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教學設計【關鍵詞】秦 大一統 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 中央集權 史料《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是《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的第三課,結合課標和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尊重學生的已有觀點和歷史經驗積累,又要打破學生在影視等藝術色彩更突出的作品中獲取到對歷史人物的固有印象。通過教材為主,史料為輔加以歷史認知方法的教學,能夠使學生將藝術作品與史實區別并明晰史實的重要概念。一、 教材分析及思考秦統一作為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是古代歷史中的重要事件。分析教材結構可以發現,這一課是“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這一單元中的關鍵內容,開啟歷史上第一次大一統,建立了第一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教材這一課分為秦統一,秦的暴政和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三個子目,以時間順序編排串聯秦興到衰亡,環環相扣且具有較強的歷史邏輯。代表著秦朝不同轉折的關鍵點,但下屬的內容詳略有別,重要性和難易程度也有明顯區別。戰國中后期,統一成為共識,秦通過變法實現國富兵強,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條件,軍事上運用正確的戰略,加之以法家學說為主導,實施廣納人才等具體措施最終從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這里同樣不能忽視關鍵歷史人物即秦始皇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滅六國實現大一統與統治者的個人作用是密不可分的。統一后,秦就將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問題,如何維持統一?教材中用概括式語言凝練在一個段落中,而落實在授課過程中,需增添更多的對應史料來依托歷史事件,推進學生對當時的統一舉措內容及影響形成正確客觀的認識,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史料來進行科學實證的意識。以分層面細化的舉措切入,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車軌等。在此處細節上要注重對“統一多民族國家”和“民族交融”體現和探究。以小見大深入的思考統一及鞏固統一的意義,聯系后世,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提升對歷史的認同感。針對教材中篇幅較少的第二子目“秦朝的暴政”,由鞏固舉措引申過度賦稅,嚴苛律法等會引來百姓的嚴重不滿,而對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民心是重要統治基礎。秦流失了百姓信任甚至給予百姓新的絕望和更深的痛苦。加之焚書坑儒摧殘了多樣文化,嚴重的社會矛盾和階級內部矛盾讓秦在搖搖欲墜下加速走向了滅亡。這里更多地體現學生為主的思考探究,深化歷史事件的影響和因果聯系,以此提升對歷史事件的認識,促進學生形成歷史邏輯思維。秦末大澤鄉起義爆發繼而起義迅速在各地蔓延,反秦成為共識。而后秦朝滅亡,楚漢爭霸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都是在較短的時間內所完成的轉變。因而此處內容要做好時間線脈絡梳理和銜接,以歷史地圖來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明晰重要歷史事件的大致經過。從知識層面來看,本節課是針對高一學生的新課講授,但經過初中歷史學習,學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因而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盡可能地不重復基礎知識。其次本節課為作為《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的第三課,此時學生的史料閱讀,識圖等認識歷史的方法和史料實證等素養還有待通過課堂引導等方式進行培養。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就要注重引導學生探究和思考,循序漸進地培養起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此外還應考慮在課堂中如何增添適度的趣味性內容或問題,搭建起師生之間有益的溝通橋梁,來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更好地認識歷史教學中需要他們更深層理解的“新”部分。結合課標中對本節課的要求“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秦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和對教材的分析,本節課的重點是秦統一的條件,意義及鞏固統一的措施,知識覆蓋面廣且與初中知識有較多共同之處。因而在教學過程中要體現一定的難度提升,依托豐富的史料。提高學生對史料關鍵信息選擇和辨析能力,進一步形成理解和利用史料的意識。注意引導學生將秦統一同民族交融和文化認同聯系起來,把握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的非凡意義,進一步樹立起民族觀念和家國信仰。