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辛亥革命 教學設計一、整體設計思路、指導思想及依據的說明整體設計思路:本課框架由導入新課——共和之肇——共和之新——共和之憾四個環節構成,輔以近代國歌的演變歷史為暗線,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問題,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有利于真正貫徹新課改“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指導思想及依據的說明:2017年版《歷史課程標準》(2020年修訂):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本設計主要運用歷史建構主義理論,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按照任務型教學的基本理念,課堂任務的設計選擇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內容,提供學習情景,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的興趣、自學能力、合作能力。二、學情分析1.初中教材雖已涉及辛亥革命的史實,為高中學習奠定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但由于受目前中考體制的影響,許多學生歷史知識基礎十分薄弱,因而將學生知識的學習前置是關鍵,讓學生通過課前自主學習,使學生有一個充分的思想準備過程。課上則成為教師與學生進行問題解答、交流互動、思維提升的場所;課后則成為思維繼續延伸并吸收內化的環節。2.高中學生的思想正處于逐漸成熟期,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科學思維、理性思考,感悟歷史,并升華情感體驗。三、教材分析(包括對本課教學內容的教學定位分析;教學內容與結構分析;教學重點、難點)本節課的內容是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高考的高頻考點。它是前幾課所講的列強加緊侵略中國造成的影響的擴大,以及承接上節課中人民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一個部分。本課不僅要完成辛亥革命背景、過程和結局的講授,還要使學生對辛亥革命的意義和教訓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和評價。從中國發展進程看,它標志著中國歷史的一個偉大的轉折點。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成立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高潮階段的頂峰,但由于帝國主義各國采取軍事威脅、外交孤立和經濟封鎖等手段,對革命政府施加壓力,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篡奪。從此開始了北洋軍閥對中國的統治。革命的失敗證明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行不通。從世界歷史發展階段看,辛亥革命發生在20世紀前期資本主義統治在世界范圍內不斷鞏固和擴大之時,它與日本的明治維新等遙相呼應,反映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近代化仍是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主潮流。第一目“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重點介紹了革命的背景。第二目“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介紹革命的過程。第三目“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介紹革命的積極成果及歷史局限。重點: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評價辛亥革命。難點:認識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和復雜性。四、教學目標分析【唯物史觀】運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的理論,理解辛亥革命爆發的必然性,認識辛亥革命的成果。【時空觀念】運用歷史地圖從時空上把握武昌起義后全國響應革命的具體情況,說明清政府的統治已土崩瓦解。【史料實證】通過了解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認識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義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歷史解釋】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運用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認識辛亥革命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概括辛亥革命的特點、意義。【家國情懷】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是無數仁人志士用鮮血換來的,從中感悟辛亥革命所反映的愛國主義精神。五、教學策略設計高一學生是21世紀年代出生的新新人類,傳統形式的教學很難真正調動他們的求知欲。考慮到這個因素,本人通過導入新課——共和之肇——共和之新——共和之憾主線串講并結合國歌的演變發展等方式,將學生帶回20世紀的那個兵荒馬亂的時代。為更好地實現信息技術與高中歷史教學整合,在課前布置學生上網搜集相關資料,因而本課圖片、資料大部分由學生課下通過上網查找獲取,教師只是起到將資料加以整合的作用。在將從網上找到的圖片、材料進行整理后,便于讓學生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六、教學過程設計(一)課前探究要求學生提前預習本課;以小組的形式上網搜集相關圖片、材料;登錄相關網站,了解與本課有關的知識。