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授課年級 高一 課 時 第 9 課時授課類型 講授課、課堂討論法 課 題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教學分析 課標分析 課標要求通過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理解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舉措,了解這些措施與唐和五代間的關聯教材分析 本課課題為兩宋的政治和軍事,共有四個子目內容,每個子目之間聯系緊密。北宋建立之初,吸取唐及五代的教訓,采取防弊之政,形成“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的宋朝祖宗之法的核心;但由于矯枉過正,形成積貧積弱和三冗局面,積弱的表現就是第二子目中的宋遼戰(zhàn)爭;出于祖宗之法的不當影響,相繼出現范仲淹、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變法在教材上有具體講述,并且初中歷史書上并未提及,是本課中的重點及難點。本課教學立足教材,深入分析教材各子目之間的內在關系,以“祖宗之法?立”、“祖宗之法不可變?弊”、“祖宗不足法,變!”、“祖宗之法之循-背朝大海”四個主題進行整合,以便于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史實,理解歷史事物的實質,進行辯證客觀的歷史解釋,感悟歷史人物的勇于任事和愛國情懷。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了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對于相關史實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對于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背景及其深遠影響并未做深入了解,對于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深層原因也未做深入探討。教學目標 唯物史觀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宋與邊疆民族少數民族對峙的史實、王安石變法的內容,使學生能夠客觀、全面地對宋朝歷史做出評價。時空觀念通過放映遼、北宋、西夏形勢圖及南宋、西夏、金形勢圖,結合宋遼、宋金戰(zhàn)爭讓學生有歷史時空觀史料證實在授課的過程中向學生提供史料,并提出問題,由老師指導學生思考,進而獲得正確結果。在講授過程中放映史料,使學生加深對某歷史事件的認識,形成“論從史出”的思維習慣,并加強史料分析能力歷史解釋通過對某一歷史事件的兩種對立評價,引發(fā)學生對于歷史解釋的思考,并提升自身歷史解釋客觀性家國情懷通過對宋與邊疆少數民族關系的學習,了解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偉大通過岳飛抗金效忠宋朝,加深學生的愛國情感通過對《題臨安邸》中對南宋偏安的感嘆與失落,使學生認識到祖國強大的必要性與來之不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教學重點 北宋中央集權的加強;王安石變法教學難點 北宋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影響;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導入】師:出示宋太祖蹴鞠圖師:這是宋太祖趙匡胤還未稱帝時與他的好兄弟們踢足球的情境,可見,趙匡胤與這些兄弟的感情非常好。但是,在趙匡胤稱帝之后這些好兄弟仍把他當做自己兄弟,并未將他當做不可侵犯的九五之尊。趙匡胤應該怎樣做,才能這些好兄弟面前凸顯為君的尊威呢?