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從陳獨秀的起落看革命道路的曲折教學理念凸顯核心素養立意,將歷史對象置于相應的歷史時空中,運用包括教材資料在內的多種資源,引導學生在唯物史觀指導下獨立思考、論從史出,建構對歷史的解釋。增強學生對中國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感。運用知識分類教學思想,對本課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采取不同類型的教學方法。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七單元《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的第一課教學內容。本節內容上承《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既是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端時期,也是北洋軍閥統治的基本終結時期。中國先進分子接受馬克思主義作為救國方案,使中國革命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型,并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這既是受到了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更是中華民國成立以來國內歷史發展的必然。因此,要理解本節內容,就必須運用唯物史觀,結合前一個單元所學知識分析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的歷史背景。本節內容共3個子目,分別為“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依時序介紹了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共二大、國民革命等重大歷史事件,其中貫穿了一條明晰的線索,即“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其理論與實踐探索”。學情分析高一學生經過半個學期的歷史課程學習,已經完成了初高中歷史學習方式的轉換,思維能力有了明顯的提升。在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完成了中國近代史晚清部分和民國初期歷史狀況的學習,對中國近代社會性質、主要矛盾、革命主要任務等概念性知識有了比較明晰的認識。初中歷史課程對這段歷史有比較詳細的介紹,學生對有關歷史有比較深刻的印象,但是理性認識還有待加強。所以本節教學設計的重點不是基本史實的梳理,而是在初中所學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有關歷史問題的理性認識。教學目標本課內容在課程標準中對應的要求為:“認識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認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認識國共合作領導國民革命的歷史作用”。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結合學情,確定本課在高一新授課中的目標為:1、了解五四運動的原因、過程和意義,理解“新民主主義”概念的內涵。2、解釋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的原因。3、歸納中國共產黨成立的背景,體會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偉大意義。4、了解中共一大、二大基本內容,比較中共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的區別。5、分析國共合作的歷史必然性,了解國民革命的過程,評價其意義,分析國民革命失敗的原因。6、感受中國共產黨人熱愛祖國、追求真理、不懈探索、艱苦奮斗的精神。教學重難點分析重點: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關系;國民革命的歷史必然性及其意義。難點:歸納中國共產黨成立的背景;理解國共合作建立統一戰線的意義,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在國共合作中的作用。教學設計思路以陳獨秀在這一歷史時期的活動為表線索,圍繞陳獨秀人生軌跡的三個變化展開探究,使學生在解釋“陳獨秀的人生為何如此轉變”的過程中完成對有關歷史知識的學習。第一個變化——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到馬克思主義者: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第二個變化——從革命理論家到革命領導者: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初期探索;第三個變化——從中共總書記到革命邊緣人: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在表線索之下的深層次線索,則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中國革命者在宣傳革命理論、探索革命道路過程中的艱辛。兩條線索交織,個人與歷史舞臺互動、微觀與宏觀聯結,力爭在形式上更加鮮活,符合高中生的認知特點。教學過程導入:呈現陳獨秀照片和材料1材料1陳獨秀生平(局部)1879年生于安徽安慶。1905年組織反清革命組織岳王會,任總會長。