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教學內容】本課為《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四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中的第15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課標要求】(2017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通過明清時期的世界變化及其對中國的影響,了解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重要變化及所面臨的危機。【教學立意】以馮夢龍所著《醒世恒言》中《施潤澤灘闕遇友》的小說故事串聯本課主線,從小說的環境描寫、人物形象中提取有價值的歷史信息,理解明清時期社會展現出的生機與危機。而在明清的社會中,存在著一個新因素和舊因素交織的多元結構。新因素表現為明清社會的生機,舊因素表現為明清社會的危機。在這一結構中,傳統因素仍占據主流,這使得中國在這一時期未曾實現社會轉型。【設計理念】本課以馮夢龍筆下的底層小人物觀察明至清中葉的經濟、文化新現象:以史料分析為教學手段;以啟發思考為引領目標;以學科素養為教學宗旨。通過討論探究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和學習能力。【教材分析】“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對應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四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的第15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上承第一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下啟《兩次鴉片戰爭》。教材呈現了宋代前后商業、城市的變化現象,但未深度分析。因此本課基于教材內容,結合高考導向,重新整合相關內容,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體會明清經濟、文化的發展與局限。【學情分析】《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一課在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第21課《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中有所涉及。通過初中學習,學生對明清時期出現的經濟新現象有所了解,但是缺乏對相關史料進行分析并解決實際探究問題的能力。基于此,本課的教學設計上照顧學情,在內容中穿插歷史史料,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進行深度訓練。【學習目標】※本節課重點完成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1.唯物史觀:認識一定時期思想文化的發展是其經濟發展的一定反映,通過這一規律分析明清時期社會變遷的原因。2.時空觀念:通過對明清時期經濟、思想方面出現的新現象進行梳理,理解在這一時期取得的成就。3.史料實證:了解文史互證的方法,能夠從小說中提取一定的歷史信息。4.歷史解釋:能夠運用不同的史料,對明清時期出現的生機與危機進行闡釋。5.家國情懷: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認識時代變局之中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學習不斷反思的精神。【教學重點】社會經濟的發展、思想領域的變化【教學難點】從經濟與文化層面深度認識明至清中葉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教學方法】本課教學主要采用講授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的教學方法。【課時安排】計劃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教學過程】教師講授:不知道各位同學在私底下放松的時候,喜歡什么樣的方式來進行娛樂消遣呢?就我個人而言,閱讀小說一類的文學作品會非常吸引我。