本節課難點落在秦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意義和秦朝速亡的原因,通過了解時代背景和社會客觀基礎,探究集權制度和速亡的必然性,引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加強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認識。認識到戰爭中,暴政下百姓承受的巨大苦難,思考歷史的經驗教訓,珍惜和平的不易。綜上,本節課將以課程標準和教材為主,增添詳實的史料,引導學生探究思考秦統一到滅亡的歷史脈絡形成,深化中央集權制度等重要歷史史實的理解,促進學生形成更加客觀的歷史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二、教學設計(一)導入新課:同學們都知道秦滅六國,實現統一(示意兩幅地圖的版圖變化)。在數百年分裂戰亂的戰國中,秦是怎樣在七雄中脫穎而出實現統一的呢?接下來讓我們帶著疑問走進第三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的探究學習。設計意圖:以教材原有的圖片史料對比和學生熟悉的詩人詩句引入,能夠引起學生對歷史趨勢變化的思考,探索歷史發展具有的可循規律。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設問意在引出第一個子目下秦統一的條件,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有意識地進行思考,在歷史學習中逐步學會解決問題。(二)新課講授:走向統一——秦統一的條件老師引導分析兩則材料,在解釋史料時強調史料分析方法:史料的內容,來源和作者都是關鍵。材料一體現戰國時期孟子對古今設立關卡的不同見解,古時為了抵御強暴而現在是施行強暴,盤剝百姓。材料二點出戰國時期常用水攻作為戰爭手段,以水代兵,下游國家必遭水患。引導學生得出共同的結論:不斷的爭霸戰爭反將各國百姓拋入了空前深重的苦難中。重重壓力之下的人民,心中祈愿著和平安定的到來。由此引出秦統一的第一個條件:長期戰亂,百姓渴望安定統一。設計意圖:通過史料分析,提高學生利用和理解史料的能力。了解戰爭對于人民的負面影響,深刻認識到和平安定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設問:分析:秦地理位置優越,物產豐富,物質基礎雄厚。吏治清明,廣納賢才以法家學說為主導,吸收整合了利于其政治發展的諸子學說,輕血緣,重才能,促進了政權的高效運轉。設計意圖:摘選不同層面的史料,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分析材料,從多方面角度,客觀地看待歷史事件的出現和形成條件。有利于提升學生史料分析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核心素養。分析:賢能的臣子在政治運轉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國家發展提供著更多可能和活力。商鞅作為秦國變法的主力促使秦國實現富國強兵。設計意圖:設問意在體現重要歷史人物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也為秦統一條件中商鞅變法做鋪墊。引導學生形成全面,客觀,辯證地認識歷史的方法,逐步地培養唯物史觀。老師引導回顧上節課的商鞅變法內容,一系列變法措施使秦國富兵強。引領學生深入思考,得出結論:成功的改革為秦統一奠定了基礎。分析: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遠交近攻,先易后難,逐個擊破設計意圖:通過地圖和時間建立歷史時空,定位歷史事件。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老師帶領學生從不同層面依次進行史料中獲取信息的歸納總結,回憶關鍵信息點,形成有條理的知識框架,理清歷史事件的出現原因,引出秦統一在多條件下走向統一。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形成漸進式,有深度的探究思考,使學生更全面地理解歷史事件演進,明白多因素影響著歷史的發展,事物發展所具有的客觀性,建構唯物史觀。實現統一——統一意義及鞏固措施老師引導學生思考建立統一國家對地區,對人民產生的影響,多角度來理解秦統一的意義。這里要點明“大一統”和“民族交融”的重要概念,推進學生的歷史理解。“國家”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夏商周,而秦統一則實現了大一統國家的建立,要區別“大一統”和“大統一”的歷史概念,強調秦統一在歷史上的偉大意義。這一時期的人員流動和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流交往,促進民族交融。設計意圖:突出重要歷史名詞和概念,提升學生歷史認知水平,對歷史事件形成更深度的探究。對古代國家建立和民族交融的理解,有利于培養起學生的家國情懷。設問:老師設置問題和情境來引導學生理解對于鞏固統一的原因和意義,反映出歷史事件出現的因果聯系。引入秦鞏固統一的具體措施。設計意圖:以設問情境將學生帶入當時的社會背景,創設歷史情境幫助學生發散思維,進行邏輯思考,形成對歷史事件綜合考量。分析:三個特點:皇權至上,皇位世襲,個人獨尊。皇帝制度的本質:皇帝是國家權力中心和主宰深化皇帝制度的特點和內核,理解古代封建國家對皇權強調。分析:皇帝制度建立之下,秦始皇還規定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制度,簡單介紹三公九卿,點出當時處理與少數民族關系的“典客”。三公九卿制的建立目的是更好體現皇帝權威和為政治服務。老師引導學生初步建構秦鞏固統一政治措施的結構,觀察秦朝形勢圖中的地名特點,引出地方上的政治措施:郡縣制。