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民解放戰爭》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本課為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八單元第25課,包括四目內容,包含了人民解放戰爭的背景、過程、勝利的原因與意義。本課教材大體按照時序與歷史進程來展開敘述,但是知識結構的呈現不夠清晰。其中人民解放戰爭的過程分布在第二目和第四目,需進行整合;戰爭勝利的原因包含國共兩方面,國民黨方面主要分布在第三目,同時在課前引言、第一目、第二目、探究與拓展中也有所體現,共產黨方面主要集中在第四目,同時在探究與拓展中亦有體現。因此,本課教學過程中需要重構教材,建構起清晰明了的知識體系。二、學情分析本課授課對象為高一學生,思維較活躍、對戰爭史比較感興趣,對解放戰爭的進程有較強的學習動機;處于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過渡,理性思維建構的階段,對戰爭結局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初中已學《歷史與社會》,對三大戰役等核心知識點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已學的歷史知識較為淺顯,且理性思維并未完全建構,歷史思維與歷史學習的方法也尚不完善,尤其對分析國民黨政權在大陸覆滅的原因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而言,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都尚有不足。針對以上情況,我會采用深入淺出、生動形象、互動交流的教學方式。三、教學目標設計在問題鏈的引導下,通過對不同類型史料的解讀,能夠結合時間軸與地圖概述人民解放戰爭的時代背景與基本過程,理解這場內戰無法避免的原因,深入、系統的分析闡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智慧和人民的力量,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推動者,樹立起“學史明理、踐行使命”的社會責任感。在關注五大學科核心素養的同時,聚焦歷史解釋與家國情懷的培育。教學重難點重點:人民解放戰爭的主要進程;難點:國民黨政權在大陸覆滅的原因,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五、教學方法教法:主要采用情境教學法、史料教學法、圖表法等;學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六、教學過程環節1:熱點導入[教師活動]展示、介紹十九屆六中全會的歷史背景與成果,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引出“三大法寶”。進而引用毛澤東1949年6月對“三大法寶”歷史貢獻的論述,引導學生宏觀感知“三大法寶”在解放戰爭中的作用,導入新課。[學生活動]理解 “三大法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歷史貢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對歷史經驗總結與提煉的重視。設計意圖:結合時政熱點引出“三大法寶”,引導學生從歷史經驗的視角來分析、理解人民解放戰爭,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注重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和提煉。環節2:新課教學一、武裝斗爭篇(一)以武裝斗爭為后盾爭取和平1.背景[教師活動]展示抗戰勝利后對時局不同看法的相關圖文材料。材料一:材料二:必須清醒地看到,按照蔣介石的方針,是要打內戰的。蔣介石對于人民是寸權必奪,寸利必得,總是要強迫人民接受戰爭。——毛澤東《抗戰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1945年8月)通過對比引起學生的困惑,進而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分析為什么毛澤東認為蔣介石和人民必有一戰。[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分析思考。說出當時存在兩種不同的建國方針,并結合教材P147的地圖指出當時蔣介石將部隊集結并調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還侵占我解放區,在積極調兵備戰。[教師活動]展示材料:目前與奸黨談判,以拖延時間……如毛澤東不來,中共將負破壞統一之責。——摘編自蔣介石9月20日密電、蔣介石侍從室文件介紹蔣介石一面積極調兵備戰,一面連發三封電報邀請毛澤東赴逾談判,設置情境,并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假如你是當時中共的領導人,你會應當如何面對蔣介石的三次電邀?最后請學生分享并歸納總結,指出在當時的形勢下需要采取以武裝斗爭為后盾爭取和平的手段。[學生活動]結合當時的客觀形勢展開小組討論,分享觀點,指出由于人民渴望和平,同時避免為蔣介石推卸戰爭責任,因此需要赴渝談判,爭取和平;但由于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所以還須以武裝斗爭為后盾。2.進程[教師活動]展示表格:時 間 事 件 成 果1945.8-10 重慶談判1946.1 政協會議引導學生完成表格,并關注到重慶談判與政協會議取得的共同成果。[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完成表格,并指出兩者在推動了和平建國方面都有所作用。3.結局[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思考雙十協定和政協會議能否有效約束蔣介石,并揭示蔣介石在1946年6月背信棄義,發動全面內戰。進而指出采取武裝斗爭的必要性。[學生活動]了解全面內戰發動的標志,理解在這樣的背景下,武裝斗爭是不得已采取的必要手段。(二)在爭取和平失敗后的武裝斗爭[教師活動]展示材料:不打無準備之仗!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毛澤東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句名言的內涵,點明該部分的學習思路。