1913年參加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1915年創辦《青年雜志》。1920年建立上海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當選中共中央書記。教師講述:照片上的人,是我們上節課所學的新文化運動領導者陳獨秀。他也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建者之一和初期領導者。呈現材料2材料2社會主義理想甚高,……中國似可緩于歐洲。因產業未興,兼并未盛行也。——陳獨秀《褚葆衡來信與答書》(1917年)設問:從材料2中可以看到,1917年時陳獨秀對社會主義的態度如何?預設參考回答:肯定社會主義的理想,但認為中國缺少實行社會主義的條件。教師講述:1917年時對中國實行社會主義理想尚持懷疑態度的陳獨秀,為什么到后來會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者和領導人呢?讓我們回到100年前的時空中探尋促使陳獨秀轉變態度的因素。設計意圖:用上一節課的關鍵人物陳獨秀導入,有利于激活學生的原有認知;通過陳獨秀對社會主義態度的轉變這一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學習任務一:從倡導民主科學,到接受傳播馬列布置小組討論:根據視頻片段和材料3、4,結合教材前三段,分析陳獨秀對社會主義態度轉變的原因。播放視頻片段“五四運動”(2分51秒)。呈現材料3、材料4材料3巴黎的和會,各國都重在本國的權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爾遜總統十四條宣言, 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話。……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來直接解決不可。——陳獨秀《兩個和會都無用》(1919年5月)材料4學生罷課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對待日益嚴厲。乃商界罷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學生釋;工人商界罷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陸去。——《上海學聯告同胞書》1919年6月預設參考回答: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使陳獨秀對西方列強本質有了更深刻認識;十月革命后蘇俄政府對華政策;五四運動顯示了無產階級的力量。設計意圖:五四運動的基本過程教材中敘述比較明確,學生可以在初中基礎上通過獨立閱讀梳理習得。播放視頻有助于學生更加形象地了解五四運動的面貌,并且從視頻中獲取蘇俄對華宣言等有效信息作為解釋歷史的依據。通過這一探究任務,學生不再是為了“習得史實”而了解五四運動,而是從陳獨秀等中國先進分子探索救國道路的關鍵節點為視角,賦予五四運動史實學習一定的意義,建構歷史解釋。呈現材料5材料5在五四運動以后,雖然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繼續參加了革命,但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導者,已經不是屬于中國資產階級,而是屬于中國無產階級了。這時,中國無產階級,由于自己的長成和俄國革命的影響,已經迅速地變成了一個覺悟了的獨立的政治力量了……——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設問:1、根據材料4、材料5,認識無產階級在五四運動中的作用。2、五四運動中無產階級的作用對中國革命進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預設參考回答:1、材料體現了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成為主力軍。2、無產階級開始領導中國民主革命。教師總結:無產階級開始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就意味著中國革命進入了新階段,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幻燈片呈現“新民主主義革命”概念的解釋)設計意圖:通過研讀材料,明確無產階級在五四運動中的作用,從而習得本課關鍵概念“新民主主義革命”。由具體到抽象是概念習得的典型方法之一。呈現材料6材料6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西學的迷夢。很奇怪,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呢 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1949)設問:在分析五四運動前后陳獨秀個人思想變化的基礎上,進一步聯系材料6,可以得到怎樣的結論?預設參考回答:十月革命后中國部分先進分子接受馬列主義,是近代以來中國人尋找救國道路的必然結果。設計意圖:推動學生的思考對象從陳獨秀個體擴展到當時的先進分子群體,從五四運動前后的短時段擴展到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中長階段時空。并使本課學習向學習任務二過渡。學習任務二:南陳北李,相約建黨;開天辟地,探索黨綱呈現油畫《南陳北李,相約建黨》教師講述:這幅油畫名為《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南陳”就是陳獨秀,“北李”則是李大釗。五四運動前后,陳獨秀和李大釗都受到十月革命影響,接受馬列主義,并很快就從研讀革命的理論,轉向革命的實踐,下面我們通過一段短片了解一下這幅油畫背后的歷史故事。