小說作為一種通俗體裁,故事性強,深受大眾的喜愛與歡迎。而小說這種體裁在中國已有一定的發展歷史,大家知道在中國古代史上哪一個時期是小說發展的頂峰嗎?學生活動:明清教師講授:明清時期誕生了諸多的小說名家,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四大名著。在這些小說中塑造了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也呈現出不同的社會生活圖景。從歷史學科的角度來講,“文”與“史”也能很好地印證。比如這一位小說家:教師活動:出示馮夢龍的個人及作品簡介。馮夢龍(1574年—1646年),字猶龍,中國古代文學家、思想家、戲曲家。明朝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馮夢龍出身士大夫家庭,原欲應試入仕,然屢試不第,于茶坊酒樓頻繁接觸下層社會,積累了大量民間文學史料。所輯“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中國白話短篇小說的經典代表。在他的作品中就十分生動地描寫了明清時期的社會圖景。今天我們就來深度賞析他的作品“三言”《醒世恒言》中的一個小說故事:《施潤澤灘闕遇友》,來一起感受一下明清時期的社會圖景。設計意圖:通過小說家的簡介引入本課,照顧本課明線的同時,設置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一、經濟:生機與局限1.明清經濟的生機活動探究一:【從小說的環境描寫看歷史:蘇州府吳江縣盛澤鎮】教師活動:出示《施潤澤灘闕遇友》的時間、地點、人物及大致故事簡介。教師講述:《施潤澤灘闕遇友》講述了蘇州府盛澤鎮一個名叫施復的小織戶,因拾銀不昧,行善積德而逐步發家致富的故事。在小說的開篇,馮夢龍便對盛澤鎮這個小鎮展開了極為細膩的環境描寫:說這蘇州府吳江縣離城七十里,有個鄉鎮,地名盛澤,鎮上居民稠廣,土俗淳樸,俱以蠶桑為業。男女勤謹,絡緯機抒之聲,通宵徹夜。那市上兩岸綢絲牙行,約有千百余家,遠近村坊織成綢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賈來收買的,蜂攢蟻集,挨擠不開,路途無佇足之隙;乃出產錦繡之鄉,積聚綾羅之地。江南養蠶所在甚多,惟此鎮處最盛。有幾句口號為證:東風二月暖洋洋,江南處處蠶桑忙。蠶欲溫和桑欲干,明如良玉發奇光。繰成萬縷千絲長,大筐小筐隨絡床。美人抽繹沾唾香,一經一緯機杼張。咿咿軋軋諧宮商,花開錦簇成匹量。莫憂八口無餐糧,朝來鎮上添遠商。——馮夢龍:《施潤澤灘闕遇友》,選自《醒世恒言》第18卷思考:小說中所描寫的盛澤鎮具有什么功能?為什么明清時期出現了具備這一功能的鄉鎮?請結合教材及材料內容加以說明。(從農業、手工業、商業的角度思考)【參考史料】市鎮發展較快的松江、嘉定、太倉一帶,是棉花的產地,棉紡織業發達又靠近沿海,利于海上貿易,是商品經濟發達的地區……這些市鎮有的以經營手工業為主,有的以某些行業著稱,有的是農副產品的交易市場或產地等。隨著市鎮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達,明中葉以后,在經濟作物和水陸交通發達的地區,先后出現了一批著名的工商業市鎮。如蘇州的盛澤鎮……這些市鎮人煙稠密,街道繁盛,市場繁榮,手工業、商業都很發達,且為各地商賈所集,進行大宗交易。——何榮昌《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的發展》清前期經濟的發展和手工業分布圖學生活動:·“松江、嘉定、太倉一帶,是棉花的產地,棉紡織業發達又靠近沿海”可得,經濟作物的種植使得農產品的商品化,棉紡織業發達,靠近沿海說明交通便利;·“這些市鎮人煙稠密,街道繁盛,市場繁榮,手工業、商業都很發達,且為各地商賈所集,進行大宗交易”可知商品經濟發展,商幫,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的發展。·據手工業分布圖及小說信息可得,工商業市鎮的興起與手工業發達有關。·據環球貿易線路圖可得,由于海外貿易大量白銀流入,大額資本聚集,進一步促進了工商業市鎮的繁榮。(1)農業、手工業:新發展提供其原動力①農產品商品化教師總結:隨著高產糧食作物的推廣、糧食總產量的提升,原本作為糧食主產區的江南地區逐漸向多種經營的方式發展。在這一過程中,農業經濟的商品化傾向以引人注目的態勢發展著,植棉、紡紗、織布等副業的收入已經大大超過了原來作為主業的糧食生產,經濟作物被廣泛種植。這些經濟作物為手工業提供了大量的原料。②手工業工場化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歷史縱橫一欄。