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創設歷史情境是歷史教學的重要一環,而應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及信息化、數字化的教育資源則成為達成之要。其中,有效利用博物館資源進行歷史教學,既有利于點燃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之炬,亦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五大核心素養,而近年來與之相關的建設與數字化開發,為這一探索提供了便利條件。博物館本身便是“見證著歷史”的當下,其展列的豐富的實物史料,印證著信史的敘述、史學家的分析,有助于學生培養史料實證的意識;由勞動人民所創造的精美絕倫的歷史工藝品、高大堅固的歷史建筑,反映著當時的經濟狀況和社會生活,有助于學生應用唯物史觀的分析方法,形成對歷史時空、歷史背景的直觀認識,增強自己的時空觀念。此外,博物館內的導言、解讀,又引導著學生儲備歷史解釋的角度,并在對歷史加深認識、感受的同時,潛移默化培育家國情懷。近年來,應用博物館資源進行歷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形成熱點。一線教師們時常選用文物等來印證或說明某一結論,“文物為輔”,吸引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探究,但囿于有限的課程容量及教學內容的多元層次,課程的整體效果對教師的課堂控制力和歷史解說力提出較高要求;部分教師則依托學校地理優勢,為學生創設實地考察博物館的機會,但這種機會較為有限,學習效率相較于教師的課堂講授而言沒有太大優勢。因此,本課基于“歷史情境創設”的基本理念,探索將博物館展覽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作為實體課堂的輔助。依據課內骨干知識,爬梳河南博物館的館藏資源,并綜合利用館內的文物資源、文字資源與模型資源,帶領學生線上“逛展”,用展內資源輔助進行課內學習,實現課本與博物館的聯動,進而抓住重點,攻克難點,理解國家的產生歷程與歸納早期國家的特征。實質是借助教師的有力引導,幫助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橋梁,建構對歷史的系統認知。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系《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的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為中國史學習的開端之要。從內容上來看,按照馬克思社會形態論,主要涉及到封建社會之前的兩個社會形態“原始社會”與“奴隸社會”,因此也是“啟下”的一課。本課課標要求為“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 基于大單元、大概念教學的理念,為保彰后續課程的有效開展,本課需借助文化遺存和夏商周的制度與發展,從制度建設、民族交融和經濟發展等至少三個維度來解釋“中國”這一概念;若以“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完善和衰落作為串聯第一至第五單元的線索,本課尚需明晰“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的特點,并從大歷史觀的角度,說明兩種社會形態之間的關聯。此外,“早期國家”的說法體現出歷史辯證的思想,對這一概念展開探究與澄清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過程。 從初高中銜接角度來看,本課所談主題在初中階段已對包括“人的發展”“黃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和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的異同”及“夏商周的興亡與政權更替”進行了細致的描述,本課教材對此進行了脈絡上的梳理。因此本課教學應有的放矢、詳略得當,將目光更多地放在“中華文明的起源”相關概念的解讀和原因的解釋、“早期中國”的特征分析中;并增強對學生史料實證觀念的培養力度與家國情懷的培育引導。學生情況分析1.已知:“人的發展”及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的劃分依據;以半坡文化和長江文化的特征為例,明晰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起源的文化的異同;原始社會“傳說時代”實行“禪讓制”和夏商周的政權更替的史實,主要政治制度如“世襲制”“分封制”等,主要帝王如“禹、啟、夏桀、周文王、周武王、商紂王、周幽王”等,主要戰爭如“牧野之戰”等。2.未知: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私有制、階級產生的確切表現、時代;早期國家的特征;為什么對于某一歷史的記載會呈現出不同。