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1課 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教案【課標要求】認識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認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認識國共合作領導國民革命的歷史作用。【教材分析】本課涉及的重大歷史事件較多,難以做到一一講述基本的史實,且初中歷史教科書中對相關基本史實已有介紹。因此,本課在內容上的取舍,主要體現在選擇關鍵的角度分析和評價這些重大歷史事件。第一子目提及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指出五四運動的性質及偉大意義;同時說明五四運動促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準備了條件。第二子目介紹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重點介紹了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的重要主張。第三子目介紹了以國共合作為特征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共同推動了北伐的進行;介紹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最終導致國民革命的失敗。【學情分析】學生在初中已學習過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國民大革命等知識點,能陳述相關的基本史實,但缺乏對歷史事件之間聯系的認識和對事件背后意義的探索,如五四運動在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革命意義,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因果關系等。教師應注重創設歷史情境,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素養。【教學目標】1. 唯物史觀通過本課學習,運用唯物史觀的階級斗爭、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實踐檢驗真理的有關理論,評價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國民革命,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 時空觀念通過展示相關的歷史地圖,認識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國共產黨誕生、國民革命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3. 史料實證通過圖片及文字史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國共合作領導國民革命的過程及歷史作用,培養學生在史料中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4. 歷史解釋引導學生解讀并分析本課教材及教師展示的相關史料,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是中國革命的必然選擇;五四運動促使中國人民的新覺醒;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國共合作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培養學生解讀教材、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5. 家國情懷通過學習,深刻感悟五四愛國運動中所體現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精神,通過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無數革命先烈為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前仆后繼、英勇獻身的革命事跡,深刻感悟偉大建黨精神,樹立為國家強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學習的遠大理想。【重點和難點】1. 重點: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認識國共合作領導國民革命的歷史作用。2. 難點: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是中國革命的必然選擇。【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新課導入:展示日俄戰爭的一張照片及文字解釋,設問:同學們,看著這張照片,你有什么感觸?順勢引出當時國人的麻木,刺激了魯迅從此棄醫從文,走上喚醒國民覺悟的道路。(課件展示本課標題)十幾年后,中華大地上爆發了一場學生運動,這場運動及隨后誕生的中國共產黨為黑暗中的中國迎來了一個覺醒年代。今年我們就來學習,國民的覺悟是如何被喚醒的。一、尋路——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課件展示第一個子目——尋路)過渡:如何挽救國家,道路尚未明確,當時的中國人一直都在探索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條路,中國人自鴉片戰爭以來,已經探索了近80年。(課件展示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救亡圖存的探索)與學生互動,通過對這些運動的最終結局得知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沒有得到改變。進一步得出結論:這些道路在當時的中國行不通。(課件展示一戰的爆發及當時一些先進知識分子對一戰的看法)設問:當時一些先進知識分子對一戰產生了什么樣的看法?學生:懷疑。教師總結:帝國主義戰爭顯露出了“歐洲資本主義模式”的局限性,一位美國記者直截了當地告訴梁啟超,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了,這使得正在向西方學習的中國人感到困惑,中國還要沿著這條路再走一遍嗎?設問:除了歐洲資本主義模式,還有別的道路可供選擇嗎?(課件展示材料,引導學生得出答案)學生:社會主義。教師過渡:在那個時候的中國,社會主義名號下有許多的主義,這些主義各不相同,但是對于為中國社會尋求出路的人們來說,它們都是具有吸引力的救世真理。比如其中的青年毛澤東。(課件展示青年毛澤東的自述)設問:同學們,這么多的主義,哪一種才是正確的道路呢?