教師講述:在小說中,馮夢龍將其描述為“兩岸綢絲牙行,約有千百余家”,這一場景是否真實?小說中的描述帶有一定的文學色彩,要判斷其是否真實我們更需要使用一定的文獻史料與其相互印證。在“文史互證”的方法之下,我們才能夠盡可能地還原歷史的真實。有文獻史料對蘇州地區的絲織業是這樣描寫的:17世紀初蘇州絲織業中的自由雇傭勞動吳民生齒最繁,恒產絕少,家杼軸而戶纂組,機戶出資,織工出力,相依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謀夕,得業則生,失業則死……染坊罷而染工散者數千人,機戶罷而織工散者又數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神宗實錄》卷361萬歷二十九年七月丁未我吳市民,罔藉田業,大戶張機為生,小戶趁織為活。每晨起,小戶百數人嗷嗷相聚玄廟口,聽大戶呼織,日取分金為饔飧計。大戶一日之機不織則束手,小戶一日不就人織則腹枵,兩者相資為生久矣!—— 蔣以化《西臺漫記》卷四教師設問:你從材料中讀出明清手工業發展有何新表現?這是一種怎樣的生產方式?學生活動:生產規模擴大,技術提升;新經營方式(工場)的出現,自由雇傭勞動關系的出現。教師總結:農業商品化后,江南若干手工業部門開始重大變革,與以往一般小規模的手工作坊式生產有明顯區別。他們規模大,分工細密,形成了大規模工場式生產的經營手段。更重要的是,此時的蘇州絲織業已經出現了新的自由雇傭勞動關系。在這里工人上百名,他們依靠出賣勞動力為生,“得業則生,失業則死”。從另一角度來說,雇傭工人完全脫離了生產資料,形成“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的狀況。較多的工人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或者說同一勞動場所),為了生產同種商品,在同一資本家的指導下工作,這在歷史上和邏輯上都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起點。——馬克思:《資本論》教師設問:根據馬克思的觀點,你如何理解此時明清時期手工業所呈現的新現象?學生活動:存在著社會轉型的可能。教師總結:因此有學者將其稱之為“資本主義萌芽”。 我們會發現,明清時期手工業的繁榮并不局限于表象,它反映了一種變革,而這一劃時代的變革在同時期的西歐國家中也正在上演著。(2)商業:新現象促進其繁榮1.區域間長途販運、商幫、市鎮教師總結:在明清時期的江南地區,農產品和手工業品的大量流通,密切了與市場的聯系。而明清時期區域間長途販運發達,全國新的市場網絡進一步形成。在這其中,一些地方的人以經商聞名,形成了實力雄厚的商人群體,如徽商、晉商。他們不僅人數眾多,而且資本雄厚,經營多種行業。因此在經商發達的地區或交通要沖,尤其是在江南地區,興起了一大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這些市鎮商業活躍,人口密集,成為地區貿易的核心。2.對外貿易:白銀流入教師過渡:所以在小說中關于盛澤鎮就有了這樣的描寫,“四方商賈來收買”,盛澤鎮就此成為一個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這種商業繁榮是一種超越前代的繁榮。有學者對明清之際的這種繁榮的景象進行了總結性的概況:明清時期,商業的規模、商人的活動范圍和商業資本的積累,都大大的超越了前一個歷史階段的水平。——傅衣凌《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教師設問:結合教材及白銀貿易圖,說明為什么明清時期的商業超越了前一個歷史階段。學生活動:·商業的活動范圍不局限于全國,與國際貿易產生了深刻的聯系。·大量白銀的流入給國內的市場帶來了大額商業資本的聚集教師總結:新航路開辟后,大量歐洲商人帶著美洲掠奪來的白銀,來到亞洲經商。明隆慶年間,朝廷改變了長期實行的海禁政策,部分開海,大批中國商品出口。由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中國對外的貿易需求較少,因此數目驚人的白銀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國市場。在明代白銀大量流入的背景下,萬歷年間張居正主導的一條鞭法賦稅改革,推廣至全國,大大推動了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在明后期白銀取代紙幣,最終成為社會各階層各地區普遍通用的貨幣。白銀大量流入使明清商品經濟進入到了新的繁榮期。