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課題出處】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一單元第18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課標要求】1.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2.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做出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學情分析】1.本課內容學生在八年級已有所學習,且對戊戌維新變法和《辛丑條約》等內容較為熟悉,具備相關知識的前概念。但時間推移,可能對所學內容有一定程度的遺忘。2.思維水平需要有所提高,思維深度有所擴展,具備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潛能。【教材分析】本課共有四個子目:分別是“戊戌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和“民族危機的加深”,主要講述三大歷史事件:戊戌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四個子目在時間上為承接關系,在內容上呈現出中國近代民族危機不斷加深,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特征。本單元的主題是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講述了自鴉片戰爭至《辛丑條約》簽訂的中國近代史,以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和封建專制主義與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決定了近代中華民族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對以上一單元和下一單元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重點:《辛丑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難點:戊戌維新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局限性及失敗原因【設計思路】以“善變的慈禧”為主題重構四個子目,分為善變的表現、善變的代價、善變的啟示三個部分。以面對民族危亡之際,作為晚清政府的實際掌權者慈禧對維新變法、義和團和八國聯軍的態度的不斷轉變為線索,以歷史反思現實落實家國情懷,啟示我們想要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必須堅定信念,勇于變革,循序漸進。【教學目標】1.運用時間軸和歷史地圖梳理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等歷史事件的時間線索,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2.借助教材及學者史料進行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運用唯物史觀,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角度,認識戊戌維新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歷史意義和局限性,認識八國聯軍侵華給中國帶來的嚴重危害。3.了解在民族危亡之際,一些先進的中國人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的努力,反思近代改革的弊端,從挽救危亡的歷史反思聯系當下現實的改革,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學過程】導入新課:甲午之喪師,戊戌之變政,己亥之建儲,庚子之義和團,名雖四事,實一貫相生,必知此而后可論十年之朝局。——惲毓鼎《崇陵傳信錄》講授新課:材料中為什么說這甲午之后的四件事“一貫相生”,又為什么說可以預知“十年之朝局”。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開始這節課。(一)善變的表現步驟1:展示材料,并設問。材料一 凡所實行之新政,但不違背祖宗大法,無損滿洲權勢,即不阻止,兒(光緒)可自為之。——蘇繼祖《清廷戊戌朝變記》設問:材料一的“我”和“新政”的含義。并回答“我”對新政的態度。設計意圖:落實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借助教師提供的材料,知道實際掌權者是誰,掌權者對新政的態度。步驟2:類別 內容政治 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經濟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軍事 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文化 廢除八股,改試策論教育 開辦新式學堂設問:根據表格維新變法的內容,分組簡析維新變法的影響、性質。影響(1)沖擊舊式官僚體制(2)推動資本主義發展 (3)推動新思想的傳播性質: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設計意圖:落實歷史解釋。學生分組討論。邏輯推理,從是什么,到怎么樣。步驟2:展示材料,并設問。設問:根據以上材料,分組討論維新變法的原因。甲午戰后,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人士的努力。設計意圖:落實歷史解釋。多種史料展示。學生分組討論。邏輯推理,從是什么,到為什么。步驟3:展示材料,并設問。材料二 大學士剛毅曾于慈禧面前“伏地痛哭”,指責維新變法,表示“痛心疾首于新政,必盡罷之而后快。”大學士徐桐甚至宣稱:“寧可亡國,不可變法。” ——《慈禧扼殺戊戌變法的前后》材料三 規模太大,志氣太銳,包攬太多,同志太孤,舉行太大。當此,排者、忌者、擠者、謗者,盈街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康廣仁《致易一書》材料四 至袁統兵率頤和園時,汝則率百人奉詔往執西后而廢之可也。——畢永年《詭謀直紀》設問:根據以上材料,從主觀和客觀兩個角度分析維新變法失敗的原因。從中我們可以得出慈禧太后對新政的態度是否變化。