播放視頻“中共早期組織的成立”(2分58秒)布置小組討論:論題1、結合視頻和教材有關內容,概述五四運動后中國先進分子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方式和重要代表人。論題2、綜合本課已學知識和上一節課所學,分析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條件。【提示:從經濟、階級、思想、組織、外部指導5方面】預設參考回答:論題1、方式:發表文章宣傳;翻譯著作;成立早期黨組織。代表人物:李大釗、陳獨秀、陳望道、李達、李漢俊等。論題2、經濟條件:民國初年民族工業發展。階級條件:工人階級力量的壯大并登上歷史舞臺。思想條件: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同工人運動相結合。組織條件: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建黨活動。外部條件:共產國際的幫助。設計意圖:指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分析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必然性。呈現材料:教材129頁“史料閱讀”和130頁“歷史縱橫”布置討論:論題1、閱讀教材129頁“史料閱讀”和130頁“歷史縱橫”,分析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綱領在革命任務、革命性質方面的認識有何區別?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認識有何變化?論題2、綜合中共一大、二大,分析中國共產黨成立及其初期探索的巨大意義。預設參考回答:論題1、中共一大規定革命任務是推翻資產階級,革命性質是社會主義革命;中共二大規定革命任務是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質是民主革命。這說明中國共產黨對國情的認識加深,開始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論題2、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第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它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它在中國近代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設計意圖:指導學生運用教材提供的資料,深入分析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在革命理論方面的探索成果,使學生能論從史出,深入認識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中國近代革命歷程中的劃時代意義。學習任務三:國民革命聯兩黨,右傾錯誤陷彷徨呈現材料7材料7 陳獨秀生平(增補)1879年生于安徽安慶;1905年組織反清革命組織岳王會;1913年參加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1915年創辦《青年雜志》,發動新文化運動;1920年建立上海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當選中共中央書記;1922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27年7月中旬,離開中共領導崗位;教師講述:經過五四運動,受到十月革命影響,陳獨秀從一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轉變為了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并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但為什么他在接下來幾年,先是加入了中國國民黨,又在1927年離開了中共領導崗位呢?為了解開這兩個謎,我們需要看看接下來中國那段激蕩人心而又悲壯曲折的歷史——國民革命運動。設計意圖:呼應導入環節。用陳獨秀的加入國民黨、離開中共領導崗位兩個活動引起學生認知沖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完成向國民革命階段教學的過渡。呈現材料8、材料9材料8 孫中山辛亥革命后維護民主共和主要活動材料9法、美共和國皆舊式的,今日惟俄國為新式的,吾人今日當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國。——孫中山《在桂林廣東同鄉會歡迎會的演說》(1922年)布置小組討論:結合材料8、9以及教材“史料閱讀”《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和有關正文,說明國共合作的原因。預設參考回答:中國共產黨方面:認識到無產階級力量弱小,需要同盟軍;認為國民黨具有革命性;執行共產國際的指示。孫中山(國民黨)方面:辛亥革命后維護民主共和斗爭失敗;孫中山轉向以俄為師。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根據不同類型的史料,論從史出,從時代背景出發,認識到: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是20世紀20年代中國歷史潮流發展的產物,也是中國共產黨和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革命者在國際革命力量幫助下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探索,與時俱進的產物。