設計意圖:從農業、手工業、商業三個角度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為主;手工業中的新現象與商業的重大突破以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為主,集中突破難點。2.明清經濟的局限教師總結:從馮夢龍筆下的小說與一些文獻史料相互印證之后我們可以發現,明清時期在經濟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我們在明清經濟中可以看到:固有的小農經濟正朝著商品化的趨勢發展,為手工業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農產品、手工業品又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產品。似乎看起來,明清的經濟充滿生機,但事實是否如此呢?我們來看看,作為一名生活在明清的底層小人物手里賺了錢后,他會如何選擇?施復拾銀后的第一個想法:“(好好經營絲織業后)算到十年之外,便有千金之富。那時造什么房子,買多少田產。”——馮夢龍:《施潤澤灘闕遇友》,選自《醒世恒言》第18卷教師設問:施復的發家致富后他的選擇是什么?這說明了什么?學生活動:買地,資本歸于土地,這說明了明清經濟發展的局限性,小農經濟占據主流。教師總結:一方面,明清經濟中的新因素正在不斷發展,另一方面傳統因素帶來的阻力仍然非常強大,經濟上明清時期呈現出既發展又遲滯的一面,經濟結構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方向。教師過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當明清的經濟基礎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時,這一時期的思想也有了新的變化。這些變化同樣也折射在了小說的人物之中,讓我們繼續來透過施復的故事,看看當時的人們有著什么思想上的變化。設計意圖:通過小說故事情節,折射出明清經濟發展的局限,凸顯本課主旨。二、思想:萌新與承古1.明清思想的萌新活動探究二:【從小說的人物身份看歷史:施復其人】這盛澤鎮上有一人,姓施名復,渾家喻氏,夫妻兩口,別無男女。家中開張綢機,每年養幾筐蠶兒。……施復是個小戶兒,本錢少,織得三四匹,便去上市出脫。——馮夢龍:《施潤澤灘闕遇友》,選自《醒世恒言》第18卷思考:施復是何身份?為什么馮夢龍要選擇這一身份成為小說的主人公?這與當時的社會發展之間有何聯系?學生活動:施復的身份是一名小戶(小工商業者)。政治:明清社會繁榮的背后也直藏著重重的危機,政治黑暗、官場腐敗,各種社會矛盾逐漸加深,文人對現實社會日益不滿,便借用文學作品通過描繪現實小人物來批判現實的黑暗。經濟:明清時期的小說看重描述了商人、工匠等原來受歧視人物,這是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不斷壯大的表現文學:明清時期文學發展世俗化的傾向。觀念:同時這一選擇透露出了這一時期拜金逐利風氣的盛行、傳統經商觀念逐漸淡化。教師總結:實際上不光是馮夢龍的小說作品中涉及到底層人民,在明清的文藝作品中都顯示出了這一共性。請同學們拿出學案中的預習作業。學生預習活動:梳理小說、戲曲的成就。時間 作者 代表作品 歷史地位/意義小說 元末明初 施耐庵 《水滸傳》 我國最早的兩部長篇白話小說,開創了章回體的寫作體裁。羅貫中 《三國志通俗演義》明中期 吳承恩 《西游記》 神話小說的杰作清中期 吳敬梓 《儒林外史》 諷刺小說的杰作曹雪芹 《紅樓夢》 我國古典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也是享譽世界的名著。戲曲 明 湯顯祖 《牡丹亭》 傳奇趨向長篇化,情節更加曲折復雜。清 孔尚任 《桃花扇》明清 昆曲 長期流行道光 京劇 逐漸成為全國最流行的劇種明中葉以后,世情小說出現,新的主人公--市民以其不同于舊人物的姿態粉墨登場。這里出現了新興的手工工場主……形形色色的商販……市井游民、歹徒、無賴……可謂市井中人,應有盡有。——馮天瑜《明清文化史札記》【板書:市民文化發展】教師過渡:伴隨著工商業市鎮的勃興,由中小商人和手工業者構成的市民階層不斷發展壯大,明代的階級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人們對物質追求的欲望空前膨脹,傳統的封建禮俗崩壞,進入了人性大解放時代。作為官方思想的程朱理學已不再適應人心的需要。明中葉后,假道學、偽君子不絕于世。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不僅是文學,思想上也出現了變化。新思想抨擊程朱理學禁錮思想、壓抑人性。這些促使人們的思維模式、價值體系發生了急劇變化,人性自由、個性解放的社會思潮風起云涌。