客觀上:(1)守舊勢力強大主觀上:(2)維新派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和嚴密的組織,寄托于沒有實權的皇帝(3)圍園密謀策劃的相當草率與不周密(發動軍政實權人物進行軍事政變)(4)缺少政治經驗,計劃失當,操之過急設問:為什么說維新變法缺乏社會基礎。答案: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設計意圖:落實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得出結論:實際掌權者沒有處理好國內的階級矛盾。步驟4:展示材料,并設問。(2019·全國Ⅱ卷高考·28)1898年,一份英文報紙報道:光緒皇帝已經遇害,“太后現在正維持著光緒名義上統治的滑稽劇,一到適當的時候,便公開宣布他的死訊”。教師:從漫畫和這道高考題,我們可以得知,西方對慈禧太后發動的戊戌政變是什么態度?而西方人的態度又使慈禧太后對義和團的態度發生了變化。設計意圖:漫畫形式增加趣味性,高考真題訓練學生對情感態度的把握。落實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并過渡到下一子目。步驟5:展示材料,并設問。“從嚴懲辦,以靖地方。” ——《上諭》1899年11月28日“信其邪術以保固”——《上諭》1900年6月26日“肇禍之由...務凈根株。” ——《上諭》1900年9月7日設問:慈禧對義和團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根據地圖,指出義和團挺近方向和八國聯軍侵華的路線。答案:剿到撫再到剿。設計意圖:落實歷史解釋,時空觀念。步驟6:展示材料,并設問。材料五 義和團仇視一切與洋人有關的東西,有用洋物者“必殺無赦,若紙煙,若小眼鏡,甚至洋傘、洋襪,用者輒置極刑。——《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材料六 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 ——《瓦德西拳亂筆記》思考6:根據材料五和材料六,簡述義和團運動的性質、意義。答案:性質:反帝愛國。意義:進步性: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能夠爭取愛國官兵,動員民眾反帝。沉重打擊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局限性:存在盲目排外行為;容易放松對清政府的警惕。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沒有先進的階級領導。設問:義和團運動失敗與西方列強勢力息息相關。慈禧又是如何對待西方勢力的?設計意圖:落實歷史解釋。引導學生辯證評價。且得出結論:實際掌權者——內部矛盾處理不到位。過渡到下一子目。步驟7:展示材料,并設問。材料七 與其茍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1900年6月21日《諭內閣以外邦無禮橫行當召集義民誓張撻伐》材料八 (慈禧)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上諭》設問:慈禧對是否抗爭列強的態度發生了什么變化?根據材料和教材回答南方諸省為何做出:這種反應?這些變化又帶來怎樣的結局?設計意圖:落實歷史解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得出結論:實際掌權者對民族矛盾處理不到位(二)善變的代價步驟8:展示材料,并設問。內 容懲辦“首禍諸臣”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白銀約9.82億兩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臺,各國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12個重要地區駐扎軍隊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等設問:分組討論《辛丑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答案:洋人朝廷;貧困衰敗;國中之國;破壞主權;洋人朝廷。總體:中國近代史上主權喪失最嚴重、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不平等條約;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設問:這是沉痛的代價。歷史的作用之一是知古鑒今,從善變的表現和代價中我們能得到什么啟示呢?設計意圖:落實歷史解釋,讓學生分組討論。(三)善變的啟示步驟9:甲午之喪師,戊戌之變政,己亥之建儲,庚子之義和團,名雖四事,實一貫相生,必知此而后可論十年之朝局。——惲毓鼎《崇陵傳信錄》教師設問:1901后,清政府主動進行改革——清末新政,回顧導入材料已經預示著清末新政一定會失敗,革命一定會發生。經過這節課的學習,思考對于改革,慈禧太后錯在何處?答案: 改革沒有定力。沒有處理好國內矛盾。沒有處理好民族矛盾。設問:由此,我們得出什么啟示?要認識到改革有陣痛、但不改革就是長痛的道理。對各種矛盾要做到心中有數,增強改革定力,抓住改革時間窗口,只要看準了的改革,就要一抓到底,務求必勝。 ——2016年5月20日,習近平在中央深改組第二十四次會議上強調設計意圖:落實家國情懷。課堂小結:百年前的“千年變局”,各階層救亡圖存,但有著自己的局限。如今我們面臨“百年變局”,要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任務,一定要吸取教訓,積極突破。課后延伸:繪制1840年以來中國近代的大事件時間軸。根據時間軸,解答下列問題。1、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2、總結近代以來各階層做出的努力及局限性。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本節課緊扣課程標準,立足核心素養,做到把學生當主體,以“慈禧的善變”為主題進行重構,創新歷史情境,貫徹問題意識。尤其是表現出對歷史的反思,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更客觀認識現實社會,將歷史學習所得與國家的發展繁榮結合起來。在落實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提升,增加課堂趣味性。但仍存在教學內容多,難以以1課時完成的問題,可進一步進行優化整合,提煉關鍵步驟,讓課程更加精簡。此外可以挖掘對慈禧太后等歷史人物的評價來打破學生的固化思維,讓學生學會辯證、客觀、如實地評價歷史人物,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