與學生互動,引導學生理解:實踐檢驗真理。(課件展示工讀互助團的基本情況,介紹當時青年為檢驗真理而做出的努力,并出示材料,引導學生得出工讀互助團失敗的根源)教師總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這樣的空想社會主義是不可能實現的。那么除了這些社會主義思想,還有別的選擇嗎?(課件展示俄國十月革命)教師: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俄國的成功,使一些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必須以馬克思主義代替空想社會主義,用科學社會主義來改造中國。而其中率先系統研究馬克思主義的中國人是誰呢?學生:李大釗。教師:我們來看一下李大釗是如何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播放電視劇《覺醒年代》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片段)師生互動,文學革命推動新思想的傳播。教師: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后,李大釗備受鼓舞。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而這時,一戰結束了。中國因為派出勞工參加一戰而成為了戰勝國。此時中國產業工人的隊伍也越來越壯大,這更加堅定了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是正確的。他先后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和演講,熱情謳歌十月革命。認為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新紀元”的開始,并預言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宣傳十月革命的過程中,他自己的覺悟得到了迅速提高,很快從一個愛國的民主主義者轉變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過渡:這時,中國在巴黎和會上提出的正義要求遭到了列強的無視。一場轟轟烈烈的愛國運動爆發了。(播放電視劇《覺醒年代》五四運動的片段)師生互動,感悟五四愛國精神。(展現五四運動的地圖,引導學生了解五四運動的概況,并通過一些文字材料分析五四運動的性質及偉大意義)教師:五四運動的成果證明:中國的大多數只要團結起來,就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可以打倒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許多的知識分子看到了這股力量,決心喚醒這些大多數。(展現五四運動后的報刊材料)教師:很多先進知識分子通過創辦白話文期刊的方式來宣傳新知識、新文化,其中毛澤東的《民眾的大聯合》更是凸顯了人民群眾的地位和尊嚴。這篇文章被多家報紙登載,大大喚醒了國民的主體意識和民族意識。因此我們可以說,五四運動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全面覺醒!(展現五四運動后的報刊材料)教師: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李大釗在這一時期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他身邊聚集了一批經歷過五四運動洗禮的優秀青年。這些青年向工人們宣傳馬克思主義,開始同工人建立聯系。1920年8月,由陳望道翻譯的第一本中文全譯本出版,使更多的青年樹立了馬克思主義信仰。毛澤東就是其中的一員。總結: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一個新的政黨即將啟航。(展示第二個子目——啟航)二、啟航——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與國民革命教師:啟航,中國共產黨從哪里啟航?學生:上海,嘉興南湖(展現圖片史料上海石庫門、南湖紅船)教師:在這里,中國共產黨召開了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在這次大會中,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展現文字史料《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教師:請同學們看一些從這個綱領中我們可以得出哪些信息?(教師引導學生得出中國共產黨的政黨性質、革命手段、奮斗目標)教師:這些信息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致的,可見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就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人階級是最先進、最具革命性的階級,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的政黨,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以階級斗爭為手段,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妥協不退讓,成為中國人民強大的凝聚力量;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不再是過去學習的資本主義道路,使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中國共產黨成立,是一件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它將中國從黑暗的深淵引向光明的前景。過渡:這個綱領有提及中國嗎?學生:沒有。(展現文字史料陳獨秀對一大綱領的評論)教師:目標非常宏遠,具體該如何行動還沒有提到。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進步的政黨,它的優良傳統就是理論要聯系實際。在1922年1月創刊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機關刊物上,就已經要尋找符合中國實際的行動方案。(展現文字史料中共二大《關于“民主的聯合戰線”的議決案》,引導學生得出當時中國的實際情形是什么)教師:面對這樣的一個中國,中國共產黨給出了怎樣的解決方案?(引導學生看教材P123《歷史縱橫》,得出答案)教師: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成立后一直致力于組織領導工人運動。在黨的領導下,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掀起了中國工人運動第一次高潮。