那當時有哪些思想體現了這一點呢?我們來看看思想家怎么說。教師引導:明中期,王陽明首先在南宋陸九淵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以“致良知”為核心的心學理論,進一步發展了儒學。天理在人心,亙古亙今,無有始終;天理即是良知。……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與圣人同;……求理于吾心,此圣門知行合一之教。——王陽明:《傳習錄》思考:在王陽明看來什么是良知?理應該從何處尋找?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應該怎么做才能成為圣人?學生活動:理就是良知。里就在每個人的心中,通過反省自己的內心,尋找良知,最終我們都可以通過這個方法成為圣人。教師設問:與程朱理學相比,王陽明的思想更加強調什么?屬于何種哲學范疇?學生活動:陸王心學強調主觀能動性,激勵人們奮發立志;而以自己的內心為準則,又隱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屬于主觀唯心主義。教師總結:心學強調人的自覺精神,否定古代經典的絕對權威,客觀上沖擊了正統儒學的影響,沖破了理學的思想禁錮,對晚明思想界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教師過渡:王陽明的思想也融入到了民間的思想觀念之中,就如馮夢龍筆下的施復:施復拾銀后反復琢磨的想法:“我雖是拾得的,不十分罪過,但日常動念,使得也不安穩。就是有了這銀子,未必真個便營運發積起來。一向沒這東西,依原將就過了日子。不如原往那所在,等失主來尋,還了他去,到得安樂。”馮夢龍總結道:勸君諸善奉行,但是諸惡莫作。——摘編自馮夢龍:《施潤澤灘闕遇友》,選自《醒世恒言》第18卷教師設問:你認為馮夢龍在施復的身上投射出了何種價值觀念?這與王陽明的思想有何共同之處?學生活動:施復在為人處世中表現出了儒家的仁義、誠信的觀念,融入了普通民眾所推崇的品德,這與致良知之間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教師總結:這便是馮夢龍與王陽明思想的共鳴之處。陽明心學將儒家的至善之性通過道德本心,落實于主體的是非知覺之間,它也給了每一個普通人沖破道德藩籬的勇氣。即便是像施復這樣的底層普通小人物也易于踐行。因此馮夢龍的筆下塑造了施復這樣擁有優良品質的人物形象,鼓勵當時的民眾行善行,以求圣人之境。教師過渡:雖然在小說中施復充滿了“良知”色彩,但施復一開始也并不是一個圣人。他的想法并不是立即將銀子還給失主,而是企圖霸占。這一描寫凸顯了施復的一己私利,同時也表露出了自己真實情感和欲望。這種表達出人物的真情實感、提倡個性解放的文學創作理念與李贄的想法“不謀而合”,李贄認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除卻穿衣吃飯,無倫物矣。——《焚書》教師設問:對比主流觀點,你如何解讀李贄的思想?學生活動:否定了存天理,滅人欲的理論,提倡個性自由教師總結:李贄更加強調個性的自由,蔑視權威和教條,尤其是敢于否定孔子的權威。李贄等人深受王陽明心學影響,他們不斷發揮“良知”的主觀性,大大發展了心學的思想解放和平等、叛逆傾向,以至于對儒家經典和傳統倫理道德秩序多所否定。自李贄之后,這一潮流更甚。教師活動:展示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張。教師設問:這些思想有何共同之處?學生活動:都曾抨擊君主專制,反對重農抑商等。教師設問:為什么他們都共同體現了這些思想?這反映了什么樣的時代特征?教師總結:體現了政治上的專制主義的強化,與經濟上商品經濟發展的時代特征。【板書:批判專制的思想】教師過渡:這些思想成為了近代的先聲。成為了明清思想界的寶貴財富。同時這一時代的思想主張也進一步印證在了文學作品之中。正如我們今天所接觸到的“施復”這一形象,作為一個商人,他可以說有著如下的品質:施復養蠶、抽絲、織綢、辛勤勞作,“竭力為之”,“夫妻倆依舊省吃儉用,晝夜營運”,最終“把個家業收拾的十分完美”。小說中塑造了這樣的一大批“工商勤苦掙家園”的商人形象,一反傳統意識中商人“不勞而獲”的定型。——劉曉林:《“三言”、“二拍”中的重商思想》教師總結:在他的形象上體現了明清社會對商人看法的改變,不再是曾經的負面形象,體現了社會中反對抑商的思想。設計意圖:從小說情境中突破這一時期思想、文學上的新變化,貫穿主線,凸顯情境化的教學主線。2.明清思想的承古(1)思想:未脫離時代及階級的局限教師過渡:似乎無論是此時的思想主張還是文學創作,都體現出了個性自由、人性解放甚至是抨擊專制的新浪潮,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馮夢龍小說的創作理念)并未跳出傳統教化觀的圈子。