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兩次鴉片戰爭的史實與解釋 教師課程標準及教學目標【課程標準】 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了解中國任命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機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教學目標】 歷史解釋:(水平2)學生能夠通過閱讀鴉片戰爭的相關材料(原因、失敗原因、影響),能夠在歷史敘述中將鴉片戰爭的史實描述與歷史解釋結合起來;使用相關材料和術語,對鴉片戰爭提出自己的解釋;(水平3)能夠分辨關于鴉片戰爭的不同解釋;能夠嘗試從來源、性質和目的等多方面,說明導致鴉片戰爭原因存在不同解釋的原因并進行評析。 家國情懷:(水平4)能夠通過鴉片戰爭的屈辱歷史,表現出對歷史的反思,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更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和現實社會問題;能夠將歷史學習所得,與國家的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聯系起來。教學設計思路【教學內容】 本課作為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更是作為中國近代史開端的一課,總共分為了“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兩次鴉片戰爭”“開眼看世界”,教學內容的結構基本是按照戰前、戰中、戰后分布,結構清晰,所以教學設計也基本沿用了這樣的結構,方便學生學習。教師課前讓學生充分預習,上課前通過名詞解釋先讓學生有明確的認識,方面接下來的教學。課堂上,教師先通過現在中外對鴉片戰爭的不同看法和感受,導出“歷史解釋”的概念,引導學生辨別史實與解釋,從解釋中引入第一部分——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根據材料分析出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并且能夠通過對比對鴉片戰爭的不同解釋,明白歷史解釋受立場的影響,并作出自己的解釋。第二部分基本為鴉片戰爭的史實,學生初中比較熟悉,而且以記憶為主,但需要教師對其中一些有難度的名詞進行解釋,并且明確兩次兩次鴉片戰爭各自的影響。從影響出發,過渡到第三部分,從各方對鴉片戰爭的不同態度,將其分為“叫不醒的人”和“睜眼看世界的人”,并向學生說明林則徐等開明的士大夫的進步性和局部性。最后要求學生能夠對整個鴉片戰爭作出歷史解釋,和前面的史實遙相呼應,再次回扣本課主題。在最后引導學生思考導入視頻中中國對外國人販毒的嚴厲打擊,對比本課所學的“領事裁判權”,提醒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重要性,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的教育。學情分析【學情分析】學生此前在已經學習過鴉片戰爭的基本史實,但根據平時與學生的聊天反饋來看,一些基礎差的同學只能記得模糊的名詞,而 一些基礎比較好的同學,對日常做題和老師表述中“歷史解釋”的概念一知半解。而“兩次鴉片戰爭”這課有其天然的優勢,結構清晰,涉及立場和價值判斷等問題,故而本課教師以鴉片戰爭為例,重點培養學生歷史解釋這一核心素養。106班同學日常上課氛圍較好,偶爾會出現思維過于發散而收不住的情況,此外,他們學習基礎普遍較好,但缺乏尖子,所以學生的回答可能不能一次到位,老師要注重引導。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爆發鴉片戰爭的原因和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 【教學難點】對比鴉片戰爭的不同解釋并作出自己的解釋教學手段【教學方式】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板書設計兩次鴉片戰爭的史實與解釋 戰前:西邊有云攜雨來 中國:侵略戰爭——銘記 國外:商業戰爭——忘記 戰中:驟雨冥冥步轉迷 戰后:隱雷驚醒夢中人 叫不醒的國人——麻木、腐朽、封閉 開眼看世界的國人——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教學過程課前預習:學生通過預習了解歷史解釋的概念,并根據初中知識,對重點內容進行思考。課堂導入:播放中國處置外國人販毒的視頻,對比外國網友對鴉片戰爭的言論,提問:中英兩國對鴉片戰爭的記憶大不相同。為什么對同一歷史事件會有完全不同的觀點?