依次呈現材料10、材料11、材料12.材料10 北伐戰爭進程大事記1926年7月誓師北伐1926年10月攻占武漢三鎮1926年11月攻占南昌1927年3月攻占上海、南京材料11北伐戰爭是國共兩黨共同進行的一場革命的、正義的戰爭。在北伐過程中,國共兩黨……基本上是團結的,能夠集中力量對敵。北伐軍將士英勇奮戰,以鮮血和生命換來了北伐戰爭的輝煌戰果。——《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材料12在國民革命軍的八個軍中,第四軍的共產黨員最多,葉挺獨立團又是其中戰斗力最強的一支部隊。……攻打武昌時,葉挺……親自指揮全團攻城,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冒著槍林彈雨,沖鋒陷陣。……率先攻入武昌城。……北伐軍克復漢陽后,中共湖北黨組織又在漢口發動群眾罷工、罷市,斷絕交通,使北伐軍沒費一槍一彈即收復漢口。……北伐軍進占杭州前,中共杭州地委組織鐵路工人武裝趕赴前線,并發動數千民工為北伐軍運輸武器彈藥。軍隊中的政治工作對北伐軍迅速取勝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共產黨人實際上領導了北伐軍的全部政治工作——《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設問:(每呈現一則材料配合一個問題)1、結合教材地圖和材料10,概述北伐態勢。2、結合材料11和所學知識,分析北伐順利進軍的原因。3、根據材料12,分析中國共產黨在推動北伐順利進軍過程中的獨特貢獻。預設參考回答:1、進軍順利,半年多的時間中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攻占武漢、上海、南京等大城市。2、戰爭的革命性、正義性;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北伐軍將士英勇奮戰。3、黨員團員在北伐軍中表現突出;發動民眾支持北伐軍;領導北伐軍政治工作,提升部隊革命意志。設計意圖:學生結合地圖與年表敘述歷史事件的過程,提升時空觀念素養。通過后兩個問題使學生理解國共合作對國民革命和北伐戰爭的重要意義。特別是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雖然力量不如國民黨,但是在國民革命當中做出了不可或缺的巨大貢獻,體現了其先進性。呈現材料13材料131927年1月,由于英國水兵在漢口和九江登陸打死打傷中國人,武漢工人和其他市民在共產黨員劉少奇、李立三的領導下,沖入并占領了漢口英租界。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二師也接管了九江英租界。2月19日和20日,國民政府外交部同英國方面簽署協定,收回了漢口、九江的英租界。反對帝國主義的群眾性斗爭取得了重大勝利。——《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設問:1、根據材料分析:中國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的原因有哪些?2、簡要評價中國收回這兩個英租界的意義。預設參考回答:1、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群眾斗爭;國民政府的革命外交行動。2、是國民革命反帝斗爭的重大勝利。設計意圖結合課后學習拓展(收集相關資料,了解1927 年2 月武漢革命政府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的史實,并思考其意義。)的要求,提升學生閱讀概括能力。引導學生深化理解國共合作對國民革命的重要意義。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在中國近代的革命斗爭中,發動人民群眾對革命勝利具有重要的意義。播放視頻片段“從‘四一二’到‘七一五’”(2分46秒)。教師講述: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失敗了,包括陳獨秀的兒子陳延年在內的大批中國共產黨員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黨的力量遭受到巨大損失,中國革命遇到空前挫折。作為黨的領導人而負有領導責任的陳獨秀,于1927年7月中旬離開了黨的領導崗位。呈現材料4、材料15材料14(1927年)黨內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思想,發展為投降主義路線,……拒絕執行共產國際和斯大林同志的許多英明指示,……當國民黨叛變革命,向人民突然襲擊的時候,黨和人民不能組織有效的抵抗,這次革命終于失敗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45年)材料15大革命是在共產國際和聯共(布)指導下進行的,所有重大決策都是它們決定后在中國實施的,……陳獨秀的許多正確主張并未得到共產國際的支持和采納。……面對極其復雜的大革命形勢和共產國際提出的錯誤主張,他雖然有時也有自己的見解,但最終還是接受和執行了右傾路線。……陳獨秀在大革命時期所犯的右傾錯誤,是中共在幼年時期探索中國革命道路過程中難以避免的錯誤。——羅平漢等《中共黨史重大爭議問題研究》(2013年出版)布置討論:論題1、兩則誕生于不同時代的材料,對國民革命失敗原因和陳獨秀的責任評判有何異同?論題2、推斷:可能有哪些因素導致這兩則材料的歷史解釋有所不同。論題3、你認為材料14到材料15的歷史解釋總體上反映了什么趨勢?預設參考回答:論題1、同:都認為國民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犯了右傾錯誤。