(展現圖片史料,引導學生獲取圖片信息)教師:這是一幅關于共產黨員林祥謙英勇就義的畫作。從工人們的神情來看,他們眼神堅定,毫不畏懼,顯示出中國工人階級堅定的革命性和堅強的戰斗力。但是這次罷工結果怎么樣?學生:失敗了。教師:工人階級單槍匹馬,遠不如敵人勢力強大。軍閥吳佩孚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血腥鎮壓了罷工工人,林祥謙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犧牲的黨員。此后,全國工人運動轉入低潮。面對強大的敵人,年幼的中國共產黨應該怎么辦呢?(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124史料閱讀)學生:與中國國民黨合作。教師:中國共產黨結合實際情況,認識到單靠自己是不行的,需要建立統一戰線,聯合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壯大革命隊伍。于是在中共三大上,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的決議。(展現圖片史料,引導學生獲取圖片信息)教師: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的召開,通過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國民革命運動開始了。同學們看一下這張宣傳畫,你能得出什么信息?(引導學生分析革命目標及革命隊伍的組成)學生:農工兵商學大聯合,打倒軍閥及帝國主義。教師:這次國民革命的參與者就不只是工人階級了,更多的人參與了進來,國民黨從一個資產階級政黨,改組成了一個由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組成的革命聯盟。同學們看教材,歸納一下國共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果?學生:建立廣州國民政府,進行了北伐戰爭,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教師:北伐戰爭從1926年5月開始,到1927年4月時,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完成了孫中山過去十幾年都沒有完成的事業。同學們看材料,為什么北伐戰爭能取得這么大的勝利?(展示文字史料,民眾在北伐戰爭中的貢獻)學生:因為有當地民眾的支持。教師: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當地民眾、工人、農民紛紛起來支援北伐。人民群眾的革命熱情空前高漲,推動了國民政府于1927年2月收回了漢口、九江的英租界,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足以可見人民群眾的覺悟在不斷提高。為什么人民群眾擁有這么高的革命熱情和覺悟呢?(展示圖片史料及音頻,引導學生了解國民革命的宣傳教育如何啟蒙人民群眾)教師:這首朗朗上口的旋律,配上國民革命的歌詞,使國民革命的目標在群眾中廣泛傳播。除此之外,農民階級也表現了強大的力量和熱情,毛澤東等共產黨人看到農民運動的蓬勃發展,通過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來喚醒農民階級的覺醒。(展示文字史料,毛澤東對農民運動的評價)教師:反對農民運動的人就會站到反革命的立場上,那么最終誰背叛了革命?學生:蔣介石。(展示圖片史料,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被殺害)教師:1927年4月12日,羽翼豐滿的蔣介石在帝國主義列強的支持下,發動了反革命政變,打死捕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7月15日,汪精衛集團也對共產黨人實行大屠殺,由國共合作發起的國民革命宣告失敗。課堂小結:過渡:在如此危機的時刻,許多的共產黨人堅持真理,不怕犧牲、英勇斗爭,依然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與使命。讓我們回顧一下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播放電視劇《覺醒年代》的片段)教師: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年恰似風華正茂,最后,用魯迅先生的一段話送給大家,希望大家能以五四青年為榜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板書設計】覺醒年代——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一、尋路五四運動 →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二、啟航一大 → 二大 → 三大 → 國民革命仰望星空 腳踏實地 繼續前行 不忘初心【課后反思】一、設計思路新教材的內容多到我們一時難以適應。作為《綱要》,明明是很簡練的文字,可匯集起來,卻有28萬字之多。也正是因為這是綱要,每段文字重要得不知該如何側重。這就需要我們嚴格按照課程標準,整合教材,做出取舍。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事件。如何彰顯它的偉大?那必然要從其歷史意義上著手。而本課的課標也是如此要求的:“認識五四愛國運動的意義,認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認識國共合作領導的國民革命的歷史作用。”如此,我基本鎖定了這節課的重點: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如何為中國革命做出努力。其他的基本史實,都在初中提及過,如五四運動的背景及過程、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概況、國共雙方合作的原因、新三民主義、北伐戰爭、國民革命的失敗等等都可一筆帶過,關鍵在于把教材的內容挑選出來為我的主線服務。那我的主線是什么呢?自從使用新教材后,我一直都通過觀看學習其他老師的教學實錄來思考這些老師是如何組織教學語言、把控課堂節奏、緊扣課程標準、凸顯核心素養的,越來越發現這些老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主線突出,緊緊圍繞主線展開,甚至打破教材的敘述框架。有了主線,這堂課就不會顯得凌亂,學生也很難分心了,因為把握了核心,整堂課在思想上有一定深度,這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出現了一部講述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優秀電視劇《覺醒年代》,于是當我看到這個課文標題時,很自然地就聯系到《覺醒年代》,而人民的“覺醒”,又完美地闡述了五四運動的偉大意義和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我努力整合教材,讓它們為人民如何“覺醒”這條主線服務。