(二)導入新課----新中國70周年國慶視頻及國歌(設計意圖:家國情懷)過渡:新中國70周年國慶視頻,廣播電視里、重大場合上都會聽到《義勇軍進行曲》奏響。“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蕩氣回腸的歌聲一下子拉近了我們每一個個人和國家之間的距離。國歌,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氣質和價值追求。同學們是否知道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首國歌?作者是誰?【幻燈片展示】(設計意圖:唯物史觀、歷史解釋)1911年10月4日清政府頒布了由嚴復作詞的我國的歷史上的第一首法定的國歌——《鞏金甌》。 鞏金甌[ōu], 承天幬[chóu], 民物欣鳧 [fú]藻。 喜同袍, 清時幸遭。 真熙皞 [hào], 帝國蒼穹保, 天高高, 海滔滔。 國歌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精神氣質和價值追求。這首國歌要表達的是什么?【學生回答,教師歸納】金甌永固是封建統治者的追求,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幻燈片展示】(設計意圖: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共和之肇10月10日,武昌起義,新軍協統黎元洪被推為都督10月22日,陜西起義,新軍管帶張鳳翙被推為大統領10月22日,湖南共進會首領焦達峰等率會黨及新軍攻入長沙11月3日,同盟會在上海起義,同盟會員陳其美為都督11月5日,江蘇巡撫程德全自命為江蘇都督,宣布江蘇獨立11月7日,廣西獨立,清巡撫沈秉堃任都督11月9日,福建獨立,新軍統治孫道仁任都督11月27日,四川獨立,立憲派蒲殿俊為都督……武昌起義之后又有哪些力量參與革命?為什么錯綜復雜的各派力量不約而同地選擇或默認革命?【學生回答,教師引導過渡】對與這個問題,讓我們來看看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啟蒙思想家托克維爾是怎么說的?【幻燈片展示】(設計意圖: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托克維爾定律”“對于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革命的發生并非總因為人們的處境越來越壞……被革命摧毀的政權幾乎總是比它前面的那個政權要好些……”——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改革與革命賽跑 1894年興中會成立 1895年廣州起義失敗1901年宣布實施“新政”1903年允準商股成立鐵路公司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 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1906年下詔“仿行立憲” 1906年萍瀏醴起義失敗1907年下令成立資政院 1907年鎮南關、紹興、安慶起義失敗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 1908年欽州、河口起義等失敗1911年4月成立所謂“責任內閣” 1911年4月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1911年5月頒布“鐵路國有”政策 1911年6月四川保路運動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亡國三妖:一東洋留學生,一新軍,一資政院咨議局。三妖之中,尤以第一種為諸魔之母。” ——《惲毓鼎澄齋日記》(惲毓鼎,晚清國史館總纂)【學生思考,教師引導過渡】慈禧太后對于張之洞在湖北大舉興學及派遣留學生,也頗懷隱憂。“造就人才的是湖北,我所慮的也在湖北。”張之洞苦心經營,興學堂、派留學、練新軍、辦報紙、倡立憲及洋務實業等,其結果是為清朝造就了掘墓人,可謂自掘墳墓。【問題探究】根據上述材料,結合史實說明托克維爾觀點的合理性。(設計意圖:從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分析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拓展鏈接】晚清部分留學日本人士黎元洪:1898至1901先后三次赴日本留學考察。陳獨秀:1901至1903東京成城學校陸軍科。1907策劃了吳越炸“出洋五大臣”。鄒容:1901投考留日官費生,因思想革命被取消資格,1902自費赴日。著有《革命軍》。魯迅:1902赴日,1904至1906仙臺醫專,后棄醫從文。黃興:1902被選派赴日留學,同盟會創始人,先后多次領導起義,特別是廣州黃花崗起義。蔡鍔:1902,東京陸軍士官學校。與蔣方震、張孝準,同被稱為“中國士官三杰”。閻錫山:1903被官費保送到日本留學。山西太原起義后任都督。陳天華:1903獲官費留學日本。著有《猛回頭》、《警世鐘》。秋瑾:1904赴日留學,1907年策劃紹興起義失敗后犧牲。徐錫麟:1905獲準前往日本學習陸軍。1907年在安慶起義、刺殺安徽巡撫恩銘。蔣介石:1906至1911,日本陸軍振武學院。陳其美:1906赴日留學,入東京警監學校。1911年上海起義后任都督。……【幻燈片展示】(設計意圖:歷史解釋)共和之新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頒布了《中華民國國歌》。亞東開化中國早,揖美追歐,舊邦新造,飄揚五色旗,民國榮光,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這首國歌體現的時代精神是什么?【學生回答,教師引導過渡】從帝國到民國、從主權在君到主權在民、從專制到民主、從臣民到公民、從人治到法治 ,這些都是近代民主共和國家的應有之意。除此之外,民國還有什么值得肯定的“新”特征嗎?【幻燈片展示】(設計意圖: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拓展鏈接】《清帝遜位詔書》節選 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容,拂兆民之好惡?……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內乂【yì】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欽此。