南移促 進了文化的進步 ,提 問:北宋進士錄取在地 理分布上有什么特 點? 過渡:經濟的的發展除 了促進了文化的進步, 還促進了社會的變化。 結論:宋代墾田數和人口數量南多北少,這是經 濟重心南移的表現。 閱讀材料,進一步得出經濟重心南移還表現在: 國家財政收入、糧食產量南方超過北方。 認識到元代經濟重心和政治中心分離,元代通過 重新開通大運河等,實現南方財賦北運。 解題方法的 指導 落實基礎知 識 區分清楚經 濟重心南移 的表現和影 響。 經濟的發展 促進了文化 的發展,滲透75. 進行小結:總結古 代中 國經濟重心南移 的階段(標志)和規律。 6 提問:宋代經濟重心 的南移,帶來了那些影 響 感受到:南方在科舉考試中優勢明顯,兩浙地區 人才集中。 (1)對我國交通貿易的影響。由于經濟重心的南 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 和運輸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經濟重心 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現在都受益匪淺。 (2)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人口的遷移一定程度上 導致了經濟重心由北向南轉移,而經濟重心的南 移又反過來促使北方人民進一步南遷。南方的人 口迅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 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 (3)對人才教育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導致 了人才教育的相應變化。 (4)對民族關系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使我 國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遷, 使游牧民族和漢族有了更深更廣泛的交流和合 作,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發展。 唯物史觀。8四、 社 會 的 變 化 四、社會的變化 1.平民社會的到來 材料 1:宋代科舉更為 完善。由唐朝的“工商 不得入仕 ”到宋代的 “如工商雜類人內有 奇才異行 、卓然不群 者,亦許解送 ”,基本 面向全社會開放,更強 調公平競爭,實行糊名 法, 即將試卷上的姓 名、籍貫密封,防止考 官舞弊。錄取名額大大 增加。 總結:宋代大量出身 平民家庭的士人進入 政壇,改變了過去世家 大族壟斷政權的局面, 社會階層固話問題有 所解決,這是一種縱向 的階層流動,是社會的 進步。 過渡:門第觀念的淡化 還體現在婚姻擇偶觀 念的改變上 材料 2:“觀今之俗, 娶其妻不顧門戶,直求 資財。 ” ——宋蔡襄 材料 3:“ 自魏晉以 來,造成門閥之九品中 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廢 除。且科舉盛行,白衣 及第,得通婚與世官, 而門第之風亦衰。此實 為中古社會上一 大變 革也。”——鄧之誠《中 華兩千年史》 提問:宋代婚姻擇偶不 看重門第 ,看重什么 呢? 出現這種變化和 哪些因素有關? 過渡:科舉制取士更加 公平反映了宋代階層 的流動加強, 結合所學分析:70%的進士出身平民,說明家世 門第不影響科舉錄取,門第觀念在淡化,也說明 宋代科舉制完善,取士更加公平。 宋代婚姻擇偶看重財產,反映的是宋代商品經濟 的發展。 反映的是婚姻擇偶看重政治地位,反映的宋代科 舉制度的發展和宋代實行文治的治國之策。 通過探究宋 代社會的變 化,從縱向和 橫向兩個維 度梳理宋代 高度的階層 匯流。 科舉取士更 加公平體現 的是門第觀 念的淡化,促 進了階層的 縱向流動。 婚姻擇偶注 重經濟、政治 地位,體現了 商品經濟發 展和科舉制 完善對社會 觀念的影響, 滲透唯物史 觀。92. 人身束縛的松弛 材料:“奴婢賤人,律 比畜產 ”(世襲人身占 有) ——《唐律疏議》 3. 官府對社會控制 的 松懈 出示材料:奴婢賤人類 同 畜 產 ..... 既 同 資 財,即合由主處分。— —《唐律疏議》 提問:唐代,奴婢的地 位如何? 出示材料:宋太宗時, 京師有一名市民擊登 聞鼓,起訴其家奴丟失 了他家的一頭豬,要求 家奴賠償損失。太宗下 詔,“賜千錢償其值 ”。 這是中國社會史的一 個標志性案件:意味著 從魏晉到隋唐的奴婢 制已經瓦解,主家與奴 婢從此都是法律上的 主體。雙方如果有了糾 紛,可以通過訴訟解 決! ——吳鉤《從身份社 會到契約社會》 提問:宋代奴婢的地位 發生了什么變化? 佃農與地主 的關 系契約化,減輕了人身 控制。 出示材料:宋代除國有 土地外,私人土地的買 賣 不 受 到 任 何 限 制。……隨著貨幣流通 的發展,土地買賣愈益 盛行。——漆俠《宋代 經濟史》 提問:宋代土地買賣不 受官府干預對農民的 自主權產生了什么影 響? 閱讀材料,得出:唐代奴婢地位低下,受到人身 束縛,沒有遷徙的自由,不能橫向流動。 閱讀司法案例,得出宋代奴婢取得了平等的法律 身份,人身束縛削弱,有了自由遷徙的自由,可 以橫向流動。 