生:收回他們手中的權力師:對,宋太祖通過杯酒釋兵權收回他們的兵權,并且通過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的措施,將權力集中,防范原有弊端,宋太祖這一系列措施成為后世祖宗之法的主要枝干,為宋朝后世所遵循。那么這祖宗之法枝干是什么?又是如何被立、廢、尊的?下面就讓我們進入第九課兩宋的政治與軍事的學習。設計意圖:導課的目的就是要激趣,讓學生迅速從剛剛結束的其他課堂中走出來,感受歷史課堂獨有的魅力,通過宋太祖蹴鞠圖,激發(fā)學生興趣,提出相關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學生在思考中便進入了新課的學習。【講授】祖宗之法?立1、北宋的建立師:出示五代十國后期形勢圖以及趙匡胤黃袍加身圖師:在960年,趙匡胤被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取代后周政權師:出示北宋統(tǒng)一戰(zhàn)爭圖師:宋朝建立后,相繼滅掉南方的割據政權,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師:出示遼、北宋、西夏時期全圖師:趙匡胤在完成南方的統(tǒng)一后,對于五代的亂象深感不安,于是,就有了這張《雪夜訪普圖》師:出示史料宋太祖:“自唐季以來數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戰(zhàn)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趙普:“此無他故,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師:請同學們結合史料思考 北宋初建之弊有什么?生1:方鎮(zhèn)太重生2:君弱臣強師:那么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的應對措施是什么呢?生:加強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師:那么宋初又是如何加強中央集權如君主專制的呢?2、防弊之政-地方分權與收權師:出示北宋地方權力分配示意圖以及北宋行政區(qū)劃圖師:北宋初期通過在路一級設立安撫使司、轉運使司、提點刑獄司、提舉常平司,這四司稱為四監(jiān)司,分別掌管軍隊、財政、案件審查、常平賑災,將路一級的權力分散。在州一級派文官擔任地方知州,并增設通判,與知州相互制約。宋太祖通過在地方實行的這一系列措施達到了分權的目的,同時,又通過趙普所提議的收其精兵、制其錢糧、稍奪其權達到收權的目的。在軍事上出了收其精兵的措施外還有更戍法,就是將禁軍分駐京師與外郡,內外輪換,定期回駐京師,但將領不隨之調動,使“兵無常帥,帥無常師”,還有募兵制,募兵制在課本51頁的歷史縱橫中有提到,大家現在快速閱讀一下。3、防弊之政-集權于皇帝師:出示北宋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師:北宋中央實行二府三司制,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合稱為二府。三司專管財政、中樞門下掌管行政、樞密院掌管軍權。樞密院與禁軍管理機構“三衙”分權,樞密院有調兵權而無統(tǒng)兵權,而三衙有統(tǒng)兵權而無調兵權。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老師在前面給大家講唐朝的三省制有何特點?生:互相制約師:那根據老師剛剛給大家講述的二府三司制內容,思考宋朝的二府三司制與唐三省制有何不同?生: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各自獨立,互不統(tǒng)屬,而唐朝的三省制是相互牽制的師: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各自獨立,互不統(tǒng)屬,那么他們除了皇帝還受何制約呢?在宋朝,在建立二府三司的同時還設立了臺諫,由臺諫來監(jiān)督、彈劾這些大臣,使其受到相應制約。4、防弊之政-崇文抑武師:在加強中央集權以及君主專制的同時,宋朝還是一個獨特標志,相信同學們都對此有所了解,那就是宋朝的崇文抑武的政策。