儒家傳統道德思想仍然是馮夢龍的指導思想,其教化內容的實質還是對傳統道德的繼承與發展,他只是為傳統教化觀換了一件讓人易于接受的“新衣”而已。——殷雙煜:《馮夢龍的小說情教觀研究》教師設問:閱讀材料,思考馮夢龍的小說創作理念存在何種問題 學生活動:仍未脫離本身階級的局限,仍然在傳播儒家的傳統道德思想。教師總結:在思想層面,當時的思想家并未脫離儒家與階級立場的局限。明清時期的思想家們,雖然提出了一些看似“叛逆”的新思想,但是他們由于階級和歷史的局限,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文化的束縛。明清時期程朱理學仍然占據主流,很多有進步色彩的思想難以生根。如李贄,他有許多石破天驚的言論,如反對存天理、滅人欲,比如主張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但是他最后也因言獲罪、被捕入獄,在獄中自殺。這些進步的思想家他們在倫理的桎梏下帶著鐐銬跳舞。(2)科技:未實現突破性的革新教師講述:而同時在科技方面,明清時期在農學、醫學方面有著不少的成就,但當西方學者仔細研究時卻發現:從三部中國農書來看:王禎的《農書》( 1313年)、徐光啟的《農政全書》( 1628年)、鄂爾泰等編的《授時通考》(1742年)。后面兩部書所開列的農具清單,幾乎全是前一本書的重復。教師設問:這說明了什么?學生活動:科技上未出現突破性的革新。教師總結:思想文化方面既體現了其個性自由、個性解放的“萌新”,也體現了其總結、繼承的“承古”。設計意圖:從小說本身出發,同時補充科技方面的內容,加深對明清時期思想、文化、科技發展的局限的理解。三、社會:發展與遲滯教師過渡:我們實際上看到了一個雙面的明清中國社會,既有其發展的一面也有其局限的一面。但是不管怎么說,明清時期確實出現了新的因素,因此有學者認為這一時期是一個重要的社會轉型時期。甚至有人認為沒有鴉片戰爭,中國將在這一時期步入近代社會。但是也有學者持反對的觀點。小組辯論:結合本課已學,思考明清時期是否能成為近代的起點?(要求:論述準確,史論結合)社會近代化:近代化是指以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演進為縱向發展主線,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進程,即從專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內容;經濟上的工業化進程,即從傳統農業到工業化、自然經濟到市場化等內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學化、世俗化進程。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社會轉型時期,明清社會在諸多領域都出現了巨大的變化。——萬明:《晚清社會變遷的研究》(明清時期)這些與西歐封建社會解體時期有相似之處的新的因素,并未能導致資本主義社會形態在中國建立。——傅衣凌:《中國傳統社會:多元的結構》學生討論略。教師總結:實際上,明清難以成為中國近代的起點。近代代表的是社會的轉型,由封建社會轉型到更高一級的社會形態之中。雖然我們可以看到,在明清的社會發展之下,多元的經濟結構中蘊含著充滿活力的新因素,如資本主義萌芽;而多元的思想文化中也出現了異于主流的觀點。但是當我們的視角放置于中西對比,我們就會發現,在“內卷”的大浪潮之下,明清社會已是落后狀態。相比之下,我們缺乏經濟、政治、思想多方面的基礎,導致我們無法實現轉型。教師活動:展示同時代的中西對比。中國:資本歸于土地西方:此時西方正在進行工業革命。在機器工廠中,生產一匹布大約需要7個工作日,2個工作日來整理棉花,4-5個工作日來紡紗。在桑蠶業,家庭勞動力需要付出32.2個工作日。傭工平均一年工作210天,收入2-5兩白銀。中國:雖提出“君主乃天下之大害”,卻仍然寄希望于賢明君主。西方:提出“自然狀態”與國家起源學說,社會需要有契約。教師總結:東西方都在16世紀前后出現過相似的新因素,但卻殊途異路,走上了不同的結局。(1)在經濟層面,明清時期人口數量大幅度提升,這本是一次發展工商業飛躍的時機,但清政府始終沒有意識到其實工商業也可以提供比農業更豐厚的財政收入。它依然把財政建立在農業之上。但歐洲卻已逐漸過渡到了強調資本、強調工業的軌道中,全球性的開發也讓歐洲人擺脫了糧食短缺的威脅。(2)在思想層面,雖然黃宗羲等人抨擊君主專制,反對抑商,可他卻仍然希望有一位賢明的君主。對比西方,同時此時盧梭已提出了社會契約論等啟蒙思想,向世界闡明主權在民的現代民主觀念。綜上,在中國多元化社會結構之下,強大的傳統因素仍然占據主流。