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單元 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第21課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課標要求】認識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認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教材分析】本課教材內容分析:本課的時間跨度從1919年巴黎和會的影響到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內容包括巴黎和會、五四運動(狹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國共合作以及國民革命,共分為“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三個子目,就內容而言,時間跨度尚可,內容體量偏大,故必須進行重難點和詳略問題的取舍。由于是復習課,突出重點考區的復習和習題的訓練。【學情分析】本課的學習對象是高中生,該階段學生處于青春期初期階段,其心理處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狀態,具有明顯的獨特性和過渡性。學習目的性強,思維的獨立性強、自覺性高。由于高考的壓力,該階段課業負擔重,在授課過程中既要抓住高考考綱中的重難點針對性講解,也要保持課程的趣味性,防止內容過于枯燥乏味使學生產生厭惡情緒,同時要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學目標】運用視頻和文字材料,了解五四運動的背景;在概述五四運動內容的過程中,能夠結合預習成果,運用表格理清事件脈絡;能夠運用有關史料,從歷史縱向變遷的角度認識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并感悟歷史認識具有時代性和發展性,從而體會當今的五四精神,形成自己的歷史解釋,滲透家國情懷;結合史料理解中國共產黨誕生的背景。一方面辨析史料,能夠比較、分析不同來源、不同觀點的史料。進而在辨別作者意圖基礎上利用史料。在方法上初步形成孤證不舉、多則材料互相印證的史料實證意識。另一方面在內容上,認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漸進性發展過程;運用圖像材料,認識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意義。【教學重難點】重點: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難點:對五四精神和黨誕生意義的理解。突破:五四精神和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意義,屬于抽象概念,對于以直觀思維為主的學生而言,較難理解。教師以五四愛國運動過程中愛國人士的言行表現和課文圖表等史料著手,通過概括圖表史料的共同點,形成抽象概念一五四精神”; 關于“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偉大歷史意義",教師引導學生探討“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新在什么地方 ”得出“開天辟地”和“煥然一新”的歷史結論。【教學手段】PPT展示、板書、多媒體互動式教學【教學方法】依據新課程標準“以學生為中心”的要求,在教學中著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通過創新情境、設疑誘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資料搜集、分組討論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從而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培養團體協作精神。【教學準備】采用制作PowerPoint課件的方式輔助教學【教學資源】普通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上》、周策縱《五四運動史》、【日】石川禎浩著袁廣泉翻譯《中國共產黨成立史》、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等【教學過程】環節1:(導入新課)觀看視頻建黨百年主題MV《少年》片段,導入新課,設問:從視頻中我們可以獲得哪些有效歷史信息?【設計意圖】觀看視頻,創設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導入新課。環節2:觀看視頻《我的1919》 引導學生歸納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直接導致五四運動的爆發及小結五四運動爆發的背景;展示五四運動過程表格,學生閱讀教材后填充;展示相關材料,學生認識五四運動的徹底性,初步體會五四的精神內涵;結合課本的知識歸納五四運動的意義,尤其是對中共黨的建立的影響。【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解讀史料教材閱讀,了解五四運動的基本情況,認識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更加廣泛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基礎。環節3:展示時間軸和重大歷史事件,小組合作探究當時中國具備建立中共的哪些條件?展示圖片了解中共一大召開的基本情況,設問:什么是“紅船精神”(共產黨代表具有怎樣的精神品質)?怎樣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共成立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新”在哪里?【設計意圖】通過史料研讀,學生提高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能力,知道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各種推動因素,明白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根據中國實情不斷進步的黨。環節4:展示史料,小結:俄國十月革命的“種子”,借“五四運動”的東風在中國生根發芽,從此中國夢起航,早期的共產黨人在錯綜復雜的情況下開始了依靠工農、獨立領導中國革命的艱難探索。【設計意圖】通過史料研讀,學生提高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能力,同時讓學生深刻地體會青年的責任擔當和歷史使命感。環節5:練習:課堂針對性練習及課后探究性練習探究:運用知網、圖書館等途徑查找資料,了解“紅船精神”的內涵,撰寫讀書報告,談談“紅船精神”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體現及其對今日中國的意義。【設計意圖】通過練習使學生掌握合格性考試的知識點和考題類型,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通過課后探究,深化對本課知識點的理解同時銜接下階段的知識內容。【板書設計】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