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七單元 第22課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學習目標】1.唯物史觀:了解國民黨統治前期的經濟發展,認識官僚資本膨脹是特定歷史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 2.時空觀念:通過時間軸,梳理本課所涉及到的時間、空間、事件、意義等,進一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3.史料實證:利用圖片和史料營造歷史情景,開展史料研習,學生體會論從史出的學史原則。 4.歷史解釋:把握重要概念,對相關歷史問題有自己的理解并能清楚表達。 5.家國情懷:認識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各階層救國救民的行動,體會其英勇抗爭的精神。【教材梳理】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 1.統一全國 ⑴寧漢合流:1927年秋,武漢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國民黨專制統治確立。 ⑵濟南慘案:1928年,國民政府繼續北伐,日本為阻撓北伐,制造了“濟南慘案”。 ⑶皇姑屯事件:張作霖敗退東北,在皇姑屯被日本炸死,其子張學良繼任。 ⑷東北易幟:1928年底,東北三省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全國。 2.國民政府統治下的經濟 ⑴背景:民族資產階級興辦實業的熱情提高;抵制洋貨、提倡國貨運動開展。 ⑵民族工業:紡織、面粉及新興的化學、橡膠等行業,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⑶官僚資本:憑借國家權力,迅速聚斂起巨額財富,以四大銀行為代表。 二、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 1.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 ⑴南昌起義:1927.8.1,周恩來、朱德等,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⑵八七會議:1927.8.7,漢口,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⑶秋收起義:1927.9,毛澤東,湘贛邊起義→長沙→井岡山區。 2.工農武裝割據 ⑴開始:1927.10,毛澤東創建井岡山根據地;1928年,朱德、陳毅與毛澤東會師。 ⑵道路: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⑶發展:到1930年夏,根據地發展到十幾塊,革命武裝達十萬人。 ⑷政權:1931.11,在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毛澤東為主席。 ⑸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農民積極發展生產,支持共產黨革命。 三、紅軍長征 1.背景 ⑴圍剿:蔣介石從1930.10起,五次“圍剿”各革命根據地。 ⑵失利:共產國際及中共中央“左”傾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2.長征初期 ⑴開始:1934.10,中央紅軍戰略轉移,開始長征。 ⑵挫折:“左”傾逃跑主義,突破四道封鎖線后,紅軍數量銳減。 ⑶轉向:毛澤東建議向敵軍力量較薄弱的貴州挺進。 3.遵義會議(1935.1) ⑴內容:集中全力解決軍事和組織問題 ①組織:改組中央領導機構,由張聞天負總責,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 ②軍事:成立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小組。 ⑵意義:開始確立毛澤東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4.長征勝利 ⑴路線:瑞金出發→突破封鎖→遵義會議→四渡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瀘定橋→雪山草地→陜北 ⑵陜北吳起鎮會師:1935.10,紅一方面軍與陜北紅軍會師。 ⑶甘肅會寧會師:1936.10,紅軍三大主力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5.意義 ⑴長征實現了紅軍的戰略大轉移,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種子。 ⑵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教材補充】“右”傾和“左”傾——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傾主要表現為保守、妥協、退讓;“左”傾往往表現為急躁冒進,急于求成。兩者都有危害性,“左”傾錯誤的危害性更大。【本課線索】請通過時間軸的形式完成【預習檢測】1.某游客在瀏覽周恩來紀念館時拍攝了周恩來曾穿戴過的一套服裝。這套服裝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的歷史見證。據此分析周恩來曾穿戴這套服裝參加了( ) A.中共“一大” B.北伐戰爭 C.南昌起義 D.秋收起義 2.李立三曾說,南昌暴動在廣大群眾沒有出路的時候,在全國樹立出新的革命中心。此處李立三指出了南昌起義的( ) A.歷史背景 B.參加主力 C.歷史意義 D.成功原因 3.有學者認為,“八七會議”雖然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但仍然認為工人運動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力量。直到秋收起義后,一部分共產黨人才有計劃、有組織和有目的地將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工人運動轉向農村農民運動。該學者意在強調( ) A.城市革命道路是照搬蘇聯經驗 B.右傾錯誤的糾正受到了阻撓 C.工人運動的影響大于農民運動 D.正確道路的探索具有漸進性 4.下圖為一枚銅幣的正反面。據此可知( ) A.中央蘇區實現財政統一 B.根據地的經濟相對獨立 C.紅軍順利完成戰略轉移 D.西北紅色政權普遍建立 5.中國共產黨從建黨到建國經歷了艱難曲折的發展過程。觀察下圖判斷,1934年-1937年中國共產黨黨員人數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國民黨發動政變,大肆屠殺中國共產黨黨員 B.日本侵占東北,中國共產黨撤出東三省 C.黨內“左”傾錯誤泛濫,紅軍遭受重大損失 D.共產國際解散,中國共產黨失去外援 6.一位美國記者贊嘆道:每一場革命都有它自身的傳奇,毛澤東率領數萬工農紅軍所完成的戰略轉移,就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偉大傳奇。他所說的“偉大傳奇”是指( ) A.秋收起義 B.井岡山會師 C.第五次反“圍剿” D.紅軍長征【閱讀課本、合作探究】探討一: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革命失敗之初是如何一步步走出困境的? 