【問題探究】結合《清帝遜位詔書》的歷史意義,分析五色旗的內在含義。(設計意圖:從唯物史觀出發,辯證地以多元視角看待清帝遜位與五族共和,進一步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學生回答,教師歸納】這份退位詔書有值得肯定的歷史意義有三:(1)實現和平過渡;(2)確認共和體制;(3)倡導民族和解。放眼當今世界的烏克蘭、敘利亞、伊拉克,我想每一個人都應該明白倡導民族和解,促進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歷史意義有多么重大。【幻燈片展示】(設計意圖: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共和之憾《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憲政史上的里程碑,是第一部中產階級性質的憲法。其命運如同其名字,“臨時”而已,為后人所詬病……【拓展鏈接】民國初年圍繞共和的斗爭(部分)1913年3月20日 《臨時約法》起草者宋教仁在上海京滬車站遇刺。1913年10月10日 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1914年5月1日 袁世凱頒布《中華民國約法》。1915年12月11日 大總統袁世凱復辟帝制。1916年3月22日 袁世凱宣布取消帝制。此后,黎元洪與段祺瑞發生府院之爭。1917年6月 張勛復辟帝制,12天后段祺瑞趕走張勛,但拒不恢復《臨時約法》。【教師引導過渡】國歌的變化歷程只是中國近代化曲折、復雜、艱難歷程的一個縮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憲政史上的里程碑,是第一部中產階級性質的憲法。然而其命運如同其名字,“臨時”而已,為后人所詬病……【拓展鏈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節選“中華民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臨時大總統、副總統,由參議院選舉之……臨時大總統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公布法律”;“國務員于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法官獨立審判,不受上級官廳之干涉。” 【問題探究】有人認為:與其說是仿效美國不如說是效仿法國。這一觀點是否成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加以說明。(設計意圖:歷史解釋,一分為二地辯證地看待《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典型例題】(2015·海南高考·15)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按《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定實行總統制,賦予總統很大權力;其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又對總統權力做出嚴格限制。這一變化主要反映出當時( )A.立法服從于政治 B.行政服從于司法 C.從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體臻于完善【拓展鏈接】民國法學家王寵惠曾針對民國初年根本法制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強調:“憲法之制定,有二要義焉:一曰,憲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國而定也。二曰,憲法者非因一時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學生思考并回答,教師引導歸納】一個是憲法制定的缺憾、一個是憲法內容的缺憾,一個是憲法結局的缺憾。人們往往關注最后一個即結局的缺憾,卻容易忽略前兩個缺憾對最后結局的影響。【幻燈片展示、課堂討論】(設計意圖:唯物史觀、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家國情懷)【各抒己見】十月十日之于中國人的意義就等同于七月四日之于美國公民的意義。——胡適《雙十節的意義》(1939)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胡適的主張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說明。【本課小結】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蔣廷黻站在這個意義上,辛亥革命是終點也是起點!【學生思考并回答,教師引導歸納并做課堂小結】【拓展鏈接——百家爭鳴】“辛亥革命有甚么意義呢?簡單說……第一,覺得凡不是中國人都沒有權來管中國人的事;第二,覺得凡是中國人都有權來管中國人的事”。——梁啟超“1911年在中國建立起美國共和政體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種共和政體是一個大失敗,因為它在中國的歷史、傳統、政治經歷、制度、天性、信仰觀念或習慣中毫無根據地。它是外國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國之上的。”——納散尼爾·佩弗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孫中山 “1911年的革命不過在種族革命上獲得了勝利,它不過是粉碎了一個皇權,而剩留下了一堆毀垣碎瓦和嗆人的塵灰。”——林語堂“其所以荒謬,就在于中華號稱為民國,人類進入了二十世紀,而我仍然過著原封未動的帝王生活,呼吸著十九世紀遺下的灰塵。”——溥儀“對于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低估的,這并不為怪,因為他們體會不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林柏渠(五)課后作業 材料一 1912年間私人開辦的部分女子學校學校地點特色中央女校北京設有六個年級,分為工藝組、紡織組等。神州女學上海設國文、圖畫等專修科,畢業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發展。