師:出示史料 一歲,朝廷遣進防秋于高陽,朝辭日,須欲致詞敘別天陛,閤門使吏謂進曰:“太尉邊臣,不須如此。”進性強很,堅欲之。知班不免寫其詞于笏,侑進于庭,教令熟誦。進抱笏前跪,移時不能道義字。忽仰面瞻圣容,厲聲曰:“臣聞上古其風樸略,愿官家好將息。”仗衛(wèi)掩口,幾至失容。后左右問之曰:“太尉何故忽念此二句?”進曰:“我嘗見措大們愛掉書袋,我亦掉一兩句,也要官家知道我讀書來。”(宋太祖命黨進赴邊關防秋,知道他不識字,便讓他不用按照慣例入朝致辭。黨進性情執(zhí)拗,卻不肯答應。掌管朝班儀節(jié)的官吏只得替他擬好呈辭,寫在笏板上,并讓他背熟。黨進致辭時卻將內容忘了,他抱著笏板跪在地上,半天不吭聲,忽然抬頭看著皇帝道:“臣聞上古其風樸略,愿官家好將息。”滿朝大臣無不失笑。之后隨從問道:“太尉怎么會說這兩句話。”黨進道:“我見那些窮措大都愛掉書袋,我也掉兩句,讓陛下知道我也讀書了。”)師:從這則史料中同學們可以得出什么信息?生:宋太祖倡導武官員讀書師:這位同學回答的非常好,那在武官讀書背后反映的是什么社會現象,武官為什么愿意去讀書,是不是因為在宋朝讀書人社會地位高,所以武官才會愿意去讀書呢?所以,我們可以從這則史料中的得出文人社會地位提高的信息師:出示歷代開科取士人數統(tǒng)計圖師:出示史料唐代科舉錄取的人數很少,一般進士科是百人取一,每年錄取的總人數不過三四十人,唐初四十年間,一共才錄取了290人,到了宋代、科舉錄取的名額大為提高,一次考試取士多達千人者不少,有時高達三千人,總計兩宋三百余年,科舉錄取達11萬人,不但遠遠超過唐代,而且也超過了后來的元、明、清諸朝。——摘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師:圖片和史料反映了什么信息?生:宋朝科舉取士規(guī)模擴大師:宋朝實行崇文政策,通過提高文人地位以及擴大科舉取士規(guī)模實現崇文,最終在宋朝形成了士大夫政治。師:宋太祖實行的這些措施構成了祖宗之法的核心,后人對祖宗之法進行了內容上的概括師:出示祖宗之法的內容召和氣,限制宗室、外戚、宦官權力,崇文抑武,不殺言事臣僚,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倡導文武臣僚循規(guī)蹈矩守內虛外,收縮州郡長官權力師:這些祖宗之法有何共同精神呢?(大家可以在課本里尋找答案)生:事為之防,曲為之制師:對,宋朝的祖宗之法的核心就是“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簡而言之,就是防弊之政。請同學們聯系北宋初實行的一系列措施思考祖宗之法有何積極影響?生:維持內部統(tǒng)治的穩(wěn)定(兩宋三百年“無內亂)師:那么祖宗之法有沒有弊端呢?我們帶著這個問題進入接下來的學習祖宗之法不可變?弊1、積弱-軍隊戰(zhàn)斗力弱師:我們前面提到的宋太祖在軍事上的措施有沒有同學幫老師總結一下?生:收其精兵、更戍法、募兵制、崇文抑武師:對,這位同學總結的非常好。募兵制老師在后面會講到,這個地方就先不講了。這些措施都能夠加強中央集權,那么他們的消極作用是什么呢?同學們可以思考一下?生:收其精兵使得守內虛外,更戍法使得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崇文抑武導致武將地位降低師:這些軍事措施就使得軍隊的戰(zhàn)斗力弱!使得北宋在宋與遼、西夏的戰(zhàn)爭中屢戰(zhàn)屢敗。師:出示宋遼對抗圖師:宋遼戰(zhàn)爭是自979年宋朝北伐以來,終于1004年宋遼訂立澶淵之盟的一系列宋遼間以燕云地區(qū)領地爭端為主的長期戰(zhàn)爭。最終宋遼雙方約為兄弟之國,北宋每年給遼一筆錢物,稱為“歲幣”,結束了25年宋遼戰(zhàn)爭。師:出示宋與西夏對抗圖師:宋夏戰(zhàn)爭是發(fā)生在北宋時期西夏和北宋之間的一系列戰(zhàn)爭。雙方最終達成和議:西夏保持帝號,同時向宋稱臣,北宋每年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師:大家注意宋朝給遼與西夏錢幣的不同名稱,給遼的稱做“歲幣”,而給西夏的稱做“歲賜”,這兩個名稱其實就反應了宋與遼和西夏間關系的不同?歲幣是什么呢?