引出歷史解釋的概念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請同學根據對史實和解釋的理解,結合初中所學的知識,回答關于鴉片戰爭的史實是什么,對其的解釋指什么?歷史史實:1840年,中英之間發生了鴉片戰爭,中國戰敗,雙方簽訂了《南京條約》。被解釋的歷史:為什么是1840年?為什么在中英之間?這場戰爭為什么被稱為鴉片戰爭?這場戰爭對戰爭的雙方有什么影響?【設計意圖】利用中外對鴉片戰爭截然不同的言論,激發學生的興趣,導入歷史解釋的概念,直入主題。一、戰前:西邊有云攜雨來(一)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師生活動:學生根據預習,回答19世紀國際格局發生了什么變化,以及中國對此的反應——“世界主要殖民主義國家將矛頭指向中國,清政府對世界形勢變化渾然不覺。”師生活動:結合書本96-97頁和初中所學,完成下列中西方對比圖示。政治 經濟 軍事 對外世界中國(二)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材料一:鴉片流毒于天下,則為害甚巨,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林則徐上書道光皇帝奏折材料二:我們在重新審視鴉片戰爭時也很有必要將之放入現代歷史發展大潮的背景中進行考察……如果不是英國,那么別的國家也會這么做,至于英國在華貿易的重點是鴉片而非茶葉或其他什么商品,這只是歷史的巧合罷了。——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師生活動:學生通過教師關于中國對英國從出超,到被鴉片毒害,轉為入朝,白銀大量流出等一系列史實的敘述,自行歸納出鴉片戰爭的原因。直接原因:虎門銷煙根本原因: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材料一:當中國人實行一種激烈的禁煙運動而使危機加劇的時候,戰爭果然就來到了;它(鴉片戰爭)不過.....決定東方和西方之間應有的國際和商務關系的斗爭。--- (英)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 (1910年)【問題探究】文中馬士認為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么?性質是什么?你認同嗎?原因:中國禁煙運動導致戰爭發生;性質:戰爭性質是維護貿易的商業戰爭。此種歷史解釋的立場:殖民主義立場,西方價值觀念;推卸戰爭責任,掩蓋侵略性質。我們對鴉片戰爭性質的解釋:侵略戰爭二、戰中:驟雨冥冥步轉迷(一)鴉片戰爭條約 內容 危害 對中國的影響1842年 《南京條約》 (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割地、賠款 五口通商 關稅協定 破壞領土主權,加重人民負擔 利于列強商品輸出,破壞貿易主權 破壞關稅主權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43年 《五口通商章程》 領事裁判權 破壞司法主權 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43年 《虎門條約》 片面最惠國待遇 破壞貿易主權1844年中美 《望廈條約》 “巡查貿易權” 破壞領海主權1844年中法 《黃埔條約》 居住傳教權 租界的前身,為以傳教為名的侵略奠定基礎師生活動:學生根據預習,將鴉片戰爭之后簽訂的條約及其割讓的權利梳理,由老師將其中重要的、常考的、不易理解的幾個權利進行解釋。領事裁判權:帝國(資本)主義國家僑民在當地的民事、刑事訴訟,所在國法庭無權審理,而由它派駐當地的領事依照本國法律審判,亦稱“治外法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帝國(資本)主義國家僑民在當地的民事、刑事訴訟,所在國法庭無權審理,而由它派駐當地的領事依照本國法律審判,亦稱“治外法權”。(二)第二次鴉片戰爭師生活動:學生根據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原因,結合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后的條約,提問:“鴉片戰爭”怎么還來了第二次。直接原因:亞羅號事件根本原因: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英國提出修約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絕師生活動:老師概述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時間、雙方、簽訂的條約和內容,以及二鴉的影響。(三)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材料一:假設現在讓華盛頓作中國的皇帝,讓惠靈頓作他的將軍,率領中國軍隊同英國軍隊作戰,結果勝負如何呢?