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綱要上《第25課人民解放戰爭》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一)課標要求通過了解全面內戰的爆發及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分析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統治滅亡的原因,探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和意義。(二)知識結構本課上承抗日戰爭,下承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社會主義建設,是中國革命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分四個子目:一、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二、全面內戰的爆發;三、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主要講述了抗戰勝利后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史實,中國共產黨順應民心,領導全國人民翻身解放的歷史。(三)教學目標1.唯物史觀: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分析國民黨失敗,中國共產黨取得革命勝利的原因,讓學生認識中國共產黨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推動了中國社會形態的轉型。2.時空觀念:把重慶談判置于特定的時間與空間框架下進行分析;能夠利用時序與歷史地圖等方式描述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能夠把握人民解放戰爭進程中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間的時空聯系;能夠將中共土地政策的調整及戰略戰術的變化置于具體的時空框架下進行獨立探究。3.史料實證:對于抗戰勝利后國共兩黨不同的建國方針,能夠嘗試從多種渠道獲取與該問題的相關史料;能夠運用相關史料論證國民黨失去民心、中國共產黨獲得民心的原因;對人民的力量參與解放戰爭過程的論述中,能夠比較、分析不同來源、不同觀點的史料;能夠恰當運用史料理解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所起的作用。4.歷史解釋:通過史料對中共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進行解釋,挖掘與“人民”訴求相關的史料對所學內容的歷史結論加以分析;能夠將人民解放戰爭的史實描述與歷史解釋結合起來;在獨立探究相關問題時,能夠在盡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礎上,嘗試對中共、民主黨派及各人民群體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進行合理的解釋。5.家國情懷:通過實地考察南昌解放的相關遺跡,深化對家鄉歷史的認識,能夠將歷史學習所得與家鄉、民族和國家發展聯系起來;通過毛澤東與中共顧全大局、不顧個人安危率領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參與重慶談判,努力爭取和平民主的事跡渲染歷史人物為人民幸福、民族復興、國家富強所作的努力和犧牲;通過人民解放戰爭過程中普通人民群眾中典型人物的選取,讓學生沉浸式體驗當時中國人民為追求解放和民族獨立的斗爭精神,樹立為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作出自己的貢獻的志向。(四)教學重難點重點:重慶談判、全面內戰的基本進程難點: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統治滅亡的原因、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原因二、學情分析1.知識儲備上,經過初中一個單元的學習,高一學生對人民解放戰爭的史實有了基本了解,具有一定的學習歷史的方法與技巧。2.心理認知上,高一學生基本具備了對比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的時間和空間概念有所增強。教學中可結合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相關水平層次突破教學重難點。三、設計思路【教學立意】——以“人民”為教學支點串聯知識結構高中統編教材相比舊版教材的修改之處是在本課的課題名稱上特意加了“人民”二字,這與教材所述的結論“中國共產黨能夠始終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支持,故能領導人民取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前后呼應。因此本課教學設計上以“人民”為支點,對本課四個子目的知識結構重新優化,以求最佳教學效果。【教學主線】一、人民的期盼:和平民主二、人民的力量:解放戰爭三、人民的選擇:民心向背【教學創新】本課設計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宗旨解釋課程標準,特別注重時空觀念與家國情懷素養的落實。如“小禮物”以國民黨在解放戰爭時期的貨幣道具入手感知歷史,烘托氛圍。為拉近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聯系,特意組織個別學生到當年南昌解放遺跡的第一現場探訪,以視頻形式讓全班同學真實感知。四、教學過程設計【導入】(圖片)1948年毛澤東為黨的宣傳機構《人民日報》題寫的報頭。(材料)1948年9月8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出:“我們是人民民主專政,各級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種政權機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軍隊叫人民解放軍,以示與蔣介石政權不同。”大眾傳媒與政權機關以“人民”命名的還有哪些?(充分調動學生發言,積極參與課堂,從而引入第25課人民解放戰爭)【教學環節】(出示漫畫《八月十日的爆竹比八年的炸彈還兇》與表格《1940-1949年各報紙“民主”一詞出現的頻率》)引出第一環節:抗戰后中國人民對和平民主的期盼。一、人民的期盼:和平民主(板書:和平民主)(課堂討論,史料實證素養培養)問題1:指出影響抗戰勝利后國內形勢的政治力量有哪些?問題2:當時的杜魯門政府選擇了怎樣的對華政策?對中國時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問題3:抗戰勝利后國共兩黨的建國方針分別是什么?請結合史實進行說明。特別是第三個問題,培養學生運用教材知識,提升史料實證能力。教師再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論證兩種不同的建國方針:共產黨——以和平、民主、團結為號召,主張成立聯合政府,力爭建成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國民黨——打著“和平建國”的旗號,堅持獨裁和內戰的方針。(材料)我們來看他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的電報與中共中央在《新華日報》發表的對目前時局的宣言1.重慶談判 2.重慶政協會議問題:《雙十協定》哪些內容順應了人民的期盼?