[學生活動]感悟毛澤東軍事名言中武裝斗爭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對客觀形勢與敵我力量進行分析,進而講求戰略戰術的制定與運用,引領具體內容的學習。1.粉碎全面進攻(1)客觀形勢和敵我力量對比分析[教師活動]展示材料:引導學生用一個詞概括當時的敵我力量對比。[學生活動]閱讀、分析表格數據,概括出“敵強我弱”、“力量懸殊”等。(2)戰略和戰術運用[教師活動]展示材料:材料一: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毛澤東(1946年8月6日)材料二:要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一時的保守地方為主要目標。應通過運動戰的方式將敵人各個殲滅 。——摘編自《毛澤東選集》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客觀形勢閱讀材料,思考:假如你是當時黨的領導人,在敵我力量如此懸殊的情況下應該如何應對敵人的全面進攻?最后總結策略,并呈現戰果。[學生活動]閱讀、分析材料,提取關鍵信息,概括出首先要定軍心、信心,進而明確殲敵有生力量的作戰目標和打運動戰的方式。2.粉碎重點進攻(1)客觀形勢和敵我力量對比分析[教師活動]介紹敵人全面進攻被粉碎后,力量有所削弱,無力再次發動大規模、全面性的進攻,轉而采用重點進攻的方式。此時敵人力量雖有削弱,但雙方仍相距懸殊。(2)戰略和戰術運用[教師活動]展示材料:材料一:材料二:中共中央撤出延安,并以小部兵力誘敵主力北上安塞。3月25日,西北野戰兵團利用敵31旅孤立行進于安塞東南青化砭之機會,設伏殲滅之。——《中國近現代通史》第十卷引導學生閱讀圖文材料并結合教材,思考中共之前的戰略戰術如何運用在粉碎重點進攻的過程中?[學生活動]閱讀圖文材料并結合教材,指出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陜北;取得青化砭、孟良崮戰役等勝利,殲滅整編七十四師等史實都體現了中共在運動中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戰略戰術。3. 轉入戰略進攻(1)戰術運用[教師活動]展示地圖:介紹在粉碎重點進攻的過程中,晉冀魯豫解放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指出我軍采用了“躍進”的戰術。(2)客觀形勢與戰略意圖分析[教師活動]展示材料:材料一:現陜北情況甚為困難,如陳賡謝富治及劉伯承鄧小平不能在兩個月內以自己有效行動調動胡宗南軍一部,陜北不能支持。——1947年7月29日毛澤東3A加急密電材料二:蔣介石兩個拳頭這么一伸,他的胸膛(中原)就露出來了。——《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引導學生閱讀地圖與材料,結合當時的形勢分析我們要采用快速“躍進”的戰術而不是穩步推進,進而分析選擇大別山的依據。學生回答后進行歸納總結,引導學生理解其重要意義——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并指出選擇大別山還有更長遠的戰略意圖,設置懸念,為三大戰役作鋪墊。[學生活動]閱讀地圖與材料,分析指出因為當時敵人的重點進攻尚未完全粉碎,解放區危機,因此需要抓住中原空虛的機會快速躍進,以解陜北燃眉之急。選擇大別山可以直接威脅國民黨統治的中心區域——武漢、南京。4. 展開戰略決戰(1)客觀形勢和戰略分析[教師活動]展示材料:材料一:要敢于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敢于同敵人的強大兵團作戰,敢于攻擊敵人重兵據守和堅固設防的大城市,以奪取全國性勝利。——194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九月會議”材料二:介紹隨著戰略進攻的節節推進,戰爭的形勢也在發生著變化。進而引導學生結合表格數據分析1948年9月中共中央敢提出這三個“敢于”的原因。[學生活動]閱讀分析表格數據,概括出雙方兵力差距縮小,我軍裝備提升,尤其是重炮有利于攻堅戰,后備物資與兵源也相對更充足。[教師活動]展示地圖:結合學生的回答指出大決戰的時機已到。進而引導學生結合地圖分析大決戰應該選擇哪些地點。總結學生的回答,并指出還有以大別山根據地為依托的淮海地區,明確三大戰役的空間位置及其選擇的原因。[學生活動]觀察地圖,指出東北、華北并闡述原因。(2)戰術運用:大兵團攻堅戰[教師活動]展示地圖:介紹三大戰役中主要采用了大兵團攻堅戰的戰術,并在地圖中表明當時可調用的大兵團。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和地圖,思考:加入你是當時的解放軍指戰員,會如何調兵遣將來指揮三大戰役?請學生上臺結合地圖進行演示。進而介紹三大戰役中具體的戰略戰術運用,引導學生梳理三大戰役的成果。[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和地圖,結合三大戰役的時空特征思考分析,并到講臺上進行演示。進而閱讀教材,梳理三大戰役取得的成果。5. 發動渡江戰役(1)客觀形勢分析[教師活動]展示材料:引導學生結合表格數據分析三大戰役后的國共力量比,最后總結概括出三大戰役后國民黨長江以北的軍事力量基本崩潰。進而引導學生思考應當如何部署下一步軍事行動。[學生活動]閱讀、分析表格,從并立、裝備、空間上指出我軍的優勢。在此基礎上分析出下一步應該渡過長江,解放長江以南。[教師活動]結合圖片材料介紹此時解放軍并沒有迅速發起渡江戰役,而是積極開展以八項和平條件為前提的和平談判。而國民黨一面談判,另一面在謀劃劃江而治,拖延時間,最終拒絕簽字。最后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占領南京總統府,標志著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宣告結束。[學生活動]了解渡江戰役的過程,并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熱愛和平。設計意圖:結合地圖與表格等史料,通過問題鏈的形式引導學生一步步的分析戰場客觀形勢,制定戰略戰術,“領導”、“指揮”人民解放戰爭,突出教學重點,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落實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二、統一戰線篇[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思考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除了軍事方面還有哪些因素,并指出當時除了軍事上的第一條戰線外還存在著第二條戰線,引導學生了解第二條戰線的概況,引出第二大法寶——統一戰線。