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流動宋元——第十一課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課程標準 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 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高一2班學生 知識儲備: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簡單解除了遼宋夏金元時期的通史知識,對該時期的經濟發展狀況具有初步印象,但是其認知處于掌握基礎史實的水平,對其原因及知識點的關系理解不足,需要教師利用史料引導學生思考。 學習能力:該班學生基礎較好,學習主動性高,學生能夠通過梳理教材內容,掌握基本史實,但是對經濟社會變化缺乏較為深入的理解。因此教師應當合理組織教材內容,通過呈現相關史料,引導學生運用教材及所學知識,理解該時期經濟與社會產生新變化的原因。 情感態度:該時期新變化原因的理解對學生有一定難度,因此本課采用“流動性”作為主題,以物的流動和人的流動作為線索展開,采用豐富多樣的互動形式貼近學生生活,有助于引起學生注意與興趣。教材內容分析 教材地位: 本課是《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的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上承隋唐兩朝的江南開發與制度變革,下啟明清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教材內容: 本課共分為四個子目 分別是“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商業和城市的繁榮” 、“經濟重心南移” 、“社會的變化” 。這四個子目以邏輯前后相承展現了兩宋時期的經濟和社會領域的新發展。教學目標 1.通過梳理遼宋夏金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主要成就,認識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理解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關系,培養唯物史觀素養。 2.通過解讀《東京夢華錄》、《清明上河圖》等史料,學生辨別史料價值,認識兩宋時期商品經濟繁榮發展,落實史料實證核心素養。 3.通過地圖、表格等史料,學生闡釋這一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及與同時期的政治、文化等多方面互動發展的關系,落實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 4.通過創設情境展現宋代社會的流動性,提高對社會變化的解釋水平,認識到流動更能煥發社會發展的活力,落實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素養。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商業和城市的繁榮 難點:理解流動性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課型 新授課教學方法、手段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時間 教師行為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導入 【材料】13世紀的中國,其現代化的程度是令人吃驚的:它獨特的貨幣經濟、紙鈔、流通票據,高度發展的茶、鹽企業,對外貿易的重要(絲綢、瓷器),各地出產的專業化,等等。 —— 法國漢學家謝和耐 今天我們從一則材料開始說起,它是一位海外漢學家謝和耐先生對中國11-13世紀歷史的評價,他認為這一時期出現了什么標志性特點?現代化,那么他所列舉的現代化的特點都有著什么共同特征?經濟方面,在市場中不斷的流動,高度的社會流動性。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以流動性為主題,結合兩宋時期的歷史史實,走進一場流動的宋元盛宴,一起來學習第十一課 學生閱讀材料,并注意到材料中的近代化因素在宋代已顯著呈現,帶著問題繼續學習。 文獻導入,學生從新的視角重新認識宋朝社會,既激發學生課堂探究的興趣,又緊扣“流動化”的主線引出本課內容。課前自主學習 以流動化為主題構建本課的思維導圖: 學生展示自己的課前學習成果。 通過以流動化為主題構建思維導圖,展現流動中展現了現代化的一些因素,為后來的學習做好鋪墊。一、流動化的動力——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提問: 查閱課本,梳理農業和手工業出現了哪些成就? 填空: 思考:這些成就的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生產力的發展,推動農業、手工業的發展,而農業、手工業又共同促進了商業的繁榮。這三者的關系如下: 在小組中討論結合教材,從農業、手工業的角度考慮,并派代表回答問題。 閱讀教材,按要求填空。 引導學生運用教材相關知識回答生產力發展的表現,解釋材料中的歷史現象。 通過材料,引導學生認識到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表現在農工商三方面,落實唯物史觀素養。二、流動化的高峰——商業和城市的繁榮 探究1:提取史料信息,說明其對于研究宋代商業活動的價值 材料1:正當葷毅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燈宵月夕,雪際花時,乞巧登高,教池游苑。……新聲巧笑于柳陌花街,按管調弦于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寮區之異味,悉在厄廚。花光滿路,何限春游,簫鼓喧空,幾家夜宴?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材料2 泉(州)有蕃舶之饒,雜貨山積。 ——脫脫《宋史·杜純傳》 史料類型:文獻史料(一手史料《東京夢華錄》、二手史料《宋史》二十四史)、實物史料、圖像史料《清明上河圖》,原始史料價值高。 