而在西方,這一切都在不斷生根發芽,因此西方實現社會轉型,走向工業文明,中國則繼續在農業文明中沉淪。歷史在此刻出現了大分流。教師過渡:那么中國是否有機會和西方接觸呢?在明清時期曾出現過一次“西學東漸”的熱潮。一些歐洲天主教傳教士借助傳播科學知識的目的到中國傳教,代表人物有傳教士利瑪竇。近代西方的科學和技術第一次在中國得到稍具規模的傳播,包括數學、天文歷法、物理學等,盡管這并非利瑪竇等人的初衷,但客觀上為中國人打開了窺視西方的窗戶。似乎在這一時期,中國是有機會與西方進行接觸的,但事實又是怎樣的呢?清初,與西方傳教士的科技交往僅限于朝廷,擁有技藝的西方傳教士成為天朝大國太平盛世的裝飾品。例如……《數理精蘊》,雖然介紹了自晚明以來傳入中國的幾何學、三角學、代數和算數知識,卻宣稱,這些西學“詢所自,皆云本中土所流傳”,也就是說,西學源于中學。“西學中源”說,頗可使“天朝大國”的驕矜心理得到滿足,但它卻導致故步自封,以及對新事物的蔑視和拒斥。——摘編自毛佩琦《明清易代與中國近代化的遲滯》教師設問:結合教材及材料,面對這一潮流中國的態度是什么?學生活動:中國的態度是滿足于天朝上國的狀態,導致了自身的故步自封。教師總結:故步自封難以實現最終的轉型。雖然明清時期有著封建經濟繁榮、市民文化發展、批判思想的出現,但是此時專制主義達到了頂峰,小農經濟仍占主導,閉關鎖國政策的執行……這些強大的傳統因素仍然占據主流。以大歷史觀審視,明至清中葉的社會和文化是階段性匯總,是積聚而非迸發,是回溯而非突進,是修飾而非更新。中央集權發展到極致,社會結構不曾突破性變化,傳統的思想、學術、風俗、心態趨于爛熟。至此,內向、非競爭性的國民性完全定型,“闊大、精巧”與“空疏、呆滯”逐漸演化為某種帶有普遍性的氛圍。四、課堂小結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始終居安思危,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逢山開道、遇水架橋,勇于戰勝一切風險挑戰!——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教師設問:通過今天的授課,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你獲得了什么啟示?學生活動:不斷反思,開創未來。【板書設計】農產品商品化 專制主義空前強化手工業發達 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商品經濟繁榮 發展 遲滯 思想禁錮市民文化發展 科技落后批判思想的出現 閉關鎖國【作業設計】1.(2022·湖南岳陽湘陰縣高一下期末·4)明清時期,在江南、華南的一些地區,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傳統的糧食生產比重降低。這一現象表明,明清時期上述地區( )A.農業生產出現衰退現象B.人口變動導致糧食需求減少C.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使農戶收益銳減D.農產品商品化趨勢明顯正確答案:D2.(2023·重慶南開中學高三質量檢測·12)明代市鎮貿易多經牙行,盛澤鎮絲綢牙行約有千余家,“機戶鬻綢,由領頭間接,每扣傭錢二三角不等,收綢之地曰莊面,領戶列屋而居,鱗次櫛比,密若蜂窠。”據此可知,明代此類牙行的大量出現( )A.加速了傳統社會的轉型 B.抑制了商人群體的壯大C.推動了工商市鎮的發展 D.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繁榮正確答案:C3.(2022·山東學業水平·8)從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婦女經常成為小說的主人公。這是由于( )A.程朱理學衰弱 B.商品經濟發展C.農耕經濟的強化 D.西學的傳播正確答案:B4.(2022·北京高考·4)下圖的封面形式常見于明代刻本書籍,圖中讀書的人物為該書編刻者。該圖可以佐證明代( )A.開始出現雕版印刷技術 B.戲曲表演藝術日趨成熟C.文化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士人思想擺脫了專制束縛正確答案:C5.(2022·山西省呂梁市高一上期末·12)李贄在教育他朋友的孩子時不用傳統死背“四書五經”的方法,而是讓孩子們隨意讀書游戲,充分發揮孩童天真活潑、自由奔放的天性。這體現出李贄( )A.主張個性解放和思想的自由B.反對理學的空談和功利主義C.反對孔子及儒家的教育方式D.崇尚“經世致用”的教育理念正確答案: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