不同:14:認為共產國際領導是對的,陳獨秀是錯誤主要責任人;15:區分了共產國際和陳獨秀個人的不同責任,指出中共還處于“幼年時期”。論題2、提示方向:時代背景,政治環境,歷史解釋者所處立場,歷史學研究的深入等。論題3、認識逐漸深化、全面、實事求是。(學生也可以提出不同觀點,認為兩者都需要進一步的資料查找研讀后才能確定哪則材料的歷史解釋更加完善。)設計意圖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初期探索中,都有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國民革命后他雖然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但仍然保持了革命者的氣節,不失愛國者的初心。在本課最后一個論題中引入對陳獨秀的評價問題,意在向學生交代一下這位重要歷史人物在革命主舞臺中的退場,促使學生對歷史中的人給予更多的關注與關懷,這有利于學生運用史料實證、唯物史觀學科素養,對不同時期的歷史解釋形成更加辯證全面的認識。結尾配合教師講述,依次呈現南昌起義油畫、八七會議會址照片、毛澤東照片。教師講述:痛定思痛的中國共產黨人沒有被困難嚇倒,就在國共合作破裂半個月后,八一南昌起義爆發。隨后,中共中央在漢口秘密召開八七會議,在這次會上,有人指出:“從前我們罵中山專做軍事運動,我們則恰恰相反,不做軍事運動專做民眾運動。……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這個人,將在接下來的革命道路探索中做出獨特的貢獻,他就是毛澤東。教學評價設計(常規作業與課后探究)一、常規課后作業01.以下是有關五四運動的表述,其中不符合史實的是A.以罷課示威為主要斗爭形式B.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反帝反封建的抗爭C.從北京發展到全國大中城市D.配合了巴黎和會上的中國外交斗爭02.辛亥革命后,“未莊的人心日見其安靜了”(魯迅語);五四運動發生后,理發店貼出了“國事至此,無心整容”的告示。二者的影響相差如此之大的原因是A.五四運動的反帝要求更明確B.五四運動中先進知識分子更具有號召力C.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領導革命D.五四運動徹底的反帝反封和廣泛的群眾基礎03.20世紀初,陳獨秀在其文章中寫道:“我們國民……應該有兩種徹底的覺悟:公民不能單純依賴公理的覺悟,不能讓少數人壟斷政權的覺悟……由這徹底的覺悟,而應該抱定兩大宗旨,即以強力擁護公理,平民征服政府。”他寫這篇文章的主要背景是A.清廷墮落為“洋人的朝廷” 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C.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 D.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逆流04.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報》刊登“北京特約通訊”,標題為《北京學界之大舉動——昨日之游街大會/曹汝霖宅之焚燒/青島問題之力爭/章宗祥大受夷傷》。從上述標題中能獲得的信息是A.京津兩地工人罷工游行 B.學生愛國浪潮遍及全國C.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學生05.毛澤東曾說,“嚴格地講,我們研究黨史,只從一九二一年起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從五四運動說起可能更好”。對此論述的理解,正確的有①五四運動直接促進中國的制度變革和民眾覺醒②五四運動動搖了北洋政府的統治③五四運動促進了革命理論與工人運動的結合④五四運動推動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A.①② B.③④ C. ①③ D. ②④06.陳獨秀說,中共“一大”對“黨的要求——無產階級專政——懸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時“就腳踏實地了,……找到了中國革命與實際的聯系并決定了黨要走的道路。”這是指中共“二大”A.把開展工人運動作為黨的中心任務之一 B.制定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C.確立了同國民黨進行合作的方針 D.確立了開展土地革命的方針07.“各種事實證明,加給中國人民(無論是資產階級、工人或是農民)最大的痛苦是資本帝國主義和軍閥官僚的封建勢力,因此反對那兩種勢力的民主主義革命運動是極有意義的”,這段話最早可能出自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民報》發刊詞 D.國民黨一大08.20世紀20年代農會會員數的變化反映了農民運動的狀況。導致下表所示變化出現的原因是廣東 廣西 湖南 湖北 江西1926年6月 647,766 8144 38,150 4120 11531927年6月 700,000 8144 4,517,140 2,502,600 382,617A.南昌起義 B.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C.北伐戰爭 D.國民革命開始09.1924年—1927年的國民革命運動之所以被稱為“大革命”,其主要的依據是A.國共兩黨共同領導 B.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C.群眾基礎廣泛 D.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10.毛澤東說:“國民黨是一架空房子等著人去住”,共產黨人“像新姑娘上花轎一樣勉強挪到此空房子去了,但始終無當此空房子主人的決心”。在這里毛澤東批評:A.