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本課是部編版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主要介紹了中華文明的起源特點與早期國家的特征兩方面。本課共有三個子目,分別是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從部落到國家、商和西周。本課的重點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問題,中華文明的起源特點是“分布廣泛、多元一體”,中原為核心,石器時代和夏商周皆是圍繞文明起源問題的,其本質是生產力的進步,由物質財富造就精神財富因此,教學內容的重點也將圍繞生產力的發展來解讀文明的起源。學生情況分析本課作為高中歷史學習的第一課內容,將會影響學生對歷史學習的長期興趣和效果,又因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相應的知識有一定基礎,因此如何銜接與創新是極其主要的。因此對于剛上高中的學生來說,本課不僅承擔著對歷史學習認識的奠基之重還會影響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課程要兼具趣味并回歸基礎,為學生之后的歷史學習奠定清晰簡明的歷史源頭。教學目標課標要求: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以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唯物史觀:關注經濟,即生產力的變化,導致了生產關系流域的連鎖反應。通過對新舊石器時代生產力的提高、私有制產生、階級出現的邏輯分析、認識國家產生的條件,理解國家的產生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階段的重要標志。時空觀念:利用時間軸和歷史地圖等材料,讓學生能夠在特定的時空框架、歷史情境終,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讓學生身臨其境,走進歷史,認識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再到青銅時代的歷史發展過程。讓學生對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的演變形成清晰的認識。史料實證:通過解讀史料、展示圖片及其他文獻記載,分析早期國家的特征,認識早期家國禮法合一、家國同構的特點。歷史解釋:研究發現表明中華文明從起源上具有多源性,從蘇秉琦的“滿天星斗”說的材料中,讓學生認識其文明發展的多元,后來逐漸融合到以中原王朝為代表的文明之中,呈現多元一體的特征。家國情懷:使學生認識到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多民族共存、共同發展的國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互相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共同推進著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讓愛國主義精神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一體和早期國家的特征教學難點理解中華文明起源是如何從多元到一體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文明何解?——滿天星斗 元謀人 舊石器時代特征:打制石器、采集漁獵、群居、會取火 仰韶文化石器時代 北京人 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時代特征: 磨制石器、原始農業、飼養家畜、使用陶器 河姆渡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青銅時代 良渚文化夏朝:禹建立奴隸制國家 禪讓制 世襲制商朝:分封制與朝貢 內外服制 甲骨文周朝:分封制 宗法制 禮制——立法合一 家國同構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以弗洛伊德的一段話開始本課教學弗洛伊德:“我們相信人類在生存競爭的壓力之下,曾經竭力放棄原始沖動的滿足,將文化創造起來,而文化之所以不斷的改造,也由于歷代加入社會生活的各個人,繼續地為公共利益而犧牲其本能的享樂。”弗洛伊德這句話有何含義?(文化是集體認同的符號)同學們,今天我們將學習第一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帶著疑問,我們先來看看“文明”是什么意思。 思考問題并回答 吸引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一、文明何解——漫天星斗 我們來看一下兩位歷史學者是如何解釋的葛劍雄教授:文明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沒有早期的物質財富,就無法產生后來的精神財富。所以,我們考察中華文明的起源,首先要看看中華文明的物質基礎在哪里。”晁福林教授:“結合中國考古學的實踐,學者們一般認為,作為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的城市的出現,金屬工具的使用和文字的出現等,應當作為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而在社會組織方面的文明時代的標志,則是氏族制度解體,在階級斗爭的基礎上出現了國家。在大量考古成果的基礎上提出多元一體的中國文明起源模式。”兩位學者認為“文明”是什么意思?文明的標志又是什么?(葛劍雄教授認為文明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也就是說文明要探究文明源起就要去尋找物質載體。