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千流萬壑總歸宗,百業興旺奠一統——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經濟與社會課標要求(2020年修訂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單元要求: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通過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的建設,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治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本課要求:在學習遼宋夏金元政治、軍事的基礎上,掌握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經濟發展與社會變化。認識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教材分析教材理解:遼宋夏金元時期上承漢唐中古社會,實為近古社會的開端,其經濟、社會地位在漢唐之上。本單元講述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政治建設、經濟社會發展、思想文化繁榮,與一二單元漢唐時期、四單元明清時期聯系緊密。本課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經濟與社會,既受第9課、第10課政治建設的影響又反作用于政治建設,同時為第12課思想文化的繁榮提供了條件。單元整合:三、學情分析通過初高中教材對比,學生初中已具備對本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認識(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生活),教學過程中就初中學過的知識簡單掠過,重點在分析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對社會變化的影響。四、素養目標1、通過遼宋金元時期經濟發展和社會變化的學習,理解唯物史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觀點,并學會運用這些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發展。2、通過本課的學習,理解歷時和共時的時空中,不同政權統治下的不同地區社會經濟都出現了共同的進步因素;在建構時空觀念和運用史料實證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對本課涉及史實和史事的解釋。3、通過本課的學習,形成遼宋金時期,國家雖然分裂對峙,但南北經濟接續發展,最終為元的統一奠定堅實基礎的認識,認同中華民族的歷史自古以來就是由多元走向一體的過程。五、教學重難點重難點:宋朝經濟發展和社會變化(尤其是引導學生分析影響宋朝經濟發展和社會變化的多種因素)六、教學設計設計思路:以多元繁榮,交融一統為本課主線。從宋朝內部經濟發展、社會變化;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發展等多個層面突出多元繁榮;最終由元交融一統,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助力,為明清建立大帝國奠基。導入:11-13世紀,(中國)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經濟生活與前代比較。沒有任何一個領域不顯示出變化。——(法)謝和耐《中國社會文化史》【設計意圖】與本單元前兩課相聯系,引出宋元經濟。環節一:百卉千葩,嘆宋朝多元繁榮經濟重心南移宋朝時期值得注意的是,發生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設計意圖】 通過成都的經濟發展拓展到整個宋朝的經濟發展,引領學生進入探究一宋朝商業革命,由點到面,教會學生認知歷史的規律。探究一:宋朝的商業革命探討1:概括商業革命的表現第一組材料:1.唐朝開元通寶、北宋交子的圖片交子圖中的文字為:“除四川外,許于諸路州縣,公私從便,主管并同見錢七百七十陌(陌:百。此處當‘文’解)流轉行使。”第二組材料:1.唐朝長安城、宋朝汴京城平面圖2.宋朝城市繁榮,汴京和臨安盛時人口均超出百萬。大城市數量激增,加上廣大州縣城居人口及集鎮人口,城市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可能達到20%以上。大城市中消費水平的漲高,文化娛樂活動的豐富,夜生活的發展,都達到空前水平。——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第三組材料:《清明上河圖》中的駱駝商隊;宋朝榷場分布圖;宋朝海外貿易示意圖第四組材料:——整理自賈大全《宋代賦稅結構初探》分組選材料,根據材料與所學知識,概括宋朝商業革命的表現【 設計意圖】 學生通過利用不同類型的材料,對所探究的問題進行互證,形成對宋朝商業革命表現更全面豐富的認識。