從五大核心素養角度來看,史料實證和歷史分析、歷史解釋的能力存在不足;對于原始社會、早期國家的時空認識尚有進步空間。3.想知:中華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呈現出什么特征?什么是“早期國家”,有何特點?4.能知:①通過觀摩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及其分布圖,了解早期人類的分布特征,尤其是多分布于大河流域,得出這些文化遺存奠定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基礎;②了解啟繼禹位,王位繼承制度從禪讓制轉為世襲制,及其背后的原因;③樹立史料實證觀念,從甲骨文和青銅銘文,了解到商周時期“王權與神權相結合”及“系統的文字”等早期國家的特征;④深入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禮樂制”的內容及其關系,綜合商代“內外服制”的實行和國家機構的完善,得出早期國家在中央集權方面的特征。教學目標總體目標:說出中華文明起源的內在邏輯,結合史料歸納得出早期國家的特征。 能通過史料比較新石器時代較舊石器時代的變化,明晰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推動力,有邏輯地梳理早期國家誕生的原因。(素養目標: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分析)能通過文字、圖片等資料,認識原始社會的不同階段性特征,并結合圖片指出早期人類文明分布的特點,說出中國境內的文化遺存與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之間的關系。(素養目標: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能通過閱讀史料認識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經濟狀況和文化觀念,并對其展開評價;綜合夏商周制度文化的承繼關系和周代政治制度內在關系,歸納早期國家的特征。(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1.“華夏認同”的形成;(確立原因:涉及到對“中國”概念的解讀與認識)2.早期國家形成的原因與特征;(確立原因:涉及到“中華文明的起源”之邏輯和對此后其他社會形態的解讀)3.周制的內容與影響 ;(考試常考點,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與管理具有重要而深遠意義;其有益成分對今天的中國社會仍然有借鑒意義)教學難點1.早期國家形成的原因突破策略:通過多文化遺存的史料賞析,從生產力、社會組織和社會分化等不同角度比較新石器時代與舊石器時代相比有何進步,得出社會進步的動力,培養學生唯物史觀。2.早期國家的特征突破策略:通過介紹夏商周時期的制度、文化,展現具有代表的史料,形成記憶點,并給出角度,引導學生自主歸納早期國家的特征。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以講授法為主,貫徹歷史情境創設法,串以歷史問題探究法,輔以歷史課堂討論法。板書設計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原始社會——走向邦國生產力發展剩余產品(財產私有)貧富分化部落權貴 戰爭奪利(戰俘-奴隸)【產生階級】夏商時期——中原立國夏:禪讓制世襲制商:內外服制(內容、原因、效果)同:完善國家機構西周時期——宅茲中國分封制 (相輔相成) 宗法制 ~維護 維護~~禮樂制~總結:早期國家特征(一)政治(二)經濟(三)文化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從文化節目《國家寶藏》談起,引導學生關注歷史文物,提出本節課參觀“河南博物館”,并拋出本課核心問題:“國家是如何產生的?早期國家有什么特點?” 讓學生初步了解本課的學習要點前言:介紹河南在中國歷史上的發展概況 河南處于中原腹地,歷史上曾先后有二十余個王朝在此建都。舊石器時代晚期以來,這里出現了密集的古人類活動點;新石器時代,嵩山南北聚落演變發展為早期國家。從最早的二里頭夏都到金代末年定都商丘,三千余年里,河南曾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回憶初中相關知識 鋪設大的知識框架第1展廳 新石器時期——走向邦國 【問題一】配合下文課件與講解,結合課本第2-4頁,思考:新石器時代較舊石器時代產生了哪些變化?裴李崗文化——“定居聚落”展現系列史料,介紹這一時期的生產狀況和社會組織狀況(母系氏族社會);點明此時的精神信仰狀況——原始社會時期藝術與精神信仰相伴而生;具備了一定記事功能的契約符號的出現,昭示著人們抽象思維的發展。仰韶文化——“城邑始興” 展現系列史料,介紹該文化出現了中心聚落、城,居所狀況、經濟發展水平等,并對同期文化進行比較,得出這一時期生產力水平得到發展(社會變化的根本原因,也是最根本的變化)。