即使中國擁有大量的軍艦大炮,也要被英國的土槍和帆船打敗的。由此看來,戰爭的勝敗,既不在于帥,也不在于武器,而完全在于一國之根本力量。——福澤渝吉《文明論概略》小組討論:結合學案,請你從不同的角度思考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師生活動:學生根據課前分發的學案,相互討論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3分鐘后,老師開火車請學生作答。客觀原因:英國綜合實力強大主觀原因:清政府政治腐敗;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后;清朝統治者戰和不定;前線指揮失當;運輸效率低下;缺乏對西方的正確認識;思想迷信封建;民眾愚昧無知。三、戰后:隱雷驚醒夢中人(一)叫不醒的國人材料一:鴉片戰爭接近尾聲時,道光皇帝詢問英國俘虜的三個問題:英吉利到底在哪個方向?從新疆出發,通過陸路能夠到達英國嗎?英國女王是否婚配?——摘編自《清宣宗實錄》材料二:和議之后,都門仍復恬嬉,大有雨過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轉喉觸諱,絕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書“免談時事”四字,儼有詩書偶語之禁。——林則徐《軟塵私議》材料三:道光年間的中國人,完全不懂國際公法和國際形勢,所以他們爭所不當爭, 放棄所不應當放棄的。……當時的人對于這些條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協定關稅和治外法權是我們近年所認為不平等條約的核心,可是當時的人并不這樣看。治外法權,在道光時代的人的目光中,不過是讓夷人管夷人。(領事裁判權是清朝官員主動提出,讓英國官管英國人,避免麻煩。)至于協定關稅,他們覺得也是方便省事的辦法。——蔣廷黻《中國近代史》師生活動:學生根據材料概括鴉片戰爭后各方的態度。統治者封閉愚昧腐朽,民眾麻木不仁,普遍缺乏主權意識。提問學生是否有人民反抗的例子——三元里抗英,提問其性質,指明其局限性。過渡到睜眼看世界。(一)叫不醒的國人林則徐:1839年起,林則徐收集各國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包括國際法知識,編成《四洲志》等書稿,被稱為“開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海國圖志》成書于1842年,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之一,魏源在書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 的思想。徐繼畬:《瀛寰志略》成書于1849年,介紹了世界各國的風土人情及西方民主制度。書中還附有中國、朝鮮、日本及臨摹的歐洲人的地圖。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思考】這些知識分子的共同訴求是什么?師生活動:學生得出結論——學習西方以求自強,繼續引導學生思考其局限性,①西方的介紹并不系統全面,局限于學器物;②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沒有付諸實踐;③地主階級的局限,維護統治。師生活動:學生根據這節課的內容,梳理之后,得出自己對鴉片戰爭的解釋。老師進行整合,對課程進行升華,讓學生對歷史解釋的價值有更好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隨堂練習2】張衛東在《轉折一—以早期中英關系和《南水條約》為考察中心》一書中寫道“鴉片戰爭之前中西交往歷史的主要內容不是殖民史,不是鴉片入華史,也不是文化交流史,而是貿易的歷史,是物質上互通有無的歷史,鴉片戰爭的發生固然是由于綜合因素導致,但其中最重要的還是經濟上的原因。在于茶葉、在于鴉片、在于白銀和利益等等,”從中可以看出作者認為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是( C )A.英照工業革命后對外侵路擴張必然需求B.中國人民的蓋煙運動觸怒了西方侵略者C.中英在經濟貿易上的利益沖實所導效的D.中國控制茶葉的出口最終導致戰爭黑發【隨堂練習2】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后,咸豐皇帝一不痛心割讓九龍,二不吝惜巨額賠款,卻認為外國派員駐京“為中國之害”。對咸豐皇帝這一認識分析正確的是( C )A . 把維護國家的尊嚴放在第一位B . 認識到列強侵華的本質C . 極力維護封建專制統治D . 認識到列強派員駐京給中國帶來的危害最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