國民黨不能領導革命取得勝利 B.共產黨拒絕和國民黨進行合作C.中共領導人的右傾錯誤 D.國共合作過程中兩黨矛盾尖銳11.《劍橋中華民國史》說:“如果它(指中共——引者)在1922年和1923年選擇單獨作戰而不與國民黨聯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較早地為最后的決裂做好準備,它也許會干得更好。”對此材料理解,正確的是A.1922年中共決定與中國國民黨合作B.與“國民黨聯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來C.中共犯了右傾錯誤導致“最后的決裂”D.中共較早準備決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務12.與辛亥革命相比,國民革命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B.最廣泛地發動了人民群眾C.建立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線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我們應始終站在完全獨立的立場上,只維護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其他黨派建立任何關系。——《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決議》(1921年7月)材料二中國現有的黨,只有國民黨比較是一個國民革命的黨,……工人階級尚未強大起來,自然不能發生一個強大的共產黨——一個大群眾的黨,以應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議決中國共產黨須與中國國民黨合作,共產黨黨員應加入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議決,此次全國大會亦通過此議決。——《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1923年6月)(1)對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的政策發生了什么轉變?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上述轉變的原因。(6分)(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上述轉變產生的直接成果,這一成果的最主要功績是什么?(2分)參考答案1-5 BDCCB 6-10 BBCCC 11-12 BD13.(1)從獨立、攻擊到決定黨內合作。(2分)共產黨人認為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是唯一革命的黨;(1分)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必要性;(1分)執行共產國際的決議;(1分)孫中山決定同共產黨合作。(1分)(2)國共合作實現(或國民革命運動興起)。(1分)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1分)二、課后探究探究1、分組收集有關圖文、視頻資料,了解五四運動前后中國先進分子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情況,選擇一個有代表性的人物、團體,撰寫文章或者制作幻燈片介紹,在課堂上交流匯報。探究2、運用知網、圖書館等途徑查找資料,了解“紅船精神”的內涵,撰寫讀書報告,談談“紅船精神”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體現及其對今日中國的意義。板書設計教學反思1、本節課教學設計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學生對這一段歷史在感性上很熟悉,但是在理性上認識又不深刻。如何在熟悉之中尋找新意,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是本課設計的一個難點。所以本課主要環節以陳獨秀個人的歷史活動與境遇為連接點,在陳獨秀個人與歷史大舞臺之間建立聯系,體現了微觀與宏觀的互動。這有利于學生通過“合理之同情”神入歷史,進而更好地體會中國共產黨人為國家獨立、人民幸福不斷探索、堅持斗爭的革命精神,也更能辯證分析“時勢”和“英雄”之間的關系,體會個人在面對種種歷史局限時的無奈,從而更加寬容地看待前人的不足。2、本節課在使用史料方面,除了注意使用教材提供的資料、當事人的作品外,在運用二手史料時,特別注意了所引用著作的權威性、正規性,以確保黨史學習的嚴肅性。3、本節課所使用的視頻紀錄片資料,均剪輯自央視2016年播放的紀錄片《重生》,在紀錄片內容的史料性、呈現方式的鮮活性方面達到較好的統一。4、本課結尾沒有拘泥于“小結”、“升華”,而是引出八七會議和毛澤東的發言,意在借鑒電視劇中“下集預告”的手法,為本課知識和下一課知識之間架設橋梁。因為我們的教學是一個前后連續的過程,本節課的教學,既是站在前一節的基礎上,又是下一節的基礎。所以在結尾部分,除了“營造高潮”,也可以用“下集預告”的手法,為下一節鋪墊,以提升單元、階段的歷史教學整體性,更符合通史教學的要求。5、本節課在教學中有待解決的問題是:(1)一手史料中的很多表述帶有較深的理論內涵和特定的時代色彩,對高一學生來說仍然認知負擔過重,需要尋找一些幫助學生理解的橋梁式手段。(2)本節課的不少關鍵史論認識,因為必須要守住政治底線,強調嚴肅性,所以在問題設置方面的開放性有所不足。(杭州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莫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