女子法政學堂上海以培養婦女參政人才、儲他日議院之選為學宗旨。材料二 1914年,教育總長湯化龍發表他對當時女子教育的看法:“民國以來,頗有一派人士宣導一種新說,主張開放女子之界限,其結果致使幽嫻女子提倡種種議論,或主張男女同權,或宣導女子參政。……蓋謂該校在今日,不但毫無利益,而反有巨害。”問題:基于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民國初年社會的認識。【答案】答案l:能在材料一與材料二之間建立關聯,并能從中看到深層次的社會歷史因素。民國初年處于近代中國社會的重要轉型時期,婦女權利的變化正是這一時期社會變遷的縮影。辛亥革命創立了中華民國,肯定了人的基本權利,倡導男女平等。婦女得以從傳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成為享有公民權利的社會成員。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紛紛興辦了女子學校,不但教授她們適應社會的各類知識、技能,而且還以培養婦女參政為宗旨。但是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守舊勢力依然強大,社會上對新式女子教育出現了異議,尤其是在袁世凱執政時期,教育總長湯化龍的言論即為一例。這體現了當時新舊觀念的沖突。答案2:能在材料一與材料二之間建立關聯,但僅能描述歷史現象。辛亥革命以后,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移風易俗的政令,促成了社會習俗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倡導女權就是重要的一方面。北京、上海等地女子學校的興辦正是在此背景下展開的。這些學校致力于提高婦女的知識答案和參政意識,提高了婦女的地位。對于這一新事物,也出現了異議,教育總長湯化龍的言論即為一例。這體現了當時新舊教育理念的沖突。答案3:只能就材料一與材料二分別展開討論答案4:沒有基于材料回答問題【設計說明】課堂作業以講練結合的方式出現,既可以檢測教學效果,也可以再次強化鞏固課堂知識。通過本課的學習,可以適時利用這個心理契機布置預習任務,為下一課的教學提供一個懸念,埋下一個伏筆。(六)板書設計 第19課 辛亥革命七、教學設計特色教學立意新課程教學不可以照搬原有教學思路和模式,課程標準要求我們以改革精神實施新課程教學。因此,如何準確把握新課程標準的實質,教好新課程教材,是需要認真對待和研究的。本堂課貫穿始終的是共和的變化,帶領學生徜徉于屬于那個時代的刀光劍影。教學構思本課的教學主要通過教師的巧妙設計情景,讓學生通過自我體驗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本課內容頭緒較多,但是我們在教學中采取了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學生可以比較輕松地實現教學目標。所以本課教學設計通過導入新課——共和之肇——共和之新——共和之憾四個環節,設置“情景”,引領“實踐”,實現“創新”。八、教學反思本節課的生成之處辛亥革命揭開了中國現代革命史的序幕,是為20世紀初中國政治和文化思想史上,最為激動人心而又最耐人尋味的研究課題。1.導入成功。為了吸引學生,以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見聞作為切入點,采用新中國70周年國慶視頻導入,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2.課堂環節完整,注重學法指導。本課分導入新課——共和之肇——共和之新——共和之憾四個環節完成。以近代的國歌演變歷史為線索,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問題,以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利于真正貫徹新課改“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并注重引導學生對重點問題進行分析。3.重視補充一些材料,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預習的主動性。4.重視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學習歷史不僅僅是掌握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懂得一些道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通過“國歌與國家的認同”、“民族和解的意義”、“憲政與共和的曲折”拉近歷史和現實的距離,拉近學生和知識的距離。存在問題本課雖能做到提綱導學合理,緊扣重點難點,課堂環節完整,但也存在需要改進之處。比如有的問題設置不一定恰當,可以再巧妙些;引導方式、教態語態不夠自然流暢,也有待改進;教師講的過多、學生參與的空間不夠大,應該多給學生展示交流的機會,激發學生的辯證性、批判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待改進。分析問題形成的原因1.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該教學設計比較適合于一級達標校的重點班。學生各方面的素質比較高,課堂也顯得較為成功,但是如果放在一般的班級呢?課堂的預設和生成還要做相應的調整。2.每一節課的教學既有可以預設的情景,往往也有超出預料的情景事件。作為歷史專業老師更多的可以預設課堂的知識情景,卻無法準確把握課堂活動本身。3.由于課堂中的突出重點,會造成某些課內知識的忽略,這些對于學習好,自覺性高的同學問題不大,但是對于一般的同學,如何去補充,又是一大難題。4.多媒體的筆記問題永遠是一個值的探究的問題,如何做到二者的有機結合?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而可行的措施及辦法(1)關于的辛亥革命史料考證,應該查閱大量的資料,貼近歷史的真實。(2)應該更充分抓住本課教學內容貼近現實生活的特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進行合作探究。(3)過于面面俱到,史實的內容應該更簡略帶過,重點教會學生分析變化的原因及特點,只有如此才能更加突出重點。(4)教師講授的過多,應該騰出更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