[學生活動]思考并指出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還包括民心、政治等因素,結合教材了解第二條戰線的概況。(一)概念解讀[教師活動]展示材料: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是一條包括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各民主黨派、開明紳士、其他愛國分子、少數民族同胞和海外僑胞等廣泛的反蔣愛國統一戰線。——王俊駿、廖潔珊《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歷程及其歷史經驗的新思考》解讀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概念,指出構成它的主要階級與階層。(二)形成原因[教師活動]展示材料:蔣介石一切欺騙都已被他們自己的行為所揭穿,他們已經沒有什么群眾,他們已經完全孤立了。和國民黨相反,中國共產黨得到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毛澤東《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1947年12月)介紹毛澤東在1947年就已經道出了這條統一戰線形成的原因,包括國民黨的失民心和中國共產黨的得民心。[學生活動]閱讀材料,從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兩方面宏觀理解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形成的原因。[教師活動]展示材料:引導學生結合材料與教材,分析國民黨的哪些行為使他們最終陷入了“完全孤立”。進而根據學生的回答對國民黨軍事、經濟、政治上的政策進行總結。[學生活動]閱讀教材與材料,提取關鍵信息,從軍事、經濟、政治的角度羅列國民黨倒行逆施的表現。[教師活動]展示材料:材料一:材料二:《中國土地法大綱》中用法律形式規定“保護工商業者的財產及其合法的營業,不受侵犯”;黨中央第一次明確地把“保護民族工商業”確定為黨的三大經濟綱領之ー。——李和平《解放戰爭時期我黨統一戰線形成原因簡析》材料三:引導學生結合材料與教材,分析為什么中國共產黨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與支持。進而根據學生的回答對中國共產黨軍事、經濟、政治上的政策進行總結,通過對比的方式呈現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形成的原因,并結合圖片指出這條統一戰線在解放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學生活動]閱讀教材與材料,提取關鍵信息,從軍事、經濟、政治的角度羅列共產黨深得民心的相關政策。設計意圖:圍繞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形成,運用豐富的史料引導學生從國民黨和共產黨兩個角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深入理解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能取得勝利的原因,感受到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突破難點的同時落實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三、黨的建設篇[教師活動]展示材料:指導偉大的革命,要有偉大的黨。——毛澤東引導學生結合毛澤東的名言思考為什么中國共產黨能領到人民取得如此成就,引出第三大法寶——黨的建設。[學生活動]結合毛澤東的名言分析指出這與我們黨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有關。[教師活動]展示材料與表格:以中共七大為例展示中國共產黨的前瞻性與未雨綢繆,進而引導學生分析思考七屆二中全會是如何適應黨即將面臨的角色轉換這一重要歷史任務的。[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結合中共七大的內容梳理七屆二中全會的內容,理解其中的“變”與“不變”。設計意圖:從大單元的視角來解讀黨的建設,運用時間軸和表格梳理中共七大與七屆二中全會的內容,理解兩者對人民解放戰爭的作用,認識到黨的與時俱進與不變的初心,落實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環節3:總結升華[教師活動]展示材料:結合圖片中的信息總結“三大法寶”在解放戰爭中的歷史貢獻。進而引導學生在課后進一步探究三大法寶在抗日戰爭和新中國成立后的貢獻與作用,全面、深入的理解三大法寶的歷史貢獻。最后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從“三大法寶”這一歷史經驗的視角來透析、感悟歷史,引導學生樹立“學史明理、踐行使命”的社會責任感。設計意圖:通過挖掘油畫中的關鍵信息和課后探究的問題設置引導學生全面深入的理解“三大法寶”在各個歷史階段的重要作用,進而思考為什么要從歷史經驗的角度來分析、感悟歷史,讓學生充分感受黨的智慧的同時強化其社會責任感,落實家國情懷。七、板書設計八、教學反思1.以“三大法寶”為切入點統領本課教學,讓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感受黨的智慧,使得本課主旨突出、主線明確,同時有利于家國情懷的落實落地;2.巧設情境,運用多樣的課堂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身臨其境”的分析、討論歷史問題,步步“推進”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3.運用豐富多樣的史料展開教學,通過問題鏈的形式引導學生在特定時空框架下分析史料、解釋歷史,邏輯清晰、層次分明,有利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4.由于本課容量大、課時緊,因此關于七屆二中全會的內容只有宏觀的分析解讀,尚未十分詳細的展開,需要進一步優化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