晁福林教授說文明的標志應當是城市的出現、金屬工具的使用、文字的出現和國家的出現)3、蘇秉琦(蘇秉琦先生是(1909-1997),是中國考古學界的泰斗專家,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他提出中華文明起源的“漫天星斗”說,認為新石器時代的中國,直至夏商時期,都同時存在著發展水平相近的眾多文明,散布在中國的四面八方,猶如天上群星之星羅棋布。他認為我國數以千計的新石器遺址可以分為六大板塊,六個地區都曾起到民族文化大熔爐的作用。 分別是以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地區、山東及鄰居省一部分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以鄱陽湖-三角洲為中軸的南方地區、湖北和鄰近地區、陜豫晉鄰境地區。這六個地方是中華文明重要的起源地。在新石器時代重要文化遺存那兒,我們還會詳細的講述。 4、我們現在來認識一下重要的時間線,看老師PPT上所劃分的時間線。我們將按照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時間主線來開始今天的學習。 解讀兩則材料,認識文明的含義。2、認識蘇秉琦學生提出的“漫天星斗”說通過教師展示時間軸認識本課主線內容的主要時序。 解讀材料學會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 培養學生時空觀,進入歷史情境。二、舊石器時代 1、我們先看一下這副地圖,書上第二頁的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人類遺址發布有何特點?(空間上,北到遼河流域、南至珠江三家洲、東到大海、西到青海的廣大區域。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址有數百處之多,星羅棋布。)2、結合所學知識我們來歸納一下舊石器時代的特點:舊石器時代:由于制作石器的技術比較成熟,他們既能制作各類工具、又能控制使用火。而獵取鹿、野馬等大型動物,采集植物的果實和塊莖等謀生行為,在北京人遺址中最為突出。 回憶初中所學的相關知識,帶問題閱讀教材和PPT圖文材料,歸納出答案。解讀圖片內容,提取關鍵信息。帶問題閱讀教材,歸納出答案。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認識舊石器時代的進步特征培養歸納概括能力三、新石器時代 距今約1萬年前,中國進入新石器時代,我們來認識一下新石器時代主要的文化遺存,同學們看一下書上那個的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我們一起來走進新石器時代,看看各文化遺存的生活特點。距今約7000—5000年,主要的文化遺存分別是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距今約5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是龍山文化、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我們主要來看一下新石器時代各文化遺存所出土的的主要東西。分別是仰韶的石器,馬家窯出土磨制石器,旁邊的陶盆是半坡遺址的人面魚紋盆。大汶口文化分別是白陶鬶,出土于山東省泗水縣尹家城遺址。鬶是史前東夷人創造的一種造型別致的器物,既實用又美觀。另一個是蚌刀,一種骨器。河姆渡文化,黑陶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BB%91%E9%99%B6 / 328868"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6%B2%B3%E5%A7%86%E6%B8%A1%E6%96%87%E5%8C%96 / _blank )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遺址中發現大量"干欄式房屋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9%B2%E6%A0%8F%E5%BC%8F%E6%88%BF%E5%B1%8B"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6%B2%B3%E5%A7%86%E6%B8%A1%E6%96%87%E5%8C%96 / _blank )"的遺跡。在眾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龍山文化分別是玉鉞和陶器。紅山文化紅山文化,發源于東北地區西南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遺跡之一,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于母系氏族社會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AF%8D%E7%B3%BB%E6%B0%8F%E6%97%8F%E7%A4%BE%E4%BC%9A"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BA%A2%E5%B1%B1%E6%96%87%E5%8C%96 / _blank )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A4%BE%E4%BC%9A%E7%BB%93%E6%9E%84"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BA%A2%E5%B1%B1%E6%96%87%E5%8C%96 / _blank )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8%B6%E7%B3%BB%E6%B0%8F%E6%97%8F"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BA%A2%E5%B1%B1%E6%96%87%E5%8C%96 / _blank )過渡。