探討2:分析宋朝發生商業革命的原因(1)根據材料分析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關系。材料一: 只有種植業提供較多的商品糧食才能使行商坐賈,進行各項貿易活動,只有農業提供的農產品以及手工業提供更多的產品,商業活動才能興盛起來。——漆俠《宋代經濟史》再次利用《清明上河圖》中的駱駝商隊;宋朝海外貿易圖;唐朝長安城、宋朝汴京城平面圖分析宋朝發生商業革命的原因【 設計意圖】 通過典型的文字材料和圖片材料分析出宋朝發生商業革命的原因,不僅使學生能夠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而且能夠運用史料來論證歷史規律。探討3:簡述商業革命給宋朝社會帶來的變化第一組材料:第二組材料:仁宗朝,商人、佃農、奴婢均為編戶齊民。齊,等也。無有貴賤,謂之齊民。”——郭尚武《兩宋良賤制度的消亡及其影響》“自五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宋)鄭樵:《通志》蓋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為私相貿易,而官反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凡人訴論田業,只憑契照為之定奪。——(南宋)葉適根據材料與所學知識,簡述商業革命給宋朝社會帶來的變化【 設計意圖】 小組合作,通過材料具體分析商業革命帶來的變化,不僅使學生能將唯物史觀用于歷史探究中,而且學生能夠多元分析歷史事物,提高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拓展提升:歷史事件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的共同結果,聯系第二單元隋唐時期的所學內容及教材67-68頁,多角度分析宋朝出現社會變化的原因。【設計意圖】 層層深挖課本,引領學生聯系上一單元所學內容,從課本史料中分析出宋朝社會變化背后的多種原因,訓練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環節二 包羅萬象,觀遼夏金的發展探究二:遼夏金的發展材料一: 遼太宗耶律德光(公元928—946年在位)在得到長城沿線燕云十六州后,他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他不以游幸妨農時,禁止扈從擾民和行軍踐踏禾稼。不但保護十六州地區的農業生產,也在適宜于耕種的草原地區發展農業。——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材料二: 1996年,經過國家文物部門的權威鑒定,這部西夏佛經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的木活字印本,將中國木活字的印刷使用時間從元代提前到西夏時期。——唐榮堯《神秘的西夏》材料三:宋朝的榷場分布圖根據材料總結遼夏金的發展狀況【設計意圖】通過不同政權經濟發展材料解讀,顯現同一時空下不同民族政權的并立發展,理解歷時和共時的時空中,不同政權統治下的不同地區社會經濟都出現了共同的進步因素,肯定少數民族政權在歷史發展中做出的貢獻。過渡材料:五代遼宋夏金時期,正是處于唐、元兩個統一皇朝之際的分裂時期......這一時期的分裂與戰亂,雖然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與痛苦,但是各地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相互之間交往的加強,為新的統一準備了條件。——白壽彝《中國通史》【設計意圖】通過材料,學生認識到遼宋夏金,雖處于分裂時期,但其經濟發展為元的統一奠定了基礎,為引出探究三 元朝的交融一統做準備。環節三 同源共流,識元朝交融一統探究三:元朝的交融一統材料一:元朝大運河示意圖材料二:元朝中外交通圖元朝大運河示意圖與元朝中外交通圖,反映了元朝怎樣的時代風貌和時代地位?【設計意圖】由內到外,從元朝內部南北經濟的交流到元朝的海外貿易的發展。學生了解元朝大一統格局下的內外貿易,感知元朝的盛大氣象。小結:元以前的中國歷史,包括漢唐在內,本質上屬于“小中國”。到了元朝,加上此前遼金等北方政權的影響,中國才變成了“大中國”。在元朝以前“小中國”是常態,元朝之后“大中國”變成了常態。——張帆《元朝開啟了“大中國時代”》【設計意圖】通過“大中國”概念解讀,認識到宋元時期邊疆地區獲得大致同等發展地位,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定型奠定了基礎。升華情感認同中華民族的歷史自古以來就是由多元走向一體的過程。教學反思1.以多元一體,交融一統總結遼宋夏金元時期,角度新穎。2.設計中除了體現宋朝的發展,也強調了少數民族政權為社會經濟發展所做出的重要貢獻,對于構建學生的國家觀、民族觀有重要意義。3.但請學生自選史料、運用多種史料進行論證,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需要在課堂中具體實踐和改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