通過對比前朝,認識到:宋代土地所有權流轉的 加速,給了農民更多的自主權,可以自由遷徙 宋朝土地買賣契約殘片 通過與前朝 對比,奴婢取 得了平等的 法律地位,農 民的人身束 縛減弱,實現 了階層的橫 向自由遷徙。 從《宋朝土地 買賣契約殘 片》中我們可 以考察兩宋 時期的土地 制度是封建 土地私有制, 由于宋朝奉 行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的 土地政策、經 濟發展繁榮, 所以土地買 賣頻繁,這就 使土地容易 集中在少數 地主手中,農 民脫離農業 生產成為自 有勞動力,因 而推動租佃 關系的發展、 商品經濟的104. 民族交融趨勢明顯 導入情境:明代陳邦瞻 《宋史紀事本末》中記 載“ 宇宙風氣,其變化 之大者有三。鴻荒一變 而為唐、虞,以至于周, 七國為極 。再變而為 漢,以至于唐,五季為 極。宋其三變,而吾未 睹其極也。變未極,則 治不得不相為因。今國 家之制、民間之俗、官 司之所行 、儒者之所 守,有一不與宋近者 乎?非慕宋而樂趨之, 其勢固然已!”他提出 了自己的歷史分期理 論,認為到明朝為止的 歷史可以分成三個階 段:遠古到戰國為第一 階段,秦漢到五代為第 二階段,北宋至明朝為 第三階段。這也就強調 了宋朝開創了一個新 的歷史階段。這一歷史 階段是怎樣延續和發 展的呢? 請你根據所 學知識解釋說明。 《宋史紀事本末》 繁榮。通過分 析宋朝雇工 對工作條件 不滿可以另 謀高就的史 實可以說明 社會成員關 系趨于平等, 國家對社會 的控制相對 松弛等社會 現象。因此可 以判定兩宋 時期有人是 可以擁有“整 箱地契 ”的, 宋朝佃農們 通常與地主 簽訂契約,租 種土地,但很 少受到契約 關系外的人 身束縛,所以 應該允許佃 農們更換職 業 、遷移別 處。 總結提升:宋 代社會變化 中體現的平 民化 、 自由 化、寬松化, 體現了對于 “ 人 ” 的關 注。總結 總結:官員、婚姻、奴 婢、農民的流動,分別 體現了宋代階層的縱 向和橫向流動,其中體 現的平民化、 自由化、 寬松化,讓我們感受到 宋代對于“人 ” 本身的發展,開始有了 思考,得出知識的流動、思想的流動、科技的流 動。 結合本單元內容思考,嘗試從外部壓力、內部環 境和國家政策等方面去解答。 知識的發散 與遷徙,思考 不同領域的 流動。 將宋代的流 動置于中國11超越以前的關注。 結語: 這節課我們學習宋朝, 了解宋朝,感受到了獨 特的宋朝魅力。穿越繁 華我們看到了技術精 湛瓷器享譽全球,鑒證 了世界上第一張紙幣 的誕生,體味了清明上 河圖中城市的喧囂,聽 到了“蘇湖熟天下足 ” 的稻麥濤濤。透過歷史 數據我們觀察到宋朝 社會階層的流動和國 家管理的相對松弛。難 怪史學家評價宋朝是 “ 中國歷史上最具魅 力的時代”。遼夏金元 延續著這樣的發展趨 勢并成為一種潮流,以 至于當今的中國仍然 能夠體味著當時的輝 煌。 歷史長河中, 認識到宋代 無愧為歷史 上文明昌盛 的輝煌階段。 宋朝是一個 獨具魅力的 朝代,開創了 新的發展趨 勢,小結中列 舉了舉世聞 名的宋朝文 明,增強了學 生們的民族 自尊心和自 豪感,涵養家 國情懷。通過 對歷史趨勢 的把握,認識 少數民族政 權對統一多 民族封建國 家發展的推 動作用。體現 了中華文明 源遠流長,多 元一體的特 點。12板 書教學反思一.本課在教材的處理上,對教材進行了整合。本課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商業和 城市的繁榮 ”“經濟重心南移 ”“社會的變化 ”四目。前三個子目講述經濟(第三目涉及文 化),后一 目講社會變化,內容較為龐雜。本課按照課本順序梳理,循序漸進,理清了農業、 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關系,也使得課堂重點突出。 二.本課在教學中努力探求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途徑。唯物史觀統領全課,農業、手工業 和商業的關系,經濟發展對文化的影響,經濟發展引起的社會的變化等,無一不在積極滲透 核心素養。把史料融入史學方法和歷史細節中,融合在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中,注重歷史學科 思想方法的滲透,并注意引進最新的史學成果來拓展學生的學科視野。學業評價在本課的學習效果評價的設計上引入形成性、表現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1)宋代商業繁榮的原因有哪些?有助于了解學情,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 及時把握學生通過學習產生的變化。(2)宋代的流動性還表現在哪些方面?學生可以從科技、 思想、知識等發面發散思維,加深對流動的理解。 表現性評價: 詳細地評價量規,引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激勵學生探究學習。13如“表達觀點 ”環節,A 等級的標準為:“積極主動發表個人見解;聲音洪亮、語言精練 實在、流暢;發言條理清晰,有理有據、全面、深刻,能夠引發同學的積極思考或共鳴;尊 重每個同學的發言,有不同看法需要表達時,態度誠懇、言辭溫和 ”。1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