器物分別是龍山文化的玉龍。良渚文化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鐲、柱形玉器和玉鉞等諸多器型。分別石犁、石鉞和張陵山獸面紋鐲式琮。4、結合所學知識和圖片材料等分析歸納新石器時代的特征。新石器時代的生產以磨制石器,制陶和紡織為主要特征,原始農業已取得長足發展。黃河流域主要種植耐旱作物黍和粟,長江流域則以稻作農業為主,生產工具和耕種方式不斷進步。制陶工業發達,由手制過度到了輪制。山東龍山文化所處的黑陶,出現了很多精美的玉器。 知道,了解感悟,思考了解相關新石器時代代表性生產工具及相關出土器物閱讀思考理解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認識新石器時代的特征。四、新石器時代 1、只要你手里拿著的還是石頭的工具,翻地翻不了,砍樹砍不動,守著老臭的房屋。遠不如換個地方燒荒,搭建新房子舒服。所以沒有青銅的工具,人類是連定居的愿望都不會產生的。有了青銅的鏟子,鋤頭,祖先才可以翻地,砍樹,搭建房屋。是生存能力決定著我們的生活方式。青銅不僅僅是王室器具,還是人類制造的第一代金屬工具。全球范圍的銅器考古發掘確定,年代最早的青銅器大約是8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的兩河流域。這兒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我們還不能證明人類的青銅文明是如何傳遞交流的。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古代人類文明存在大范圍的交流。看一下PPT上主要的青銅器具,有兵器、農具和錢幣。錢幣:在中國早期的貨幣是非常多元的,只要是便于攜帶,便于出手的商品都可以當作貨幣。在商朝的后期標準的青銅農具、刀具同樣因為價值穩定、便于交易都成了各類貿易的計價媒介和交易媒介。如果沒有青銅的工具,人類是連定居的愿望都不會產生的。有了青銅的鏟子,鋤頭,祖先才可以翻地,砍樹,搭建房屋。是生存能力決定著我們的生活方式。青銅不僅僅是王室器具,還是人類制造的第一代金屬工具。祖先有了永久的居所而不是永遠在遷徙之后,土地和村落才成為不同部落拼死保護和爭奪的對象,城墻才值得用巨大的投入修筑成高大堅固的防御設施。所以漢字中的國字 ,意味著祖先開墾的耕地修建的房舍,具有了用城墻去包圍的財產價值,意味著中原社會進入了永久定居的城邦時代。它的前提就是青銅工具普及。不用在不斷的遷徙,獲得食物和良好的環境。并提高耕作技術,獲得更大的產出。那么固定居所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固定居所帶來的是財富的聚集與增量,進而為此我們會保護財產,為此修固城墻。)殷商王室掌握著最先進的青銅冶金和制造技術,擁有最發達的陶制品生產能力,在土壤最優質,地勢最安全的區域,擁有最大體量的農耕規模和收益,并且以超大規模部落最終實現了都城的永久化。王字,其實是古代斧鉞的構成簡化而成。斧鉞代表暴力象征權力。其實就是王者借助暴力占有利益行為的規則化,透明化和利益分配公平化的。那么私有制與國家產生有何關系?(生產力發展——剩余產品——私有財產——貧富分化——階級分化——國家產生)分封與朝貢的結合有何意義?(單純的分封可能只是統治駕馭的權術,分封加上了朝貢,就好像下屬公司要上繳利潤的經濟關系的創新了,正是朝貢賦稅制度的發明和完善為后世的私家王朝提供了占有天下最大份財富的方式。讓王位具有了引無數英雄竟折腰的致命誘惑力)10、結合材料與圖上信息,分析周的分封有何特點,對周的治理產生了什么影響?(特點:分布區域主要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分封對象比較多元,同姓親族是主體。意義:為周初的社會穩定和和諧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整合商周文化的過程中,周人可刻意強調自己夏后裔的身份,用有夏的概念統合商周文化的差異,遂使周文化撈上來深深的夏的的印記。也使得周人商人以及周邊各個民族的民族認同在“諸夏”那里找到了一個共同的稱謂。11、結合以上材料,分析周的分封制、宗法制與禮樂制度是如何相互構造周的一統格局?(周代的分封始于武王克商,直至康王時還在繼續分封。王權至上、強本弱末是根本原則。分封時會授予禮器作為憑證。與分封制相適應,周王朝還宗法制等一系列禮樂制度,在全國范圍內自上而下地建立起等級隸屬。井然有序的統治網絡,法理制度和實踐兩個方面保證周天子與各地諸侯之間君臣關系的存在及穩定。大范圍的分封不僅別保證了周天子在群國范圍內的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而且導致了周代國家地方自治權力的普遍建立和各民族的逐漸融合,從而擴大了國家的大一統局面)12、如何理解青銅在中國的禮器地位?以張光直先生的一句話回答“青銅器很少用于農業生產和灌溉.相反主要制造成各種造型的禮器和兵器,用于祭祀和戰爭,即與維護王權的政治、軍事、宗教活動等密切聯系。也就是說祭祀與戰爭作為王權不可分離的兩大因素,是中國古代文明出現的關鍵所在。” 思考并回答相關問題解讀材料,歸納私有制與國家產生的關系。結合材料分析歸納周的分封特點及其對周的治理產生的影響。思考回答問題思考回答問題 認識青銅器的起源。閱讀思考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認識私有制與國家產生的關系。培養學生史料解讀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解讀信息和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語言組織能力等。五、總結 總結中華文明的起源特點與早期國家的特征。教學反思教學設計不夠完善,許多想法和設計沒有得以實施。在教學環節中,學生的參與環節不夠充分,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對相關的理論及其專業知識的了解不夠詳備,設計較為初略。對教材解讀不夠細致全面,缺少思辨性。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