分析:建立郡縣制:廢除世襲特權(打破世卿世祿的家族權力),利于形成中央對地方垂直管理形式,加強直接有效的管理。②正式廢除分封制,基本解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威脅,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一。③開啟中國官僚政治,沿用時間較長,對后世產生較大影響。設計意圖:使用史料和思維導圖來形成歷史知識體系來強化學生對于歷史概念的理解,培養學生歷史探究和歷史思維能力。經濟文化:老師以圖片形式展示戰國時期文字,貨幣差異,引導學生理解統一文字和貨幣的意義,一系列措施扭轉了混亂幣制,推進商品經濟恢復發展,促進不同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文化發展。老師介紹統一計量單位規范保障了統一貨幣的實行,有效地避免了經濟混亂,促進商品經濟發展,確保國家財政收入。此外統一車軌發展了陸路交通,對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具有重大的意義。以教材里耶秦簡圖片展開擴充,了解遠早于西方的九九乘法表和編制戶籍的出現。設計意圖:圖文并茂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探究圖片背后的歷史事件和意義,了解歷史對當代的影響,使學生對歷史產生共鳴,樹立文化自信,培養家國情懷。老師帶領學生從史料中學習秦鞏固統一在軍事上的措施,收復南方少數民族,拆原六國軍事險阻,銷兵器,徙豪強,修長城,修靈渠等大型基礎設施。在軍事層面的措施使秦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原六國地區分裂因素,利于鞏固統一。人口流動突破地域阻礙,促進民族交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虎符體現皇帝掌握軍權,有效地維護統一成果。(觀看四分鐘片段視頻《國家寶藏》中的秦律部分)老師列舉秦的刑罰種類引出秦律的特點:細密嚴苛,輕罪重罰,實行嚴刑峻法。由學生扮演淳于越和李斯兩個角色,簡單還原公元前213年這場爭論,秦朝以法家思想為主導,秦始皇最終聽從了李斯的意見,為了維護當時的統一實行焚書坑儒,摧殘歷史、文化,鉗制了思想。設計意圖:豐富課堂的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營造歷史情境進行學習,多視角探究歷史,提升學生的史學素養。設問秦鞏固統一后就能金湯永固,成就萬世帝業嗎?引出下一子目秦的統一破碎,加速走向滅亡。統一破碎——秦的暴政和滅亡老師以神話色彩的民間故事孟姜女為引,點出故事背后的基本史實:秦始皇下令修長城。此處設問:修筑長城對秦朝來說有什么樣的意義?對于下層百姓呢?分析:秦:重要軍事防御,維護統一,維護地區安定。百姓:經歷長期戰亂,苛稅繁重。大量民力投入,百姓不堪重負。分析:社會階級矛盾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設問:《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和“陳勝號為張楚”,為什么要號“張楚”呢?補充秦滅亡的原因:六國殘余力量仍在,且楚國殘余力量強大設計意圖:設問意在深挖歷史事件的價值,使同學們學會思考,懂得聯系前因后果,用更高更廣的視野看待歷史事件,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時間軸:公元前207年劉邦軍隊攻占咸陽,秦朝滅亡。公元前206年-前202年楚漢戰爭 公元前202年漢朝建立設計意圖:以時間軸展現歷史事件順序,塑造歷史時空,培養學生時空觀念。設問:請同學們小組討論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你們如何評價秦始皇?通過學生不同角度的評價和理解,老師帶領同學們閱讀文獻資料中對秦始皇的評價,有褒有貶。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置于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全面客觀地評價和看待包含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升華本節課的知識收獲,盡管曇花一現,秦依舊在古代歷史中有重要地位,奠定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基礎,對后世的大一統國家長期發展有著突出貢獻。(三)課后作業及小結小結:課后作業:整理對比分封制和郡縣制的相同及不同(形式不限,文字圖表等)以你的見解評價秦始皇(字數不限,表達清楚觀點和原因即可)(四)板書設計三、教學反思本節課以秦走向統一到統一破碎的過程為線索,串聯起跌宕起伏又短暫的秦朝興衰。通過教材和課標對不同子目難易度進行了較好的把握和內容分配。在多處插入導圖來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強化記憶。在學生對初中大部分知識掌握的基礎上,本節課在強化基礎之上進行了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的探究和升華。以適宜的史料閱讀和思考探究來豐富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同時如何打磨出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的語言,如何添加適當的趣味在歷史課堂以提高學生的歷史興趣仍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將史料更加靈活地運用在課堂中,怎樣設置起豐富的課堂活動來體現學生為主體還需要進一步在教學實踐中思考提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