二、尋找史料確定好目標和主線,我就開始尋找史料。史料的尋找,耗去了大半時間。優先考慮的是教材和教師用書上的史料和解讀。新教材雖說是史綱,但是正文以外的史料補充可毫不吝嗇,這給了我們一些自由發揮的空間,不必拘泥于教材正文的敘述,關鍵是如何利用它們。史料的運用主要體現了兩個核心素養: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課標的要求都可以從這兩方面來實現。比如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此處強調“歷史意義”,那就是要站在近代中國歷史的發展全局上來考量,這種縱向的對比,最好的辦法就是前后對比。五四運動突出的表現是“先進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與”、“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這是過去不曾有的。這些歷史意義在教材中已經說明,關鍵是如何去理解它們,所以我選取的史料側重于歷史解釋。這些史料的來源可以是學術專著(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周縱策《五四運動史》),可以是紀實文學(埃德加·斯諾《紅星照耀中國》),可以是期刊論文(張偉軍《“五四”運動的社會革命邏輯及其百年實踐》,載《創造》2019年第9期),可以是當時的歷史文獻(毛澤東1919年《民眾的大聯合》,載《湘江評論》)……力爭從多角度來認識五四運動的偉大。關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當我看到教材P125“問題探究”的史料及問題時,我也在思考:為什么中國革命會選擇馬克思主義?只有解決了這一點,才能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也正是從這則史料中,我看到了當時的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并開始思考這些認識與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之間的聯系,然后說明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偉大意義。接著對于黨在這一時期的成長,我也優先選擇黨的二大、三大的原始文獻;對國民革命的理解側重于史料實證,用國民革命時期的宣傳畫來讓學生提取信息,提出自己對“國民革命”的歷史認識。此外,所有文獻,盡可能點出它的時間,以增加史料的可信度,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三、上課反思真正的考驗是上課,可是上課狀態不是很理想。首先是語言組織有得加強,“那么”“也就是說”這樣的口頭禪使用過多。根本上還是不太熟練,上課還是有些緊張,心理素質沒過關,導致一些語言重復啰嗦,沒必要,且有錯誤,但當時就是沒控制好說漏嘴了,后面雖然馬上改正,卻顯得不夠專業。在備課過程中,對語言的組織作了一些努力,方法記錄如下:1. 選擇史料時,對史料的解讀也可以一并記錄下來。比如不同社會主義思想的流行,選自陳旭麓的《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第20章,他說:“在那個時候的中國,社會主義名號之下統括著馬克思主義、無政府主義、工讀主義、新村主義、基爾特主義、合作主義、泛勞動主義。主義與主義之間往往相去甚遠。但對于為中國社會尋求出路的人們來說,它們曾經都同樣是富有吸引力的救世真義。”2. 對歷史事件或人物的描述,可以摘抄官方定性的文字。比如教材中對五四運動的評價,幾乎全文出自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對李大釗寫作一系列文章的介紹,可以翻閱《中國共產黨簡史》、大學教材《中國近代史綱要》,也可以從人民日報、共產黨網等官方網站去找相關文章。3. 學習優秀教師的語言組織。比如通過講解京漢鐵路大罷工而引出國共合作,這里我學習借鑒了鄭婷婷老師的教學實錄(公眾號“高中歷史教研”《視頻實錄·鄭婷婷: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2019-06-24),我這一頁的課件設計也是學習了鄭老師課件的第12頁。4. 尋找事物之間的聯系,課下多思考如何描述它們之間的聯系,對于稍縱即逝的想法一定要記下來。比如“怎樣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教師用書上說教師“首先把握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這一背景,其次明確中國共產黨成立時所確立的奮斗目標,此外還可結合《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進行把握”。具體的語言組織還是得靠自己,直接根據課文給出的答案,學生也還是不理解。于是我就尋找黨的一大綱領與黨成立之間的關系,看了一些解讀一大綱領的文章,自己在腦海里構思,突然有了想法,最終敲定了下列文字:“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人階級是最先進、最具革命性的階級,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的政黨,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以階級斗爭為手段,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妥協不退讓,成為中國人民強大的凝聚力量;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不再是過去學習的資本主義道路,使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中國共產黨成立,是一件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它將中國從黑暗的深淵引向光明的前景。”其次是設問過于簡單。與學生的互動是課堂推進的必要環節,可是我的問題大都沒有深度,導致學生缺乏探究熱情,整個課堂以我講述為主,比較沉悶。也正是課堂氣氛沒有調動起來,自己變得有些緊張,語無倫次。課下找學生了解原因,學生說后面老師太多了,不敢像平時那樣放得開。再次是板書。自從用課件上課后,粉筆基本上沒用過。但是作為公開課,板書是必不可少的。如何讓自己記住寫板書呢?我總結了兩條經驗:第一是在上課前就把課題寫在黑板上;第二是把粉筆留在手里。最后是沒有深入學生群體,與學生有一定距離感。可能和桌子的布置有關系,我不好加入學生的中間,只能在外圍停留。如果走到學生中間去,沒準能調動課堂的氣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