(結合教材內容)問題:政協協議能否逐一實現?人民的期盼真的能如愿嗎?(結合地圖《抗戰勝利后國內形勢示意圖》)問題:為實現政協協議,中國共產黨做了哪些努力?(引導學生關注圖例)重點解讀國民黨打著“和平建國”的旗號,堅持獨裁和內戰的方針:(提示圖例國民黨軍隊的調動方向)(漫畫:華君武的《和平方案》)(過渡)重慶談判到重慶政協會議,國民黨沒能實現其政治目的,但為其軍事部署爭取了時間,引出全面內戰的爆發。(表格:國共力量的對比)與圖片:1946年8月,毛主席在接見美國記者斯特朗時提出“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引出第二環節:二、人民的力量:解放戰爭(板書:解放戰爭)(為體現初高中知識的銜接,同時貫徹時空素養與家國情懷,分兩部分推進)第一部分:自主學習與小組討論:1.以時間軸為形式,先讓全班學生對解放戰爭的歷史進程有個宏觀的了解,2.發放重大標志性事件的歷史地圖,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選出代表作講解員介紹。第二部分:突出家國情懷素養1.老師補充相關歷史故事,突出人民的力量對解放戰爭的作用(圖片)為什么黨中央不選擇東渡黃河去華北根據地,而是留在陜北,這份珍藏于中央檔案館的電報給我們提供了答案:“中央率數百人在陜北不動,這里人民、地勢均好,甚為安全!”參加指揮陜北三戰三捷的彭德懷和習仲勛都說過,陜北150萬人民的支持是我們戰勝國民黨軍隊的堅強后盾!(圖片)請問圖中為華東野戰軍搭建浮橋的是什么人?我們看到這張孟良崮戰役紀念館中的一幅圖,它反映的是1947年5月沂蒙32位婦女拆下自家的門板,用身體搭橋,讓華東野戰軍一個團快速通過的場景,其中還有一位孕婦!對于百萬沂蒙人民對解放軍的支持,陳毅后來說“我就是死在棺材里,也忘不了山東人民對革命的支援”。(圖片:馬毛姐、顏紅英我送親人過大江),渡江戰役中,每一名解放軍身后至少站著10位支前群眾。這兩張圖片反映了人民群眾對于渡江戰役的踴躍支持。2.融入江西元素,鄉土元素融入歷史教學。渡江戰役后,1949年5月23日,我們南昌也迎來了解放(播放學生實地考察的視頻)(引出第三環節)回顧三年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為什么430萬國民黨軍隊短短幾年就被席卷一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取決于人心向背。”前面我們提到的陜北150萬人民的支持,沂蒙山區32位婦女用身體搭橋、馬毛姐等一個個普普通通的中國人民的選擇,闡釋了民心向背對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前途命運的決定作用。三、人民的選擇:民心向背(板書:民心向背)以問題為形式,采用師生談話互動式推進。1.發放法幣與金圓券道具,真實感知歷史(圖片:民國集市)(圖片:紙幣)大家拿出手上的紙幣,你們覺得他們的購買力咋樣?據《大公報》1948年8月16日的統計,以戰前的生活指數為比較,8月上半月的食物價格上漲了390萬倍,住房價格上漲77萬倍,服裝價格上漲652萬倍。讓物價回歸 1948,企業不會是想漲價想瘋了吧 面對網民的質疑與非議,該企業官微迅速反應,“海報撤掉了,我的人自己拉回去補歷史課,給大家添堵了。”(出示材料及表格)引出問題:問題1:根據材料及表格,指出國統區出現惡性通脹的原因是什么?(對接2015年海南卷)讓學生理解教材“南京國民政府為維持戰爭的龐大支出,無限制濫發紙幣”的結論。(過渡)惡性通脹最終導致民不聊生,國統區的經濟危機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那之前許諾給民主黨派的政治民主結果又會是怎樣呢?出示1946年11月國民黨單方面國民大會的餅狀圖與民盟相關素材。問題2:根據材料,張瀾選擇拒絕出席“國民大會”的理由是什么?讓學生理解國民黨“偽國大、假民主”的實質,并引入下面材料:(材料)讓其他民主黨派,包括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九三學社、中國致公黨、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等,先后表達參加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立場(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第二卷》)。讓學生理解“第二條戰線”的擴大。再由(圖片及材料進行總結)據不完全統計,1945年8月至1946年11月,上海、南京、北平、青島、天津五城美軍暴行多達3800起,中國人民死傷3300余人,上海平均每天都有人死于美軍之手。(總結)深陷統治危機的南京國民政府那是民心盡失,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副板書)不斷鞏固和擴大!與國民黨政權不同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卻是另外一番景象:1.接收敵偽財產、懲治漢奸2.軍民開展大規模的生產運動3.精兵簡政,部隊復員整編23.3萬人。4.繼續推行減租減息,1946年《五四指示》后逐步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運動,1947年夏《中國土地改革法》的制定,推進了各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運動。——紀錄片《人民的選擇》解說詞讓學生理解“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的內涵,并重點講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問題總結)問題3:那國民黨政府的政策為什么會一次次置人民利益而不顧 并教材深化拓展的部分材料,讓學生理解重點概念“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中“人民”一詞的具體內涵:全國勞動人民團結起來,聯合全國知識分子、自由資產階級、各民主黨派、社會賢達和其他愛國知識分子,鞏固與擴大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反對官僚資本主義的統一戰線,為著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而共同奮斗!——《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1948年4月30日)(結束語)在三年人民解放戰爭中,勞動人民、全國知識分子、自由資產階級、各民主黨派、社會賢達和其他愛國知識分子結成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起取得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材料)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國有常,利民為本。”(情感升華)中國共產黨能夠始終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在打江山的過程中始終堅守了人民的心,故能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從而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我們也迎來了一個獨立自主、繁榮富強的新中國!【板書設計】第25課人民解放戰爭一、人民的期盼:和平民主二、人民的力量:解放戰爭 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三、人民的選擇:民心向背 (副板書)(正板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