龍山文化——“城邦林立”父系氏族社會;城邦林立同期文化比較(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生產力發展及龍山文化生產狀況,進而得出這一時期社會組織的變化:貧富分化、部落權貴階層的產生小結 原始社會的發展展示圖片,提問學生我國早期人類分布特點.從生產工具、社會組織等角度引導學生對比新石器時代與舊石器時代之間的異同。(表格梳理)進一步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總結課本,比較母系氏族社會與父系氏族社會。結合本圖,引導學生說出文化遺存與中華文明多元一體之間的關系。編寫順口溜,總結早期國家出現的內在邏輯。 對比得出這時工具的變化是劃分時代的標志。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明晰這一時期“私有制已經出現”結合脈絡,明晰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社會組織的種種變化。據圖得出答案。分布廣泛;以中原地區為核心;集中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區域表格梳理異同結合所學、總結課本,比較母系氏族社會與父系氏族社會。結合圖片與課本,進行總結。說出文化遺存的分布特點,進而得出其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奠定基礎。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歸納概括能力為后續中華文明特點的總結奠定基礎增強梳理歸納能力。增強聯想能力,培養歸納推理能力。掌握必備基礎知識,明晰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第2展廳 夏商時期——中原立國 二里頭文化——定鼎中原(夏)禹貢九州(地圖、銘文)表現青銅器銘文具有的記史作用,以及引出夏朝歷史王位繼承制度轉變,反映宗族關系成為基本的政治關系。2、介紹傳說時代 華夏族的形成,展示二里頭文化主要遺址分布圖,介紹夏朝的國家機構的完善。引導學生得出國家的實質。(民族認同、等級制度、階級統治)(二)殷墟——王都翼翼(商)1.甲骨文商朝 信史;占卜(神秘色彩)2.結合具體的青銅器,對商代青銅文化簡要介紹。【探思】商朝是如何實現對資源的有效控制的?3.內外服制內容、影響(中間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得出答案)。其中,婦好的故事由青銅器引出,然后展開商王后征戰中央控制力有限 結合課本第4-5頁,思考回答:禹是以怎樣的方式繼位的?啟呢?——得出王位由禪讓制到世襲制的轉變。回答:兩種制度的選拔標準有何不同?這意味著什么?看圖,從二里頭文化遺址與夏朝對國家機器的完善,結合早期國家產生的原因(離不開階級的產生),得出階級統治是國家的本質。結合具體的青銅器,了解商代青銅文化【思考】商朝是如何實現對資源的有效控制的?在老師提示和教材學習、討論思考下得出答案(軍事、完善國家機器、內外服制) 自主學習,歸納,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勤于動腦思考,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增強時空觀念夏朝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也為講解商代內外服制度埋下伏筆。商朝制度,為講解周代制度埋下伏筆。第3展廳 西周時期——宅茲中國 何尊銘文,最早的“中國”記載,拋出問題——“那么,這一時期的‘中國’觀是怎樣形成的呢?”從商制引入周制1.以本句導入,講解“封建”的含義,分析其中所體現出的血緣紐帶、分封目的(效果)。配合下圖講解宗法制。(相對的)提問學生以什么標準選取大小宗?(點明實行“嫡長子繼承制”)提問學生其作用。井田制史料研讀《孟子》“同養公田”體現井田制度集體耕作的特點(結合農具的狀況)禮樂制對比兩位貴族墓葬的樂器,明晰,禮樂制度實質是“等級制度” 由史料導入,從發展的角度,思考“中國觀”的概念,并以發展的眼光,關注周代制度。進一步明晰制度的變化區分“封建”含義(封邦建國和封建社會)結合所學,回答問題與同學一起思考井田制度的“經濟基礎”,關注農業的發展;嘗試對井田制進行評價對比兩位貴族墓葬的樂器,明晰,禮樂制度實質是“等級制度” 增強辨析能力,關注概念的不同推進主動學習增強歷史解釋的能力增強辨析能力,認識制度本質。小結 1.【討論】宗法制、分封制與禮樂制的關系酷似傘狀,是周王室的“保護傘”2.引導學生回顧周制的經濟基礎農業、商業、手工業【提問】誰創造了物質財富和青銅文化(勞動人民)【追問】那么“保護傘”能保周王室永昌嗎?(不能)為什么?制度的弊端民為本【拓展】提供反映周代民本思想的史料,供學生研讀(反映什么思想?歷史意義?)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尚書·酒誥》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尚書·梓材》 【討論】宗法制、分封制互為表里;禮樂制度是維護他們的工具。