探討二:中共攻打大城市的方案失敗后,選擇了什么道路?又是如何鞏固這一道路的? 探討三: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國共產黨面臨什么樣的局面?后期如何調整的?【史料研習】材料一:各省自發的農民游擊戰爭,只有和“無產階級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聯結起來”,才能變成“全國勝利的民眾暴動的出發點”。 ——1928年中共六大通過的《政治決議案》 材料二:要黨不把主要的力量與城市無產階級聯系,而把主要力量放在農村,這是史無前例的。歷史上古今中外都找不到農村包圍城市的經驗。 ——周恩來 材料三:1930年6月,李立三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幾省的首先勝利》的決議案,不點名地批評毛澤東想以“農村包圍城市”、“單憑紅軍來奪取城市”都只是一種幻想,一種絕對錯誤的觀念,是一種“農民意識”的反應。 思考1:以上三則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 材料四:紅一方面軍總共長征368天,有235天用在白天行軍上,18天用在夜間行軍上。其余的100天幾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戰,總共有15個整天用在打大決戰上。在總長25000余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每天行軍74華里,一支大軍和它的輜重要在地球上最險峻的地帶保持這樣的平均速度,可說近乎奇跡。紅軍一共翻過18座著名山嶺,其中5座是終年積雪、被視為生命禁區的大雪山,穿過了高寒缺氧、人跡罕至的大草地,渡過24條河流,經過11個省份,占領過62座大小城市,突破了敵人4道封鎖線和10個地方軍閥軍隊的包圍,擊潰敵軍400多個團。他們開進和順利地穿過10多個不同的少數民族地區。在萬里征程中,紅軍將士在裝備低劣、衣杉單薄、食不果腹的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仍然士氣高昂,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攻關奪隘,譜寫了一曲曲革命英雄主義的凱歌。 ——李平:《簡論長征精神及意義》 思考2:通過上述材料中的數據,說說你所理解的長征精神? 材料五: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三個月內占領東北全境。1932年,日本扶植溥儀成立“偽滿洲國”。1933年,日軍先后占領了熱河、察哈爾以及河北部分地區。1935年,日軍發動華北事變。 ——人教版教材歷史必修一 思考3:面對材料中出現的情況,此時的我們應該怎么辦?【課后檢測】一、選擇題 1.“它用國民革命左派政府名義,南下廣東,想依賴外援,攻打大城市,而沒有直接到農村去發動和武裝農民,實行土地改革,建立農村根據地,這是基本政策的錯誤。”周恩來總結的是( ) A.武昌起義的教訓 B.國民革命失敗的教訓 C.南昌起義的教訓 D.秋收起義的教訓 2.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犯了不少錯誤,但都能夠在緊要關頭召開會議,糾正錯誤,指明新的出路,其中八七會議就是一次具有轉折性意義的重要會議。以下關于這次會議內容的表述中,不準確的一項是( ) A.清算一些領導人的“左”傾錯誤 B.決定開展土地革命 C.確定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總方針 D.決定組織秋收起義 3.民主革命時期,位于贛南山區的興國縣全縣23萬人口中,有8萬多人參加了革命軍隊,其中5萬多人為革命犧牲。興國人民參軍的高峰時期集中在( ) A.1924~1927年 B.1928~1934年 C.1937~1945年 D.1945~1949年 4.為了彌補財政的不足,蘇區中央工農民主政府發行過三次公債。1932年6月革命戰爭短期公債60萬元,同年12月第二期革命戰爭公債120萬元,1933年7月經濟建設公債300萬元。據此可知,這些公債的發行( ) A.有利于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 B.成為蘇區的主要財政來源 C.抵制了國民政府的幣制改革 D.加重了根據地人民的負擔 5.1941年5月,毛澤東說:“當1935年冬季中央蘇區紅軍長征到陜北時,只剩下七千人,成了‘皮包骨’,長征勝利了,它留下的這點力量,不要看輕了它,它的發展前途是很大的。”毛澤東強調的是長征( ) A.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B.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圍剿” C.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D.使共產黨走上了抗日戰場 6.“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是毛澤東在1935年2月寫下的《憶秦娥·婁山關》中的一句,其中“從頭越”反映了( ) A.紅軍突破了敵人的四道封鎖線 B.遵義會議后紅軍獲得了新生 C.紅軍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D.紅軍到達陜北后開始抗戰 二、非選擇題 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年,他(毛澤東)對大革命危機時期的形勢洞察秋毫,在八七會議上就指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道理。在8月18日湖南省委研究秋收起義計劃時毛澤東堅決主張舉共產黨的旗幟,“我們不應再打國民黨的旗子了,只有共產黨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我們則應立刻堅決的樹起紅旗”。于是湖南省委制定的行動綱領上就明確提出,鑒于國民黨已經成為壓迫、屠殺民眾的工具,這次暴動不再用國民黨的名義來號召工農群眾參加起義。秋收起義的工農武裝統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軍叫工農革命軍,旗號鐮刀斧頭”。 ——摘編自岑中柱《南昌起義與秋收起義打出不同旗幟之原因初探》 材料二 八七會議確定了對國民黨反動派實行武裝反抗和土地革命的新方針。會后,武裝起義在全國此起彼伏,連綿不斷。據統計,僅在三個月內,爆發的秋收起義就有22次,但唯獨湘贛邊秋收起義獲得了勝利結局,“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戰爭的發展方向”。 ——摘編自黃愛國、楊桂香等《試論秋收起義的意義與特點》 (1)根據材料一,分析秋收起義打出“工農革命軍”旗幟的意義。 (2)材料二中“勝利結局”指的是什么?結合材料一、二和所學知識,說明能夠取得此“勝利結局”的主要原因。預習檢測1-6 CCDBCD課后檢測1-6 CABAAB(1)意義:明確區別于國民黨反動派;扎根群眾,代表人民利益;走上獨立自主道路。指的是:開辟了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原因:對時局和國情的深刻把握;堅持走獨立自主道路;走群眾路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