簡單來說,雙方還是平等的關系,還是兄弟,只不過大哥我錢多,所以每年給你一點,而歲賜呢?聽這個名稱就知道,雙方之間的關系是不平等的,是宋的地位高于西夏,西夏要向宋朝俯首稱臣,這個錢就相當于是宋朝賞賜給自己的臣子的。我們在在后面南宋與金的和戰(zhàn)中還會學到歲貢,這個歲貢呢,則是宋向金稱臣。這些名稱的變化,反應這宋與周邊少數民族間實力的對比。師:請大家分小組討論一下 北宋這種“以錢財換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為什么?師:出示史料北宋每年送給遼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1042年,遼索要關南地,遼宋修約。宋增“歲幣”絹10萬匹,銀10萬兩;遼促令西夏與宋議和。北宋每年送給西夏絹15萬匹、7萬兩銀和3萬斤茶葉。生1:可取…用錢換取和平,減少犧牲,使邊疆人民生活安穩(wěn)生2:不可取…用錢財換和平是非常羞恥的行為,并且也使北宋失去了一部分疆域。師:大家討論的非常激烈,有的同學認為這是可取的,也有認為是不可取的,雙方都說的很有道理。師:大家可以看到老師給的這兩則史料,北宋每年都給遼和西夏這么多的錢,我們不禁會產生疑問,北宋政府這么有錢嗎?其實在當時北宋政府的財政狀況已經出現了日益惡化的現象。積貧師:出示北宋官員人數變化圖和北宋時期禁軍人數的激增圖師:出示史料(宋王朝)養(yǎng)了武的又要養(yǎng)文的,文官數目也就逐漸增多,待遇亦逐漸提高。弄得一方面是冗兵,一方面是冗吏,國家負擔一年重過一年,弱了轉貧,貧了更轉弱,宋代政府再也扭不轉這形勢來。 ——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師:根據圖片及其史料,分析北宋積貧的原因生:士兵人數和官員人數大增,養(yǎng)兵及養(yǎng)官的開支大師:對,北宋除了對遼和西夏每年的錢物的巨大開支之外,還有對龐大的軍隊和官僚隊伍的費用。這些開支使得北宋財政狀況日益惡化,出現積貧的局面。師:我們現在回到剛開始的問題“聯系北宋初實行的一系列措施,祖宗之法有何必弊端?”生:行政效率低下,施政因循保守,形成積貧、積弱局面師:可見,祖宗之法也不是完美的,他也有自己的弊端。祖宗不足法,變!師:面對祖宗之法弊端的日益暴露,在宋人心中出現了變還是不變的爭論。王安石站了出來,他說道:“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由此,開始了由他主持的王安石變法師:王安石根據積貧、積弱局面實施了理財與整軍方面的措施師:在理財方面,主要實行了青苗法、市易法以及均輸法。分別出示他們的內容、作用以及局限師:在整軍方面,主要實施了保甲法。出示內容、作用以及局限性。師:我們可以看到后人對于王安石變法的評價師:出示兩則史料昔先帝勤勞累年,儲蓄邊備,今天下常平、免役、坊場積剩錢共五千六百余萬貫,京師米鹽錢及元豐庫封樁錢及千萬貫,總金銀谷帛之數復又過半,邊用不患不備,此臣所以敢辭大計之責,而愿守邊也。 ——李常二三年間,開闔動搖,舉天地之內,無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數百事交舉并作,欲以歲月變化天下。 ——劉摯師:對于王安石變法的評價為何有如此之大的爭論呢?我們來看一下關于王安石變法措施中的青苗法的具體情況就知道了。師:出示史料“杖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蘇軾“蓋名則二分之息,實則八分之息。”“上戶自足,無假(借)官錢,而強與之,使出息。”師:青苗法推行后,百姓能夠在青黃不接之時向政府借錢,但是當老百姓拿到錢之后,百姓可能會在賭場等娛樂場所把錢花完。還有在不同的地方,利息也不同,原本規(guī)定一個季度只收二分的利息,現在卻要收8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百姓不想借錢的時候,那些官員為了完成自己的業(yè)績和提高政績,會強行讓不需要借錢的百姓借錢。青苗法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弊端,并不利于百姓。