根本目的都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回憶所學并回答問題思考并回答問題(齊答)分析并回答問題研讀史料,在教師引導下分析并回答問題 增強歷史分析能力鞏固基礎知識意識到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培養唯物史觀。培養史料實證觀念、歷史分析和解釋的能力總結:早期國家的特征 小游戲:按圖索驥說明:根據線索回憶所學,描繪你眼中的“早期中國”政治神權與王權相結合血緣與政治相結合(“家國同構”)中央權力逐漸加強,但尚未實現集權經濟土地國有,集體勞作農業經濟青銅鑄造業發展文化鬼神迷信色彩濃厚出現系統成熟的文字開始形成統一的心理文化認同西周已出現早期民本思想線索:甲骨文、青銅器(何尊)及其上銘文(宅茲中國)、夏商周重要制度、“耕”甲骨文。(暗示井田制、土地國有等)部分線索及推論:甲骨文+銘文=系統成熟的文字青銅器=經濟方面的青銅鑄造(象征王權)甲骨占卜、青銅紋飾神秘色彩==神權與王權湘結合 通過游戲回憶所學,以小組合作方式解密。 增強團隊合作能力,鞏固基礎知識;增強史料實證觀念和歷史分析能力下節預告:第4展廳 東周時期——逐鹿中原 宗法分封制弊端漸漸顯露,諸侯各自為政,逐鹿中原。禮崩樂壞之下,華夏觀念竟再得發展。天子之位 何去何從?諸侯變法 意欲何為?更多精彩內容,且看第二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了解下節課重點,明晰這節課與下節課的關系,便于構筑大歷史觀。題目練習 1.(2015·浙江文綜·14)下列選項不能體現宗法制及其影響的是( D )A.“封建親戚,以蕃屏周”B.“譜牒不立,則傳久而失宗”C.“父死子繼,兄終弟及”D.“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2.(2015·上海單科·32)“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相和矣。”據此,樂的主要社會功能是( A )A.規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B.塑造人群的集體認同C.促使君子庶人日趨平等 D.明確社會的等級關系3.今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陜西長安張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處出土了一批具有長江中下游風格的西周青銅器。這說明西周時期( D )A.中原文化向周邊傳播 B.各諸侯國維護周禮C.宗法制度分崩離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回顧基礎知識,掌握重點核心。應用解題技巧(分析史料、辨析選項)增強時空觀念。明白分封與中華文明之間的內在關聯。 增強解題能力,提煉材料主旨。作業布置 【課本學思之窗】關于啟的繼位,史書有不同的說法。《史記·夏本紀》:“益(禹晚年培養的接班人)讓帝禹之子啟。” 《戰國策·燕策一》:“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思考】關于啟的繼位,為什么會產生不同的說法? 【思考方向】由于啟的父親禹功績大,群眾基礎扎實,家族勢力強大,在當時情況下,大臣和百姓都支持啟做領袖。這就表明當時禪讓習俗受到沖擊,王權觀念已經產生。 鞏固所學之余,進一步培養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能力。教學反思鑒于本課開篇之要的重要地位,本課在設計之初即以“興趣導引”和“概念闡發”為功能內核,希冀有助于激發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為學生在此后的歷史學習中打下堅實的“興趣之基”。同時,本課設計注重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對史料實證和唯物史觀的培養尤為關照;注重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學、探究、思考和歸納分析能力的提升。較為遺憾的是,本課尚未進行真實的課堂演示。課件設計雖然看似數量不多,但更多的是基于課本,對課本的史料補充,部分史料與內容介紹,沒有在課件上呈現。雖然如此,本課在實施時仍要注意把握時間,不要在細節上講解過細;應注意把握脈絡,抓住重點,解釋重要概念,并充分結合史料,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研讀,對照課本進行史料互證。本課主要的素材來源,一是河南博物館館藏,二是教材;在設計之初,即希望創設一個良好的歷史學習情境,基于素養導向,以生為本,幫助學生沉浸式地學習之余,亦能提高自身的史學素養,培養其史料實證觀念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對于我個人而言,本次課件的制作與設計也是一次自我能力的提高與在教學方面的有益探索,希望未來可以將博物館資源進一步融入歷史教學的各環節,靈活多樣地選取多種素材,為學生帶來更為良好的學習體驗,也更便于教師的實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