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課是第四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的第三課時,主要涉及明清之際的經濟與文化。明至清中葉指明朝建立至1840年以前這段時間,中國處于傳統社會的末期,本課在古代史向近代史的過渡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明清時期傳統農業、商業經濟繁榮,手工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但同時存在抑制其發展的因素;與此同期,隨著新航路開辟以及工業革命的開展,西方國家開始逐漸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對明清經濟與文化造成了重大的影響,由此體現明清時期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學情分析初中階段,學生對于此部分內容已經有所了解,世界史內容有所涉及,不過都只是大致有所涉獵,并沒有深入研究。高一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發展。教師既要突出明清時期經濟文化與前代相比發生的變化,又要分析和烘托出隱藏的社會危機,加深學生對轉型期的理解。教學重難點分析重點:了解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的重要變化;難點:理解世界大勢下明清社會所隱含的社會危機。教學目標1、通過明清時期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文化、科技發展繁榮的表現,了解明清時期取得的輝煌成就。(家國情懷、唯物史觀、歷史解釋)2、通過明清時期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因素和中西方政治經濟文化出現的差異,了解明清時期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工業文明發展的潮流根源是中國腐朽沒落的封建制度。(時空觀念、家國情還、史料解釋、史料實證)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習法、對比分析法。教學設計導入:展示明朝仇英的《清明上河圖》設問:同學們知道這幅圖的名字嗎?學生可能會聯想到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接著展示清朝陳枚等人所作的《清明上河圖》這些都叫清明上河圖,只是所繪的時代不同。明清時期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蘇州的繁榮景象。意圖:以明清時期的清導入,展示明清時期城市繁榮的景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解題:明確明至清中葉指的是明朝建立至1840年。一、經濟(一)農耕經濟的繁榮展示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廣種植圖及課本第83頁的材料及相關材料。設問:閱讀圖片及材料,分析明清時期農業的變化。學生回答:新作物的引進、糧食產量增加、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升、合理利用地力、農時。農業在繁榮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了一定的問題,結合材料分析明清時期農業方面出現了什么問題?并分析原因。學:人多地少師:由于新品種的引進以及耕地的開墾,在糧食產量增長的同時人口也不斷增長。但是除了這一原因之外,還在于清朝時期實行的攤丁入畝的賦稅政策。康熙時“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時期進一步改革和發展,實行“攤丁入畝”,將丁銀并入田賦征收,人頭稅廢除。這標志著我國古代賦稅制度由以人丁為主到以土地財產為主,再到取消人頭稅,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松弛,因此人口迅速增長。(二)商品經濟的發展展示圖片及材料,圖片及材料一反映出對外貿易有哪些新變化。學:形成市場網絡、白銀大量流入并實現貨幣化展示圖片《盛世滋生圖》,反映清中期商業的繁榮。結合材料三、四反映工商業的新變化是什么。學:出現大量的工商業市鎮、商人群體師:我們知道,我國古代是四民社會,商人地位較低,但材料五中提到的“士商相混”的現象,結合材料歸納明清時期出現“士商相混”現象的表現。學生回答:很多士人從商、出現專為士商編寫并以“士商”一詞命名的書籍、很多商人躋身于士人群體。教師總結,士商之間的交融反映出此時四民社會被打破。(三)手工工場的出現明朝后期手工業快速發展,特別是私營手工業,從事手工業生產的人,屬于四民之士農工商中的工。從元朝開始,為了便于征調工匠服勞役,將工匠編入了專門的“匠籍”。明朝,沿襲了制度,工匠世代承襲。明朝中后期匠戶制度有所松弛,出現了大量的私營手工業工場。此時,私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主導地位。閱讀課本84頁的“歷史縱橫”,回答材料中概括“類似西方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早期形態”的具體表現。學:“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自由雇傭勞動師:有學者稱這種現象為資本主義的萌芽,其他學者有不同的意見。認為中國沒有制度基礎,所以只能稱之為資本主義因素或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出現。現在學術界對這一問題還在進行討論研究。師:根據所學分析材料中歷史現象出現的原因。學: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經濟的發展教師總結,手工工場生產出來的產品多是作為商品進行買賣。接著我們來看一個商人的小故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故事中反映出明清時期影響商品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哪些。學:政府繼續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官營手工業的壓制;實行海禁政策;自然經濟依然占據主要地位。教師總結,在史籍中并不乏有關從商致富的記載,但幾乎毫無例外,過去幾個世紀以來,商人最后總是傾向于把累積得來的財富或過剩的資本投資于購買土地,或供應下一代參與科舉,以便進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終生以商賈為業,仍會要求其一代盡可能轉向科舉。因此,我們可以說,引發人們營商致富的動機中,實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毀商業企業發展的因素。二、文化(一)進步思潮的出現明清時期出現了以王守仁、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為代表的進步思潮,思想領域發生巨大變化。結合相關材料,分析思想特點。王守仁在陸九淵思想的基礎上提出“致良知”,強調良知是隱藏在每個人心中的“天理”。程朱理學將“理”作為自然萬物和人類社會的根本法則,逐漸僵化,王守仁將“理”轉變為“心”認為“心即理”,其本質并沒有變化。李贄的思想適應時代要求,但過于極端。根據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三人生活的時代,明確他們是從明亡的教訓中看清了君主專制的弊端,思想是進步的,但沒有跳出儒家思想的圈子。(二)世俗文化的發展元末明初社會動蕩,形成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逐漸涌現出一批精神上較為解放,且富時代使命感的文人。文學作品。酣暢雄健,浸透憂患意識,如水滸三國等。明中業商品經濟繁榮,市民階層壯大,統治集團腐朽,思想控制松動,王陽明心學流行。文學創作接受對象下層化、市民化,更加面向現實。突出個性和人欲表露,如西游記。清代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思想文化領域的斗爭給于小說深刻的影響,以清初到乾隆時期是小說的全盛時期,代表民主傾向的、真實描寫社會現實的作品層出不窮。如儒林外史、紅樓夢。明朝中后期商業相對發達,社會生活逐漸奢靡腐化。士大夫階層追求享樂的思潮興起,戲曲獲得了空前便利發展的條件。介紹明傳奇、昆曲、京劇的發展。帶領學生總結古代各階段主流文學及特點,體現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趨勢逐漸平民化、世俗化。(三)科學技術的發展1.科技著作列舉明清時期的科技著作,分析科技著作的特點。應用性強,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探索不夠;科技并無創新成就。重總結。2.東學西漸解釋“西學東漸”展示坤輿萬國全圖,明朝后期,西學東漸傳教士采取的有力策略,迎合了中國士大夫階層并得到皇帝賞識,姑西學在中國蔚然成風。但部分人對進步的外來科技成果持排斥態度展示法國畫家布歇的畫《中國皇帝上朝》,體現當時也存在東學西漸,東西方之間交流頻繁。三、經濟與文化的關系請結合本課所學知識,對材料中“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觀點進行論證。(可作為課后作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