師:出示史料《文獻通考》記載:改革前的國家稅收,景德時為6829700石,皇佑中降到338457石,治平中回升到12298700石,而改革后的熙寧十年(1077年)劇增到52101029石,即使與治平時相比也增長了4倍。中央積蓄的錢粟,“數十百巨萬”,作為戶部的經費,“可以支二十年之用”,這個變化實在是巨大的。師:但是,青苗法的實施給國家財政方面帶來的好處的確很大,王安石變法使得財政收入迅速增加,徹底改變北宋“積貧”的局面。師:從青苗法窺探整個王安石變法,在了解完青苗法的具體情況后,同學們是怎樣評價王安石變法的呢?(開放性題目)請大家在課后討論并通過了解王安石變法的其他措施的具體情況,對王安石變法進行評價,并且在下節(jié)課各個小組派出代表進行匯報師:王安石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而北宋也在變法與不變的黨派爭奪中走向滅亡祖宗之法之循師:出示靖康之變圖以及金、南宋、西夏形勢圖師:1127年,北宋被東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滅,兩位皇帝徽宗、欽宗被俘虜,史稱“靖康之變”,趙構(宋高宗)在應天府稱帝,后定都臨安,史稱南宋。師:出示史料“宵衣旰食,紹祖宗垂創(chuàng)之基” ——宋高宗師:宋高宗在剛剛登基時就表示要“宵衣旰食,紹祖宗垂創(chuàng)之基”,這是什么意思呢?這就是說,要遵循祖宗之法,反對王安石那樣改變祖宗之法。南宋一朝對于北宋滅亡原因的探討結果便是北宋就是因為王安石變祖宗之法才導致滅亡的,所以,終宋一朝,都遵循祖宗之法,不敢有變。而以防弊為核心的祖宗之法,因循保守,使得南宋偏安江南,無力回天,在與金的對抗之中,我們便可看出南宋的保守、逃避之風。師:出示岳飛圖、秦儈圖、宋金和戰(zhàn)圖師:金兵三次南下,皆被宋軍所打敗。岳飛在郾城打敗金軍,直達朱仙鎮(zhèn)。高宗和宰相秦儈急于求和,召回岳飛,并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死岳飛。宋金和戰(zhàn)幾次反復,分別簽訂了紹興和議、隆興和議、嘉定和議師:出示圖片師:在紹興和議中,南宋皇帝向金國皇帝稱“臣皇帝”。在隆興和議中,南宋皇帝向金國皇帝稱“侄皇帝”,金國皇帝稱南宋太上皇為“兄皇帝”,這與石敬瑭稱契丹(遼國舊稱)太宗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稱“臣”,為“兒皇帝”也差不了多少。在嘉定和議中,南宋皇帝向金國皇帝稱“侄皇帝”,金國皇帝稱南宋太上皇為“弟皇帝”。師:在前面老師已經提到過根據名稱的變化可以窺探兩者關系間的變化,大家在歷史學習中也要注意細節(jié),從細節(jié)入手看歷史的變化師:南宋詩人林升這樣評價自己的朝代,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作者對南宋一朝的茍且偏安,對外屈膝投降,對內殘酷迫害岳飛等愛國人士,政治上腐敗無能,達官顯貴一味縱情聲色,尋歡作樂的社會現狀進行了抨擊。師:出示史料宋代不是什么黃金時代。在當時的生產水平下,即使沒有大的戰(zhàn)禍和災荒,被壓迫和被剝削階級的基本情況大體就是啼饑號寒,而統(tǒng)治和剝削階級的基本情況正是驕奢淫逸,與前后的皇朝相同。 ——王曾瑜師:王曾瑜也同樣采取批評的方式評價宋代,他認為“宋代不是什么黃金時代。在當時的生產水平下,即使沒有大的戰(zhàn)禍和災荒,被壓迫和被剝削階級的基本情況大體就是啼饑號寒,而統(tǒng)治和剝削階級的基本情況正是驕奢淫逸,與前后的皇朝相同。”師:出示史料“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后漸衰微,終必復振。”——陳寅恪師:但是在陳寅恪看來,“宋代是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師:出示史料一個“生于憂患,長于憂患”的朝代。 ——鄧小南師:對于宋代,也有像鄧小南這樣中肯的評價,認為宋代是一個“生于憂患,長于憂患”的朝代。師:聽完了老師對于兩宋的講解,同學們認為宋代是一個什么樣的朝代呢?師:謝謝同學們的聆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