價值:通過文獻史料和實物史料互證,得出宋代商業發展的情況,海外貿易蓬勃發展,商業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城市經濟功能增強。 提問: 之前我們一起梳理過商業發展的七要素,請你根據這幾大要素結合課本知識,補充完善商業發展的表現。 填空: 探究2:讀圖說明宋元時期的經濟重心南移和海陸交通情況。 教師引導分析宋元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和海陸交通。 經濟重心的南移引發文化重心的南移,體現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落實唯物史觀)。 提問: 當時南北方錄取人數呈現了巨大差距,為此朝廷采用了南北分卷制度,試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公平性,緩和矛盾鞏固統治。 提問: 經濟格局、文化格局的變動,反映出經濟的發展引發社會的變化。由此從生產力進步推動農工商業的發展到最后推動社會走向流動的深入,這背后體現了唯物史觀的什么觀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正如馬克思所說:“在生產、交換、消費發展到一定階段上,就會有一定的社會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級或階級組織……就會有一定的市民社會。”那么宋朝的市民社會是怎樣的呢?讓我們接下來穿越宋朝,來聽聽當時人的想法。 學生提取材料信息,說出史料類型和價值,并且結合宋代商業發展情況予以說明。 引導學生運用教材相關知識補充回答宋代商業城市繁榮發展的表現。閱讀教材,按要求填空。 學生閱讀教材,提取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原因、影響;元朝運河和海運的路線及影響;經濟重心南移引發交通運輸的變化及文化重心的南移 通過材料,引導學生辨別史料類型,分析史料價值,以圖證史得出宋代商業發展情況,落實學生史料實證核心素養。 回顧所學知識,學生自行查缺補漏,完成商業發展成就。 結合這一時期的政治情況,解釋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所帶來的影響,再次認識經濟基礎對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影響,落實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三、流動化的深入——社會流動 情境創設:穿越宋朝,選擇一個角色,開啟一段對話 材料一: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 ——(宋)鄭樵:《通志》 材料二:“仁宗朝,商人、佃農、奴婢均為編戶齊民。齊,等也。無有貴賤,謂之齊民。” ——郭尚武《兩宋良賤制度的消亡及其影響》 材料三: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有錢則買,無錢則賣。…… 富兒更替做。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請兩位同學隨機選擇一個角色,根據宋朝特定的時代背景,提取材料信息,組織開展一段對話,對話主題緊扣角色本身和時代的關系。 提問: 謝謝這幾位同學的展示,讓我們仿佛回到了千年前的宋朝,傾聽了普通人的聲音,這些看似簡單的對話卻蘊含著時人對于時代的看法。那么當時的宋朝社會都出現了哪些變化呢?請你閱讀課本,梳理梳理。 1.士族地位的衰落,科舉制度比唐朝更為完善,不僅原則上面向全社會開放,而且更加強調公平競爭,使得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門第觀念的淡化,平民社會的到來。 2.身份趨于平等,租佃經營更加普遍、雇傭關系、契約制,放松對于人身依附的限制。——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人身依附關系削弱。 3.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不抑兼并,土地買賣、典當基本不受官府干預,僅辦理法律手續,交納交易稅即可。“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成為普遍現象。——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 構建坐標軸,體現縱向流動有通道、橫向流動不受限的流動特點。 土地既是一種經濟領域的財產,代表財富,也代表地位,土地能夠買賣兼并,體現了貧富無定勢,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上升的機會。士農工商的地位可以流動,商人地位提高體現縱向的流動。而對于百姓遷移住所、更換職業,以及日常生活標準,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為松弛,體現橫向流動。 因此從土地這樣一個小的視角反映了當時社會流動的深入和全面,也體現出流動化促進了社會各個方面的新的發展,因此我們說社會流動更能煥發出社會的活力,這也是本節課我們探討的核心主題。 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提取材料信息,根據宋朝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進行對話。 小組中討論社會中出現了哪些方面的變化,并派代表回答問題。 思考其背后的原因都有哪些。 通過設計角色扮演環節,學生深入歷史情境,體會社會方方面面出現的革命性變化,有助于理解流動性的深入發展,落實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素養。 由經濟角度過渡到從社會結構、政府管理等角度論證遼宋夏金元時期總體發展變化,加深學生對這一時期歷史發展趨勢的理解,增強學生對于歷史進程演變趨勢的解釋水平。結課 【材料】中國封建社會的特征,到宋代已發育成熟; 而近代中國的新因素,到宋代已顯著呈現。 —— 法國漢學家白樂日 課后探究 通過解讀白樂日的兩層觀點,學生加深對于宋代社會變化的認識,增強關于社會變化的解釋能力,落實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素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